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论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论见性.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唯论见性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根本特征。为什么?我们看看六祖为印宗法师的讲解:“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就是说,禅定解脱是二法,有禅定即有散乱,有解脱即有束缚。自性即佛性,非定非乱,也无有束缚,这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门。自性能知能觉,是真菩提;自性不生不灭,是无寿之寿;自性不垢不净,是真清净;自性无为无不为,是
2、真作为,自性无妄啊!明心见性是佛法的不二法门,是无上正法。一 禅的起源 禅的起源,应当追溯到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这一禅宗第一公案。释迦牟尼,他的生平经历,正如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家庭地位,历历可凭,不必另加衬托,就已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世俗的生活,他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但他有烦恼,无法解脱。这世人所共有的生、老、病、死,无时不在他心头萦绕。想想目前所拥有的,转眼就会失去,哪么现在的拥有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生,生存的意义何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从王宫里逃了出来,开始了他的参访求道的
3、工作。他到大雪山,也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参访各处仙人,学习了禅定的修法。他的禅定功夫可以达到第八层非想非非想处,这在当时修行界已经是最高的修为了。但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开始了六年苦行的生活,日食一粟!六年过去了,大道渺茫,身体却垮了。他不想大道未得身先死,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调理好身体,来到尼连禅河,洗了一个澡。好舒服的一个澡,把他六年来的积垢全部洗漱个干干净净。于是,他来到菩提树下,发誓:不取得无上正觉,不起此坐! 有说这一坐就是四十九天,也有说是七天。我想,七天就比较合理,就顺从七天的说法吧。他在这七天之中,静坐思维,考察十二因缘,最后破无明,大胜魔军,六通显发。就是此时,
4、他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发现了烦恼的根源和解除烦恼的法方。可以说,整个佛教的教理、教法就在此时诞生了。 第七天早晨,他睁开眼睛,目睹明星,忽然大彻大悟,得成正觉,他成佛了。他苦修了六年,不能成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也未能大彻大悟。何以一睹明星就觉悟了呢?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前六年的苦修。起码,六年苦行,锻炼了他的心志,提高了认识,使他最终放弃了那些无益的妄修瞎炼。菩提树下静坐,也为他以后入世弘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把所悟的道融进七天静思获得的知见中去,就成为之后的三乘教法。 那么,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悟出来的是什么呢? 睹明星,直见法性,因见法性,同时觉悟佛性。法性、佛性和自性三者虽然
5、名相不同,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这就是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佛的理由。 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同时,他又觉得,他所悟之道,不可思议,非语言所能表达,是难信之法。于是就想要入灭,只是由于天人的劝请才留形住世,从一法(佛法)分解为三乘教法,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数苦难众生。 我说了这么多,为了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见性成佛!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就是见性,也由于见性,才成佛。在此之前,并没有见性之人,也没有见性的理论,这是释迦牟尼的发现。中国的老子,他所见之道,虽然与佛的见性没有什么不
6、同。但,就像中国古代圣人一样,注重于政治与军事。他的道德经大多是用道德的观点,论述治国用兵之道,以至于后人误解的多,明见的少,乃至后来竟然以“有为之道”代替了老子的“无为大道”,这真的是一重大错误啊!如果没有迦叶尊者的出现,佛教是否也会象道教一样,“法”为“教”所代替?这就很难说了。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众多菩萨、大阿罗汉,都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迦叶目睹拈花,于是见性明心,得佛心印。佛教有经、律、论三藏佛法,是佛陀四十九年的言教。此时又加了一个教外别传
7、的正法眼,那么佛法就有四藏了。这一藏,由于是涅槃妙心,也就是自性,是无相之相,因而无法使用语言文字传播。迦叶懂得这一法,所以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睹明星,迦叶睹拈花,不需语言文字说明,也不用行为举止的传教,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悟,是一种眀觉,非言教所能传播,故此教外别传。 佛陀这一教外别传,禅宗由此诞生。迦叶传阿难,直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五代十国期间,达摩祖师来华弘法,禅宗就在中国扎了根。达摩祖师成为中土禅宗初祖,六传至惠能,禅这一文化理念光芒四射,普照中华,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 自性无形 现在我举起拳头,看到了吗?看见了什么?这在古代,禅师们不会跟你明说。如果看不懂,
8、就得挨骂、挨打!试想想,禅师是多么慈悲,拳头都举起来了,你还不懂! 是啊,古代参禅人确实太笨了,没有现代人聪明。但古人参禅,一旦开悟,就很彻底,不会再有粘滞,从此了生脱死。现代人就不同了,很容易就懂得一些道理,但却一点用处都没有。看见了拳头,就知道拳头是自性在作用,由此演绎出一大堆的禅理出来,其实是没有承担也没有直见,到头来还是自误误人,害了自己。 古人不肯明说,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怕人们落在知见中,如六祖说的“知解宗徒”。但现代人不同,随着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发展,知解则成为必须,成为每个人最重的习性之一。因此现代人参禅,首先要在知解上入手。在这种情况下,如再不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解决参禅的问
9、题,就没有前途了。因此,理论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论见之于实践,也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见性。 自性,又称为佛性、真如、实性、觉性、真心、空性等。自性是真正的生命体,是“无位真人”。没有自性,一切生物都不存在。它又是每个人的真正自我,因为人心就是自性的幻生。自性空寂,如六祖坛经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无为无不为,虽然能知能觉,却“无受想行识”,任由生死去来却“无生老病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指的就是自性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举手投足、衣食住行,无非是自性的
10、起用,但自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安然自在、不受感染。自性虽然流落世间,流浪六道,但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受轮回之苦!自性随缘不变。随缘生心,自性自如,不因生心而改变。性与心的关系,就如水与冰一样。水遇缘结成冰,但冰的本质还是水。心虽然由性生起,但心的本体就是性。心有喜怒哀乐,自性却寂然不动。 自性没有是非、善恶、好坏、生死之分别。它不会好生恶死,也不会嫉恶如仇。是非、善恶、好坏、生死,都是自性“能生万法”的作用,是自性在因缘聚合之下的幻现,其实还是自性本身。“一切无有真,莫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所见尽非真”,指的就是三界六道、万事万物的幻现,都从自性中来,也都还归于自性。
11、世人见善即善、见恶即恶,这是分别见。任何事情,都要分出个是非好坏来,这是自寻烦恼,是无明的作用。 自性无形。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的就是无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就是无形。心经则说的更加明白:“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生老病死,无苦集灭道”等,都是无形无相的描述。但自性能显现一切形象,即如人的衣食住行,还有三界六道等,都是性相。因此,自性虽然无形,我们却可以在一切相中见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拳头是怎么回事了。它不是由手握成的,虽然其过程是在心的指挥下完成,但也不是由心形成的。手、心、神经、肌肉等等,只是促成拳头产生
12、的机缘。如果没有自性的作用,生命都没有,哪里还会有拳头。我们看到了拳头,是看到隐藏在手、心、神经、肌肉等等机缘促成的拳头里面的自性。这个自性贯穿于手、心、神经、肌肉、拳头等所有的现象之中。自性借此拳头显示出来了。手握眼见的拳头有生有灭,自性拳头不生不灭。三 见性明心 六祖坛经唯论见性,从头至尾都讲自性。虽然也讲一些方便,但不离自性。心经讲心,而心经的心其实就是自性。金刚经也是讲自性,讲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就是自性。自性无形,我们不能眼见耳闻;自性无住,我们无法把握;怎么办?确实,自古以来,禅门就没有一个“法”可以让人通过学习达到见性的目的。然而在禅师面前,随手一抓,无不是妙法。这是在禅机成熟时发
13、现的临时的方便,并非时时处处都可用。禅门无门,也无路可走,怎么办?无门无路,初学者,该如何入?如何走?为了引导新人,古德设了种种方便,比如说参“念佛是谁”,就是其中之一。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也很难设想可以有一种方便引人入门。我搞了个“自性定”,如能得定,智慧必开,自然可以见性。但得定也很不容易,也容易走偏。即使得定了,如沉醉在定中不能出脱,也难以见性。所以,我在这里先说一些基本要领,至于能否开悟,就要看个人的根基了。 首先,要有信心,这是最重要的。信心铭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我们要相信这个心,它是真佛,此外无别佛。信就是心,心即是性,就这个是佛,不必再东寻西找,“将心用心,岂非大错”,找是
14、找不着的。既然此心是佛,自己就是佛了。如能这样,就此放心,再无顾虑,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没有这个自信,尽你穷劫修行,也只会落在外道,难成佛果。 其次,要有决心。决心也可以说是愿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没有决心是不会成功的。参禅也一样,念佛、持咒也一样,都要有决心。当你决定要见性成佛时,就要把那些多余的东西放下,一心一意参禅。参禅开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实的物质性的利益,相反可能还会有所损失。这一点要明确,不然很容易退转。要想藉由学佛参禅获得声名、地位、财富,则永远都不会开悟。所以要下死决心,有了这个信心和决心,即使今生不能开悟见性,也可以免堕三恶道。 第三,要无求。自性是无为的,它一无所求,
15、却能随缘生万法。我们的心不同,在没有见性之前,时刻都在追求,求平安、求富贵、求工作顺利,求妻贤子孝等等。这是妄想,不是可以求得的。自性没有是非、善恶、好坏之分,我们的心也要如此,要随缘,要自然而然。否则就是背道而驰,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第四,要有正见。正确的见解,心经讲得比较好,比较清楚,也比较浅白。自性清净自在,无求无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虽然无形,却隐藏在一切的有形之中。我们的心是幻生幻灭的,念念归真,都回归自性清净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因此,十法界、三界六道、十方佛国,都非实在,只有自性才真。我们要保持这个正见,时刻在正见中思维,以期窥破真假,开悟见性。以上所谓要领,其实也非
16、真要领,只是无可奈何而设。如果能恳切地按上面四点努力做去,就是上根,定能开悟见性。但在见性之后,这些要领就成为多余了,必须舍弃。信心,就是自性,何必另立信心?决心,见性之后自然不再需要。无求,也是多余,因为有所求实则也是无求;有所作为实则就是无为。正见,更是没有了,所有的见解都是正见,不管世俗所谓的正确或者错误,而在禅悟者看来,都是正见!因此,见性之后,要除掉的,就是成见,那些“药味”要清除干净,才算圆明。四 自性定修法 一、皈依发心(念三遍)从今皈依佛法僧,不造恶业植善根精勤参修真实义,誓成正觉济众生 二、口诀(注意参究其理)缘起本空本清净,自性自在自法身自定自如自如如,无求无得即真境 三、
17、起修放舍身心,不求不执,不排除杂念,也不随顺杂念,如此安然静坐至少半小时,坚持锻炼,终必得定! 四、回向 (念一遍) 今以自定境,回向众生心不漏一众生,皆入无上定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修行实践体悟出来的一种修法。十年前,初次接触佛教典籍时,读的是金刚经。当时,我每天都要读几遍,这样过了四个多月。有一天中午,当我默念金刚经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时,忽然有所领悟,于是放下书籍,就在床上打坐入定。这第一次入定,就是四个小时,出定时,已经是傍晚了。此后,为了俢定,我还戒掉烟酒一年后破戒了。我当时也不知这是什么定,97年见到了道师父,在他的指点下才知道是自性定。 修这个定是不能
18、喝酒的,否则很容易落入昏沉,造成身心疾病。自性定修法跟教内其他俢定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俢定,都是以念止念,一念代万念,如念佛、持咒、止观、意受丹田之类,都是如此。自性定则只观不止,任由万千念头自生自灭。念头来时,犹如白云在远天飘飞;念头去时,即如白日依山尽,而自心则处于清净的光辉之中,安宁、祥和。 修自性定首先要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佛是无相佛,也就是自性真佛;法是无形之法,就是心法;僧是无念之僧,也是自性清净体。法由心悟,所以修自性定讲究悟性,没有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口诀是理性的归纳,在俢定时起着引导的作用。世界的事情讲缘起,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缘,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发生。而缘聚缘散,即如
19、梦幻空花,所以缘起本空。但缘起又是自性的影子,所以其本体清净。自性法身是自然安定的,是自如自在的,所以我们不需求定,也不怕不定。妄念虽有,于己无关,心却自然安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任其自然,无所求着,就得定了。得定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本来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安定如如,并不是修来的定。所以,“无求无得即真境”,这就是真境界。 口诀可以多念几遍,至心境安定下来后,即开始修定。安然静坐半个小时以上,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念头,不必理它,心思放松,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不必理,理也理不了,一切都顺其自然,而自己安然不动,从世相中解脱出来,安静得如一湖春水,清净得一尘不染。 修毕回向,回向一切众生,这
20、是菩萨心行。 当然,得定了,还不是究竟,还有边见,有定乱之别。必须见性,才能罢手。只是得定之后,智慧宏开,机缘成熟,就能开悟见性。五 见性之后 见性之后,本无可说,也无需说,一切自然。但很多人对见性之后的情景存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就在这里勉强说几句。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开悟后还要修,要保任。这样说的人还没有真正开悟,他不知情况,只是根据某些禅师的方便说法,就以为真,于是人云亦云,流害不浅。要不,就是领会得不够,没有彻见本性,只是知道自性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要“保”,其实是保不住的,守之转失,失而复得,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明白了,才彻。彻了,就 “任”了,不再保了。任就是放任,一无所住,随缘任运。 古代
21、开悟的人,真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有开宗立派的,有隐居山林的,有建功立业的,有乞讨一生的,有坚守戒律的,有放任自流的,有健康长寿的,有疾病缠身的。我们世俗的人,看不明白,甚至会有诸多误解。现在不是有些大师批判济公式的“禅”吗?当然,有许多是假济公,批一批是好事,但不能一棍子打死,那可是谤佛大罪,害人害己,要不得。 “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这是最好的解析。开悟了,还做旧时的事业,他一无所得,依然如此。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还得做人,有个人身在呀,不做人岂不惊世骇俗!但不是旧时行履处。旧时行走在轮回道上,现在不用走了,自在了。 有人认为,开悟见性了,就有大神通了。这是人的劣根性在作怪。神通
22、是什么,就是自性起用,是有为的功夫,禅悟者或者有而不用,或者没有而不求。世俗之人要神通,无非就是要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禅悟者一切随缘,要使用神通干什么?再说,神通也不是无所不能,也是有缘之人才能得见,也是因缘聚合下才能发生作用,并且常常会错乱因果,因此即使有神通也是宁可不用。见性之人纯任天性自然,没有约束,随心所欲却合乎情理,因此潇洒自在。六 问题解答 一 命终往何处去?命终往何处去?净宗行人非常明确,就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些菩萨心愿未了,悲心甚大,也比较明确,即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如密教的活佛等。但禅宗没有这么明确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古代禅师往往避而不答,或者不作正面答复。为什么呢?是不是
23、禅者没有目的地?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虽然会落相,但现代人比较讲现实,如果没有解析,禅宗就有“穷途末路”之虞了。 芸芸众生,之所以流落在六道上轮回,就是因为有求、有执着。穷苦的人求温饱,富贵的人求长寿,这是人之常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无穷的苦和烦恼,生老病死啊,六道轮回啊,真惨!尽管如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对这个世界还是无限留恋的,正常人谁也不会一死了之。佛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说了弥陀经,劝化世人求生西方极乐国。西方净土,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众苦,唯有诸乐。其生活环境比起我们这个世界来,真是好上千百万倍。命终如果能够往生到那里去,比在这个世界做皇帝都要好得多。因此,求生净土又安全又实在,
24、是个很好的解脱方法。 但西方净土乃至十方佛国世界依然是世间相,是我们这些留恋世间生活的人才会想去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从世相中解脱出来,说白一点,我们还不明白世相的实质,因此想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环境,只要努力,积功累德,自然能够做到。 禅是讲见性的,见性之人明明白白,世间出世间事理都清清楚楚,西方东方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见性之人命终往何处去?“大道至简,唯嫌拣择”,见性之人不会选择,由于不选择,所以无去处,不再受生。不再受生是不是没有了生命?其实,真正的生命体是我们的自性,不是肉身,也不是心相。这种生命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永恒存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犹如虚空,
25、遍一切处。十方佛国净土,也是性中事相。既然如此,又何必生东生西?因此古代禅师不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不回答,而是无法解析清楚。即如对盲人说“白色”,盲人必问:“白色是什么样子?”,解析下去,永远都说不清楚。 没有觉悟的人,要找一个去处,见性之人要的是真生命,而不是身相。不是身相,那么不管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都找不到其踪迹,所以真正清净解脱。 二 如何才叫真修实证? 真修实证,说到底就是证悟法性。学佛修法的人,无不知道学佛的四个步骤,即信、愿、行、证。信是信心、愿是志愿、行是实践、证就是验证。一个参禅学佛的人,有了信心和志愿之后,就要开始修行。修行的活动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
26、验证佛法。 目今关于“真修实证”的话,也常常挂在嘴边,也经常拿来讨论。某某大师是有真修实证的,某某没有真修实证之类,也总是会惑乱人心。也有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动不动就评断“真修实证”的是是非非。为此,教内宗派之间出现了一些肯定自己否定他人之争。 说实在的,如果我们是处于信、愿、行阶段的修行人,就没有资格评是论非,因为自己还没有证悟,还不懂,凭什么说人家没有“真修实证”?而真正有“真修实证” 的人,则不会去评是论非。世间相没有是非可言,因为不管是“是”还是“非”,都是住相之说;不管其理论多么博大精深,都是求执之辞。有所言说,离开了真如实性,就非真言。因此,悟了,便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不是不说,而是无
27、住无执,所说不离自性。 一切真理来自于真修实证。如何才是真修实证呢?比个例子:心经说五蕴皆空,明白了,就是明理。既然明理,就依理而行,对于身、心、世界等空相不再执着和求取,这就是真修。由于真修,体验到这个五蕴的真实面目,大智慧就产生了,见到了五蕴皆空的实相,验证了五蕴皆空这个理,就是实证。因此,真修实证,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净宗行人,由于心愿在西方,在念佛的作用下,自心逐步舍离东方世界的各种烦恼,终至于一心清净,证入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真修实证。参禅人,通过究心而明心,明心而见性,就是真修实证。密法也是以大圆满、大手印的开悟见性为究竟,开悟见性就是真修实证。当然,对于一
28、些方便法门、渐修法门,每一阶段都有验证,这种验证也是真修实证。理论不同,其所验证的方式和结果也不同,但去假归真、解脱烦恼这一目的,是佛教的最终目的,这一点则是共同的。 三 睡着时昏昧无知怎么办? 昏沉与散乱,对于修习禅定或念佛来说是“病”。因此,修法时不能落入昏沉或散乱。但在没有修法之时,比若在睡着时,心里什么都不知道,落入昏沉之中,怎么办? 昏沉与散乱,在这里是反义词,昏沉虽然没有粗重杂念,但头脑昏昧无知,守不住正念;散乱则是杂念纷呈,无法遏制,因而守不住正念。这对于修习禅定、念佛或者持咒者来说,确实是影响大大,因为禅定就是心住一境,念佛、持咒也是讲究一心不乱,落入昏沉或散乱,就走到了禅定的
29、反面。因此修行人怕睡着了昏沉无知,守不住境界,掉入轮回之中。于是追求睡时、醒时都能保持清晰的头脑。这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功力精深的表现。 那么,禅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呢? 有一禅师,在他参禅期间,有一次睡着时,枕头掉到地上。他惊醒过来,一看地上的枕头,大彻大悟!他睡着了,昏沉吗?枕头掉到地上了,他却被惊醒!禅唯论见性,不论昏沉、散乱与禅定。自性清净不染一物,同样不会被昏沉、散乱和禅定污染。昏沉的是心、散乱的是心、禅定也是心,只此心心就是佛。昏沉、散乱、禅定只是心相,是自性所生,无是非可论。见性之人“饥来吃饭困来眠”,六祖也说“长伸两足卧”,三界六道困不住,在天堂地狱中出入自如,多么自在和洒脱,哪里还管它什么昏沉、散乱与禅定! 见性之人没有境界,只此心光照天彻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色界、无色界、欲界只是心中事相,如梦似幻,无可执取,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