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0298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古代诗歌五首,-诗歌鉴赏方法归纳,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目介绍,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今在北京西南。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中国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24岁举进士,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人物介绍,这首诗写于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在反抗契丹时,诗人接连

2、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故事背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所说的古人,并不单单指燕昭王。这里的古人,是有着囊括所有唐朝之前的贤明君主、有为之士的气概的。而“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们,又遥遥无期,无法报效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九州大地充溢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忍不住滴下的眼泪,正是比血还宝贵的英雄泪。这里,陈子昂仅用了前两句诗,就把时间感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这诗是从远古洪荒而来,绵延到地老天荒,永无绝期一般。

3、,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古诗诗眼,作者以感慨悲凉地调子,表现了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尚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主题,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教师点拨,下面的诗句是在写谁的呢?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

4、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猜想,望岳,杜甫,初一六班第二小组,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作者介绍,背景及题解,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内容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运

6、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

7、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写法借景抒情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归纳总结,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点拨,飞来峰,王安石,登,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初一六班第三小组,题解:,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岁

8、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登 飞 来 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文赏析,飞来山上 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意: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帝王的象征,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不畏 浮

9、云 遮望眼,自缘 身在 最高层,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思路,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给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就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主题,这是

10、一首登高揽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作者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教师点拨,初一六班第四小组,“游”出游;游历。“山西村”是当时三山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在今浙江绍兴鉴湖一带。标题概括了本诗的主要内容,在山西村游览时的见闻。,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淳

11、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然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颈联: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

12、富于哲理,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景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方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 境界),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在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

13、/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教师点拨,己亥杂诗,龚自珍,七年六班第五小组,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七年六班第五小组,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所作诗文,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全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最为著名。,题目与背景来历,七年六班第五小组,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号定庵,字伯定;汉族,浙江人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者简介,七年六班第五小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

14、指即天涯。,句意理解,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七年六班第五小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七年六班第五小组,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诗文赏析,七年六班第五小组,诗人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意象与诗眼,七年六班第五小组,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明确表现了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中心主旨,七年六班第五小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