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20446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教学实录.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生读)生:是一个可怜的人。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

2、坚持走着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生:小红军非常勇敢生:小红军很饿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生:牺牲了。(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生:(自由读)生:(读第12自然段)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师:这只是一块牛

3、膝骨吗?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再读一读这一句。生:(再读这句)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生:(再齐读这句)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生:(读第9自然段)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师:你发现了什么?生: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

4、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师:(板书:无粮)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生:(自由读)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生:没有。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师:(板书:无力)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师:小红

5、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生:不是。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师:(板书:无伴)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生:谎话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是生:骗的。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生:装的。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生:假的。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读第十自然段)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生:(齐读)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生: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生:(再读这一自然段)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生

6、:(读有关句子)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改“这个”为“这些”)生:(再读第13自然段)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生:(六读

7、小红军外貌的句子)(用“如果可能就”说话;再用“但是,如果可能就”说话;又用“宁可”说话。这一部分没认真听,忘了。)师: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生:生的希望。师:(板书:生的希望)师: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生:留给了别人。师:(板书:给别人)师: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给自己)生:死亡。生:生命危险。生:牺牲生命。师:(板书:死的危险)师: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出现了生:(七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二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生:(八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今天,当我们读着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仿佛

8、也出现了生:(九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生:(写话)生:(上台深情汇报)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三个字来夸夸小红军。生:真英雄。生:很无私。生:有志气。生:很顽强。生:了不起。生:师:(补完板书成诗) 小小红军了不起,无粮无伴又无力。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给自己。生:(再次齐读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良乡小学 李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

9、、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

10、形,“倔、挨”的读音。(2)形近字组词。慌荒 楼搂 踢剔 要腰 垂捶(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 倔强 疲惫 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 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

11、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教学难点: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

12、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

13、,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

14、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

15、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16、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

17、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马背上的小红军。齐读课题。(课题事先书写好,如果学生读课题有唱读的现象,注意纠正。)读课题也要读出感情,再读一遍。2、马背上的小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

18、故事呢?(教师提问要注意感情,语调低沉一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悲壮的氛围中)指名学生回答:(事先安排好1名)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名掉队的小红军一次次地说服陈赓同志让马给自己,最后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3、播放视频:(红军过草地视频录像,后半段,约1分钟),教师深情的导入:在这样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忍饥挨饿的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语速要慢,让学生通过视频,通过自己的讲述,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与危险)二、研读对话,突破难点:1、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掉队的小红军,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呢?找到描写小红军样子的句子,读一读,你能感悟到什么?(1)学生自由读描

19、写小红军样子的句子: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冻得又青又红。(2)小红军是什么样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找1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同学读),能不能通过你的读,让老师感觉到你已经读懂了?比如第一句:(教师范读)“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重读十一二岁),老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红军的年龄小)(2)对呀,就这样来读,让同学们知道你感悟到了什么。(在找学生来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小红军很瘦弱,和陈赓一样,一定也在忍饥挨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冷)2、小红军忍受着饥饿和寒冷,他已经没有力气再向前走了,死亡在向他招手。这时候,陈

20、赓同志来了,小红军怎样做怎样说的呢?找到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认真的读一读,你能体会到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默读,找到四次对话。学生汇报:(1)第一次对话:学生首先汇报第一次对话,指名读。(2)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对话,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小红军是个怎么样的孩子?A、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微微一笑:小红军虽然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最需要帮助,但他还能这样“满不在乎”“微微一笑”,他是想通过这些让陈赓同志相信他,因为他不想拖累陈赓同志。B、小红军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想?(我已经走不出去了,不能拖累眼前的这位同志;他还有一匹马,他能赶上大部队的,如果他带着我一起走

21、,肯定我们谁也走不出草地;我不能让他因为我,做白白的牺牲;)C、指导朗读:我们对小红军已经体会得这样深刻,用你的读把你所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读的时候先找一般同学来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哪里读的,没有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然后,找同学再读;谁能试一试?读的不好,可以再找同学,一般不超过3个,最后达到要求了,同学们向他那样自己读一读。)(2)陈赓同志并没有理会小红军的话,非让小红军骑马,接下来他们怎么说的?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A、陈赓知道小红军在骗自己,为了让小红军能够和自己一起走出草地,所以开始命令小红军骑马。该怎样读这一句呢?谁能试一试?B、倔强是什么意思?小红军

22、接受了么?为了让陈赓相信自己的话,小红军竟然做出和马赛跑的姿势,他还能跑么?C、指导朗读;这样倔强的一个小红军,谁能用你读,体现出他的倔强来。(读的层次同第一次对话)(3)(直接指导第三次对话)陈赓以命令的方式来关心帮助小红军,小红军依然没有接受。陈赓只好又换了一种方式,读(指名读)“那,我们就一起走吧!”(找一般的同学来读),命令的口吻不行,这回该用什么样语气了?(和蔼),谁能用和蔼的语气来读一下?一起走,总 该行了吧,小红军怎么说了?学生读:“不,你先走,我还要等同伴呢。”读的时候要读出很坚决的语气。指导学生读。(4)陈赓同志已经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这或许是唯一能

23、帮助小红军的了。读下面的对话。怎样读,陈赓同志才能被小红军说服呢?(很自信,也很天真)指导读。(5)语言文字训练: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把“终于”两个字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小红军是费了好大劲才说服陈赓的,很不容易)。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把字句:小红军终于把陈赓说服了。)(6)就是这样一个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一次次地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请同学们拿起书,把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部分,完整的读一读。(学生自由入情的读)汇报分角色读:(1组)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1、补白想象:陈赓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总是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红军。他在想什么呢?(教师

24、可以以小八路、小兵张嘎等电影中的孩子们的形象,启发学生联想)(他在想一连串的穷孩子,那些穷孩子是非常拥护红军的,他们甘愿为红军做一切事情;那些参加革命的小红军们,他们对革命的事业非常衷心,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小红军的干粮怎么会比我的还多呢?)2、播放音乐:教师导读:“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学生接下去读。如果班级齐读水平比较高,可以齐读,或者可以指名学生读,找朗读水平高的,一共读4个自然段,到文章最后。)3、音乐不停,教师深情地问:“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呢?学生有感情的汇报:(1)陈赓明白了那鼓鼓的干粮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盖骨,上面还留下了小红军饥饿的时候咬下的几个牙

25、印。(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一直拒绝自己的帮助,是因为小红军要牺牲了,他不愿意拖累到陈赓。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教师用手势,指导学生齐读的速度和低沉的语气)。四、回读全文:小红军没有留下名字,但却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坚强高大的身影,让我们满怀敬意的走进小红军,指名读课文。(前一段课文不加音乐,从倒数第四个自然段加入音乐,到结束。)学生读完课文后,稍稍停顿一下,下课。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2.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3.学习抓住重点词,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2.

26、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伟大壮举。让我们观看一段录象,走进长征。2.我们的心里充满了震撼与感动,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马背上的小红军,请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抓住方法,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教师出示小红军的外貌描写,问: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2)请男生齐读描写陈赓的句子,思考:哪些词语能说明陈赓精疲力尽?请在下面加点。请女生齐读描写小红军的句子,思考:哪些词语能说明小红军饱受饥寒?请在下面加点(3)小红军最后怎么了?齐读最后一句。陈庚同志明白了什么?(板书“骗”)小红军怎样骗陈庚同

27、志的?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品质。(师生共同学习第一次对话描写)a.请齐读这段描写,注意带点的词。b.“盯”是什么意思? c.请看幻灯,想一想,小鬼“盯”出了什么?d.他“微微一笑”就是图上的表情,他可能在想什么?e.“满不在乎”是什么意思? f.他真是“满不在乎”吗? g.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来呢?把“摆出”换成“露出”好吗? 你们瞧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摆出”一词突出了小鬼的倔强。我们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边读边想,就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h.怎么读小鬼的倔强的语气呢?(4)小组内部交流(5)哪一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小组多种

28、形式汇报)小鬼的话理由充足,小鬼的动作、表情也不能不令人信服。请大家抓住描写小鬼动作、表情的重点词边读边想,准备上台来表演,把自己的体会表演给大家看。质疑:你为什么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一笑、一挺、一拉这三个一有什么作用? 就是在这种情况十分艰难、环境十分恶劣的长征途中,精疲力尽的陈赓想让马给饱受饥寒的小红军骑,可小红军却说服陈赓先行了,表现了小红军倔强的性格。你们瞧,读书时边读边想多么管用呀!(二)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四组对话 (三)陈赓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读想到这里,陈赓突然喊了一声:读 1.骗本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陈赓为什么说我受骗了?请联系上下文想

29、想。 3.陈赓的心里此刻多么着急啊!读 4.陈赓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梆梆的装的什么东西呢就在他全明白了的时候,小鬼却停止了呼吸,陈赓真是悲悔交加。读 陈赓的悲痛、敬佩、悔恨之情,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表现了陈赓同志什么品质? 三、利用空白,激趣导行,以篇带篇1.把文中的陈庚改成第一人称“我”。我们的手里捏着那烧得发黑的牛膝盖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他也想活,他不想死,但为了不拖累战友,他选择了牺牲!齐读最后三自然段。2.让我们再读小红军的外貌,相信大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小红军的敬爱之情。3.在长征途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30、请听丰碑4.找出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5.我们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体现人物品质。6.我们给陈庚同志画像,对陈庚同志进行外貌描写,写在书的插图旁。7.长征虽已结束,但长征精神永远流传!再读小红军的外貌,让他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四、课外延伸。1.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上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这

31、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让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

32、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方式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

33、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三、挖掘本文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的铺垫作用。 本文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四处,但每一处的作用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课文第二自然段。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荒无人烟的草地” 结合课前的了解,我们知道草地的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而这又是深秋的黄昏,寒风呼啸,身着单衣的红军顶着寒风艰难行军,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会冷到什么程度。为想象小红军的处境作准备

34、。 “陈庚同志感到十分疲惫”“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让学生了解陈庚同志当时的状况,为下文体会陈庚同志关心爱护战士及小红军拒绝帮助的原因作好准备。 (二)、课文第三自然段。 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在学生初读质疑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1、学生自主发现“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2、问: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帮助这样一个小红军? 生:因为这个小红军“不过十一二岁”这么小的年龄就要和大人一起赶路行军,天又那么冷,路又那么远,陈庚同志担心他坚持不住,所以要帮助他。 生:小红军的小脸黄黄的,一定是因为

35、他长期挨饿,营养不良,陈庚同志担心他没有力气走下去,所以要帮助他。 生:小红军穿着破草鞋,说明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会把草鞋磨破的,小红军现在一定非常疲惫,而且他的脚冻得又青又红,走起路来一定疼得不得了,所以陈庚同志要帮助小红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用疑惑不解又十分想弄清原因的神态期待学生告诉自己,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发言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除了语言的评价,如:“的确是这样,你读得很认真,说得很有道理!”“哦!原来是这样!”“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还有用神态、动作暗示评价语,如:恍然大悟,点头,眼神,竖大拇指等。让学生觉得自己“了不起,说得好!”调动学生

36、探究、回答的积极性。 3、 从这里大家感觉陈庚同志是个什么样得人呢?(自已经非常疲惫了,可还想着关心别人,说明陈庚同志非常关心爱护战士) 4、(师描述)荒无人烟的草地处处充满了死亡的危险,寒冷的天气,无边的征途,小红军又累又饿,缺衣少粮,同学们现在最担心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门个个神情凝重,焦虑不安,迫不及待地告诉我: “我最担心小红军没有粮食,会饿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在草地这寒冷的深秋被冻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又冷又饿又累,会体力不支,倒在草地上。” 5、训练朗读,读出对人物的担忧之情。 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经验,人物的外貌描写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勾勒人物整体形象或侧面体现人物的性格、爱

37、好,如:机灵聪明,小书迷等,但本文的作者却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不仅勾勒了人物形象,还暗示我们小红军的处境和危险,更重要的是这段外貌描写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与小红军说服陈庚同志时的言行反差巨大,读透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小红军言行的破绽,陈庚同志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的原因,从而深刻体会小红军在生死选择时,不愿拖累别人,默默地把危险与困难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很容易忽视后面两个作用,因此在这种学生容易忽视,而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这一部分的教学思路可归纳为:整体感知,质疑入手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引导,补白想

38、象关注人物命运,引发学生担忧之情,为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三)、四十自然段,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点。小红军拒绝陈庚同志帮助时,对小红军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 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后找出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原因。小红军“盯着陈庚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看出了陈庚同志也是又累又饿,不想拖累陈庚同志所以才骗陈庚同志。 然后,分析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方法,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演一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庚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最后,学完全文让学生自己找

39、找小红军装骗的破绽,学生会联系二十自然段,从环境恶劣,小红军饥饿疲惫,处境危险,“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这些细节发现小红军的破绽。 这一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侧重在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四)、十一十五自然段。 十一自然段陈庚同志的心理活动描写,十二自然段“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十四自然段陈庚同志发现小红军的干粮袋里“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是“陈庚同志怎样明白的?”过程。 其中第十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最感动人,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深华学生对小红军的崇敬之情。 总之本文的细节描写不仅细致生动,而且布局谋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每处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衬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这些就像一根导火索,当读到“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终于引爆了学生心中那团震撼心灵的崇敬之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