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844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官渡之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懂得顺应事物的发展, 知晓扬长避短,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用人才能。官渡之战还启示我们,做人不能以强凌弱,做事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官渡之战 原因 启示一 官渡之战的过程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这一战役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这是以弱克强的一则经典战例。当时双方的兵力如下: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仅有一万。这场战争分4个阶段,分别称为“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和“决胜阶段”。第一阶段:交锋阶段,时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进兵黎阳

2、,并以黎阳为大本营,派遣颜良进攻白马。白马守将向驻扎在官渡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即派关羽出马。这次解救白马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曹操虚张声势,做出北渡黄河袭击延津的架势,在延津附近,关羽率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白马成功解围。初胜后,曹操决定放弃白马,退守至官渡。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好处。官渡之战示意图在曹操退守到官渡后,许都的增援曹军的救援距离拉近,而黎阳的袁军到官渡的距离就增大,袁绍所用的成本就大于曹操,曹操胜利的可能性就增大。不过对于这一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官渡之战是整整打了一年零五个月。两军大部分时间是对垒,交锋时间能有八分之一就不错了。也就是说时间弥

3、补了补给线问题。袁绍要想把后勤物质送到前线,时间绰绰有余。但是我认为,由于曹操的退守,袁绍不得不进至延津,原武和乌巢,使黎阳到粮草囤积地乌巢的距离增长,而原武与延津到达乌巢的距离也不算短,若曹操偷袭乌巢,就会使袁绍的粮草受到极大的损失。果真,在之后的对抗中,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草。 第二阶段,时间公元200年8月。在这个阶段,曹操所降伏的黄巾军投靠了袁绍;同样,刘备(这次战争中为袁绍的外援)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战事陷入僵持,此时,曹操没有冒然追击,而是乘机休整。起初曹操不想再战,后来曹操才听取谋士们的策略才重新进攻。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营里君主与臣子互相的信任、支持。第三个阶段,时间

4、公元200年9月末。这个阶段由三件事组成:刘备逃跑、许攸叛逃、张郃反水。刘备有卓越的军事远见,他意识到袁绍有刚愎自用的个性,对付此人不宜强攻,只宜智取,而曹操正是如此与袁绍交战,于是在袁绍得利之时先行离开,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日后寻求反击。许攸叛逃使袁绍失去一个策谋的智囊。至于许攸叛逃的原因有4个不同的说法 :许攸贪财,袁绍无法满足;许攸的家人被审配以犯法的原因收押;前两种可能均有;许攸的计谋无法得到采纳。我认为,第一种与第四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贪财是古时几乎任何一个官员的本性。而又作为一个谋士,许攸当然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提供了一个建议火烧乌巢。我们知道,一场战争尤其

5、是持久战,不仅比兵力,比智慧,更要的是补给要充足!袁绍没了粮草,如何跟曹操打!火烧乌巢直接导致了张郃反水。原来,在曹操准备火烧乌巢之前,张郃对此早有预料,并已及时向袁绍禀报,说要用重兵防守乌巢。但袁绍的另一个谋士郭图不同意,说要派大兵进攻官渡,打一个“围魏救赵”,官渡失败,丢了乌巢,郭图也怕了,而张郃幸灾乐祸,袁绍为顾及自己面子,起心要杀张郃,迫使张颌反水。刘备走了,袁绍没有了外援;许攸走了,袁绍没有了智囊;张郃走了,袁绍没有了臂膀。之后也就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曹操接受贾羽的建议,抓住反击机会,大举反攻,赢得胜利。二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在出师表中,有这么一段话:操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然操终

6、能克绍,非唯天时,亦抑人谋也。那么,曹操的“人谋”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政治上曹操懂得顺应事物发展自董卓之乱以后,中国的政治资源分散了。军队和财政落到了各地方势力的手中,但威望和人事权依然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实现政治资源的整合是当时政坛力量组合的关键。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联合,当然是实现这一整合最直接的手段。曹操懂得顺应事物发展,所以曹操尽管力量较弱,却足以承担起所赋予的战略任务。而袁绍政治运作不当,因而袁绍和曹操在战略上的优劣变得颠倒了。(二)军事战略上曹操懂得扬长避短曹操的战略方针为:后发制人,避其锋芒;以退为进,袭扰敌人;先打外援,最后破敌

7、。这种战略方针在兵力上不及对方时很有用。曹操初始尽量避免与袁绍进行大规模战争,而是尽量以防守为主,即使是在延津南面与敌人交手,也不是硬打,这样就尽可能减小了士兵的伤亡,拖延时间;退守官渡意味着拉长了敌人的补给线,缩短了自己的补给线;火烧乌巢,就毁掉敌人的补给;先打较弱的外援(刘备),避免了遭受敌人两面夹击。借助这些手段,曹操渐渐掌握大局,最终击溃敌军。(三)战术与用人方面曹操优于袁绍1、曹操用人明达不拘,豁达大度,不仅能把人才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还能认真听取谋士们正确的意见;而袁绍则嫉妒才人,用人起疑,偏听偏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袁绍囚禁田丰、张郃反水的事例看出来。2、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地位网

8、罗的一大批人,大多虚有其表,有能耐的人又遭袁绍嫉妒、囚禁;曹操待人却十分真诚,奖赏分明。3、曹操打仗当机立断,不会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丧失良机;袁绍则不同,他优柔寡断,总是丧失良机。这可以从曹操在第二阶段时攻击刘备而袁绍不去断曹操的后路的事件看出。4、 袁绍治军不严,否则他的士兵在延津南面遇见曹军时怎么会为了些辎重而下马去拣?但曹操在治理军队方面非常严格,并且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不象袁绍高兴就赏人,不高兴就杀人。5、袁绍过于刚愎自用(1) 袁绍始终不肯接受田丰正确的战略方针,而是只听取郭图的错误意见,并且囚禁了田丰。(2)在曹操救援白马时,没有看出曹操的“声东击西”的计谋,从而丢兵折将。(3)在

9、曹操退守官渡后,不知这是“以退为进”,硬挺官渡,从而被迫拉长自己的补给线。(4)在曹操攻击刘备时,不知道斩断曹操的后路,来个两面夹击,由此丧失了挫败曹操的良机。(5)在曹操偷袭乌巢时,只顾重兵进攻官渡,而没有留够守护乌巢的兵力,以至于损失了补给点。(6)袁绍部队内部不和 袁绍不懂用人之道与治家之道,总希望子承父业。他把自己的四个州分给了自己家族的四个人,就与他的小儿子住在一起。家业分割,使袁绍多了家族纷争的困扰,士气削弱。而袁绍死后袁家就分为两派,互相攻打,直到同归于尽。三官渡之战的启示(一)军事启示 要发动一次大的战役,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兵力是否强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要有

10、开阔的视野与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从全局出发来分析形势,来权衡利弊,以次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战争中要正确分析双方的条件和特点,认识各自的优劣,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正确的战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在战争中要发扬军事民主,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袁绍十分愚蠢,他如果稍微虚心地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具有起码的民主作风,也不至于落得最后的惨败。(二)人生启示 一个人无论是做什么事,都要讲求团队精神。现在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有一个配合的团队,即使是电子游戏光盘,也会被注明是某某团队开发的。官渡之战也就体现出团队精诚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一颗坚强、顽强、勇敢、不屈服、自信、热情、团结的心,还要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曹操一样在危难时刻也能挺过来。只有拥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靠自己或团队找到成功的方法,也不会半途而废,更不会永远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从而不去尝试。 做人切忌以强凌弱,要得道;做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参考文献 来自三国演义 明 罗贯中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来自百度网 来自三国演义 明 罗贯中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来自三国演义 明 罗贯中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来自品三国 易中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来自出师表,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