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图片活现历史人物——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历史图片活现历史人物——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用历史图片,活现历史人物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摘 要】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图片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运用图片提高教学效率,较好达成教学教学目标却成为一线教师的难题。本文通过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教学实践,运用图片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理顺知识线索,搭建学习框架;图后追踪相应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运用生动语言陈述图片,培养积极健康情感。【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人物、历史思维一、问题的由来在准备选修四第四单元第一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我很困惑。因为学生对于这课内容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为在必修一专
2、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和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和专题四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都有所涉及孙中山的历史活动。但又不熟悉,因为这些章节或从政治、经济、思想某个角度来展现孙中山。最后在学生脑海中留存下来的是支离破碎的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殚精竭虑,被誉为“中国国父”。可是,他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中与时俱进,他的历史活动也是伴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了解他完整的发展轨迹,才能感受他为寻求救国之路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
3、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如何让学生感知一个完整的鲜活的孙中山?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感受国父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轨迹以及内心发生的思想巨变?从而能感悟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而努力?正值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我想以“百年辛亥、光辉永照”为主题,开展纪念孙中山诞辰145周年图片展形式展开教学,于是有了以下的课堂实践。二、教学的实施导入:同学们,100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为了纪念这段伟大的历史以及开启这段历史的先行者,让我们进入玉城中学纪念孙中山诞辰145周年图片展。第一篇章 弃医从政寻求救国
4、之路(1911武昌起义前)(教师展出第一组图片):1883年的孙中山、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与友人合影、1894年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投影。 (学生给出第一阶段标题):弃医从政,走向共和。(教师继续出示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教师追踪问题):1、根据
5、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救国主张?(学生):改良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转变?(学生):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3、为何会发生转变?(学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学生表格概括):第一阶段第一部分大事记: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弃医从政” ;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教师展出第二组图片):1894年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同盟会成立大会及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字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学生给出第二阶段标题):创立政党,构想共和(学生表格概括):第一阶段第二部分大事记:1.1894年在美
6、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2.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3.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教师再完整呈现第一阶段大事记)(教师追踪问题):1、为什么说兴中会的成立是孙中山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学生):从方式上:改良武装斗争;从斗争目标上: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生):统一领导,统一纲领。3、对于这个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你有何认识?(学生)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革命指导思想形成第二篇章 礼炮声中开启民国大门(武昌起义五四运动)(教师展出第三组图片):武
7、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手稿;(学生给出第一阶段标题):领导革命,建立共和。(学生表格归纳)第2阶段大事记第一部分:1.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2.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台。(教师追踪问题):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学生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内影响:(政治)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最伟大的功绩),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
8、共和制;(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之风盛行。国际影响: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展出第四组图片):宋教仁案、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组织护国运动、孙中山着大元帅图、第二次护法运动前的准备。(学生给出第二阶段标题):继续斗争,捍卫共和。学生完成表格概括大事记(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教师追踪问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的这些斗争结果如何?你认为失败的原因何在?失败原因:(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对于这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你又有何认
9、识?(教师出示材料):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学生归纳):他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第三篇章 与时俱进实现伟大转变(教师展示第五组图片):孙中山手稿“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国民党一大召开会场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病逝图;(学生表格概括)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教师追踪问题):为什么第一次国共能够进行合作?(学生归纳原因):孙中山坚持真
10、理、坚持斗争的精神;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促成;中共的帮助等。为什么新三民主义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表格进行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就民族主义而言,旧三民主义是“反满族贵族专制”,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就民权主义而言,旧三民主义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新三民主义则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就民生主义而言,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不仅提出“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还提出节制资本(控制私人
11、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这些新变化与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有何特点?(提示:纲领、依靠力量、方式等)(学生归纳特点):纲领:新三民主义(由软弱妥协到彻底反帝反封建);力量:依靠军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即“三大政策”;方式:创办军校,创建军队。对于这个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你又有何认识?(学生归纳):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第四篇章 千秋功绩铭记人们心田(教师展出第六组图片):南京中山陵、台湾中山雕像、天安门前新换的孙中中山巨幅画像。(展示材料):名人眼中的
12、孙中山: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列宁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教师追踪问题):孙中山有哪些历史功绩?(学生概括):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结束语):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
13、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三、教学的体会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对于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不仅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有着一层隔膜,而且在想象上和认识上也模糊难辨。他们往往幼稚地以现代人的形象和标准去感知、想象历史人物,以古律今,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阴错阳差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认识和理解,也阻碍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此,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应贯彻直观性原则,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去感知各具性格特征,仪态
14、万千的历史人物。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图”和“史”自古以来就是“合同为一家”。无论是从历史学科特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来看,历史图片(人物图片)在历史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孙中山的系列图片进行教学,起到了以下作用:(一)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有关孙中山的图片浩如烟海,而我们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选取所有的图片。因此,应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点或难点等内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如果贪多求全,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冲淡主题,影响正常教学,达不到教学效果。根据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本节课的重点应落在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上
15、,而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孙中山先生的活动分成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选取一组关键图片来凸显学习的重点。例如在第一篇章,选取了孙中山早年学习医学,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曾向当时的朝廷重臣李鸿章上书力陈改革救国。而后变法失败,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孙中山在救国思想上走向暴力革命。为此,他做了很多组织上的准备。先是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由于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16、没有统一的行动指南,开展革命活动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因此才有了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出现。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对于孙中山在每个阶段的主要历史活动以及这些历史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而正是通过这些系列组图片,学生才能感受到孙中山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阶段,他的思想是发生变化的。而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紧紧围绕着如何救国救民这个主题的,所以说他的思想是伟大的,是深邃的,是引领同时代的中国人前进的先进思想。(二)理顺知识线索,搭建学习框架孙中山一生跨越时间较长,他出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已从拥有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青少年时期正值甲
17、午战后,中国惨败给昔日的附属国日本,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思潮。孙中山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因此他也上书李鸿章,期望政府改革。但是最后维新变法失败了,实践证明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于是仁人志士又开始探索,孙中山可以说是他们当中的引领者,看清了清政府已然成为洋人的工具的真实面目,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来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思想主张。壮年时期他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被迫辞去大总统。此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这些斗争以及斗争的失败中他的认识不断深化,他的思想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十月革命后,他向苏俄学习,完成思想的飞跃,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
18、治基础。可以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中国历史转轨的时代。他经历了很多的历史活动,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图片组,在课堂教学中将孙中山的历史活动分成“弃医从政寻求救国之路”、“礼炮声中开启民国大门”、“与时俱进实现伟大转变”、“千秋功绩铭记人们心田”四个篇章,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纲领,理清人物活动线索,从而为学生全面、具体评说人物搭建合理的学习框架。(三)图后追踪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既包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也包括运用直观形象、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新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已成为定论的历史知识内容,还
19、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学会正确地认识历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教学在呈现图片之后,都追加了相对应的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呈现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后,展示文字资料两则(上李鸿章书、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据此设问: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新的救国主张?与原来的主张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展开历史想象的翅膀,将呈现的图片进行一定的联想,进而分析直观表象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即时代背景。历史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物的思想更是他生活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政治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0、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从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向民主共和转变。孙中山的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创新性,他善于吸收同时期国内外先进思想成果,并且结合当时的国内实情,抓住时机改变社会。正是这些图片以及图片之后层层递进的设问,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动态的历史时空中纵横驰骋。(四)语言陈述图片,培养健康情感历史学科是古老的人文学科之一,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历史人物教学是现代学生与古代近代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入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21、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人物的活动图片更直观更直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人物图片是静态的,只能说明历史现象的个别方面,在运用图片教学时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要通过教师说明、分析、补充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历史学习规律。本课主角孙中山被誉为中国的“国父”,在中国近现代甚至当代仍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从主张改良到暴力革命,开天辟地;从辛亥革命到护法运动,屡败屡战;从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与时俱进。他一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百折不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殚精竭虑。他身上所涌现出来的热爱祖国、坚持不懈的精神超越时间空间,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指引作用。对当代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努力求知、理智爱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的情感更具有指示作用。结语图片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相对于语言和文字来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因此如何处理和运用图片,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勤与汗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