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危险辩护》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危险辩护》有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危险辩护有感-公开审判的若干思考危险辩护(Closed Circuit)片名取自产自伦敦的闭路电视摄像机,意在突出“每个人都在被监视,每一刻都被在记录”的主题。影片主要内容是:男主角和女主角曾经是情侣,如今,他们分别担任被告的辩护人和指定的特别辩护人。因为被告涉及恐怖袭击案件,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需要指定特别辩护人代理不公开审理。随着男主角把整个案件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他发现一个涉及情报局的惊天的大阴谋。最后结局最后很悲惨,审理以被告被情报局伪装成的自杀而结束。这部电影引发了诸多的思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公开审判的些许思考,若恐怖案件进行公开审判,将证据公开,则绝不会发生影片中的结局,这
2、不禁让我对现实中我国的公开审判制度进行思考. 一、什么是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除不予公开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律依法公开审理,同时,不论是否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均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判是相对于秘密审判而言的。公开审判取代秘密审判是诉讼制度文明进步的表现。“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公开审判应该理解为整个诉讼程序的公开,包括一个案件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的公开,即从一个案件的开始?立案,到开庭审理,到裁判的宣告,再到生效(包括上诉审程序、再审
3、程序等),甚至扩大的说,再到执行程序,直至执行终结(如果把执行程序也看作是审判程序的延续的话)。这样一个案件的运行全部过程,都应当是公开的、透明的、阳光的。这其中还包括管辖权异议的审查、证据保全、财产保全的异议审查、鉴定评估等事项的协商、法官回避的听证审查、审委会委员名单的告知及回避、裁判结果中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告知以及执行中的诸如被执行财产的异议审查等,简单的说,只要是能够公开的,不伤害国家的秘密、他人的商业秘密或隐私的,不伤害未成年人受保护的特殊范畴的,均可以公开。公开审判是一个国家民主化的体现,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人们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审判使审判活动置于社会监督之
4、下,使人民群众既了解审判活动的程序是否公正,也可以透过程序了解实体是否公正,既可以消除人们对法官是否清廉的疑虑,也可以树立法官公正裁判的形象。因此,公开审判在当今世界各国诉讼制度中都得到了确认,成为现代诉讼制度文明、民主、科学的重要标志。二、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的重要意义(一)公开审判是裁判公正的保障。公开审判制度改革原有的审判方式,通过公开审判,变“暗箱操作”为向社会公开,使法官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审判和裁判,堵塞了各种徇私枉法和腐败的渠道,切断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非正常联系途径,并极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法院的监督。(二)贯彻公开审判制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措施。公开审判不仅是法定的正当程序,而且是与其他
5、的法定的程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整个程序制度的核心。(三)公开审判是树立司法的权威性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公开审判,在法庭上讲清事实、说明是非、极大的保障了裁判的公正性,树立了法官和法院“讲理、公正、廉洁的形象”。另一方面,公开审判也为锻炼法官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条件。(四)公开审判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必要措施。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广大民众既然享有对司法的监督权,也应当享有对诉讼过程了解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知情权,而司法机关有义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五)实行审判公开,可以密切法院同群众的关系,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发生违法乱纪现象。(六)实行审判公开,可以充分发挥审判的教育作用,扩大办案的
6、效果和影响,教育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同犯罪作斗争,预防犯罪,减少犯罪。三、我国法院在贯彻公开审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从我国公开审判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缺乏实质性公开,公开审判流于形式:公开审理要求法院对案件的实质性审判活动,即对案件证据的采用、事实的认定、对当事人是非责任的评判都应当在公开的法庭上进行,法官只有通过法庭审理,才能形成对案件的认识,作出裁判,作到让胜诉方赢的堂堂正正,败诉方输的明明白白,旁听者听的清清楚楚。而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公开审理形式化的倾向,突出表现为:1、先定后审。法官在开庭审理之前过多的介入诉讼,通过对证据的调查收
7、集和对当事入的询问,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对案件的实质性审理,评断意见也已经形成,使得公开审理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2、审理与判决脱离。审判委员会的委员未直接听证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审理。这种情况就必然导致“审”与“判”的脱节,更何况有些法院甚至由主管院长或庭长拍板定案的情形屡见不鲜了。(二) 审判公开的内容不彻底。突出表现在开庭走过场现象的存在。审判方式改革所倡导的及时开庭、当庭宣判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辩在庭上。由于庭前证据交换还没有形成一项法律制度,有的审判人员开庭前,就通知当事人进行询问,对判决的结果内心早已形成确信,特别是一些庭审直播、观摩庭的案件,法官对案件的如何
8、处理早已心中有数,开庭变成形式。 (三)公开审判程度不够,即在判决理由和法律适用上的公开不够。审判公开既包括认定事实的公开,也包括适用法律的公开。有的审判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学功底,对判决结果不能从法理的高度作出令当事人信服的解释。不能针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结合案件具体事实,说明采纳与否的理由,只简单地说明依据某某法律多少多少条。但对该条的内容是什么,却没有注明,而当事人由于受到其文化水平的限制,查找法律条文特别是一些司法解释性文件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四)审判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在庭审过程中,对社会公众的公开程度不够,限制记者采访和报道,公开开庭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二是审判人员在开庭的准备
9、程序中,也很不规范。三是有的法院无专门的公告场所;有的法院开庭场所不规范,法官为图省事,在办公室内开庭。四是在宣判环节上,对当庭宣判的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往往没有做到公开宣判。五是在执行过程中,权利人对自己的案件何时能够执结,心中没底,权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执行程序如何公开没有法定。 (五)公众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在公开审判中,法律一方面要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一方面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冲突的产生在所难免。四、如何更好地实现审判公开化(一) 法院应为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提供必要的保证。法院从物质上为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保证。 (二)努力提高法官的人员素质努力提高法官的人员素
10、质,一方面我国应建立严格的法官考试制度。另外一方面,我们应加强法官的教育培养,使法官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三)推行法官独立审判制度。所谓独立审判,就法院内部而言,审判组织制要求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案件做出判决,无需经其他法官审查批准,一部分法官对另一部分法官在案件审判上不应当行使支配权,即不存在“法官之上的法官”。因此,独立审判制度,包括审判和法官的“独立”。(四)健全公开宣判制度。除现行公开宣判的做法外:公开宣判时应详细宣告判决理由,或制作成供当事人和公众阅读的书面文件。(五)改善人民法院的工作条件,拓宽审判公开的渠道。一方面要切实坚强人民法院的物质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
11、工作环境,努力为全面贯彻实施公开审判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发布开庭公告、公布公开审判结果,听取意见或举行阅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拓宽审判向社会的公开面,接受群众监督。审判公开的实施与否是一个国家民主与法制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志,其实现代诉讼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公开审判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裁判结论的公正,将审判活动暴露与社会之中,使社会公众根据社会公德之共识,对审判做出社会评价,进而让审判人员有一种职业道德自我约束机制,从最大限度上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性。为了体现司法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要求,我们应当从改革完善有机制中的诸多缺陷出发,构件一种先进的、民主的体制,从而保障审判的彻底公开、实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