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069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11.1 项目概况11.2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5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6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82.1 项目背景8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第三章 市场供需分析与预测163.1 我国蔬菜市场供求现状及预测163.2 项目区蔬菜生产现状173.3 项目市场前景分析183.4 市场竞争优势分析193.5 产品市场目标及定位19第四章 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214.1 建设目标214.2 建设规模及内容214.3 产品方案23第五章 项目区概况及建设条件245.1 项目区概况245.2 项目建设地点

2、选择265.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26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306.1 技术方案306.2 设备方案386.3 工程方案39第七章 项目总体布局467.1 项目总体布局467.2 公用工程48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518.1 项目建设基地环境现状518.2 项目对环境影响因素518.3 环境保护设施518.4 环境影响评价52第九章 项目经营管理539.1 项目建设期间的组织管理539.2 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管理549.3 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569.4 项目运行保障措施57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5910.1 项目建设期限5910.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910.3 项目实施进度表59第十

3、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011.1 估算依据与说明6011.2 投资估算6011.3 资金来源与使用63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6512.1 财务分析6512.2 社会效益6912.3 生态效益70第十三章 项目招标方案7113.1 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7113.2 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7113.3 招标范围7113.4 项目招标内容一览表72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分析7314.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7314.2 项目风险程度分析7414.3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74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7615.1 结论7615.2 建议77附表附表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附表2 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3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

4、4 无形资产摊销表附表5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6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7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8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附表9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10 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附表11 资产负债表附表12 敏感性分析表附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附图3 标准化蔬菜示范区规划图附图4 工厂化育苗示范中心总平面布置图附图5 日光温室平面、剖面图附图6 塑料大棚平面、剖面图附件:附件1 武山县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的证明文件附件2 武山县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证明文件附件3 实施单位法人证书及组织代码证附件4 实施单位获奖荣誉证书附件5 中国韭菜之乡证书附

5、件6 绿色食品证书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1.1 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天水市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建设项目2) 承建单位:3) 建设性质:新建4) 建设地点:麦积区中滩镇5) 建设期限:2013年2015年6)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突出渭河川道区域优势,着力打造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带动全区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全市10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突出高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害化防控技术,突出示范性、公益性和先导型;同时围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开展蔬菜质量检验检测和继续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努力提升蔬菜品质;通过项目蔬菜标准化示

6、范区辐射带动,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迈进,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力建设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强力打造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奠定基础。7) 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在麦积区中滩镇镇,加强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15个特色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使该区域标准化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00亩;建立集工厂化育苗中心、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科技培训中心为一体的高新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1个。标准化蔬菜示范区: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配套改造加固一代日

7、光温室1100座、新建多层塑料大棚2000亩,配套田间防虫杀虫设备3批(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光控型频振灯、黄板),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建立洛门新龙、百泉、东旱坪、冶扶、郭庄、林庄,城关清池,山丹周庄、渭河、漆河,鸳鸯颉门、包坪、丁门、盘古、安咀15个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4个,每个检测点配套多参数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仪2台。8) 产品方案项目正常年,产各类蔬菜30万吨。9)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2998.4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2399.70万元,占总投资的80.03%;仪器设

8、备投资258.70万元,占总投资的8.6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67%;基本预备费1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67%。10)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998.4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2600.00万元,占总资金的86.71%;地方配套260.00万元,占总资金的8.67%;自筹及其他资金138.40万元,占总资金的4.62%。11) 效益情况经济效益:经估算,正常年销售收入61800.00万元,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21.66%,财务净现值(ic=6%)3543.8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6.53年(含建设期),动态投资回收期7.40年(含建设期),

9、利润总额(平均值)649.51万元,税后利润(平均值)649.51万元,投资利润率21.66,投资利税率21.66,以上指标均表明项目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社会效益: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蔬菜的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吃得放心优质蔬菜。同时,项目的实施,推动蔬菜产业向特色、规模、高效、安全、品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同时推广应用多层覆盖技术、田园清洁熟化还原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0、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主要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技术指标备注1建设期年32总投资万元2998.402.1建设投资万元2998.402.2固定资产方向税万元3销售收入万元61800.00正常年4销售税金万元正常年5利润总额万元649.51平均值6所得税万元平均值7税后利润万元649.51平均值8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20.74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 %20.74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资本金)%20.74所得税后9财务净现值(全部投资)万元3543.88所得税前,注:ic=6%财务净

11、现值(全部投资)万元3543.88所得税后,注:ic=6%财务净现值(资本金)万元3543.88所得税后,注:ic=6%10投资利税率%21.6611投资利润率%21.6612投资回收期(静态)年6.53所得税前,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静态)年6.53所得税后,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动态)年7.40所得税前,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动态)年7.40所得税后,含建设期13经营成本万元60949.70正常年14总成本万元61150.49平均值15盈亏平衡点%58.031.2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1.2.1 实施单位情况项目承担单位 ,主要负责指导全县蔬菜产业开发建设管理,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

12、、示范、推广、培训和咨询,开展蔬菜产加销、流通信息等的服务和农产品检测工作。下设武山县蔬菜研究所、经济作物工作站。现有职工4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10人、农业技术员20人(其中乡镇农技人员15人);先后承担过省、市、县项目十多项,获得过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县科技进步奖5项;拥有集试验示范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2个,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技术力量雄厚,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实施好项目。下设单位武山县蔬菜研究所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跟踪全县蔬菜前沿生产科技、引进、消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适应现

13、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蔬菜技术专家,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质量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设单位武山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承担全县蔬菜、中药材、油料等经济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1.2.2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情况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开展蔬菜、瓜类、食用菌等资源创新与利用开发、优良品种选育;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园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4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2人、中级职称19人、初

14、级职称9人;有硕士11人,在读博士5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目前承担了国家、省、部级攻关与推广项目16项,内容涉及设施园艺研究、辣椒、黄瓜、番茄、花椰菜、西甜瓜、食用菌育种及栽培、品种资源、植物生理、植物遗传研究等诸多领域。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 农业部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2) 农业部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3) 国务院 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5)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

15、6)天水市渭河川区蔬菜产业园建设规划;7)武山县十二五蔬菜产业规划;8)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 1716-2009);9) 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0)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1) 项目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背景武山县渭河川道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包括洛门、城关、山丹、鸳鸯4乡镇,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多种蔬菜种类及品种生长发育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区域内交通便捷,陇海铁路、316国道、连霍高速天定段贯穿全境,通讯顺畅;是甘肃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

16、地县”,也是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中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2011年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扶47条)等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加强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配套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示范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提出的示范扩大高原蔬菜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普及无公害种植生

17、产技术、完善高原蔬菜种植基础设施等优势蔬菜区域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要求。甘肃省政府制定的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中提出:每年整合筹措4000万元资金扶持全省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争取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蔬菜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产业规划中关于西菜东牧、南林北果的发展战略,把武山县建设成为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这都为促进蔬菜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武山渭河川道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具有发展高效农业的优越条件,是武山县蔬菜生产的“金腰带”,有多年的生产发展基础,积累了较宝贵的产销运作经验,规模化、商品化发展态势良好

18、。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把蔬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创品牌”和“抓点、扩面、提质、增效”发展思路,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以“西移南进,上山进沟”的发展布局,不断扩大蔬菜生产面积,平均每年新增面积1万亩;同时不断提升科技含量,积极推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生产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塑料大棚9万亩,正茬地膜蔬菜7万亩,复种6万亩,总产量73万吨,总产值 6.8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30万亩。同时,武山县高度重视蔬菜标准化生产

19、体系建设,已制定了黄瓜、番茄、茄子、辣椒、韭菜、甘蓝、水萝卜、蒜苗、莴笋、西瓜、西葫芦、洋葱14个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韭菜生产技术标准被认定为天水市级标准,其它标准与国家标准、农业部行业标准相互配套,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12万亩,有韭菜等21个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蚕豆等9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并被命名为“中国韭菜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已初步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产业雏形。武山县蔬菜种植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蔬菜生产不论是种植规模

20、,还是标准化建设、种植技术水平及市场流通方面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路、渠配套不完善,生产能力有力;小规模经营,新技术推广缓慢,专门化良种育苗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优质种苗繁育工程建设滞后,优质种苗生产供应不能满足设施种植和规模生产快速发展需要,种苗来源和交易市场的庞杂,种苗掺假使假现象时有发生;产品品种退化,良种覆盖面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还不稳定;农户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蔬菜种植、市场销售等各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压价过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制约武山

21、县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建设武山县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和保障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有利于发挥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武山渭河川道区域自古就有蔬菜种植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农民在承包地首次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取得成功,拉开了蔬菜产业“白色革命”的序幕,之后又摸索采用多层覆盖技术,使渭河川道塑料大棚蔬菜面积迅速扩大。1991年在全省率先开始发展日光温室,打响了创建“西部寿光”的“第一枪”;之后,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东上档次,西上规模,西移南进,上山

22、进沟”的发展思路,通过渠路配套,全流域开发,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渭河川道区域为代表的武山县现已成为最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高原夏菜生产区,也成为名符其实的甘肃蔬菜生产大县。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有韭菜、辣椒、黄瓜、番茄、茄子、西瓜、洋葱、蒜苗、甘蓝、莴笋、胡萝卜等30多个种类200多个优良品种,建成洛门、马力等11个大型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及韭菜、洋葱、蒜苗、胡萝卜等5个万亩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先后认证了洋葱等21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尤其是韭菜绿色食品A级产品的认证,为全国同类产品首家认证,武山县也被中国土特产推荐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韭菜

23、之乡”。武山蔬菜远销陕西、北京、长沙、成都、新疆、内蒙等20多个省、区及大中型城市,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武山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区,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育苗及新技术示范推广,完善蔬菜生产配套产业体系,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提高蔬菜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以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2.2 有利于提升产业档次,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蔬菜产品消费观念的变化,蔬菜种植正由传统栽培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通过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

24、提高设施水平,建设科技产业示范园、标准化示范基地、集约化育苗中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大幅提升产业档次,提高蔬菜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2.3 有利于应对灾害天气,保障蔬菜种植生产安全武山县蔬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近年来,低温冻害、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给露地蔬菜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预防灾害性天气的产业配套体系比较落后,尤其是育苗方式仍沿用群众分散的传统育苗,品种杂、周期长、恢复慢,不但种苗质量差、易染病虫害而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遭遇灾害性天气,种苗繁育毁于一旦,造成种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多层覆盖技术是

25、渭河川道区蔬菜种植农户经过多年总结而形成的一整套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多层覆盖塑料大棚具有减缓棚内热量散失、增温保温效果显著等特点,能为韭菜、甘蓝、莴笋等多种耐寒蔬菜作物的越冬栽培和茄果瓜类在春季极早栽培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解决耐寒蔬菜作物的越冬生产需求,但多层覆盖塑料大棚的使用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蔬菜种苗繁育面对灾害天气还处于被动状态。建设武山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种苗繁育体系,扩大良种供应规模,推广“塑料大棚多层覆盖技术、田园清洁熟化还原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黄板诱杀、性诱剂)、育苗移栽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高效综合增产技术,有效应对灾害天气,保障蔬菜种植生

26、产安全。2.2.4 有利于完善育苗体系,加速蔬菜新品种繁育推广进程武山县是传统的农业区,良好的土地、气候、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宜于蔬菜等优势农作物的种植,是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也是传统的老蔬菜产区,所产蔬菜产品无污染、病虫少、质量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蔬菜的反季节性生产,不但可以为当地提供新鲜蔬菜,也可以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淡季蔬菜市场提供有效供应,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反季节性生产使武山蔬菜种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随着设施种植和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优质蔬菜种苗供不应求,种苗来源和交易市场的庞杂,种苗掺假使假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当地农户仍沿用传统分散育苗方式,品种杂,周期长,

27、恢复慢,受灾害性天气影响,种苗质量差、易染病虫害而导致种植效益低,成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新的制约因素。建设武山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完善工厂化蔬菜育苗等产业配套体系,建立新品种引进和繁育推广的长效机制,扩大优质种苗繁育规模和市场供应,加速蔬菜新品种繁育推广步伐和蔬菜种植良种化进程,有效预防土传性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减轻蔬菜病害和连作障碍的影响,示范带动武山县蔬菜种植向集约化、标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2.2.5 有利于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蔬菜种植标准化生产近年来,武山渭河川道蔬菜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适宜于设施种植和规模发展的优质种苗生产、供应不足

28、;传统育苗和群众分散育苗,无遮阳和防虫网等保护设施,种苗品质难以保证。农民自繁自种,各自为政,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经济效益低下。建设武山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加强蔬菜种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以集约化育苗为龙头,扩大优质种苗培育和生产规模,推广普及优质蔬菜种苗和先进栽培技术,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农民使用优质种苗进行蔬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水平;通过良种育苗和生产示范,延伸蔬菜种植产业链条,示范带动农户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把千家万户的蔬菜种植与大市场相联系,形成优

29、质种苗充足供应、蔬菜科学种植、市场顺畅销售等各环节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武山县蔬菜种植的标准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2.2.6 有利于打造名牌产品,进行特色产品品牌市场化运作武山县现已成为最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高原夏菜生产区,也是名符其实的西北蔬菜生产大县。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各种蔬菜近7.3亿千克,产值约6.8亿元。所生产的高山蔬菜具有高纤维低脂防、低热量等特点,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亲睐;武山县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水质和空气质量好、污染程度小,所产蔬菜安全、环保和质量上乘,不但受到本地消费者欢迎,在

30、我国东南沿海蔬菜市场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武山县蔬菜种植已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充分依托武山县蔬菜种植的产业基础和产品优势,建设武山渭河川道标准化蔬菜示范区,以集约化育苗为龙头,以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打造蔬菜名牌产品,进行产品品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2.7 有利于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武山县渭河川道十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设施装备完善,技术先进,生产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示范区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实训示范区

3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和生产示范,提高项目区及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全县蔬菜生产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章 市场供需分析与预测3.1 我国蔬菜市场供求现状及预测自我国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和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蔬菜年播种面积达1841万公顷,蔬菜产量6.18亿吨左右,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菜篮子”。2010年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千克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

32、涨了62.4%。蔬菜价格上涨呈现出北方蔬菜价格涨幅高于南方,茄果类蔬菜涨幅高于叶菜类,季节性上涨时间从往年10月份提前到6月份,蔬菜价格涨幅高于食品价格上涨水平等特点。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一是受异常天气影响。春季遭受倒春寒,北方地区蔬菜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上市时间推迟;进入汛期后,南方和东北部分地区反复遭受暴雨、洪水等灾害天气,蔬菜生长受损,采摘困难,运输受阻。二是蔬菜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进入2011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蔬菜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也有所增加,其中流通环节工资涨幅约为20%。三是蔬菜消费需求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

33、消费理念逐步发生变化,食物结构也悄然调整,蔬菜在食品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四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炒作现象。五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近期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日韩等国相继出现菜荒,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总体看,目前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冬季蔬菜播种面积都有所扩大,2010年冬2011年春蔬菜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冬季低温雨雪天气多,造成蔬菜生长受损,储运困难,上市成本增加。如果发生灾害性天气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局部地区部分品种蔬菜可能出现供应偏紧现象,价格也会较大幅度上涨。3.2 项目区蔬菜生产现状武山县属国扶贫困县,向来善于改善和利用自然环境,有着重视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目前,境内有北顺、东

34、顺、东梁、南河、车岸、榜沙6条万亩以上的灌溉渠道;已建成各类灌溉工程300余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2.6万亩,这些水利工程为武山县蔬菜生产发挥着基础的保障作用。截止2010年底,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蔬菜总产量73万吨、总产值6.8亿元;已建日光温室2万亩,塑料大棚9万亩,露地蔬菜11万亩,复种5.4万亩。蔬菜区域化种植明显:榜沙河流域以日光温室、洋葱为主,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0.7亿千克;山丹河流域以西红柿、韭菜为主,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0.6亿千克;南河流域以普通棚蒜苗、莴笋为主,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量0.7亿千克;漳河流域以洋葱、线椒为主,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0.

35、9亿千克;在全县浅山半干旱区以麦后复种地膜菜瓜、豆角为主,种植面积达8.28万亩,年产量2.9亿千克。武山县渭河川道万亩蔬菜园区是武山县蔬菜种植主产区之一,是一个以蔬菜(高原夏菜)及瓜果种植业为主的示范园区,年农业总产值达1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元。但是由于项目区地表水主要来自渭河,渭河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而灌区内蔬菜园区田间渠系工程没有配套(渠首工程和干渠扩建改造已完成,但灌区末级渠系及其建筑物未进行配套改造),末级渠系支离破碎,并且全部为土渠,渠道渗漏淤积严重,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低;加之渠系未覆盖整个项目区,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灌面得不到充分灌溉,使灌区整体

36、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项目区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3 项目市场前景分析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0.5千克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但我国南方79月因蔬菜生产茬口交替、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

37、常出现蔬菜供应淡季,品种单调、数量少,不能保证稳定的市场供给,而发展高原蔬菜生产正是弥补蔬菜淡季供应良好时机,对增加市场花色品种,丰富市场供应,能起到较大的缓解作用。同时,种植高原蔬菜具有相对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优势。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高原蔬菜具有高纤维低脂防,低热量等特点,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色香味形喜人,而且能防病治病,益寿延年。随着食品消费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蔬菜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要求也更高,并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化、无害化,人们对绿色蔬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种植高原蔬菜既有季节上的优势,又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发展高原蔬菜,前景非常广阔。3.4

38、 市场竞争优势分析目前,武山县在蔬菜产业品牌上已认证品牌36个,其中: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A级产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注册商标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2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主要有胡萝卜、洋葱、蒜苗、韭菜、番茄、马铃薯;A绿色食品产品有胡萝卜、马铃薯、洋葱、番茄、甘蓝、韭菜、番瓜、蒜苗、莴笋等,尤其是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同时,对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的产品,强化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与商标保护,使名优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得到了有效发挥。清池韭菜、郭庄莴笋等蔬菜产品经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后,市场行情看好,吸引了外地客商争相购买,价格和销量大幅攀升

39、。武山蔬菜的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3.5 产品市场目标及定位项目建成后,以“现代、高效、示范、节能”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围绕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档次,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根据市场结构、市场分布与区位特点、市场饱和度,以及项目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适应性等因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大中城市郊区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用,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注重产业化链条的衔接与延伸,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等原则,确定项目目标市场。项目产品为高原夏菜,主要供给我国南方市场,以弥补南方炎热夏季蔬菜供应的不足。第四章 建设规模和产品

40、方案4.1 建设目标项目突出天水市武山县渭河川道区域优势,着力打造武山县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带动全县3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全市10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突出高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害化防控技术,突出示范性、公益性和先导型;同时围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开展蔬菜质量检验检测和继续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努力提升蔬菜品质;通过项目蔬菜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迈进,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力建设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强力打造中国西

41、部蔬菜产业强县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奠定基础。4.2 建设规模及内容4.2.1 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项目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发展。依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进一步做大蔬菜产业基地,做优产品,创立名牌。4.2.2 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在武山县渭河及其支流南河、山丹流域的洛门镇、城关镇、山丹乡、鸳鸯镇4乡镇,加强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15个特色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使该区域标准化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建立集工厂化育苗中心、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科技培训中心为一体的千亩高新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1个;建设农产品

42、质量快速检测点4个。1) 标准化蔬菜示范区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配套改造加固一代日光温室1100座、新建多层塑料大棚2000亩,配套田间防虫杀虫设备3批(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光控型频振灯、黄板),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建立洛门新龙、百泉、东旱坪、冶扶、郭庄、林庄,城关清池,山丹周庄、渭河、漆河,鸳鸯颉门、包坪、丁门、盘古、安咀15个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 高新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原则,在洛门镇孟庄村规划用地1000亩,建成集农耕文化展示、集约化

43、育苗、生态观光、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其中工厂化育苗中心1个,新建日光温室20座9600(480m2/座)、基质配制及播种室189、移动式苗床7800、催芽室108,配套购置蔬菜育苗设备及其它公用设备等13台(套);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区新建连栋温室2184m、日光温室2座、塑料大棚10亩;科技培训中心新建培训大楼1栋1863m,配套购置科技培训中心设备10台套。3) 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4个,每个检测点配套多参数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仪2台。4.3 产品方案项目正常年,产各类蔬菜30万吨。第五章 项目区概况及建设条件5.1 项目区概况本项目建设地点在渭河川道地区的武山

44、县洛门镇、城关镇、山丹乡、鸳鸯镇等4个乡镇。5.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介于东经1043440-105043、北纬343910-34522之间,东邻甘谷,南邻礼县、岷县,西与漳县相连,北与陇西、通渭接壤;辖区6镇9乡、378个村委会,42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5.1.2 地形地貌武山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中部河谷川区倾斜,海拔在1365m-3120m之间。5.1.3 气候条件武山县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

45、,水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198.5h,日照率50,0积温3749,10积温3072,年平均气温9.6,无霜期185d,年降水量350-580mm。5.1.4 水利条件武山县境内有渭河及榜沙河、漳河、山丹河、聂河、南河五大支流,干流总长178km,流域面积33.6km,年径流量达9.37亿m,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12亿m,现有灌区117条,其中,万亩灌区5条,有效灌面12万亩。5.1.5 交通条件陇海铁路从东到西贯穿全境,全长46.25km,有武山、洛门、鸳鸯、贺店等4个中间站。G316国道穿境而过,其中316国道和陇海铁路都通过农业部蔬菜定点批发市场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并贯穿全县川道乡(镇),

46、对蔬菜运输十分便利。5.1.6 土地条件武山县东西宽51.5km,南北长59.5km,总面积2011km,总耕地面积65.21万亩,其中河谷川水地6.08万亩,五支河与渭河半山腰及南部三角水平梯田面积28.3万亩(主要还是以农作物小麦油菜为主),林地面积42万亩,草地面积18万多亩,土地资源丰富。5.1.7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武山县是西北蔬菜生产大县,是西菜东调重要基地,已成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县。蔬菜种植面积27.4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1.5万亩、塑料大棚7.91万亩、大田17.99万亩,总产量7亿kg,总产值6.4亿元。建立了以洛门、马力、滩歌等11个大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立了韭菜、洋葱、胡萝卜、蒜苗和辣椒等精细菜5个万亩基地。蔬菜远销陕西、北京、长沙、成都、新疆、内蒙等20多个省、市大中型城市,蔬菜生产的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蔬菜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县现已形成以洛门、城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山丹、城关、滩歌、马力、鸳鸯等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销售流通体系。已有各类蔬菜交易市场(点)120多个,从事蔬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