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语文ppt课件: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的鉴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语文ppt课件: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的鉴赏.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1、鉴赏古诗词形象(人物、景物、事物)2、鉴赏古诗词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3、鉴赏古诗词语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结构技巧)4、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人物形象的鉴赏,诗歌形象鉴赏,鉴赏形象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方法:提问方式:1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3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答题方法:1、找到诗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词语,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2、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3、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和效果。,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以自我抒情
2、感 的诗歌常见,如登高中的杜甫的形象;锦瑟中李商隐的形象;醉花阴声声慢中的李清照的形象。后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江南游子”形象(当然这里的人物形象其实也是诗人自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公瑾”的形象;雨霖铃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等。,说到底,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般指诗人自己,其形象往往是隐性的、间接的,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而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刻画的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胸臆。,此类题目的答题解题步骤:1、结合题目、注释、关键词等定位诗歌描写形象的基
3、本身份(将军、英雄、游子、隐士等)2、结合诗句或词句的理解,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3、分析所塑造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等。,基本答题方式:本诗(词)描绘了一个()()形象,他(她)(),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本诗描绘了一个封建士大夫形象,他站立在黄金台上,面对苍茫广阔的天地,抒发感慨,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重贤才的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怆之情。,点绛唇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
4、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1)蹴(c):踩,踏。这里指荡(秋千)。(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3)袜刬(ch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4)青梅:头发,本诗描绘了一个少女形象,她荡完秋千,看见有人来,就害羞地跑掉了,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她活泼娇媚,天真纯洁而又有些害羞(矜持)的性格。本诗也可以更为简洁地作答:本诗描绘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而又有些害羞(矜持)的少女形象。,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注】沧州:水边,古时隐居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这首宋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本词描绘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他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现虽被闲置,但仍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说说郑鄂在诗歌什么样的形象。,郑鄂是一位隐居山中,过着闲适生活的高雅的隐士形象。“谷口”“涧花”“暮雨”“潭树”“
6、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说明郑鄂居住之地偏僻幽深,来人又少,可以看出其是隐居山中,同时,这里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气,衬托出郑鄂高洁的隐士形象。,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简要分析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惬意,随遇而安,胸怀恬淡,心情闲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古诗中常见的十种形象,见资料p152“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