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2409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6.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豆锈病,大豆花叶病,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褐斑病(斑枯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病害,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东北地区是大豆的主要产地,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各种病害的为害,减产严重。全世界已报道的病害有120种,其中真菌病害60多种,细菌病害10种,病毒病害28种,线虫病害20种,高等寄生植物2种,植原体病害3种。,大豆病害,我国已报道的大豆病害有52种。其中,为害严重、发生普遍的有: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和一些叶斑类病害,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在10左右,严重的可达30以上,大豆

2、病毒病,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导致形成种皮斑驳,呈褐斑粒,引起减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症状,轻花叶型:用肉眼能观察到叶片上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此症状在后期感病植株或抗病品种上常见。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呈突起状,严重皱缩,暗绿色,叶缘向后卷曲,叶脉坏死,感病或发病早的植株矮化。皱缩花叶型:叶脉庖状突起,叶片歪扭、皱缩、植株矮化,结荚少。黄斑型:皱缩花叶和轻花叶混合发生。,症状,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卷曲,发脆易断,呈黑褐色枯死,植株矮化,开花期花芽萎缩不结荚,或豆荚畸形,其上产生不规则或圆形褐色的斑块。褐斑粒:是花叶病在种子上的表现,病种子上常产生斑驳,斑纹为云纹

3、状或放射状,病株种子受气候或品种的影响,有的无斑驳或很少有斑驳。,诊断要点,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严重皱缩,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病原,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5565,体外保毒期14天,稀释限点102103。,发病规律,(1)种子带毒营养期感染越早,种子带毒率越高,抗病品种种子带毒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因此,带毒种子是田间毒源的基础。(2)传毒蚜虫介体的消长多数有翅蚜着落于大豆冠层叶为害,黄绿色植株率多于深绿色。蚜虫传播距离在100 m以内,大豆上繁殖的蚜虫,迁飞着落消长情况是传毒的主要介体,附近作物蚜虫经过大豆田,着落率、传毒率低。,发病

4、规律,(3)品种抗性主要影响田间初侵染源及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品种抗斑驳,即不产生斑驳或斑驳率低;抗种传,即不种传或种传率低;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或着落率低。(4)其他因素影响潜育期长短的是气温。但温度高于30时病株可出现隐症现象。高温隐症品种产量损失比显症品种少。长期种植同一抗病品种,会引起病毒株系变化,造成品种抗性降低或丧失抗病性。SMV还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防治措施策略,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和药剂防治蚜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用不带毒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提倡在无病田留种,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清除褐斑粒;彻底拔除病株:在大豆生长期间要彻底拔除病株;种子田应与大豆生产田

5、及其他作物田隔离l00 m以上,防止病毒传播;避免晚播,大豆易感病期要避开蚜虫高峰期;采用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减轻发病。,防治技术,加强种子检疫,在调运种子或进行品种资源交换时,会引进非本地病毒或株系,从而扩大病害流行的范围和流行的程度。因此,在引种时,对引进的种子要先隔离种植,从无病株上留取无病毒的种子繁殖。,防治技术,治蚜防病,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蚜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早晚关系密切,在蚜虫发生期:可选用1.5%乐果粉剂22.530.0 kg/hm喷粉;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此外,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防治技术,大豆灰斑病,大

6、豆灰斑病在全世界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一般情况下,危害不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也有造成减产或严重减产的,病害发生不仅影响产量,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使病粒发芽率降低、脂肪含量降低约2.9%、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叶片,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病斑半圆形、稍凹陷,深褐色。多雨年份生长点受侵染,使幼苗枯死。天气干旱,仅在叶片上发病,初为褪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椭圆形。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斑合并使叶片干枯死亡,提早脱落。,症状

7、,茎、荚、种子,茎部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初呈深褐色,以后变成浅灰色。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颜色与叶部病斑相似,因豆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见到霉层。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蛙眼状灰褐色圆斑,边缘深褐色。,症状,诊断要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病原,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不分枝,有膝状屈曲,淡褐色,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柱形,无色透明,顶端尖细,基部钝圆,有19个横隔。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长出芽管,有时也可从

8、中部细胞长出。,大豆灰斑菌形态图,初侵染来源,1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2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在叶片上可出现病斑。温暖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土壤表层病残体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成为田间病害的再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如再侵染频繁,就能造成病害大流行。,发病规律,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对控制大豆灰斑病发生效果显著;要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翻耕,减少越冬菌量。,防治技术,(2)药

9、剂防治 在发病始期或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也可选用75%百菌清、或70%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两次。,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在冷凉多雨的大豆栽培区尤其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和豆粒,造成植株早期落叶、种子百粒重降低,脂肪含量和发芽率降低,东北地区个别年份早熟品种发病率可达30%以上。,幼苗,在叶片基部先出现褪绿斑块,后沿着叶脉向上伸展,出现大片褪绿斑块,其他复叶可形成相同的症状。以后全叶变成黄色至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症状,叶片,病苗上形成的孢子

10、囊传播至健叶上进行再侵染,形成边缘不明显、散生的褪绿小点,扩大后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也可产生灰白色霉层。严重感病的叶片全叶干枯引起早期落叶。,症状,豆荚,豆荚受害后,荚皮无明显症状,荚内有大量的杏黄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无光泽,色白而小,表面粘附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症状,诊断要点:,出现褪绿斑块,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病原,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Naum)syd,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孢囊梗为二叉状分枝,分枝末端尖锐,向内弯曲略呈钳形,无色。顶生单个倒卵形或椭圆形的孢子

11、囊,单胞,无色,多数有乳状突起。卵孢子近球形,淡褐色或黄褐色,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大豆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带菌种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的种子,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从寄主的胚轴侵入生长点,形成系统侵染,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发病后在病部形成大量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成为田间再侵染来源。结荚后,病原菌侵染豆荚和豆粒。后期,在病组织内或病粒上的菌丝形成卵孢子。大豆收获时,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中越冬。,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保证种子不带菌,建立无病种子田,或从无病田中留种;如果在轻病田中留种,播前要精选种子,剔除病粒,采用

12、无病种子播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合理轮作,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虽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轮作或清除病残体也可减轻发病;铲除病苗,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可结合田间管理清除病苗。,防治技术,药剂拌种,选用3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80%的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防治病苗(初次发病中心)的平均效果可达90%以上。也可选用福美双拌种;,防治技术,发病始期及早喷药,可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共两次,用药液量1125 kg/hm。,

13、喷药防治,防治技术,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发生面积达45%,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造成毁种。,症状,大豆开花前后植株地上部的症状最明显,病株明显矮化,似缺水、缺氮状;叶片褪绿变黄,瘦弱;病株根瘤少、根系不发达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脱落于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

14、腐烂,使植株提早枯死。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病株叶片常脱落。在田间,因线虫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常造成大豆被害地块呈点片发黄状。,诊断要点,病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病原,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线型动物门,异皮科,异皮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活史包括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形态特征,卵初向侧微弯呈蚕茧状,在雌虫体内形成,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为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2龄幼虫破壳而出,

15、雌雄线虫均为线状;3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虫仍为线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梨形。,初侵染来源,1、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带有胞囊的土块混在种子间也可成为初浸染源。2、胞囊的抗逆性很强,侵染力可达8年。3、混在种子中的胞囊在贮存的条件下可以存活2年,,发病规律,传播,1、农机具、人和畜携带胞囊或含有线虫的土壤;2、灌水、排水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3、种子的远距离调运传播是该病传到新区的主要途径;4、鸟类也可远距离传播线虫,因为胞囊和卵粒通过鸟的消化道仍可存活。,发生规律,1、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转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2、2龄幼虫破卵壳

16、进入土壤中,雌性幼虫从根冠侵入寄主根部,3、4龄后的幼虫就发育为成虫。4、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膨大呈柠檬状称为胞囊,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或黄白色的球状物。发育成的雄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雌虫交尾。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形成越冬的褐色胞囊。,发生规律,东北地区发生34代。大豆胞囊线虫病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种植寄主植物;通气良好的砂壤土、砂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氧气不足的黏重土壤,线虫死亡率高;线虫更适于在碱性土壤中生活。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的有效措施就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这是因为禾谷类作物的根能分泌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中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17、。,防治策略,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大豆胞囊线虫传入;在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利用耐病品种可增产10%15%,但耐病品种只能减轻当年受害的程度,而不能减少土壤中胞囊数量;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重要措施,一般轮作要在3年以上,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等非寄主作物轮作防病效果好,轮作制中加入一季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或抗病品种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提高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料或喷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可以减轻线虫危害;适当灌水,在高温干早的年份要注意适当灌水,效

18、果会更加明显。,“诱捕作物”,如果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豌豆、菜豆、三叶草等,可以促使线虫的卵孵化,但不能增加后期胞囊的数量,这类植物比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或休闲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药剂防治,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可选用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哺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治效果显著;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工,防治效果明显。,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1995年被列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199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下发关于加强对大豆疫病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1997年由呼伦贝尔市植保站牵头,成立大豆疫霉根腐病

19、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课题组,联合攻关。,症状,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出苗前染病 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 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 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Erwin 称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孢囊。孢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该菌

20、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冬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和传播途径 带有病菌的土粒被风雨吹或溅到大豆上能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湿度高或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对当地小种具抵抗力的抗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

21、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3)播种时沟施甲霜灵颗粒剂,使大豆根吸收可防止根部侵染。(4)播种前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粉剂拌种。(5)必要时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900倍液。(6)必要时喷洒植物动力2003或多得稀土营养剂。,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黑龙江、内蒙古为害较重,流行年份减产20%-30%。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症状,苗期染病 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

22、 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大豆菌核病,症状,茎秆染病 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 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 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诊断要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

23、,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精选种子汰除菌核,秋翻整地,轮作换茬,拔除病株烧掉。药剂防治。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4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喷雾,每667平方米用药液40千克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