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906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所罗门之歌 与 圣经 的人物互文性研究摘要:摘要: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词: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圣经;互文性; 莫里森 一引言 互文性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学批评模式,所谓的互文性也就是说,“一篇中交叉出现的它文本的表

2、述语言信号都是其它语言信号的重现,一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符号都是前文本语言符号的重现。所有的文本都交织出现着其它文本的声音,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字都存在着难以逃脱的相互影响。”(蒂费纳萨莫瓦约3-5) 这种相互的关系就是 “Intertextualit” 英语翻译为“Intertextuality”,中文则翻译为“互文性”。 从文化思维层面来看,莫里森的作品意识根植于非洲黑人文化和美国白人文化的交叉中,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产生的撞击让莫里森困惑不已:如何对待这种矛盾冲突?如何在新时期为黑人的发展找到出路?莫里森以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变迁对美国黑人造成的影响,并且试图通过小说文本探索黑人的出路。从作品主题

3、来看,莫里森强调“爱”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她的所有作品都继承和延续了圣经博爱的精神;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莫里森将神话、传说、寓言、歌谣、音乐及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形式融入文本创作中,并且将这一切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阅读读者既可以重温记忆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作者在这里从人物互文性的角度对莫里森的小说特征进行粗浅的研究,希望这一尝试有益于莫里森小说的深入解读。二 所罗门所罗门之歌(Sng f Sln)直接来自圣经中。“The sng f sngs,hih is Sln”从表面上看“所罗门之歌”描写相爱的人诉说衷肠,新郎赞美新娘的美丽,新娘述说对新郎的相思,但实际上这首雅歌是以色列

4、人为了庆祝自己解脱被奴役的命运而唱的赞歌。莫里森将小说定名为“所罗门之歌”的确有着特殊的含义。小说表面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黑人会飞翔的神话故事,但故事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什么逼迫他们要回去?为什么他选择的道路是飞翔?飞走之后又留下了什么问题?故事读完答案就凸现出来了。不堪忍受的奴役和压迫是他们回去的直接原因,飞翔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来时的路,飞走的后果是留下后代仍然被奴役的命运。所罗门脱离了被奴役的命运,从美洲飞回非洲去了,现实生活中的后人能做到的就是歌唱祖先摆脱被奴役的喜悦之情,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从小说主题意义来看,所罗门之歌和圣经中“雅歌”篇章的主题意义遥相呼应,两者都是发自内心赞美和

5、喜悦,都是对摆脱奴役的歌唱,都充满对未来的期望。 三彼拉特 莫里森说:“所罗门之歌中的名字大部分是真实的。我用圣经中的名字表现圣经对黑人生活的影响,他们对它的敬畏和尊重是与他们改变它为我所用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我还用了一些基督教以前的名字,来表现几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托马斯勒克莱尔 28)这些被人熟知的名字总能勾起人们对圣经故事的回忆,比如主人公彼拉特。杀害耶稣的彼拉特 所罗门之歌中奶人的姑姑彼拉特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莫里森1989 年的一次访谈中对她赞誉不已:“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大胆,任何东西都不害怕。她物质的东西不多,她会一些维持自己生计的本领,她不去干

6、预别人的生活,她随时准备奉献几乎是无限的爱。如果你需要她她会给你,她自己是谁非常清楚” ( 卡西尔 169) 。彼拉多出生时,父亲沿袭了为每个孩子在圣经上盲目选名的做法:“他神情恍惚中翻着 圣经,随便选出了在他看来强劲有力的几个字,他看到了一个字母像一棵大树一样凌驾于一行小树之上,像是庇护着他们。他认真地抄下这组字母,交给那接生婆。 “彼拉多你写的是彼拉多。” “像船上的领航员?”“不是。不是船上的领航员,是杀害耶稣的那个彼拉多。没有比这个更不好的名字了。而且她是个小女孩。” (莫里森 21) 据圣经记载,彼拉特出任罗马帝国犹太省第五任巡抚时,正当耶稣传播基督教思想时,他亲自参与了对耶稣的审问与迫害,判处耶稣的死刑。所以彼拉特成了杀害耶稣的凶手。在西方文学文化中,彼拉特是昏庸的暴君的代名词( 石坚等 24) 。莫里森巧妙地置换变形了彼拉特这个角色,旨在颠覆主流文化对弑主者的描述。所罗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