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真诠序.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781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易真诠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易真诠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易真诠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易真诠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易真诠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易真诠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易真诠序.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易真诠序古易真诠序 2011年09月24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古易真诠序: 本文引自侯海泉著古易真诠一书的序文,如需交流请与本人直接联系:13424492327 。 中华文化与易学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什么是易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易学的历史自伏羲画卦算起来,至今最少已有一万多年。就易经成书说,至少也有3000多年了。易经经过历代的学者们不断地发展、创新,累积成“无所不包”的大学问。但自从中国“

2、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中国文化的西化,国人对国学深入研究的人数反而日趋减少。易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逐渐模糊不清了。 已故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易学是宇宙的代数学”。赞成其说的人数不少。根据我个人在易学宝库中耳闻目睹及深入研究,我觉得这样的提法不妥。因为易经主要包含了“象、数、理、义”这四个部分,其所说的“易学是宇宙的代数学”,只不过是“象数理义”中“数”的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数”也不是单独的、机械的数字化)。如果就此规范,那其他三个“象、理、义”的广博学问夫复何存?所以这样的提法很容易把易学研究引进公式化的死胡同。更何况“宇宙的代数学”也只不过是易学的研究衍生产物之一。“宇宙的代数学”是冯友

3、兰的提法,那么就其意而言,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出现过“宇宙的代数学”的专著呢?我可以替古人毫不客气的回答说:有啊!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缉古算经等古代十大算书不就是“宇宙的代数学”吗?” 古易新编主编王赣同志认为“易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在中国易学中体现了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结合,就是中国易学使人往往感到神秘莫测的所在。” 古易新编的作者之一牛力达先生认为:易学的定义表述为“辩证法、二进制和预测学的中国古代形式”似乎更为确切一些。(牛力达易学辩证思维方法论纲)。 我个人认为王赣和牛力达两位先生说得也都不是十分贴切,不够全面,而且以西解中也不太科学。就像说西医的糖尿病就是中医的消渴病,西药的消炎

4、药就是中医药里的清热解毒药一样,表面看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让我们看看易学大家麻衣道人对易学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表达的吧。其在正易心法第四十章说:“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什么意思呢?其弟子陈抟是这样注释的:“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者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是即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杨雄之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

5、道家亦以日月为古之易学,盖其本阴阳而言也。” 我认为此说对易的本身的含义解释的非常正确。 “易学”按现代语言来讲,我认为就是探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学术。“易在文字先”,易学源于实践,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结绳记事”和用游标、规矩等实物手段来观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而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实践的学术,而并非凭空想象,并非仅仅是靠逻辑推理而总结的理论学说。古代研究学问极重实践,古人认为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是不可取的,最终也是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的,也是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的,故自古以来研究学问就有“格物致知”的严格要求。“易学”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科学的根源及基础。故研究诸如中医、国术、丹道、国画、书法、古代建筑、

6、古代物理、古代化学、古代数学、古代军事等各类学科,必须以“易学”为基础,而且传统国学的理论时时、处处都有“易学”的踪影,可以说没有“易”,就根本没有中国国学,没有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易学”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易学”类似于西方所说的哲学,但是还不完全等同于哲学,“易学”应是哲学、科学等之综合体。相比之下与西方的哲学和科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科学的尖端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有人说过是两个核:原子核、细胞核。又有人说是三事,具体来讲就是精神、物质、信息。科学认识事物在相对表浅的层面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在相对较深的层面则在有无之间,较不确定。古人读书除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

7、”,这就很有讲究。东西方科学、文化虽然在“笃行”方面各有路径,但是西方科学、文化的这种“笃行”也只不过限于“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浅表层面的“笃行”,而对于“形而上者谓之道”这种高层次,则西方文化与科学则“笃行”无由,没有路径可循。 “东方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不同点就是在于东方的哲学要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可以通过内功的修炼来而体道、悟道,从而发现宇宙万事万物的各种规律,并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而不是“简单”的推理,而西方哲学无法用实践进行验证,所以西方哲学未来的发展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之态为象,宇宙之变为卦,宇宙之理为辞,宇宙之变为数。人们要认

8、识宇宙及其万物,就必须善观象,熟演卦,通易理,精术数,所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观象必须具备超凡的特异思维; 演卦必须具备丰富的灵感思维; 易理必须具备高超的抽象思维; 术数必须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易”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而不是西方的那种原因A导致结果B,原因C,导致结果D的那种线性思维。所以我们对于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人、地)和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的观察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真谛。而这种认识的方法就叫“辩证思维”,就是特异思维、灵感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这四大思维的综合、灵活使用,具体表现为象、数、理、义的对立统一,这也符合“一

9、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哲理。中医所讲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源于此。 而“辩证思维”或“辩证法”只是学习、研究与应用“易学”的手段和方法,而非“易学”的本身。 中华文化与“易学”是不可分割的。自古以来众多学者把易尊为“群经之首”,赞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代班固所著汉书,称“易学”是“大道之源”。清代乾隆年间修成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特在四库总目提要中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然而,特别宝贵之处在于,“易学”是一门古而未老、博大且精深的学问。今日举目四顾,“易学”到处闪耀着灿烂绚丽的光芒,为此引起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如

10、:中医学就是用易经的无极、太极、两仪(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天干、地支等象数理义来进行阐释中医学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从而进行对疾病及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太公阴符经就已八卦之理推演奇门遁甲;诸葛武侯以八卦摆阵图做练兵作战之用;莱布尼茨据易图演二进制而建立了二进制数学体系和发明了初步的计算机;现在商场所做的烟感、温感的消防系统工程用的还是二进制编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到了“易学”的启发;刘子华先生于1940年所写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的论文预测到了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后被天文学界证实)而获得了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国国家的双重博

11、士学位;蔡福裔先生写成八卦与原子一书,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化学元素周期,并发现了宇宙尚存在大量新元素的线索;玻尔甚至将自己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选用“易图”(太极),并以此为最大荣幸;被美国黑带杂志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的李小龙先生则将太极图作为截拳道徽的标志;另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宇则认为他们对于宇宙宇恒的怀疑系缘起于“易学”的长期信奉;而韩国早已将太极图作为国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与“易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算术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经、辑古算经、数术记遗、夏侯阳算经、磬求重心说、求重心说、乘方捷术、对数尺记等与易

12、经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算术;古代物理学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等是以易学作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化学抱朴子内篇、太清石壁记、渔庄录、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太清金液神气经、太清金液神丹经等与易经密不可分;古代天文学有:星学大成、灵宪、大唐开元占经、五星占、步天歌、甘石星经(战国甘德、石申著)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也是需要易经的综合理论及演算方法;其他古代农业: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代建筑学:营造法式等,古代逻辑学:墨经等,古代传统武术即国术等无不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几何光学“格术”(北宋沈括说:“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 )也是以

13、易经为理论基础,中国“格术”名家邹伯奇于公元1844年以中国古代理论研制了我国第一部摄影器,并成功地拍摄照片等;现代遗传基因研究的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原始排列顺序与先天“先天六十四卦序图”排列顺序一模一样,并且国内也有用“先天六十四卦序图”提示的易学理论来进行遗传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美国前总统卡特提出将易经和孙子移用于核战略。由此可见,研究易经不仅有科学和哲学意义,而且还有预测未来和驾驭宏观的深远意义。 观乎今日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举凡图论、数论、逻辑理论、史论、韵学理论、音乐理论、预测理论、预防医学理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相对论、量子论、场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天文学理论

14、、电脑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宇宙起源演化理论、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内部损耗控制理论、武学理论、兵法理论、医学理论、遗传基因理论、宇宙及人体全息理论等无不与“易学”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曾经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只要深入挖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易学”包含的内容很多,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易学”的精华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古易”。那么什么又是“古易”呢? “古易”,是对我国上古时代连山易、归藏易、坤乾易及中古周易的合称。它是炎黄祖先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源远流长、启迪万世的祖国文化宝库。 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

15、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后世有很多人以为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其实连山和归藏并没有失传,而是一直以来保存在少数的道家及少数民族手里,秘而不传。就像很多人以为原本伤寒论、汤液经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都已失传,其实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多数都没有失传。 易经原本只有卦画,并没有卦爻辞,后来的文王、周公写的卦爻辞只是为易的“正文”卦画所作的注释。易经一书的卦爻辞只是卦画的解说,卦画才是易的正文。伏羲氏所作的“不言之教”,即是没有文字之易。示人以象者,只有卦画。“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工夫也。”“卦象示人,本无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会。”后人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只须“观卦画之象,悟其象意。如其象

16、则吉,造其象则凶。”说“六十四卦无究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都是对“正易”为卦画的说明。文王、周公写的卦爻辞只是为易的“正文”卦画所作的注释。即卦画为易本体,系辞为易的注脚。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第六章说:“消息卦画,无止于辞,辞外见意,方审易道。”易经之辞是解说易意的,但是易之道并不限于易经文辞中的表述。真正的,全面的易之大道在卦画的表象之中。继文王、周公之后孔子也曾为易经做过注解,但是由于文王、周公和孔子的学识有限,对易经的注解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再加上易经本来就是秘而不传,外界所知者也只不过是周文王和孔子所注解的易经而已,至于易经的原貌至始至终就是不得而知,所以世人就一直以为自己看到的周易

17、就是古代易经的原貌,其实非也。正如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第四章所说:“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陈抟在第四十一章注解时又说:“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 伏羲时代的易究竟是什么样的,后人难于知道。但由于周文王重新编排了卦序,周公为每卦每爻都编选配上了相应的繇辞,孔子等人为易经作传,提出圣人现象系辞的原理,揭示了卦象、卦义、卦德,记载了当时的筮法,对易卦的宇宙模式作出了自己的解说等等,使远古的易学得以流传下来。没有周文王、周公、孔子这些“圣人”的工作,没有易经这部有影响的易学,没有易传这些最早的研究成果,后人研究易学就更加困难了。易之道也可能湮没无闻。文王、周

18、公、孔子等“圣人”对易学的传承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正易心法中说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这是对传说周文王演易、周公系辞、孔子作传的肯定。 同时,麻衣道者与陈抟同时也对周孔文辞也做了严厉的批评:“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对儒者学者们只以周孔之辞说为唯一正确的易道圣典,麻衣批判道:“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正易心法四十二章)陈抟注说:“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只作八字说,此谓之买椟还珠,由汉以来皆然。易道胡为而不晦也。”只迷信于周孔之辞,以为周孔之辞就是易道,易道全在辞中,抛弃了易学的象数基础,只论易理在人事上的应用,是汉以后易理学者们画

19、地为牢而造成的易学误区。麻衣与陈抟正确地指出,正是由于这些学者对周孔文辞的迷信,反而使得被周孔传下来的易学之道,更加晦喑不明。所以陈抟说:“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他们认为圣人设辞本是为了说明解释易画的,而易的卦画所蕴含的思想,不是用几百条辞就能说明白的,为卦画系辞,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但是后人“不知(易是)借辞以明其画象,遂溺其辞,加以古今训注而袭谬承误,使羲皇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于浅狭了。”所以陈抟又在“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正易心法四十一章)的注中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惟其秘入耳

20、。文王、周公,以庶类人,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入,或以历数入,或以仙道入,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苟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提出了“束于辞训”为死法,“辞外见意”,“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活法的主张,之后又喊出了“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的战斗口号,并提示了先天易学的原始本质。 世间流行的易经版本是由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们修订的,这与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由西周初年由姬昌、姬旦父子主编的易经有很多的不同,是以学者当辩之。 “易在文字先,即已揭示了人天大道之体系,故凡我国一切学术

21、思想,不分儒道墨法阴阳兵刑各家,胥肇于此。几千年来,垂为立国最高宝典。西汉以降,犹冠以五经之首旷观今日士子,醉心西学,没挟西方学位以自豪,如询之以中国经典,则茫茫然一无所知。”这是寓居台湾的周鼎珩老先生为他的门生李一匡教授所著的易经破译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的几句话,可令世人警醒。 我很反对目前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的“易学”研究重在占卜的观点。因为系辞?上传中说的很清楚,“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占,分明是摆在四项用途中最末一项的。易学的精华在于象数(内含二进制、三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理义的完美结合,它适合应用于任何一个学科,如此易学才能更

22、广泛的应用和造福于人类,为每一个人所用,而非为那狭小的一小撮人使用与服务。 然而易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瞎子摸象的弊端。易学实属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具有学科纵横交叉的特点。但是从事易学的研究者却往往被自身知识结构所限,难以居高临下,通观全局。例如:搞社会科学的人,就难以概括提炼易学中的自然科学思想;而搞自然科学的人,特别是搞现代科技的人,又往往难以认识易学中的社会科学思想。更何况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尚且比此更“专”、更窄!这其中也有很多学者的“狭隘思想”在做崇。认为自己理解和认为的就是真理,别人就得尊崇。古人早就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提出“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的警告。这种以己所不知便谓之他人也不能知,

23、若知即伪的狭隘思想,也同时自不量力的挑战及否定了西方所说的“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哲学观点。 对于易学的观点,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争议起伏不断。系辞?上传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谓之见仁,智者谓之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自古以来能够真正通晓、运用易理的人始终是少数,这就同大家所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一样,所以说“君子之道鲜矣”。但是不是真正通晓、运用易理的人所掌握的真理也是一个人一样呢?答案是:肯定不是。如果真正通晓、运用易理的人所掌握的真理是一个人一样,那就不叫真理了。须知“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真理是放之四海

24、而皆准的,具有唯一性。故老子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真理不具有唯一性的话,它如何统治宇宙万有成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正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老子才说它: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但是人在这四大当中是最渺小的,所以人要效法天地自然,才能掌握宇宙的

25、真理,而目前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是非常渺小的,宇宙还有很多未知之谜,我们又岂可妄自尊大?尤其那些自以为人类可以改变大自然、改变宇宙、改变一切的人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古人对此早有训告:“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事实也进一步证明,人类已经受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有的时候自己修养不到的时候就不要去随意去评价那些伟人、圣人、评价那些真理及大学问。人要有敬畏之心,敬天命、敬大人、敬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辱圣人之言。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要敬畏

26、天命,不要做蚍蜉撼树之类的力所不及的事。一个格局很小、境界很低、心胸狭隘的人,怎么能讲出大格局的话?理解大格局的真理?但是孔子的这“三畏”并非畏天命、“劝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畏大人、“劝人”任人宰割,不求反抗;畏圣贤之言即束缚人思想,使其不敢挑战权威。所以孟子才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彼丈夫也,吾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些话。研究学问需要:善起疑情,乃可参究。当然这是因为孟子的学识足够,才能说出这样大格局的话,在自己学识还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多下苦功、看书实践为好。正所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能自己的确把本事学到家了,再出来“得瑟”

27、也不迟。所以凡事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曾经说过,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对没有经过深入了解、调查研究的东西是不客观的、主观臆断的、自以为是的,更是不可取的。“板凳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研究学问应多下苦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这里后,打开心态,把格局放大,你未来的学问才能有多大。 汉朝人讲易,还保留着较多的古易内容(例如焦氏易林),有的还有所发明(例如周易参同契)。王弼注易,抛开易数,专讲易理,开假易之名以申己意的先河。易学究竟是什么,逐渐模糊不清了。 后五代末期,华山隐士陈抟传易图,人们对古易才又有所了解。北宋邵康节倡“先天易”、“后天易”之说

28、,却并没有把界限划得很清楚。我个人认为:“先天易”包括周易基本原理在内,代表易的主流和精华。“后天易”是周易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股支流。大致说来,远古的“先天易”(包括,伏羲八卦、连山、归藏和孔夫子看到过的坤乾在内),是在原始共产社会人们同自然斗争中萌发、生长和形成的,实即朱熹所说的“天地自然之易”。它的基础是二进制数学、系统结构、人体科学直观体验的原始思想,集中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天象、地理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深邃的辩证法和永恒的发展观。其科学性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从伏羲八卦到连山、归藏和孔夫子看到过的坤乾,为后来周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易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先天易”的科学成

29、果,另一方面却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烙印,不适当地强调了先乾后坤、扶阳抑阴、男尊女卑,这样就给战国时期汇集成书的周易主要讲封建伦理、君主专制,打开了方便之门。摆出“后天八卦”方法、写定从乾坤到未既“后天六十四卦序”的,既非周文王,也非孔子,而是战国中后期的齐国稷下学宫的作者们。这在周易一书的原文中是有许多内证的。但它在历代封建帝王的支持下,却借文王、孔子的名义编写了谁也不准动的“上下经”。周易也从此成了“占卜之书”,原来的二进制和系统论等精华,长期被埋没在糟粕之中了! 在商代以前,人们占卜用的是龟筮,这有有大量的甲骨文字可以证明。到了西周,才开始用蓍草占卜。周易用于占卜之后,易理才逐步变成了统治阶级

30、神道设教、宣传迷信、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秦汉以后,载入周易一书的“先天易”精华,由主流变成伏流。虽然陈抟:(?989)在一千年前就绘制成了专讲“先天易”二进制序列和方位的几张易图,宋儒朱熹将它刻印到其本人所著的周易本义卷首,并据此作了易经注解,使它得以流传至今,但早已定型的的易经“后天六十四卦序”仍是谁也不敢动,长期形成了“先天”、“后天”两序并存,讲法用法时常相互矛盾的局面。 在古易真诠这本拙著中,笔者试用现代世界通用行的二进制结构形式,破译出陈抟亲制的伏羲六十四次序图,以此为基本序列,对易经六十四卦序及焦氏易林大衍重新编排,并略加以简易说明,使新序便于研究、查找和微机处理,同时笔者把易经的

31、起源及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到六十四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剖析和描述。同时笔者向世人公布管子记载的“伏羲造六峜”中的“六峜”,就是表现立体易模型的实物人造的台;五千年前的绘有几何图形的六孔八分陶球就是立体易的模型,它的名字应叫“天球”,或叫“元苞”。元苞的平面展开就是“连山”;五千年前的“含山玉片”是另一种立体易模型的平面图,它的名字叫“归藏”的秘密。道学与易学;0(无极)、1(太极)、2(两仪)、3(三才)、4(四象)、5(五行)、6(六合)、7(七政)、8(八卦)、9(九宫)、天干(10)地支(12)的起源、发展与应用。正易心法、易龙图、易龙图序的披露,可谓“蔚为大观”,让你真正掌握古易真谛! 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