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
2、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男性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 2.血红蛋白(HGB或
3、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4、。如结果与参考值有差异,这有何意义呢?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 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个月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
5、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 Hb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
6、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
7、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
8、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 正文血常规检查正常值与意义(附表)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
9、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
10、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11、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2、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6、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
1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汇表)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检查项目参考范围检查意义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
14、-200g/L。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红细胞(RBC)正常男性为400-550万/L,女性为350500万/L,新生儿为600700万/L;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白细胞(WBC)正常成人为400010000/L,新生儿为1500020000/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L。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
15、,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红细胞压积(HCT)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
17、,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小,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分类尿常规检验项目及意义 尿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液体,由95%的水和5%的固体所组成。 尿液分析对于泌尿系统方面疾病的发现与诊断有很大帮助。并可探索身体其他部位器官的功能有无异常现象。尿液常规检查是指尿液一般综合性检查。其内容大致分为两大类:尿液试纸检查及显微镜分析检
18、查。包括外观、尿蛋白、尿糖、潜血、比重、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圆柱体、结晶体、细菌等,主要可以筛检的疾病有: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肾病变症候群、糖尿病、急慢性肾炎、胆道阻塞等。检查项目检查目的参考范围检查意义比重(SG) 尿液的比重 常在1.0101.025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测定任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释
19、功能正常,如固定在l.010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 。 酸碱度(pH) 尿液的酸碱度 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性,pH6.O左右,因受食物影响,pH常波动在5.O8.O之间在热性病、大量出汗、蛋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在酸中毒时,尿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pH下降,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亦呈酸性。碱中毒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达等碱性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上升。尿白细胞(LEU)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异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尿亚硝酸盐(NIT)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主要
20、是肠杆菌科细菌)还原而成。因此当尿路感染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尿蛋白(PRO) 尿蛋白检查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重要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感染、结石、恶性肿瘤、肾小管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肾移植排斥反应等等情况下皆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亦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因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尿蛋白检查观察有无肾脏受损情况,但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寒冷或发热等情况,亦可出现一时性蛋白质。 尿葡萄糖(GLU) 尿糖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
21、监测的重要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运动后,妊娠期可发生一过性尿糖增高,无临床意义。无论是原发性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肾性糖尿病,尿糖排出量皆增高。 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是乙酰乙酸、一羟丁酸及丙酮酸的总称 定性试验:阴性 尿中酮体阳性时称酮尿症,见于重症糖尿病、妊娠中毒、长期禁食、呕吐、腹泻、脱水及脂肪摄入过多时。 尿胆原(UBG) 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细菌作用还原而成(粪便中称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重吸收入血液,由肾脏排出 定性试验:阴性或弱阳性 在肝脏功能障碍、热性病、心力衰竭、溶血性黄疽、肠
22、梗阻等情况下增高,在总胆管梗阻及肝细胞黄疽极期时尿胆原减少。 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网状内皮系统处理降解而成 定性试验:阴性 在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及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等)尿中胆红紊增高。 尿红细胞(ERY) 检查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定性试验:阴性 红细胞过多提示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等疾病的可能性。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肝功能指标的解读 肝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指标,但是在临床评价时常常有一些问题,如一些病人仅有“转氨酶水平”升高,即被简单的认为“肝功能异常”。实际上,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应包括肝脏的合成、排泄、对药
23、物等的代谢、免疫等功能,而不仅仅是转氨酶的水平。项目名称参考范围检验意义肝 功 能 血清总蛋白 TP62.0-85.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血清白蛋白ALB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血清球蛋白 GLO15-35g/L 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24、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 ,如化脓性感染 、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白蛋白/球蛋白 A/G1.00-2.50 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 ,表示肝功能有改善。故检测血清白蛋白 、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总胆红素 T_BIL5.11-17.1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 谷丙转氨酶 ALT 0.0-40.0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25、,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谷草转氨酶 AST0.0-37.0U/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揭开高血脂的面纱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都 需经进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 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晕只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枚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
26、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是的重点项目。短期饥饿也可因储存脂肪的大量动员,而使血脂含量暂时升高。这就不难理解您到医院检查血脂时,医生要求您在进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它东西,空腹12小时后再抽血了。项目名称参考范围检验意义血脂血清甘油三酯TG 0.38-1.71mmol/L增高:可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胆固醇TC2.4-5.7mmol/L意义: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3.TC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
27、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什么是血脂,与肥胖有何关系?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脂类的统称,主要包括有:甘油三酯及少量甘油二酯与甘油一酯; 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还有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神经磷脂等。非酯化脂肪酸,即自由脂肪酸。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动范围均较大,也就是说正常人之间血脂含量的差异也很大,单凭一两种血脂成分的高低来判断病理变化,似乎显得说理不够。尽管血脂只占全身脂类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变化却可基本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状况。在膳食改变,剧烈运动及患病情况下,血脂都会有较大的变动。高脂肪饮食时,血脂含量明显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
28、常,因此,临床上测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时取血,才能反映病人血脂的实际水平。因血脂的变化,主要与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机体动用脂肪库的情况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脂肪代谢方面的情况。有人在做肥胖与正常人的血浆脂类含量对比中,证明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超出正常含量范围者只占30%左右,比非肥胖者高1倍以上。另外,还证明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肥胖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因此,预防身体“ 发福”,及肥胖者积极减肥,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害怕血脂增高,近年来,人们甚至拒食脂类食物,这是很不公平
29、的。就拿胆固醇来说,除了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的LDL胆固醇外,还有能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胆固醇,在机体内产生重要作用。HDL如转化成胆汁酸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转化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发挥其对生育及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等等。这种胆固醇主要来自脂肪食物中,也就是说合理摄入“肥肉”,还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看肾功能化验检测结果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脏 发生功能障碍时,由于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患者可出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紊乱。 肾功能检查数据表:项目名称参考范围检验意义 尿酸UA 143.0-4
30、16.0umol/L 增高: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肾功能检测项目很多,如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尿酸、尿酶和 微量白蛋白等。根据检测结果,临床上一般把肾功能分为四期;(1)政党期检测结果 均正常;(2)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肝酐清除率降至 正常值的50%,肌酐和 尿素氮正常;(3)失代偿期 肌酐清除率常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肌酐大于132.6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尿素氮增高;(4)尿下期 尿毒氮大于28.6微摩尔/升(80毫克/分升)检查肾功能的各项指标,可诊
31、断有无肾脏疾病、疾病的程度以及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并要 以此决定下一步治疗时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选择透析、手术等治疗方案。下面简单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几项肾功能检查项目。血清尿素氮 尿素乎全部由蛋白质分解代谢而形成,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结核、肾肿瘤、严重肾盂肾炎等均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增高。正常人尿素氮一般在5.36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以下,不超过7.14微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尿素氮超过8.9微摩尔/升(25毫克/分升),临床上称为氮质血症,提示肾小球功能受损;如果超过28.6微摩尔/升(80毫克/分升),患者可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血清尿素氮的浓度
32、受食物蛋白质的影响,因此必须空腹抽血。引起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大面积烧伤、高热、甲状腺机能门进等也可使尿素氮增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蛋白质吸收增多,也常见尿素氮增高。因此,仅以尿素氮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还不准确,还要做血清肌酐检查。肾病时尿素氮改变比血清肌酐早而且显著。血清肌酐 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极小部分来自食物。血清肌酐浓度实际上取决于肾的的排泄功能的好坏。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为70-106微摩尔/升(0.8-1.2毫克/分升),女性53-80微摩尔/升(0.6.0.9毫克/分升)。根据血汪豳酐浓度可将肾功能损害分为:(1)轻度损害132.6-221微摩尔/升(1.
33、5-2.5毫克/分升);(2)中度损害229.8-397.8微摩尔/升(2.6-4.5毫克/分升);(3)重度损害大于397.8微摩尔/升。由于肾的代偿能力很大,在肾疾病的初期,血肌酐浓度一般不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时,血肌酐浓度才见增高,所以其灵敏性较差。一旦出现肌酐增高,常提示预后严重。需要指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值并不随年龄改变。由于老年人体内的脂肪增国,肌肉养活,蛋白质分解减少,尿素氮、肌酐亦随之减少。所以当老年人的尿素氮或肌酐增高时,说明肾脏损害已比较明显,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体检:常规检查的项目及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和结构都会发生退
34、行性改变,而许多特定疾病的危害性及死亡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其中,一类是普遍发生在衰老个体中的疾病,比如骨质增生。另一类是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的疾病,比如肿瘤、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呈进行性升高趋势。但有许多疾病初起时并无特殊症状,只有定期做全面的身体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控制这些疾病,才有可能提高生命质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健康体检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每年定期做一次全面体检,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检查项目检查目的参考范围检查意义血压脉搏 血压检查是测试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压力,血压随着心脏的跳动在动脉中呈现时高时低的状况,最高时称收缩压、最低时称舒张
35、压。 理想血压:12080毫米汞柱以下;正常血压:130/85毫米汞柱以下。 若血压高过正常值时,则可能罹患高血压。成人血压达到13585毫米汞柱以上,连续三次极可能罹患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变窄无法提供养分,就会发生心脏病、脑中风、失明、肾衰竭还有心脏衰竭。因此虽然高血压的真正原因仍不确定,但若发现不正常情况时,有可能通过改善生活饮食习惯而改善。 身高体重 身高与体重的检测。 标准体重(kg)=身高-105 了解个体发育是否有问题。是否是不健康的增重,是否发生肥胖症。有一些疾病如癌症等,经常会伴随着体重的下降,有身高体重的记录,可以了解个人的基本状况。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 =
36、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18.5-23.9为理想范围 根据统计,身体质量指数(BMI)愈接近22者,患病率越少;24.O27.9超重,28.O肥胖。腰围腰臀围 测量腹围、臀围可知体型大小、发育及营养状态是否正常。 成人男子腰围90cm腰臀围O.9;成人女子腰围80cm腰臀围O.85 数值过大,即表示有肥胖的情况。视力检查 传统的检查方法是在标准距离下观看视力检查表 。理想的视力值为0.81.2 屈光不正需要进一步验光。 眼压检查 正常房水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经过正常的房水循环途径入血循环,房水的排出通道阻塞时,眼压就会慢慢或突然地增高,个人无法感受眼压是否异常,需藉由眼压计来加以测量
37、。 正常人眼压102l毫米汞柱成人平均眼压为16毫米汞柱左右。且随时间不同而有高低之变化。我们常以22毫米汞柱为正常眼压的上限。 若眼压过高且持续太久,视网膜和视神经细胞就会受损而罹患青光眼,倘若未予适当治疗,视力会明显减弱,甚至失明。 听力检查 检查的方法是藉由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当受检查者听到声音时举手,藉以测定其听力。 一般正常值为25分贝(dB) 2640分贝为轻度聋,大于4l55分贝为中度聋,5670分贝为重度聋,7l90分贝则为极重度聋。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正确认识心电图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先发生电激动而产生微小电流,这一电流可以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若用心电图机连续记录全部心脏的
38、电活动,就是心电图。心电图基本波形P波:反映心房电激动的电压改变。QRS波:反映心室电激动的电压改变。PR间期:代表电激动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T波:反映心室电激动恢复期的电压改变。QT间期:代表心室电激动的全部时间。正常心电图心电图纸每小格横坐标表示时间0.04s(秒),纵坐标表示电压0.1mv(毫伏)。(1)P波形态:一般为钝图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担波峰间距小于0.03秒。V1V2导联顶部尖。宽度:0.060.11秒。高度:小于0.25毫伏。方向:直立:Li、La、avF。V3V6;倒置:avR;可以直立也可以倒置。V1、V2、Lm、avL。(2)PR间期:0.120.20秒(3)QRS综合
39、波正常时有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但其深度小于0.25R,宽度小于0.04秒。宽度:0.060.10秒。高度:V1的R波小于10毫伏,V5的R波小于25毫伏。形态:V1V2avR主波向下,(R/S)1。(4)ST段正常人ST段下移不超过0.05毫伏,ST段上升不超过0.1毫伏。而V1V3上升不超过0.3毫伏。(5)T波形态:波形平滑不对称,上升慢而下降快。高度:QRS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方向:同P波的方向。(6)QT间期:正常人当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为0.320.44秒。(7)心电轴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激动的方向是不断改变的。心电轴为一个心动周期中电激动
40、总的方向正常心电轴为090度。小于0度为电轴左偏,大于90度为电轴右偏。冠心病的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内冠状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造成心肌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疾病。心电图对其诊断有重大意义。(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心电图特点如下。T波:T波高度降低(称低平),进一步则T波方向向下(称倒置)。ST段:下降大于0.05毫伏与R波的夹角等于或大于90度。有时在心前区疼痛发作时ST段抬高大于0.1毫伏,称变异性心绞痛。(2)急性心肌梗塞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突然阻塞而造成心肌坏死,其心电图特点如下: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有三种改变:缺血型改变:T波倒置
41、。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方向的曲线。坏死改变:出现大的Q波,即Q波深度大于1/4R,宽度大于0.04秒,也称病理性Q波。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主要根据出现损伤型改变与坏死型改变。单有坏死型改变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心房与心室肥大(1)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大于0.11秒。P波顶部双峰形,峰距大于0.03秒。V1V2导联P波双向,负向波加深。PR间期延长。(2)右心房肥大La、Lm与avF导联P波高尖,高度大于0.25毫伏。P波不增宽。V1V2导联P波双向,正向大于负向。PR间期不延长。(3)左心室肥厚V5导联R波增高大于2.5毫伏。V5导联的R波加V1导联的S波,男性大于4.0
42、毫伏,女性大于3.5毫伏。电轴正常或左偏。V5导联的ST段下降。T波倒置。(4)右心室肥厚V1导联的R波增高,大于1.0毫伏。V1导联的R波加V5导联的S波大于1.2毫伏。V1导联的R与S之比大于1。电轴右偏大于+110度。V1导联的ST段下降,T波倒置。心律不齐正常情况下,心脏电激动起源于右心房的窦房结,由它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又通过结间束传到房室结,再由左右束支传到心室,所以称这种心律为窦性心律。当激动起源或传导不正常时会引起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属正常心律。其心电图特点如下:心率60100次/分。avR导联P波倒置,LnLm与avF导联P波直立,又
43、称窦性P波。PR间期大于0.12秒。R波间隔之差小于0.12。窦性心动过速:同窦性心律特点,仅心率大于100次/分。一般小于16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同窦性心律,仅心率小于60次/分。一般不低于4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同窦性心律,仅R波间隔之差大于0.12秒。(2)期前收缩窦房结以外心脏某一部位提前发出电激动,暂时控制心脏跳动,称为期前收缩。可分三类。室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度大于0.12秒,形态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其后有一完全性代偿间歇房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的QRS波形态与宽度同窦性QRS波形,其前有P波但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其后有不完全性代偿
44、间歇。房室结区期前收缩:提前出现的QRS波形态与宽度同窦性QRS波形,其前无P波或有与窦性P波方向相反的逆行P波(R导联P波直立,LnLm与avFP波倒置)。其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3)阵发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期前收缩称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室上性与室性两种。室上性心动过速:三个以上连续出现的房性或房室结区期前收缩。心律绝对整齐,心率160220次/分。QRS波宽度小于0.12秒。形态正常。可有ST段下降与T波倒置。由于常出现P波与T波重叠,无法区别房性与房室结区性,所以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三个以上连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心律基本整齐或轻度不齐,心率160200次/
45、分,QRS波宽度大于0.12秒,形态宽大畸形。T波倒置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有时可见窦性P波,但与QRS波无因定关系。(4)心房扑动与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震颤):心房内某处发出高频率而规则的冲动,其传导途径与速度一致。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代以大小、形态、间隔相等连续出现的扑动波(F波),其频率为250350次/分。QRS综合波正常。心率可快而规律、慢而规律或不规律。心房颤动(心房纤颤):心房内某处发出高频率而不规则的电激动,其传导途径与速度不一致。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代以形态、大小、间隔完全不等的颤动波(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分。R波间的距离绝对不等。QRS综合波基本正常。(5)房室传导阻滞电激动不能正常地由心房传到心室,受到阻力。由于受阻程度不同,可分三类。第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大于0.20秒。第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受阻程度加重,部分电激动不能传到心室。心电图上分二型。莫氏I型:PR间期逐渐延长,最后P波后不跟随QRS波,以后按顺序反复出现以上变化。莫氏II型:PR间期固定不变,突然出现P波后不跟随QRS波。第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电激动完全不能由心房传到心室。结果心房、心室“各自为政”。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互不相关。二者各有其自己的节律。心房数率快于心室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