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9601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案件调查工作中的谈话谋略和技巧一、谈话概念和谈话的原则(一)谈话的概念谈话是纪检监察机关为查明违纪涉案人员的违纪事实和其他有关问题,收集证据,而对被调查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是依照案件检查条例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进行的一种纪律检查活动。谈话是调查人员与谈话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锋”。尤其是贿赂等案件而言,谈话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以人查案”调查模式中,谈话对象口供起着承上启下的用。没有口供,所获的证据就无法验证;没有口供,调查工作就不能继续扩大战果。而获取谈话对象口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谈话所取得。以下和同志们探讨的谋略和技巧主要是对被调查人的谈话工作,对

2、案件检查中所涉及的其他相关人员的谈话工作不在我们今天的探讨之列。以下我们称调查人员为“谈话人员”,被调查人员称为“谈话对象”。(二)谈话的原则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原则。对一切案件的调查工作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谈话工作为调查工作的基础之一,必须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口供具有以下特点:如果谈话对象如实供述,可以全面、详细地反映出其作案的动机、目的、手段、过程,因而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直接证据;如果谈话对象辩解,也可以提供证实其无问题或问题较轻的证据和证据线索。二是口供虚假的可能性大。三是口供容易反复,随时可能翻供,甚至时供时翻。所以,谈话人员对口供的正确态度应该

3、是:一要重视,二不能轻信。2、权利告知原则。为了保障谈话对象的合法权利,谈话人员询问谈话对象之前,应当告知其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对调查人员有要求回避等权利。同时,有如实回答提问的义务。3、禁止非法谈话原则。刑讯逼供是指从事调查工作的人员,对谈话对象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逼供是制造冤假错案的祸根,它主要产生在人的谈话过程的调查阶段。在谈话过程中应坚持禁止刑讯逼供的原则。还有,谈话工作应有两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参加,谈话对象如果是女性,应有女同志参加等。4、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原则。一方面,要依法保障谈话对象的合法权利,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在谈话期间,应该关心其生活。另一方面,在办理

4、违纪案件中,还要注意办案的方式、方法,避免谈话对象及其家属陷于难堪的境地。在每次谈话过程中,谈话人员都要主动问及谈话对象的生活状况:需要什么物品和药品、家里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生活需要。二、围绕任务和目的,如何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判断。我们谈话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查明违纪人涉案人员的违纪事实和其它问题,收集证据,获取口供。谈话工作是一场攻心斗智的较量,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我们面对是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高智商的党员领导干部,为逃避调查,我们的谈话对象往往是有备而来。因此,我们的谈话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智力和心理上战胜谈话对象。

5、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攻克谈话对象的各种心理障碍,使谈话对象产生供述动机,从而交代违纪事实,这就是我们的谈话最终任务和目的。为了把握和攻克谈话对象的心理障碍,以便达到我们的谈话目的,我们有必要对谈话对象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谈话对象五种影响供述的心理障碍,如果能很好的把握和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谈话效果。(一)畏罪心理。这是一般谈话对象都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谈话对象的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无论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对将要受到的惩罚,害怕和恐惧心理困扰着自己,在谈话时表现为1拒绝回答。2反复无常。3情绪消沉。4对谈话人员进行反调查

6、。5,“趋利避害”。首先,要让谈话对象明白其违纪事实和证据并不因拒供抵赖而不复存在,其手段不管怎样狡猾隐蔽,都会留下蛛丝马迹而被纪检监察机关所掌握。其次,要通过出示证据等方式让谈话对象认识到其违纪行为的证据确已被掌握,拒供抵赖等做法并不能逃避追究,相反只能得到从重处理。再次,通过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教育和有关案例教育,使其明白争取从宽处理的唯一出路是面对现实,如实交待其违纪事实。此外,对于十分眷恋父母、配偶、子女或怕配偶提出离婚,怕被家庭抛弃的谈话对象要做好其家属工作,动员他们通过书信、录音等形式,对谈话对象进行规劝,解除其思想顾虑,促使其交待问题,争取宽大处理。 对于畏罪心理严重,产生轻

7、生念头的谈话对象,要正确阐明政策法律,适当缓解思想压力,使其认识到只有坦白交待才是对自己、对家庭的最佳选择。(二)优势心理。有的谈话对象因工作的关系,建立起很多的关系网。有的关系人还得到了他的很多“好处”,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足以成为谈话对象的保护伞;有的关系人在某种程度上还与此案有着一定关联,造成了谈话对象对这些关系网的心理依赖, 这是谈话对象优势心理产生的根源。这类谈话对象在接受谈话时,情绪比较稳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想得比较多,对自己的“退路”抱着很大的希望。在整个谈话中,表现得漫不经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不愿去思考自己的违纪问题,其定势心理集中在依靠关系脱案上。认为自己关系多、路子广

8、、有后台,只要自己坚决不供认,就会有人给自己开脱脫罪责。这类谈话对象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顽固。谈话时不能急于求成:一方面采取迂回的谈话方法,扩大话题的范围,依靠逻辑关系找出矛盾点,利用矛盾对其心理加压,同时暗示其任何一个关系人都不会以身试法为其开脱罪责,目的是促使谈话对象较为坚定的抗拒心理向矛盾心理转化。矛盾心理是谈话对象的基本心理状态,从实施违纪到接受谈话的不同环节都有表现,也是谈话对象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谈话阶段表现为供还是不供的矛盾,这种矛盾心理对谈话人员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矛盾就如同一根杠杆中的支点,如果谈话人员的方法不当,就会向相反方向倾斜,如果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杠杆就会

9、向着有利于谈话对象交代的方向倾斜。(三)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谈话对象为能逃脱惩罚的主观存在的自信心理,是谈话对象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认识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认为自己作案的手段高明、隐藏得较深,调查机关拿不到证据,只要自己不说就无法定案。2轻视调查机关的调查能力,认为谈话只不过是问问话而已,只要没有证据摆在面前,我不说你就没办法。3认为自己多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广,利用“钱”、“权”交易编织不少的“关系网”和找到不少的“靠山”,这些都会对自己起到很大的帮助,调查机关不敢对我怎么样。4,认为自己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不会出卖自己。5有的谈话对象对调查机关“内部情况”有所了解,更是

10、不怕谈话。片面认为所有的调查、谈话只不过是怀疑自己,并没有真凭实据,这种心理状态是妨碍谈话对象交代问题的主要心理障碍。对于自认为手段高明、行为诡秘,不供认就“无奈我何”的谈话对象,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其认识到违纪行为的证据已被掌握。为此,谈话人员要加强心理攻势,使其懂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真理和没有相当的证据就不可能对其展开调查的常识,并适时出示或暗示部分证据,动摇其侥幸心理,敦促其权衡利弊,尽早供述,争取从宽处理。对于自认为关系网多、后台硬的谈话对象,一方面,要教育其明白其违纪问题谁也救不了的道理,并表明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把案件查办到底的决心,敦促其尽早丢掉幻想。另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

11、劝冲破关系网,顶住压力,敢于碰硬,对干扰阻挠办案的,要采取果断措施追究责任,使谈话对象看到其所寄予希望的关系网和后台根本不起作用,从而放弃侥幸心理,如实供述违纪事实。对于迷信攻守同盟的犯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其认识到其他人并没有信守同盟,其攻守同盟已被打破。(四)戒备心理。戒备心理是谈话对象的一种防御性的心理,也是一种自卫的本能反应。这类谈话对象对谈话保持高度的戒备,在这种戒备心理的支配下,谈话对象对谈话人员的教育、开导持怀疑态度,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看成是引他们上钩的“诱饵”,他们不相信谈话人员是真诚地挽救他们,不相信谈话人员会公正地处理问题,始终把谈话人员放在敌对的位置上。

12、产生这种戒备心理的原因是:在客观上,由于谈话对象与谈话人员在调查中的地位不同,处境不同,相互的关系不同,决定了谈话对象在接受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防备;从主观上讲,谈话对象普遍存在“畏罪心理”,怕受到惩罚表现出自卫的本能而产生“戒备心理”。其表现是:谈话对象在戒备心理的支配下,认为祸从口出,往往不主动开口说话。即使开口,也是经过周密的考虑,尽可能避免出现矛盾和漏洞,不使谈话人员找到缺口,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防御体系。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对谈话人员的问话会全神贯注,用心琢磨,回答问题小心谨慎,犹豫不决,神态上十分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留心观察谈话人员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心,多方猜

13、测谈话人员的意图,疑神疑鬼,对谈话人员的提问,往往不愿立即回答,甚至以反诘的口吻向谈话人员试探摸底,然后再搪塞推诿或嫁祸他人,有时供述之后还怀疑谈话人员是否相信。由于戒备心理的存在,阻碍了谈话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消除对象的戒备程度,这种戒备程度又常常以我们谈话人员的言谈举止、谈话方法、政策水平、职业道德而定的。因而在谈话的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公正、诚恳的态度取得谈话对象的信任。谈话之初,先不要急于追问案件的实质问题,可以采用自由交谈的方法,先问一些与案情关系不大的问题,逐渐松弛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露出马脚,谈出关键问题,一举成功。(五)对抗心理。对抗心理是谈话对象对调查机关和调查谈

14、话人员不信任和敌视心理活动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主要因主两点:第一,是案件的来源。调查机关的案件来源,有的是通过举报,有的是通过上下级移交或有关部门交办。认为调查机关整人,甚至有的谈话对象还将自己与他人的对立矛盾的个人关系与调查机关调查自己混为一谈,认为调查机关在帮助对立面整自己。第二,有时还因我们办案的谈话人员不注意询问的方法,强化了谈话对象的对抗心理,这是产生对抗心理的客观根源。主观上,由于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本能地对办案机关、办案人员产生一种对立、敌视和不信任心理。对抗心理经常表为冲动,行为缺乏理智,情绪反复无常,进而拒供、乱供、欺诈、搪塞和顶撞;时而公开对抗、出言不逊、反诘顶撞;时

15、而对关键环节矢口否认、极力狡辩;时而鸣冤叫屈、发泄不满;时而表现出不管疼痒,对谈话人员的问话反应冷淡、漫不经心,甚至不予理睬,使谈话陷入僵局。消除谈话对象的对抗心理,首先要仔细地去观察,从平心静气的交谈人手,不要急于追问具体的情节和关键性的内容,避免造成直接的对抗。建立相应的交流基础,再寻找其原因,对症下药。在出现对抗的状态时,要迅速地避开,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让其思维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对抗定势心理的思维轨道上去,逐步地转化其对抗心理。对谈话对象心理状态分析和把握,这是一次成功谈话的基础。可以说谈话对象的这五种心理状态,会贯穿在整个谈话过程之中。所以,从谈话前的准备一直到谈话对象供述交代问题

16、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很好的把握,有些心理状态在不同的谈话对象、不同的谈话阶段所反映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还有,有的心理状态,一直会存在于各个谈话阶段,如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这两种心理状态就会在各个阶段都有体现。由于在谈话中研究和把握谈话对象的五种心理状态在谈话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特别在这里作为一个专题探讨一下。关于这些心理状态在具体阶段的如何把握,后面会专题研究和探讨,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三、谈话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谈话的实际效果。谈话前的准备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一)吃透谈话前调查工作已查清的案情,做好谈话的心理准备。吃透案情主要是对案件中反映的所有违纪嫌疑线索行整

17、理,分析案件的概貌。特别是贪污贿赂案件具有主体特殊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特定性利用职务之便,并且手法具有隐蔽性、谈话对象具有反调查能力,这就更要求谈话人员要吃透案情,打有把握有准备之仗。在这里我要强调谈话前的调查工作,这是谈话前一项基础工作,是取得证据、获取案件突破口的重要环节。因此,前期的调查工作进行得成功与否,是谈话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尽可能要做的扎实一些。吃透案情要不惜费工费时,仔细的、全面的阅读案件的所有材料,将重要的材料摘录,一条条列出,找出主次,排好次序;对人证、物证分类整理,以便在征谈话时适时、适度地当作攻击对方的“炮弹”。总之,对案件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越大,谈话成功的概

18、率就越高;反之越小。谈话人员在接受谈话任务时应当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是取得谈话成功的又一基础。首先,要求我们的谈话人员必须具备和确立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心。实际上我们的谈话工作是一场攻心斗智的较量,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我们面对是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高智商的党员领导干部,为逃避调查,我们的谈话对象往往是有备而来,具有一定的反调查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其次,我们要研究和熟悉谈话对象的个人情况,个人简历、家庭情况、政治和社会背景、个人履历等尽可能充分的调查了解,对他(她)可能涉嫌违纪问题的职务背景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熟悉了案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奠定驾驭控制全案的基础。

19、(二)初步分析谈话对象的心理状态,做好证据材料准备工作。在前一个专题,我们已经探讨过谈话对象的五种心理特征,包括其心理特征、外部表现,相应的策略。在谈话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就应该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析,我们分析谈话对象心理状态的目的是有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谈话谋略。我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把握好案发后,立案前的心理状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我们在谈话中针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状态的把握,做好无缝连接,以便我们准备相应攻心谋略。我们知道,事先准备对策的目的,是以不变应万变,随机应变。因此,选择并制定谈话对策,要依法对案件的事实、证据进行正确、全面、客观、真

20、实的判断后,围绕全案的焦点在哪里?哪些属于有利证据?哪些属于不利证据?调查对象可能拒绝交代的理由有哪些?谈话从什么角度切人?谈话方式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展开等问题,进行运筹策划。在谈话对策制定之后,要围绕对策,准备认定谈话对象有无问题和问题大小的证据材料。因为,证据是制服谈话对象的坚实物质基础,谈话的落脚点就是依法举证,说明调查对象有无问题、问题大小。要求谈话人员依据可靠而又充分证据以理服人,而服人之理不是空洞无物,要有书证、物证支撑。只要是与案件有关的证据,都要尽可能详细搜集整理,以备谈话时随时应用。可将已经掌握的证据材料分为三类:一是事实材料,二是反驳材料。三是防御材料。(三)熟悉与本案有关的

21、法律、政策和社会信息。欲善其工,先利其器。调查人员在了解“敌方”的底细后,还要熟悉掌握案件涉及的法律、政策,要擦亮手中的“武器”。例如,将有关“自首”、“立功”等条文熟记在心。这样,在谈话中,当谈话对象情绪波动、思想松动时,信手拈来,适时告之,给谈话对象指明出路,体现“坦白从宽”的精神,鼓励谈话对象悔过自新、及时交代问题。与此时,谈话人员还要全面了解、掌握涉及案件的各种方针、政策,言之有理,驳之有据,进而让谈话对象心服口服。(四)周密制定谈话计划和问话提纲。制定好谈话计划,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具体体现。有了谈话计划,谈话人员便可减少谈话的随意性、盲目性,而提高谈话的科学性和谈话质量。谈话计划是将

22、谈话所要达到的目的,谈话的时间、地点,谈话的方式,谈话的参加人员及分工,谈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变对策形成书面文字。谈话计划要求要详细、周密、考虑全面,必要时要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多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尽量使计划制定的周全、严谨。谈话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谈话的目的要求,谈话的重点,谈话的步骤、方法和突破口。谈话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以及应急办法等。另外,在制定谈话计划的同时,还要准备问话提纲。其中,问话提纲的主要内容有:准备向谈话对象提出的问题以及先后顺序;提问的方式方法;谈话对象可能提出的辩解以及对策;在谈话中需要使用、出示证据的时机、方式。谈话中的注意事项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23、谈话计划和问话提纲都要紧密围绕谈话要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五)精心组织谈话力力量。谈话是斗智斗勇的心力较量。因此,选择好谈话人员至关重要。谈话至少应由两名以上的调查人员担任。一般来说,应选择沉着老练、口齿伶俐,举止庄重、气质威严、有敏锐洞察力的调查人员担任谈话工作。其搭档应平时工作与之配合默契的调查人员。一般可选择两个性格不同的谈话人员,一个性格直些,硬、狠,装白脸;一个性格柔些,软、柔,装红脸,一白一红,一刚一柔搭配进行,相辅相成,互相补益。总的来说,所选择的谈话员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强于被谈话的谈话对象。否则,就会使谈话工作陷于被动。(六)准备谈话所需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为收集

24、、固定谈话对象口供,必要时,应对谈话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这样有利于防止谈话对象翻供,甚至诬陷谈话人员刑讯逼供等。因此谈话前要准备好技术设备。四、谈话的时机和谈话的环境(一)谈话的时机在办案实践中,对被调查人的谈话什么时机来谈是很有讲究的。根据时机的时间和契机属性,一般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契机是否具备;二是谈话的时间是否最佳。其中,通过前期的调查工作,所需的证据到位、充足。是把握和衡量时机是否具备的首选。为了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通常还辅助以“双规”措施。至于什么时间进行谈话,则要综合分析,精心部署:是选择白天还是夜里,还是选择上班或休息时间;是选择谈话对象精神振作之时,情绪低迷之际,都需

25、要调查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后,而选择最佳的时机。最后,一般来说,在一周中,由于周一、周二的情绪比较亢奋,因谈话难度较大;而周四、周五由于人的情绪相对烦躁,思想较为紊乱,因此,这时进行谈话突破口供较易。在一天中,凌晨一两点左右,由于人的大脑处于低潮谈话中,有“凌晨两点出成果”一说,即利用谈话对象在夜间精神易放松、思想易懈怠、反应能力降低的弱点,将谈话工作选择在深夜进行。因为夜里夜深人静,大多数人都进入梦乡,而这时对谈话对象进行谈话,无形之中会增加谈话对象的心理压力。因此,这时进行谈话突破口供较易。总之,时机的时间和契机属性,表明谈话的具体时间不能用一种固定模式,按部就班;也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对时机

26、的时间和契机属性进行要的评估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谈话时机。这样,才有助于谈话效果实现。(二)如何营造谈话环境营造理想的谈话环境是谈话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能否迅速突破案件并使谈话工作顺利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话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谈话的实际效果。所谓环境,即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实践证明,善于营造和运用谈话环境,有利于突破谈话对象的心理防线,使调查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谈话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社会气候环境。所谓社会气候环境,是指调查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打击贪污贿赂等斗争的深度、广度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如果调查机关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调查工作进行的全面、彻底,宣传工作有

27、声有色,具有较大的声势,那么,必定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会给谈话对象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近年来,省纪委在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增强,办案的社会气候环境应该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作为办案人员我的感触特别深。再如,我们在办理李九成案件中,由于我们正确的把握了处理涉案人员问题的分寸,宽严相济,该打击的绝不手软,该给政策的给政策,不仅赢得了该系统同志们的信任,也树立了办案组的权威,为李案的顺利办理营造了十分良好的办案环境。对于谈话人员来讲,良好的社会气候环境意味着谈话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半成功。心理承受能力稍强的谈话对象,因其精神已遭到强烈的冲击,心理防线有了一定程度的动摇。谈话中,谈话人员只

28、要再适时地创造其他外部环境并有针对性地运用谈话策略、方法,很快就能促其心理失衡,进而供述自己的违纪事实,有势如破竹的感觉。2、现场环境。所谓现场环境,是指谈话现场的环境条件及其相应气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现场设置,实践证明,对于具有侥幸心理的谈话对象,谈话人员首先要给其制造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谈话就要在正规的谈话室内进行。而谈话现场的布置,要整洁大方,越简单越好,应该给谈话对象一种“我要出去”的心里压力;其次,谈话人员要着装整齐,态度严肃,周围气氛紧张,这样,既体现出谈话人员的威严,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对于具有畏罪心理和抗拒心理的谈话对象,谈话地点可选择在办公场所或其他地方进行

29、,现场布置要随意、自然、气氛缓和、亲切,这样,有利于缩短双方的心理差距。动作语言学的要求,适合谈话以120-360厘米的物理距离较为理想。距离近了谈话对象会感觉侵犯了他的势力范围,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距离远了不易观察谈话对象的表情和动作。与此同时,现场布置要注意安全性,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但需强调的是,通常,谈话应当在谈话室内进行。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生病住院的谈话对象),也是可以在谈话室之外的其他场所进行。但要绝对以保证谈话安全为前提。3、“两规”环境。所谓“两规”环境是指谈话对象被“双规”的地点环境。一般来说,既不利于谈话对象冷静思考对策,又能对其情绪、情感产生强烈的冲击环境是理想的环境。

30、目前,我们这个办案基地的基础条件就很理想,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根据谈话心理学的要求,谈话对象的座位最好是背对门口,而我们设计的是面向门口。灯光和录音录像设备也需要升级,最好是能同步录音录像等等。4、科学变换环境。特别是在宣布“双规”前,我们不能马上往基地送人,可以给谈话对象一个宽松的谈话环境,如果对象就范,我们可以给他(她)以“希望”和“机会”,效果比较好。我称之为创造环境和心理的“级差”。另外,谈话中,可以单独使用某种环境条件,还可以针对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综合几种环境条件,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谈话效果。综上所述,在谈话前下一番功夫,动一番脑筋,精心准备,周密设计,谈话的目的不

31、愁达不到。五、运用情感策略接近谈话对象对象谈话人员与谈话对象虽然同处在一间谈话室,身体相距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但是,心理相距、情感相距就能离之千里。接近谈话对象实际上是指接近谈话对象的心理。谈话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谈话对象人进行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谈话人员只有接近谈话对象,才能与谈话对象进行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谈话人员如果不能接近谈话对象,就不可能了解谈话对象的心理情况,就不可能对其心理起到转化作用,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距离我们的谈话任务和目标会越来越远。所以接近谈话对象是谈话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接近谈话对象通常采用情感影响方法。心理科学证明,情感的实质是人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

32、己的需要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满足了则快乐,不满足则痛苦、沮丧。从而导致了两种效应顺应和逆反,顺应常常表现为信任和接受,逆反则常常表现为对抗和不满。可见情感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和阻碍作用。在谈话工作中,谈话人员所设置的情感符合了谈话对象的需求和某种满足,谈话人员便会获得信任,谈话对象的对立情绪就会被克服,把谈话人员就会被看做是可以接近的人,并相信其讲话的真实性,就容易把谈话人员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心理的积极变化,达到供述交代的目的。相反,谈话人员的情绪和情感对谈话对象的需求发生了干扰作用时,逆反心理便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便会对供述动机起到妨碍作用。因此,在谈话中,谈话人员应时刻注意把握住谈话对象

33、的情感方向,防止谈话对象逆反心理的产生,消除已经出现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谈话的方法上,应该体现或运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控制谈话对象的情感,使其顺着谈话人员的意图发展下去。正如一部好的电影能催人目下,演员在屏幕上流泪,观众在台下陪着流泪,看到悲伤处,有的观众还能痛哭流涕。谈话人员的言行都会影响谈话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谈话人员不同的言行,会给谈话对象带来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如谈话人员在谈话时,对谈话对象所犯罪行表现为理解,并帮助其认识自己的违纪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其语言要平和,态度要真诚,谈话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应该是包含感激和信任的情感和情绪。而相反,谈话人员对谈话对象的语言生硬,态

34、度严厉,谈话对象会出现消极的情感,产生逆反的情绪。例如:贪污、贿赂谈话对象在谈话时,最不愿听的语言就是“贪污、受贿”,如果谈话人员避开谈话对象不愿听到的词语,改用拿了钱或收了钱,并对其一时糊涂干的蠢事表示同情,这样从客观上满足了谈话对象畏罪心理的需要,使得谈话对象的情感方向顺应了自己的意图。这本身就是对谈话对象的接近。在谈话中谈话对象情感的产生也是由两方面来决定的:一方面是谈话人员的情感输入;另一方面是谈话对象心理的需求。为了使谈话对象的情感方向与谈话人员的意图保持一致,必须要研究谈话对象的心理需求。如贪污、贿赂谈话对象由于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这类人对“名声”、“面子”、“前途”看得比较重,在

35、违纪以后,还要寻求心理上的解脱与安慰。如果谈话人员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便会产生顺应性的情感。从谈话的常规来看,对谈话对象大多是直呼其名的,如果改变这种直呼其名的称呼,称“老张”、“老李”或“李老”、“张老”,使得谈话对象感觉谈话人员没有把他当敌对方看待,在“面子”上得到了满足。有时谈话人员忽然称呼其原来的职务“张厅长”,这时对方会想象自己又官复原职了。在对受贿谈话对象进行谈话时,多指责行贿人,犯罪的恶果是由行贿人造成,这样谈话对象就会感觉到你在为他讲话。在贪污、贿赂谈话对象中,有的是领导干部,还有的是特殊的专业人才,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对他过去的贡献进行评价,对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和功绩进行肯定

36、。如果谈话人员不吝啬赞美之言,是会使谈话对象感激不尽、激动不已的。在谈话工作中,这种情感的作用是通过消除谈话对象在谈话中的消极的因素,激发积极的因素,强化供述的动机来实现谈话的目的。谈话工作中情感影响的主体就是谈话人员,谈话人员的行为对谈话对象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谈话工作的主体与对象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谈话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谈话对象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谈话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应该注意自我形象的影响。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权威,是谈话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谈话人员的良好形象和权威,是在谈话过程中与谈话对象的交往中形成的,它是在谈话人员良好的仪表和风度的基础上,采取以理

37、服人,以情服人,以法服人的方法和原则,通过对谈话对象施加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压力,从而在谈话对象心目中形成的权威、信誉、敬意。因此,要求我们谈话人员在谈话过程语言上要中言之有物,不能漫无边际,言之有理,不能强词夺理,语言生动而丰富。在形象上要精神饱满,镇定自若,明察秋毫,让谈话对象肃然起敬。形成威严的力量,才能使谈话对象感觉到在谈话人员面前只有交代才是唯一出路。谈话人员外部肢体语言的影响,如谈话的坐姿,谈话人员应坐在椅子的前半部,身体前倾,眼睛平视,两手平放在桌子上面,这种谈话的姿势表示愿意接受对方的信息。相反,谈话人员身体后倾,双手交叉放在前胸,眼睛斜视,这个形象表现出对谈话对象的蔑视,对谈话对

38、象来说,只能产生反的心理反应,强化谈话对象的对抗心理。改变空间的方法也可对犯罪嫌疑入选行情感影响,在适当的时候,谈话人员可以走向谈话对象的身体侧面进行交流,根据对方的年龄的不同,还可把手放在对方的肩上,以示亲近。谈话人员忽然走向谈话对象的背后与其进行交流,必然会使谈话对象产生某种恐惧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是谈话人员应当留给谈话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树立,是靠对谈话对象的供述评价树立的,在谈话对象的大量的谎言中哪怕有一点点细节上的真实供述,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给予事实求是的评价。体现出公正性,赢得谈话对的信赖。(二)对谈话对象生活上、身体上的关心,也是影响的情感方法。由于谈话对象一般限制了活

39、动,当谈话对象的特殊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候,如果谈话人员能适当予以满足,哪怕是微乎其微的点滴的关怀,谈话对象都会产生感激之情。如谈话对象的衣服少、天气冷,家里又没有送了送来衣服,谈话人员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给对方穿;夜间谈话,谈话人员将自己吃的夜宵,送给他吃;谈话人员自己泡的茶没喝,而给他喝,自己的烟给他抽,自己吃的药给他吃等等。还可以根据案情的需要,特意设置这些情节,来加强情感的影响,接近谈话对象。(三)谈话中利用语言进行情感影响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明、态度平和,是谈话人员语言交流的条件,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不歧视、侮辱、讽刺挖苦,是情感沟通的基础。语言声调的高低应该保持适度,不可过

40、高,过高的声调易引起对方的紧张。但也不可过低,过低了显得谈话人员有气无力,没有底气。语言的速度,提问的频率,也会影响谈话对象的紧张程度,应保持协调的谈话速度。语言本身产生的影响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忌讳语”的影响,谈话人员最不愿意听到的词语就是谈话对象的忌讳语。通常为了避免这些刺激语的出现,采取更换“忌讳语”的方法:如“违纪”更換为“错误”,“谎言”更该为“说错了”,“矛盾”更换为“与事实不符”,“挪用公款”换为“用了”,“行贿”更换为“给了”,“受贿”更换为“收了”,“贪污”更换为“取了”、“拿了”, “态度蛮横”更担换为“情绪激动”等等。这种更换“忌讳语”的方法不仅能转变对立情绪,消除畏

41、罪时紧张的心理,而且还能使谈话对象感到谈话人员对他的理解、同情,给了他“面子”。有利于从心理上接近谈话对象,(四)帮助谈话对象解脱心理压力,也是对谈话对象情感影响的又一种有效的方法。谈话对象在案发后心理负担很大,他非常在乎各方面的影响。如:道德标准、品行标准、社会的影响、外界会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亲朋好友会怎样理解,等等。如前所述,外来的赞美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因此,要注意对谈话对象人品的积极评价。有的人虽然犯错,但是他又有忠厚老实、工作勤肯、为人办事热情的一面,谈话时应该抓住其优点进行评价:“你为人办事热情,喜欢帮助别人,无论谁有困难找你帮忙,你总会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大家家还说你人品好,忠

42、厚老实”等等。谈话人员应根据谈话对象的心理来制定情感影响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强调客观原因的方法,如把违纪错误发生的原因归咎为社会风气,归咎为制度漏洞,归咎为相对人的错误等等。此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如:“这件事如果换了我或者等任何其他人都有可能做出类似的事情。现在事情已已经过去了,也不必再过多的难过,应该怎样认识改正错误,总结原因,吸取教训,走从轻从宽的路,以后不要再犯。”这段话既体现了对其行为的理解和同情,又给他指明了走从宽的道路。记得在一起谈话中我们采用上述方法,被谈话人泪流满面,不仅交代了自己受贿的问题,还把自己怎么会走上违纪道路的原因也总结出来:“我今天走到这一步是三个字

43、害了我,一个是情字,二个是“松”字,一个是利字。我重感情,原则性差,情感上没有把住关,没有坚持原则。其次是放松了自己,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金钱有一定的诱惑力。最后,是我的弱点被别人利用了,才导致了我今天的恶果,你们的一席话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将来还要把我的错误以示后人,作为反面教材。”谈话的效果很好。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对谈话对象进行情感影响的时候,应该注其目的性,因为它是以接近谈话对象,促进其供述交代为前提的,所以应该有导向性,也不能盲目评价,不能过头,给谈话对象一种“虚假”的感觉。在对其进行“人品”评价时,应注意收集典型事迹进行评价,效果最好。(五)最后是消除顾虑。谈话对象接受谈话的时候

44、,经常是忧心重重,担心自己交代后会受到处罚,自己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我们往往可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任何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跌倒的时候,要面对现实,重新起步,以后的路还长着時呢!”就会减轻谈话对象的心理负担。帮助谈话对象树立形象。这种方法是促使谈话对象交代供述做准往备、打基础的。它是利用谈话对象尚有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为前提的。谈话对象处在被谈话的特殊环境中,对自己的尊严、荣誉已经无暇顾及了,有的谈话对象认为我反正有问题了,社会影响也无法挽回了,听天由命,表现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不利于谈话的:谈话人员应该把他“立”起来,把他平时应该有的荣誉感、尊严感再“还给他”,帮助他把自己原有

45、的形象树立越来。如:“你性格直爽,敢作敢为,为人讲义气,重感情,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办理公正,客观全面,到任何时候都多是一条好汉。”这一形象被树立起来以后,谈话对象就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并按照这种标定的形象去做出行为。对谈话对象的行为进行修正,这种方法是以帮助谈话对象如实地交代自己的违纪事实为目的,但是重要的是让谈话对象知道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违纪,怎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我们可以给谈话对象讲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有无悔改的表现。条例和法律规定的从重、加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等规定,就是针对犯错后有无侮改表现而规定的。以此来引导谈话对象走从宽的路。这些方法能从根本上缩短谈话人

46、员与谈话对象心理距离,使得谈话人员全方位地走近了谈话对象。六、谈话中突破口的选择何谓突破口是在谈话中将易于攻破谈话对象的薄弱环节或薄弱对象称为突破口。研究突破口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力量、最容易的方法攻破谈话对象固守拒供的心理防线,迫使谈话对象交代自己的违纪事实。兵法上称之为,避其强,攻其弱,方能胜之。如何避其强,攻其弱,取决于如何正确地选择好突破口。选择突破口实质上也是对谈话对象的弱点的选择,谈话对象在谈话中的弱点,谈话人员应加以利用并使之变成自己的强点、长处。选择对方的弱点作为攻击的目标,使得谈话对象向着交代问题的方面转化。我也把突破口的选择也称之为“攻击点”的选择。在谈话中,常对谈话对象的

47、突破口选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客观存在的突破口的选择;另一类是谈话对象主观心理特点的突破口选择。(一)对客观存在的突破口的选择1、以客观存在的逻辑联系作为突破口。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在客观上都有其相互联系的事物存在,并互为因果关系。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结果。如果对象由于畏罪和侥幸心理说假话,情节与事实必然在客观的逻辑联系上就会出现矛盾,形成了对谈话对象的心理限制,使他不敢和不能说假话,不得不交代客观事实。在谈话中,大多数谈话人员在谈话时采取迂回的方法,寻找谈话对象在供述中事实的逻辑矛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揭露矛盾,达到对谈话对象的心理限制,如在调查银行行长受贿案中,在对他进行的询问中,我们就从银行

48、的贷款程序上对他进行迂回询问,因为,贷款的程序是有审贷的各个环节组成的,我们在对他进行询问前了解到他没有经贷款前的审查,更没有担保,给相对人的企业批300万元贷款。是一起违规贷款,如果没有谋利,他不可能冒风险给贷款。否则,就违反了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最后他供述了受贿10万元的事实。对这种以逻辑方法作为谈话突破口,有很强的实用性,成功率很高,因而是谈话人员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2、以客观的事实证据作为突破口。谈话对象由于自己在实施违纪时留下了大量的行为痕迹和证据,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的情况下,在接受谈话时被迫交代自己的违纪事实。用这种方法使谈话对象交代问题,是最省时的方法。这种方法成功的条件是建立

49、在证据较为确实、充分的基础上。我们知道,谈话对象与谈话人在谈话的最初阶段试探摸底阶段,违纪人员摸底的目标,就是我们是否掌握了确实证据,然后根据情况确定自己的抗拒程度,一旦谈话对象得知谈话人员还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谈话对象的抗拒心理便被强化,与谈话人员周旋、狡辩,其方法也会变得更为狡猾,因此,不会轻易交代自己的违纪事实。而当谈话人员将某一细节、某一事实的证据出示在谈话对象的面前时,就会放弃侥幸心理交代供述。但是在使用证据作为突破的时候,应注意方法,要正确地把握使用证据的突破口,如果不注意选准证据的突破口,就会变成抛证据换口供。等到谈话人员证据抛完了,谈话对象也什么都不说了。更有甚者,谈话对象掌握谈话人员的证据收集情况,从而为其狡辩提供了条件和依据,造成了有的违纪人员在事实面前不认账。如在自己亲手已签过字的发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