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050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欣赏” 课程教学模式新探.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新探郭学英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太原市西阳市街13号,邮编:030002)【摘要】文章针对在项目试点的课程教学中,如何从教学以及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来正确、合理地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问题。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重点阐述了在“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结合课程自身特点设计的“情境教学有备讨论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分组讨论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还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监控、部分资源缺乏互动等等。【关键词】艺术

2、欣赏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完成培养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充分应用媒体,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及程序和方法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教学目标、媒体技术手段、教学设计、教学结构、过程和方法等内涵。其中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是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如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归纳的六大类24种教学模式中,有的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有的是以法理学理论为基础,有的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等等;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对其它教学因素有制约作用;教学设计是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学结构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

3、过程是教学模式的主体;媒体技术和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手段。这构成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模式。近年来,随着项目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一直在呼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效果总不理想。我们的教师只局限于集中式的面授教学、被动式的电话答疑、无边际的网上辅导等方面,把自主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自己学习”“自发学习”、“自由学习”,而没有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作为“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4、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面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共同客体,一个履行“教”的职责,一个完成“学”的任务,相辅相成,共同进行教学活动。鉴于此自2002年春季起,我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在2002年秋、2003年春两届学生中进行了试点。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总结出了将建构主义理论与远程教学实践相结合,适应于“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新模式。即“情境教学”“有备讨论”“网络互动”。一、 模式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一) 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的学习理论使人们将目光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哲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的发展,人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筑的方式而获得。人本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能力,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使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因此,必须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与远程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框架;始终坚持本学科和“试点项目”的核心观念“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改革设计思想;探索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运用多

6、种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模式;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以教学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开展。(二) 设计思想1、结合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创造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环境来代替传统的刻意简化的环境。教学中加大实践的力度,使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在不断地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美。2、注重以网络为核心,实行多种技术和媒体相结合,使网络、音像、面授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课内外小组讨论、网上BBS答疑和网上直播课堂教学,开展多样化、交互式学习活动,尝试实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二、 模式的教学流程以“建筑艺术欣赏”这一教案为例,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7、情境教学有备讨论网络互动(一)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1、理论依据:(1) 情知教学论。认为教学模式是情意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情意系统对学习行动起启动、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而认知系统的功能则承担对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两种系统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暗示教学论。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

8、,把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实施过程:任何一种艺术语言都是情感的表现手段,它是感受的叙说,是情感的抒发,是主观的表现。就建筑艺术而言,它重在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激发出欣赏者的相应情感,例如通过建筑的雄伟、壮丽激发振奋的热情,通过精致、华丽形成高贵典雅的格调,沉重、粗犷造成压抑、沉闷的心境,轻松、开朗引起活泼的心情等。因此,我们教学的本质应是传情,而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而要使学生动情,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曾运用图片、VCD等多种媒体教学以求形象化,但

9、效果一直不很理想。因为对于建筑而言,一张画片,一座模型,甚至一部纪录电影,都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它的真实体量、空间和群体。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情绪意境。鉴于此,我带领学生到了晋祠博物馆进行了实地欣赏。教学步骤如下: 教师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充分准备; 选择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处主要建筑进行赏析; 结合已学知识,让学生重温书法、绘画、雕塑、园林等艺术的欣赏。构筑教师适时提问,引发学生讨论,最后共同解决的师生互动模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总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起组织者、引到者的作用。教师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当中,

10、从而使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受到感染,达到诱导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在此模式中以教师创设情境为主导,学生参与情境活动为主体,师生基本处于相等的地位。(二) 有备讨论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的活动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欣赏者个性、性格、趣味等的不同,使他们面对同样的欣赏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欣赏结果,正像文学欣赏中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分组讨论”是最适于它的学习形式,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1、“艺术欣赏”中讨论教学的好处(1) 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讨论是使学生关注到一定思考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诸多想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

11、过讲授法和让学生提前阅读的方式来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但这些方式都是间接的,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的观点和内容,再没有比学生亲自听自己同伴解说更好的了。当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看法是由同伴很自然地讲出来,而不是通过课本文字或老师讲解传授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这些看法。当大家自然地碰到有些“麻烦”的观点时,无论是谁讲的,都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不容易遗漏或忽视同伴所讲的观点,但若同样的内容是通过看书或听老师讲解的话却会漏掉好几段。(2)讨论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充当反馈的镜子,讲一讲自己处在对方位置上时对假设的看法。当学生能关注小组讨论中所提出的许多不同观点时,

12、他们就明白了要用多面镜来观察世界。当他们能针对每个人的发言,对其原因、证据以及想法提出疑问时,他们就会逐渐明白那些看起来散乱的观点其实也扎根在假设之中。他们也懂得了人们所认为的明显的、肯定的、合情合理的事情都取决于他们所提出的不同假设。(3)讨论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讨论时要求参与者思考问题带有灵活性,既要变通又要能应对突发事件。学生都非常明白这一点,这也是其中一些人害怕讨论的原因之一,他们不能应付针对他们的发言所提出的众多质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构想得非常完美,使每个人对自己所讲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讲的肯定会遭到别人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想

13、出应对的点子或用全新的观点来反击对方。尽管如此,每个人都期望有人能针对他们在讨论中的发言提出质疑,这表明人们愿意了解他们想法后面所隐含的内容。(4)讨论使学生关心所谈的话题建立人际间和所谈内容间的联系,一直是讨论的核心所在。当观点通过讲授表达出来,就显得遥远与不相干了。但若通过讨论来探究,就变得鲜活起来。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就会觉得其中的观点抽象难懂,但若由同伴讲出来就很容易被深深吸引。在课堂外遇到的观点,可能转眼就忘,但若是由同伴提出的就会牢牢记住。(5)讨论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使学生逐渐明白互相交流看法的困难,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不可能立刻就被对方理解。讨论可以是学

14、生学会用例子解释复杂观点的训练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使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来思考和讲话;会越来越变通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框架,并尽可能多方位地看待这个世界;会根据观点的复杂程度以及与别人观点的相关程度不断调整讲述新观点的速度;还会更加懂得什么时候使用术语恰当,什么时候只是摆弄花哨。而且他们还能从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中,认识到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交谈方式而给别人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讨论的目标就是要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即所有的参与者都表达清楚、论辩有力,并对差异或新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且还要求每个人的发言,对个人而言都是真实的清晰有力的表达,并不是受外界要求使其表达清楚以及对小组中存在的差异观点保持开

15、放心态的迫使。(6)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积极提倡,大力推行的重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压力以及缺乏合作学习的原则,通常会把合作变为一系列个人的事情,使得共同的联系只是表面的,这就不能在竞争中实现真正的合作。但如果尽力营造并尊重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学生就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讨论中与他人合作后,学生就会有这样的感觉,通过讨论合作可以解决他们以为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以为达不到的目标,这也为那些希望共同分享的学生提供了重要渠道。2、目前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电大老师都谈到一点就是,讨论使他们都只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内容。经过长期观察

16、,我以为讨论流于形式化有几点普遍的原因:(1) 教师对这种方法不切实际的期望(2) 教师没让学生为讨论做准备(3) 教师未对进行讨论的基本原则给予足够的重视(4) 教师未把讨论和奖励紧密地联系起来针对以上原因,我在“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有备讨论”法。即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前都应有相应的准备,其中尤以教师为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导致了讨论的成功与失败。分组讨论作为建构性教学方法之一,它要求教师通过提问题、停顿等待、解答等方式引导整个课堂;当学生占据“舞台”中心时,分组讨论就会把教师置于边缘位置上,这时教师应记住设定基本原则,以创造一种可控氛围。同样,在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17、,尽管我们一直呼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也并不是让其“自由学习、自己学习”,面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共同客体,一个履行“教”的职责,一个完成“学”的任务,相辅相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分组讨论中不能听之任之,使其成为没有成效的口头交流。下面就以“巴黎圣母院”的赏析为例谈谈讨论前所做的准备。(1) 教师准备的内容心理上,认识到讨论有别于政治辩论和电视广播上的脱口秀,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冷场的局面。行动上,设定讨论的基本原则。如,别人讲话时其它人要认真听,不要打断他人讲话;希望各抒己见,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要大胆发言,允许有相反的观点出现等等。设定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8、能力。制定激励机制:对于发言好的学生采用课堂表扬与形考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拿出除作业外形考成绩的三分之二作为奖励。设计讨论形式:56个学生一组,分成若干组,围成圆形讨论。(2) 学生准备的内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查阅有关资料,包括中世纪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拱券结构的内涵、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背景等等。讨论过程:(1) 宣布讨论的原则、奖励的办法。(2) 询问所做的准备工作。(3) 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施了如下步骤: 鼓励讨论伊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尽量营造活泼、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具体遵守了五条原则:A、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C

19、、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D、给缺乏信心的学生制造机会;E、不做空泛地评价。 引导讨论中,通过提问适时地启发学生,拓宽其思路。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发展受阻或无益时,适当地引导他从另一角度,另一侧面去考虑问题,以求得更有价值的答案。例如,当学生讨论到“巴黎圣母院的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时,我就提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注意到,有些教堂建筑平面用的是四臂等长的希腊十字,这是为什么?” 培养在讨论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众心理”,使他们克服一般人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观点显得有点“怪”和“偏”,甚至可能还有悖于常情的,只要不是荒谬的,我就给以保护支持并

20、积极加以诱导,使其日臻完善。效果评价:第一次讨论后我在教学日志上记过这样一句话:场面十分热烈,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启发,课后反映很好,值得推广。的确,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明显表现出了对这门课的关注,自发地通过BBS展开讨论。期末考试中那些发言踊跃者成绩明显高于其它学生。以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它的效果再次得到了证明。(三) 网络互动安排组织学生参加BBS讨论,网上答疑等教学活动,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非实时学习交流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逐步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综上所述,经过2年多的改革实践与探索研究,一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综

21、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的新型远程教学模式的雏形已初见端倪,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也验证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良好效果。但在改革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如何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监控;我们有些资源还缺乏互动性等等。今后在这些方面还需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探索。相信,随着开放教育试点改革地不断深入,它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参考文献:1、 瓶德山: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议J,天津师大学报,1984,(5)2、 吴恒山:教学模式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3)3、 教育心理学/(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美)威廉姆斯(Williams,W.M.)著:张厚粲译.2003.9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5、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美。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S.D.),(美)普瑞斯基尔(Preskill,S.)著,罗静,褚宝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