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854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哲学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王晓勇(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49)提要:西方现代解释学发源于古代的文献学和神学释义学,这种学问与中国古代为经学做解释工作的训诂学和文献学极其相似,两者有许多共同特征.在此意义上,训诂学和文献学可以视作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基本形态.西方现代解释学强调对可能性的理解,中国古典解释学强调对现实性的理解,通过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两种解释学的发展呈现出趋同性.关键词:解释学;训诂学;文献学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0)06-00250420世纪的德国哲学绝对属于这三位

2、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复杂有趣:合在一起看是同门师徒,分开看则是三个哲学门派的祖师爷.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海德格尔开创了存在主义,伽达默尔开创了现代解释学.这个复杂有趣的现象本身就需要被解释,因而表明,解释学在某些时候比现象学更基础,现象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得到理解,理解是解释学的本质.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理解就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因为此在就是能存在和可能性.如果说解释学是关于能存在与可能性的学说,那么现象学就是关于所存在与现实性的学说.作为对现象的意向性的必要前提,解释学(或者说理解)是现象学的基础.解释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解释学特

3、指现代西方哲学领域中的解释学理论,它经过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哈贝马斯等思想巨匠在理论上的构建和推动,形成一股哲学思潮,所以又被称为哲学释义学;广义解释学则不限于西方哲学领域,一切关于文本的说明,注解,解读,校勘,训诂,修订,引申及阐释的工作都属于解释活动,都要依靠相应的解释方法和解释理论来完成,因而都可以称作解释学.中国远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为经作传,为传作笺,为笺作注,为注作疏,为疏作证的文本解释活动,形成了严格而又繁琐的解释学传统.中国古人留下来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只有少部分是经典原着,而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关于经典原着的解释性着作.因此,广义的中国古典解释学与狭义的西方现代解释学

4、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两种解释学的比较与会通不仅丰富了解释学自身的内容和视野,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开辟一条解释学路径.一,西方解释学的历史发展及界定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解释学又被称为诠释学或释义学,它最初来自希腊文Hermenia,意指希腊神话中传递消息之神赫耳墨斯.在罗马时代,拉丁文中的interpretatiog(即英语中inter.pres一词的词源)一词也含有神学的意义,意指对神的指令的传达.可见,产生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解释学有着神学的起源和背景.到了中世纪,为了诠释圣经和其他法典史籍的需要,解释学遂成为专门学科,并形成两种不同形态:文献学和神学释义学(或经典注释学).文献学以

5、考证古代典籍为主要目的,也包括对语法,词义的研究,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目录文献学和训诂学;神学释义学则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解释,重视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类似于中国古代专尚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稍后,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新教徒急切需要对圣经重新解读,以便摆脱罗马教会的精神束缚,于是,新教神学家对天主教会传统解释学的激烈批判就直接导致了现代解释学的诞生.他们提出的解释学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大大推动了神学释义学的发展.尔后,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下,人们又发现要真正理解经典文本,就必须将文献学同神学释义学结合起来.于是,两种解释学形态重新统一了.但是这种统一了的解释学在当时还达不到哲学的思想高度,充其量只是一种理

6、解的技术,后人便称这种解释学为局部解释学.1654年,圣经学研究者J.丹豪泽(J.Danhauser)出版了圣经解释学或圣经文献解释一书,至此,解释学一词才作为书名第一次问世.然而,它仍然局限于神学研究的领域.直到18世纪启蒙运动勃然兴起的时候,解释学遂借着时代的狂飙冲出了神学的藩篱,扩大到对圣经以外的其他经典的解释.纵向观之,现代解释学的发展既是一个逐渐摆脱神学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渐趋向哲学化的过程.其中真正将解释学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他们使解释学成为一种关于解释和理解的一般学说,成为一门哲学方法论和哲学认识论,并且使它摆脱了一切宗教的因素.施莱尔马赫是l

7、9世纪自由派神学家,他引入了解释学循环的观念,认为部分不能离开对整体的理解而得到解释,而整体也不能没有对部分的理解而得到解释.施莱尔马赫将解释26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学理论的重心放在理解本身上,而不是放在被理解的文本上.他强调任何对文本的理解总是运用一定方法进行解释的结果.方法不同则解释也不同施莱尔马赫又把解释方法分为语法方法和心理学方法两种,前者着重于文本的群体特性,着重于文本字面上的解释,所以又称为客观的解释;后者着重于文本的个体特性,着重于探求原文作者的写作动机,所以又称为肯定的解释.施莱尔马赫认为这两种解释方法具有互补性,不能厚此而薄彼.这样,解释学就变得多元化了.因此,解释学

8、不仅成为一种方法论,而且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和施莱尔马赫一样,狄尔泰也在努力使单纯的解释学成为一门认识论和方法论.狄尔泰是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解释活动并不是对文本的考证和注释,而是对生活和历史本身的探索.鉴于康德欲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奠定坚实可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狄尔泰则欲通过历史理性批判为精神科学(人文科学)奠定坚实可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所谓历史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他的解释学批判,狄尔泰将解释学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上而不是集中在解释上,他认为解释只对自然科学有用而对人文科学无效,理解则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更普遍的科学方法.因为他为解释学做的哲学开

9、拓,也因为他的这份宏大魄力,后人尊他为解释学之父.一方面,狄尔泰将解释学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的基础上,认为人只有置身于自身的生命之流并和他人的生命之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另一方面,狄尔泰将移情概念引入了解释学,强调唯有在移情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理解的最高形式.这使他的解释学比起施莱尔马赫带有更强的心理学色彩.2O世纪的解释学又往前大进一步,完成了由认识论到本体论的革命,从而将解释学变成真正的哲学.这场革命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海德格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观点是:理解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解活动,人是通过理解而显示自身存在.人的自我思维(理解)的存在是真正的

10、存在,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理解又总是作为在世之在而存在于世界的,世界的万物都是理解的结果.对海德格尔而言,解释学看待人类生存如同看待一个复杂的文本,这是一份我们要揭示其潜在内涵的意义丰富的文本.关于解释和理解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说:解释基本上是理解支配的,但理解却不是从解释中产生的,解释并不需要对所有被理解的东西作出报导,而是把理解中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l2他的意思是,解释的作用就是对理解加以整理.其弟子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注重揭示各种理解现象所依据的基本条件,从而最终达到对世界,历史和人生的理解和解释.他强调偏见在解释和理解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偏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条

11、件.在人文科学中要求客观性是不得要领的,理解就是在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不断游动.利科的哲学解释学试图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他是这样达到本体解释学的:符号的特点在于它既具有表层的,字面的意义,又具有深层的,象征的意义.解释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语言媒介完成意义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的符号转换,从而达到解释最深层意义的目的.利科的解释学主要是象征和文本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文学阅读和解释是读者借助想象,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文本的意义又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和意思,它是向读者的理解开放的.综上所述,解释学把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理论融合

12、在一起,强调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只能是语言的世界.用海德格尔的名言可作概括:语言是存在的寓所.l3正是通过语言这个必经之途,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对意义创造的开放性得到了肯定,现代解释学遂成为了当代学术中的显学.二,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历史发展及界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也存在着本民族的解释学,以及由它所衍生出来的两种解释学形态文献学和训诂学.西方解释学的兴起是从注释圣经开始的,与之相似,中国古典解释学是从注解儒家经典开始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有着深层原因.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这样写道:然西洋人处于事实变迁之会,同时其学术思想亦大有改变迁进,给他们以很好之指导以应付那事

13、实上的问题,而辟造文化之新局.差不多西洋人自古以来直到最近变迁以前,有其一种心理学的见解,几乎西方文化就建筑在这个上边;现在这个见解翻案了,西方文化于是也要翻案.4J梁先生所谓事实变迁指的就是时代的进步,所谓心理学的见解指的就是思维的定势.每在时代进步之际,旧的思维定势会被打破,必然要导致新思想的产生.而解释学的任务就是运用新思想重新解读文化经典,以适应时代的前进步伐.任何经典都不可能是金科玉律,即使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粲盂!,也难免与时迁化而意义俱新.中国古典解释学起源于经历巨大社会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删定六经为标志.清人皮锡瑞说: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孑L子作六经之旨.孑L子有帝王

14、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_6其中不说述而说删定,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文本的解释超越文本原意的特征.孔子删定六经是有为而发,他感于周室的衰败和礼法的沦丧,遂借整理文献来起衰救弊.虽然只是整理,却不能不带有个人的喜好爱憎和评判标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哲学27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后人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多持异义,但是六经曾被孔子大举删改却是不争的事实.唐史学家刘知几甚至认为孔子编撰六经时藏有私心,

15、他在史通?疑古中公然批评道: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刺,在于鲁国,独无其章.孔子还提出了正名的学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l9什么是正名呢?就是做好厘定概念的基础工作.很巧的是,和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大哲苏格拉底也认为:达到知识的途径最清晰地体现在定义的过程中.苟子继承.T-L子的正名学说,他在正名中说道:实不喻然后命(命名),命不喻然后期(约定俗成),期不喻然后说(解说),说不喻然后辨(去辩论,论证).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

16、之象道也._l意思是说实际事物不能让人明白就给它命名,命名以后还不能让人明白就共同下约定,下了约定还不能让人明白就解说,解说以后还不能让人明白就去辩论约定和命名,是用来辩论和解说的;辩论和解说,是用心来表象人生大道的.荀子这一段话为中国先秦解释学作了最好总结.所以,中国古典解释学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正名的问题.正名就是中国古典解释学(特别是儒家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三,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形态之一的训诂学自汉代开始,中国古典解释学分为训诂学和文献目录学两种形态.训诂学是随着汉代经学的发达而兴起的新学科,其目的首先是为了训释古字古语.由于古文字字体屡变,音义迭易,汉代人阅读三代的经籍已经很困难了.清人戴

17、震曾考证说:盖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干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l】于是,训诂学遂成为汉儒治经的一项基本功,只有通晓TiJfl诂才能专精于经学,即凡欲通义理者,必自训诂始.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表现在四部名着上,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些书为后世的解释活动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从魏晋以至于唐代,何晏,王弼,郭象,孔颖达等人的新的经学义疏陆续问世,无不是建立在汉代训诂学的基础上.而发轫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译,也牵扯着如何解释的问题.近人刘师培甚至于将翻译学与训诂学等同视之,他在中国文学教科书中说:iJi诂之学与翻译之学同,所以以此

18、字释彼字耳.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也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_1他们都认为训诂学与翻译学本质相同,只不过前者是对语言时代相隔的回应,后者是语言地域相距的回应.最初的佛经翻译并非字字对译,在原着和译着问有很大的出入,梁启超先生在佛学研究tA.篇中这样论道:今日所谓翻译者,其必先有一外国语之原本,执而读之,易以华言.吾侪习于此等观念,以为佛典之翻译,自始即应尔尔,其实不然.初期所译,率无原本,但凭译人背诵而已.学者凡以求真为志的,也不满于此种轻率之举,于是西行求法热骤然兴起,纷纷去寻求佛经原典.到了隋代,彦琮提出宁贵朴

19、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Ll钊的翻译原则.总之,翻译学一直朝着符合文本原意的一脉前进着,它和不断超越文本原意的解释学渐渐地分道扬镳了.四,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形态之一的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l173由此就能看出,文献学并非单纯的档案之学.它和学术息息相关,本身也是-I1学术.中国古代文献学大的方面包括三个内容,即目录,版本和校雠;小的方面还包括辑佚,辨伪等.其中能够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形态的,主要指的是目录文献学和校雠文献学.对于前者的学术价值,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

20、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l1对于后者的学术价值,清人章学诚在其着校雠通义?序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_】王,章两人将目录学和校雠学视为学术的门径,肯定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中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一条,更触及了解释学的关键,即从学术的发展线索中去把握文本.而在刘向以前,孔子关于校雠就曾提出过着名的阙疑之法:对于古书的残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宁可保留其原状,也决不任意修改.这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可贵的解释精神.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21、言必尊修旧文而不穿凿.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故日本立而道生.许慎不仅继承了孔子阙疑的科学精神,更进一步认识到文字的意义是学术与政教的根本,对文字能否作出正确解释关系到国家的正常运作,即所谓的本立而道生.无疑,许慎本立而道生的观点给予中国古典解释学以崇高的地位.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中国先秦古文献作了大量的结集,审订,校勘工作,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和校雠学的开山者.他们所创立的目录学绝不是简单的书目罗列,而是有着详细而复杂28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的体例;他们所创立的校雠学不是简单的校对字样,而是有着能性理解,对于重新构建中国当代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严格不苟的学术标准.

22、与刘向父子的目录学相比,以后各代的文明潜力的爆发和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籍志,艺文志都只是书目分类,因而缺少他们那些谨严的学术性考订工作.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又有大规模的文献结集参考文献:审校活动,即由国家主持开馆编修四库全书.其编修宗旨如沃恩克着?伽达默尔M?洪汉鼎译_北京:商务印书馆,下:o0海德格尔着.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前代藏书,率无简择,萧兰并撷,珉玉杂陈,殊未译文出版社,l987:I84.协别裁之义.今韶求古籍,特创新规,一一辨厥妍媸,3Hid.gger.BasicWritingsM.NewY0rk.H呷eraIldR0w,1977:严为去取.其有言非立

23、训,义或违经,则附载其193.名,兼匡厥谬.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999:可以看出,四库全书并非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图书大全,据考一?证,未被收入到四库全书中的书籍数量更多,其在于销毁蓑:妻:耄盏:.之列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7王利器.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l423.埒.那些言非立训,义或违经的着作,总是被当作严8刘知几,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为去取或兼匡厥谬的淘汰对象.因而,中国古代的目录学381.实际上涉及统治者对图书着作的导向问题.许多着作因为统9杨伯竣?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

24、8:14o一4,治的需要被故意曲解,甚至于被篡改伪造,这就完全背离了解一10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223.释学的精神.1I11314转引自齐佩硌.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五,现代解释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当代走向的趋同性1984:13.11.13.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的训诂学和文献学,往往12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用一个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时代的精神,恰恰体现出了解112?释学的最重要特征.孔子删定六经,本来是为了保存周朝旧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oo:典,实际上却推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向父子

25、校理古籍,本来f16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是为了尊崇儒经,实际上却难免有自己的学术取舍;乾隆时期三册f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2.修四库,则显然带有权操的意图,甚至于走向了解释学的反18JI自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面.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主旨不是我注六经,而社,2001:3.是六经注我.清代学者王船山立志要在古书中创出新义理,/9章学诚?校雠通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1?便写下自勉联一幅:t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23o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_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这种在六经中与先哲思想相发明的又别开生

26、面的学术志向,也2I永珞,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解释学的整体精神.1999:l1.既然中国古典解释学的整体精神,是以别开生面的学术态22转引自刘青松.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M.长沙:湖南大学出度面对陈旧的文本,这种强调现实性理解的务实的中国式解释版社,2003:192.学,就与强凋可能性理解的爱智的现代西方解释学形成了鲜明.23王夫之,楚辞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的对比.然而,可能性总要发展成现实性,现实性总是意味着作者简介:王晓勇(1971-),男,陕西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可能性的自我实现.那么,中国现代解释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博士生,从事哲学研究.之间就在发展中有了对话与转化的可能,从而呈现出趋同性.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文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