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0067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河山上排采石场.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前言建筑业建筑用花岗岩石材矿产资源是某县主要矿产资源之一,资源丰富,具有较久的开采加工利用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用石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就地取材,石材矿山开发、加工利用日显重要。但矿业在生产、加工、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大面积扰动地表,产生大量弃土、弃石、废渣,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势必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项目区的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防护工程必须成为项目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

2、理因生产建设活动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方案是开发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以及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遏制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和保护,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对采矿体区的建设、弃渣场区、储矿场区、破碎场区、矿山道路区等应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某县水土保持试验站受业主福建省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的委托,对该项目进行可研阶段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经现场实地调查勘测,于2006年1月顺利完成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3、工作。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依据开发建设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对项目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编制了可行的工程防护措施和植物防护措施,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确保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 方案编制总则 2.1编制目的和意义 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属于矿山开采开发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是: (1)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明确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明确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措施及方案实施进度,编制切实可行

4、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为方案实施提供技术依据,有利于遏制水土资源破坏,保护、恢复和从建生态环境,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将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中,便于水土保持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提供依据。2.2编制依据2.2.1任务来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委托书-福建省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2006年1月5日)2.2.2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实施条例(1993年8月)(4)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253号令)(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6)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5年1月)2.2.3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第5号令)(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保1994513号”文)(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2.2.4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

6、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闽政1999文205号)2.2.5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施验规范(GB/T15773-1995)(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3-1995)(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2)(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3-1995)(9)福建省水利水电基建工程设计慨算编制

7、办法(闽水电1997计766号)(10)福建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闽水电1997计201号)(11)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水利部保监200115号)(12)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批复(福建省物价委员会、财政厅闽价1996费字393号)2.2.6技术文件与资料福建省某县上石牌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开发利用方案-福建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2005年7月)2.3设计深度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当。由于该矿山还没动工。因此,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设计深度先定为可行性研究阶段。2.4设计水

8、平年限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指水土保持工程建成,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本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拟定为2013年12月。3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3.1项目的名称、地理位置、项目性质3.1.1项目的名称: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3.1.2地理位置:该矿区处于某县城北西3400方位、直距约20 km的上石牌山上,隶属某县某镇河山村管辖。矿区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8006/57/118007/00/,北纬25013/44/25013/47/,矿区范围呈正方形,边长100m,矿区面积0.01 km2,开采高程310385 m。矿区公路网络较发达:某县城至某镇东溪公路从矿区东部经过,已有矿山公路1.2 km

9、河山路相连接。矿区至某镇汽车站15 km、至某现城汽车站35 km。3.1.3项目性质: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属于零星露天矿山开采矿类;属某县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图中的可采区;经济类型:个人企业。3.2矿区开采现状及开采方式:3.2.1矿区开采现状:本矿区东南部原有一个废弃的旧采坑,以山坡露天式开采。生产建筑用碎石及石块,采坑平均长25 m,宽10m,采掘面平均高度10 m,采坑累计采出量约0.25万m3。本矿为零星采石场。3.2.2开采方式:开采方式为山坡式露天矿,开采方法以山坡式为主,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3.3施工工艺及废弃特点3.3.1施工工艺:矿体经爆破后,岩体经爆破后,经过人工用大铁

10、锤简单粗加工成适合人工搬运的小石块,送到破碎台将其破碎成规格05#、07#为主的碎石仔,分别储存在各自的仓库中,由客户选择需要的产品。其生产工艺流程图为:空压机风钻钻炮眼装药放炮震裂岩层人工用大铁锤敲碎较大块的矿体人工装车拖拉机运往破碎机台矿石通过破碎机生产流水线分选后的矿石各自存储于仓库中拖拉机或汽车运往建筑工地。3.3.2废弃特点:本矿山的渣量主要体现在剥离采矿体的残积土及风化、半风化岩层和矿石在筛选、加工时产生的弃土、石、弃渣。项目在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石、渣,如果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将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项目区周边林树、茶树、农田、河道行洪及自然生态浅在危害等。3.4总投资及主要

11、经济指标:经济类型:个体经营。主要生产05#、07#为主的碎石仔产品。矿区拟建设规模为年产碎石仔2万m3,矿区服务年限7年,预计矿山建设总投资为25万元。据调查,目前该石料价格为35元/ m3左右,生产成本约28元/ m3,则利润尚有7元/ m3左右。矿山将有一定的经济效益。3.5自然慨况:该矿区地处戴云山脉南端,总体地貌属构造侵蚀低山类型。矿区为北西高南东低之山坡,高程385298 m,相对高差87 m。坡度较陡,地形坡度为20350。地表为第四系残积土所覆盖,厚度为00.8m,由火山岩强风化坡残积而成。呈土黄色、浅黄色、灰黄色等杂色,松散状,主要由碎石、石英颗粒、粘土矿物等组成。境内气候属

12、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基本无冬、暖热湿润。年平均气温20.90C,无霜期260天,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大气降水是该项目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年均降水量1516mm。每年常有热带风暴侵袭,多暴雨,有时可造成重大灾害。主要是台风雨和锋面雨,一般均发生在39月,其中36月由梅雨形成,占50%,79月由风暴雨形成,亦占50%。项目区森林属南亚热带雨林。地貌变化大,地形复杂,属侵蚀剥蚀台地,山体为植被主要为稀疏马尾松、低矮杂木、毛草覆盖,植物覆盖度95%。项目区内末发现有珍稀保护的动植物资源。3.6水土流失现状(1)据定量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00t/km2 a)683.75km2,占陆地总面积

13、22.99%;微度流失2289.99km2,占77.10%。在各类土壤流失中,轻度流失408.49km2,占流失总面积59.74%;中度流失134.24km2,占流失总面积19.63%;强度流失60.92km2,占流失总面积8.91%;极强度流失面积53.66km2,占流失总面积7.85%;剧烈流失面积26.44km2,占流失总面积3.87%。全县土壤流失总量共计311.18t/km2 a,属中度流失区。(2)崩岗造成水土流失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全县发生崩岗4744处,面积254.22hm2,涉及23个乡镇,占全县乡镇数92%,东南部及中部的官桥、龙门、龙涓、长坑等4个乡镇、人口稠密,植被破坏

14、严重,属典型的崩岗区,崩岗1949处,占总数的53.69%,面积151.048hm2,占总面积的61.56%,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根据崩岗分类统计结果,以弧形,瓢形崩岗最多,面积分别为103.4hm2、10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40.7%、39.5%,条形崩岗11.4hm2,混合形崩岗78.8hm2,占7.4%,爪形崩岗11.3hm2,占4.4%。某崩岗主要发生在以各种花岗岩发育为主的红壤、黄红壤坡地中,粉砂岩次之,崩岗位置以海拔80600m,坡度2040的山脚坡地、山脚水田、山脚公路、采石(矿)场等最为常见。据调查,海拔150250m的有1050处,占总数的28.77%,崩岗活动情况

15、分析情况表明,处于活跃的崩岗面积广,水土流失量大,流失地侵蚀模数高达2万t以上,危害严重。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闽政1999205号文,项目区所在某镇不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4、水土流失预测 4.1预测基础本矿区在建设过程中,矿山表面盖层残积土层的剥离、矿石筛选产生的弃土石排放和生活区、矿山运输道路、破碎场、储矿场等的修建将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矿床开采造成的裸露地表和弃土弃渣堆放造成的松散土壤,在降雨侵蚀和径流冲刷下,在不采取任何防止措施,均会产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的林树、茶树、道路及河道行洪、自然生态潜在危害。4.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项目

16、区的划分4.2.1水土流失预测时段: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属于生产类项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按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预测水土流失分为两个时段:矿区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主要预测该矿在7年内的水土流失量。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为生产运行7年(2006年至2012年),闭坑期1年,共计8年。4.2.2项目区划分:根据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开发利用方案的开采方式和结合矿山的具体情况,本项目区划分为采矿体区、排渣场区、储矿场区、生活区、破碎场区、矿山道路区。4.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按矿山开采方式和结合实际情况,对矿区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可能造成水土流

17、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其预测的内容和方法见表。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表 序号预测项目预测内容预测方法一扰动面积在开采过程中扰动各类地表的面积数量通过项目开采工艺分析,确定项目开采造成扰动地表地段,对其开采扰动面积进行预测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原地貌、植被、土地和水土保持设施破坏的程度和数量利用实地直接量测的方法进行来确定三弃渣开采过程中将产生的弃渣的渣源、数量,占地面积、堆放高度等根据项目初设报告土石方开挖开采工艺分析及土石方平衡分析预测四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形式和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根据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开采设计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地形、地质、土壤、植被、降雨等综合判断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

18、形式五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周边的林树、茶园、农田、道路及河道行洪、自然生态潜在危害在综合上述各项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式、数量、位置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特点进行预测。 4.4水土流失预测4.4.1扰动地表面积由于在开挖采矿体会破坏地表原貌和植被,以及在剥离和取矿石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在降雨侵蚀和径流冲刷下,均会产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开发利用方案、业主提供的数据和现场堪测,采矿体区扰动地表面积10000m2。在矿区内修建一个储矿场,如果修建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储矿场扰动面积500 m2。在矿区内修建一个破碎场,如果修建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储矿场扰动

19、面积250 m2。在矿区的正下方修建一个堆渣场,堆渣场面积1400m2,如果修建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该项目的合计扰动面积为12150m2。编号扰动地表分区扰动地表面积(m2)备注1采矿体100002储矿区5003弃渣场区2504破碎场 14005合计12150扰动地表面积统计表4.4.2弃土弃渣量预测根据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开发利用方案提供的数据和现场堪测。在挖取矿石需要剥离采矿体的表面残积土层,厚度为00.8 m,取平价值0.6 m,该采石场的扰动地表面积10000m2。则产生弃土为0.6万m3。该矿的地质资源量(碎石)15.53万m3,开采资源量(碎石)14.75万m3,根据该地质开

20、发利用方案提供的资料,回采率95%,经计算则产生弃土弃渣为0.7375万m3。因此,该矿区共产生弃土弃渣为1.3375万m3,按土壤容重1.5计,则产生弃土为2.0063万t。4.4.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和数量该采石场项目扰动地表面积12150m2。扰动地表的土地类型有林地、耕地、末利用土地等。这些土地、植被都是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祥见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统计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统计表编号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分区损坏水土保持面积(m2)征地性质备注1采矿体区10000永久征地2储矿区500永久征地3弃渣场区1400永久征地4破碎场区250永久征地5合计12150 4.4.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

21、积及可绿化面积该采石场项目扰动地表面积12150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2150m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12150 m2,其中可绿化面积12150 m2。其祥见水土流失面积及可绿化面积统计表水土流失面积及可绿化面积统计表4.4.5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编号水土流失分区水土流失面积(m2)可绿化面积(m2)备注1采矿体区10000100002储矿区5005003弃渣场区140014004破碎场区2502505合计1215012150估算采石矿点在开采期内的水土流失量,首先要了解开采期内的剥离量,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以剥离量推算矿点的水土流失量,可用下面公式估算。M=(m1+m2)

22、Km1 现有的剥离量;由于该项目为新开矿点,因此现有的剥离量为0.m2 开采期内矿点的剥离量,根据前面推算,其剥离量为2.0063万m3.K 矿点剥离土渣在开采期内流失的比例系数。由于影响K的因子很多,主要有坡度、弃土、采矿点地表植被等构成。在开山采石过程中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剥离、弃土结构松散、坡度陡、径流速度快等特点,因此K值定为0.4。根据以上公式算得该采石点流失的总土方量为2.00630.4=0.8025万m3,若按土壤容重1.5计,则有土壤流失量1.2038万t,年均1720t。而项目区总面积包括采石区面积10000m2、弃渣场面积1400m2、储矿区500m2、破碎场250m2。

23、因此,该采石场流失总量为1.2038万t,土壤侵蚀面积为12150m2。4.4.6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分析(1)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在年降雨量大,暴雨台风活动频繁,废土石组成细、抗侵蚀性能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止措施,必然是泥石流暴发频繁、泥沙流失危害严重,潜在着滑坡和滑坡型泥沙流失灾害的矿区。(2)淤积河床,影响行洪大量泥沙流失下泻,淤积下游河道,影响行洪。(3)影响水质环境大量弃土石堆放,经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使溪河水质悬浮物大量增加,水质污染严重。(4)耕地、茶园和水利设施受害发生泥石流、崩塌等灾害,冲毁下游农田和茶园,使大量农田无法复垦,粮食减产,茶叶无收成。大量泥沙下

24、泻,危及下游农田灌溉。(5)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弃土石排放,使植被受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地表裸露面积增加,加上山高坡陡,一遇暴雨,加速地表径流,易造成洪涝灾害。4.4.7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综上所述,该项目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由于在开挖采矿体破坏地表原貌和植被,扰动地表面积12150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2150m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12150m2,以及在剥离和取矿石过程中,产生弃土弃渣3.0095万t,在降雨侵蚀和径流冲刷下,产生水土流失1.2038万t。从而不仅危及周边的林树、茶园、农田、道路及河道行洪、自然生态潜在危害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和植物措施加以防治,

25、使水土流失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5、水土流失防治方案5.1方案编制原则和目标5.1.1方案编制原则(1)“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本工程由某县某河山上排采石场业主负责经营管理,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做到开采与防治并重。(2)安全优先原则 项目开采区及影响范围内无居民住户,项目方案编制首先应保证矿区的安全,包括正常开采运行及正常运营。(3)防止措施体系完整性原则 对于不涉及安全问题的水土流失分区,亦应当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构建完整的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4)因地制宜原则 各分区水土流失特点不尽相

26、同,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主要考虑经济性,植物措施还应结合立地条件进行。(5)坚持“三同时”制度原则 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结合开采进度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防治措施,注意防治的时效性。5.1.2水土流失预测预期目标 预期总目标:预防和治理因工程开发建设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在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1)在确保项目建设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2)项目弃渣有专门的存放场地,并采取挡拦治理措施,拦渣率达95%;(3)工程采挖、排弃渣、填方等

27、场地边坡得到有效防护,并对各场地进行土地整治;(4)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的闲置祼露土地,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土地得以开发利用;(5)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扰动土地治理率达1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100%,植被恢复系数达100%,林草植被覆盖率达85%,水土流失控制比不大于1,控制比达52%;(6)水土流失量减少1.1436万t以上。5.2防治责任范围本水土保持方案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为项目征地、租地占地区及土地使有权管辖范围,本项目指采矿体区。直接影响区为征地范围以外由于项目建设所引起的影响区域,本项目指弃渣场区、储矿区、破碎场区。 本水土保持方案防治责任范围目

28、建设区包括:采矿体面积为10000m2。直接影响区包括:储矿场500m2、弃渣场1400m2、破碎场区250m2。合计项目防治责任面积12150m2。5.3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结合各水土流失区侵蚀特点、施工布置及采矿体(占地)的权属、破碎场、储矿场及临时排渣场等进行分区防治。5.4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根据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各区水土流失特点,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对各分区分别进行防治,各分区均布置有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见“水土流失防治范围表及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表”。水土流失防治区范围表防治责任区防治区分面积(m2)所属行政区备注项目建设区采矿

29、体10000某县某镇河山村直接影响区储矿场500某县某镇河山村弃渣场1400某县某镇河山村破碎场250某县某镇河山村总计12150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表防治区防治分区防治措施项目建设区采矿体设置排水系统,闭矿后覆土、种草、植树等直接影响区弃渣场设置围挡墙、排水系统,闭矿后种草、植树等储矿场设置挡墙、排水系统、绿化等破碎场设置排水系统,闭矿后覆土、种草、植树等5.5水土流失分区防治5.5.1工程措施(1)拦渣工程:根据该矿区的特点,弃渣场修建在采矿体的正下方,计划堆高818m,可容纳弃土弃渣2.0063万m3左右。首先应修建拦渣挡土墙,从节约工程投资考虑,建议采用就地取材利用废渣石堆砌挡土墙,根据

30、踏勘资料:该拦渣挡土墙底长18m、顶长35 m、高7m、顶宽1.0 m,外坡比1:1.0,内坡比1:0。施工注意事项:基础开挖时应到弱风化层基岩,切不可在土基上堆石。堆砌石块重量要在30kg以上,孔隙率控制在3035%。采用干砌乱块石做护坡面,应交错砌筑,牢固可靠(祥见附图)。(2)排水沟截流排水沟矿区地貌属风化剥蚀丘陵地带,地形坡度20350,最高海拔标高385m,最低海拔标高298m,相对高差987m。矿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0C,年均降水量1516mm。为了防止雨季地表径流水对边坡、开采工作面造成影响,应在开采场边坡上方开挖截排水沟,缓解雨水对采场的排罐及边坡的

31、冲刷。其截流沟长为300m,沟深1.0m,沟底宽0.5 m,内坡比1:0.4,外坡比1:0.2,(结合实际而定,其做法见矿区截流排水沟断面图)。排水沟为了防止雨季地表径流水对采矿体、储矿场、破碎场、弃渣场造成影响,应结合实际而定修建排水沟,破碎场排水沟长25 m、采矿体排水沟长50 m、储矿场排水沟长40 m、弃渣场排水沟长150 m(要结合实际而定),采用M7.5浆砌块石墙面,排水沟深为0.5m,沟底宽0.4 m,沟面坡比1:0.3。沟底基面清挖0.25m以上(祥见图)。5.5.2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是在阶段项目完工后和全部施工项目完工后进行。绿化工程首先考虑绿化美化需要,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

32、保持水土的同时,起到绿化、美化作用。在开采过程中要实行计划用地,应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方法,尽量减少破坏地表。确保整个矿区植被尽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1)矿区闭矿后,凡是裸露岩层地面覆盖土层厚度50cm以上,种植菅芒(株行距0.50.5m)、宽叶雀稗等草种,种植柜尾桉等经济林或其他藤类,防止水土流失。(2)堆渣场堆渣完成并结束使用后进行覆土整治绿化,种植草木、树种。(边坡要横排种,株距尽量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行距0.5m)(3)闭矿后要对储矿场、破碎场进行平整,覆土绿化。种植菅芒(株行距0.50.5m)、宽叶雀稗等草种,种植柜尾桉等经济林或其他藤类,防止水土流失。5.5.3水土保持监测为

33、了有效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业主应对项目区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接受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5.5.4监测时段根据采石场建设特点,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矿区建设期对残积土层的剥离、植被破坏和生产运行期对矿石的筛选产生的弃土弃渣等,闭矿后裸露地表植被的恢复,绿化的实施,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本方案水土流失监测重点放在矿区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矿区建设期:对弃渣场监测1次,监测5年。运行期:运行初期对水土保持实施效果进行调查,每年监测1次,监测5年。 5.5.5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观测法和调查监测法相结合,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相配合的监测方

34、法。在水土流失影响较小的地段采取调查监测;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地段,应进行地面观测。5.5.6监测项目(1)对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量的监测:弃渣场、采矿体各设一个监测点,监测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建设项目占用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项目区林草覆盖度、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场堆放面积、坡度和高度情况、水土流失量等发生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对受破坏区域进行水土保持功能评价。(2)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监测: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水土流失程度变化情况、水土流失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的危害及其趋势。(3)水土保持效果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应包

35、括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保持水土效果及对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等的监测,为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提供依据。5.6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措施计划表本方案针对该采石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进度做了安排。详见“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措施进度安排计划表”。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措施进度安排计划表编号 年度项目名称20062007-20122013一采矿体1截流排水沟2排水沟3绿化二弃渣场1挡土墙2排水沟3绿化三破碎场1排水沟2绿化四储矿场1排水沟2绿化 6、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6.1水土保持投资估算6.

36、1.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福建省水利水电厅闽水电(1997)计766号文颁发的福建省水利水电基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方法;(2)福建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定额(省水电厅1997);(3)施工机械台班费:福建省水利水电厅(1997)计324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4)福建省物价委员会、财政厅以闽价1996费字393号文“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批复”。(5)临时工程和其他费用根据“编制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计算。6.1.2编制说明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及水土保持工程费用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的有关规定,水土保持工程费用的划分为工程措施、植

37、物措施、施工临时工程费、独立费用四部分。6.2项目工程措施估算表工程措施估算表项目防护措施长度(m)工程项目数量(m3)单价(元)工程造价(元)备注采矿体截流排水沟300基础土方开挖2408.982155排水沟50基础土方开挖1878.981679M7.5浆砌护坡墙117.81142.6616807储矿场排水沟40基础土方开挖308.98269M7.5浆砌护坡墙18.85142.662683弃渣场挡土墙35基础土方开挖1538.981374干砌块石813.066552849排水沟150基础土方开挖1128.981006M7.5浆砌护坡墙70.69142.6610085破碎场排水沟25基础土方开

38、挖198.98171M7.5浆砌护坡墙11.78142.661681合计907596.3项目植物措施估算表项目植物措施估算表 6.4工程总投资估算表序号项目措施规模投资估算备注1采矿体区整地后种植菅芒(株行距0.50.5m)、宽叶雀稗,面积10000m2种植费用3元/ m2,种植面积10000m2。合计3.0万元按22 m株距种植柜尾桉植苗造林费用3元/株,种植2500株,合计0.75万元2储矿场区闭矿后,整地后种植宽叶雀稗,面积500 m2种植费用3元/ m2,种植面积500 m2。合计0.15万元按22 m株距种植柜尾桉植苗造林费用3元/株,种植125株,合计0.0375万元3弃渣场区种植

39、菅芒(株行距0.50.5m)、宽叶雀稗,面积1400m2种植费用3元/ m2,种植面积1400 m2。合计0.42万元堆完后,按22 m株距种植柜尾桉植苗造林费用3元/株,种植350株,合计0.105万元4破碎场其他空地种植宽叶雀稗,闭矿后种植面积250m2种植费用3元/ m2,种植面积250 m2。合计0.075万元合计4.5375万元工程总投资估算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投资金额(元)备注1工程措施9.08万元2植物措施4.54万元3独立费用7.49万元科研勘测、设计费0.82万元按1、2的6%水土保持补偿费5.11万元按2/m2、2/m3建设单位管理费0.48万元按1、2的3.5%水土流失监

40、测费0.27万元按1、2的2%工程质量监督费0.27万元按1、2的2%监理费0.54万元按1、2的4%4施工临时工程费0.48万元按1、2的3.5%合计21.59万元6.5效益分析6.5.1分析依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3-1995)6.5.2效益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3-1995),水土保持效益分为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类。在基础效益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基础效益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随着整地措施改良土壤性质和地面植被的成长,可以增加

41、土壤入渗,起到了保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废土石的拦挡,起到了保土的作用。采石场的弃渣场采取相应的挡土墙,采矿体、储矿场、破碎场采取相应的排水沟和植物措施后,减少泥沙流失量1.1436万t,拦渣率达95%;扰动土地治理率1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100%,植被恢复系数达100%,林草植被覆盖率达85%,水土流失控制比不大于1,控制比达52%;(2)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对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明显控制后,可有效防止废土石流失,减少下游河流水质污染和泥沙淤积,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可减少泥沙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影响河流水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泥石流、

42、滑坡等灾害发生,确保周边的林树、茶园、农田、道路及河道行洪安全。(4)生态效益经过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实施,将保证采矿生产稳定,保证下游水环境质量,为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地表林草植被的恢复,将有效控制地表的水土流失,遏制立地条件的恶化,减少土壤中氮、磷等有机质及无机盐的流失量,为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7、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为确保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能得到顺利实施,进行切实发挥其水保防护作用,有效控制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特提出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水土保持工作管理办法、现场施工监理等技术保证措施以及资金筹措方案。 7.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为保证水

43、土保持方案的实施,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为项目法人自行组织治理。为切实履行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负责制定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和制度,以便使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包括工程施工、技术保证和施工监理等组织工作,组织协调方案的实施落实,以保证水土保持措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经方案批准机关同意。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如有变更,应按规定报批。 在具体工作中,建设单位应拟定水土保持工作的详细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以确保方案顺利实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做好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具体监测工作的组织安排,并严格跟踪检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应接受有关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检查和验收,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经水土保持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投入运行,验收内容和程序等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进行。 项目生产运行期应制订相应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正常运行,发挥其功效,防止水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