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生产调度大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生产调度大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生产调度大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 -1.1 项目简介- 1 -1.2 建设单位简介- 1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概况- 2 -1.4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3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5 -2.1 项目建设背景- 5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8 -第三章 项目场址和建设条件- 20 -3.1 项目选址和用地- 20 -3.2 场址现状- 20 -3.3 建设条件- 22 -第四章 工程建设方案- 25 -4.1 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5 -4.2 结构专业- 25 -4.3 给排水专业设计- 25 -4.4 电气专业设计-
2、29 -4.5 暖通专业设计- 31 -4.6项目建设规模计算- 32 -4.7 项目建设规模- 32 -4.8 项目建设方案- 32 -第五章 节能节水- 34 -5.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34 -5.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36 -5.3 节水措施- 39 -5.4 能源消耗- 39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41 -6.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41 -6.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41 -6.3环境保护措施- 41 -6.4环境影响评价- 42 -第七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43 -7.1、设计依据- 43 -7.2、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43 -7.3、安全设施及措
3、施- 43 -7.4、消防设施- 44 -第八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45 -8.1 城市公交企业的组织架构现状- 45 -8.2 城市公交企业的组织架构职能转变- 46 -8.3 公交企业组织架构改革的新思路- 47 -8.4 总结- 50 -第九章 项目管理- 52 -9.1 工程招标- 52 -9.2 建设工期安排- 54 -9.3 实施进度横道图- 54 -9.4 组织管理- 54 -9.5 劳动安全- 55 -第十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61 -10.1 投资估算- 61 -10.2、资金计划与筹措- 62 -第十一章 社会评价- 63 -11.1 社会影响分析- 63 -1
4、1.2 项目与社会的互适性分析- 64 -11.3 社会风险分析- 64 -11.4 社会评价结论- 64 -第十一章 问题与建议- 65 -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简介项目名称: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生产调度大楼工程建设单位: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项目地点:赣州市站北区东环路C-01-05地块建设内容和规模:建筑面积4856、楼高31.9米(9层)的建筑。近两年来,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的出台,市委、市政府对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扶持。随着公交公司的发展,公交线路的增加和车辆不断增多 ,赣州市公交总公司的部门与人员也随
5、之增多,为了跟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步伐,所以赣州市公交总公司决定根据指导意见精神,向社会融资对“生产调度大楼”项目重新调整和更改,将原审批的建筑面积1584(6层),更改为建筑面积4856、楼高31.9米(9层)的建筑。生产调度大楼内部功能设计也更加完善和实用了,更改后的“生产调度大楼”按规划配备了现代化的智能信息调度中心、储备物资库、驾驶员与维修人员值班休息处、分公司办公区、车辆维修部、结算中心、对外供应物资的供应部等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管理楼,更符合了公司发展的需求。因此,赣州市公交总公司特向赣州市发改委申请对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东环路生产调度大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审批。本建设工程含室建筑
6、工程、结构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专业工程、暖通工程等工程。本工程的建成,除将满足赣州市公交总公司生产调度系统的特殊要求外,还可改善公司智能化办公条件。为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提供技术基础。投资估算:本工程项目总投资1400.1008万元。其中建安费1218.1912万元。1.2 建设单位简介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前身为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于1957年10月(2009年11月经赣州市政府批准更名为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现为隶属于赣州市交通运输局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城市公共交通(包含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运营等业务。多年来以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为赣州市民的工作生活
7、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赣州市经济社会的追赶与跨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2012年9月,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现有正式职工和外聘职工共计1276人,营运线路41条,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总数506台,营运线路总长度726公里,年运营里程2271万公里,客运量6715万人次,出租汽车营运车辆总数200辆。详址:江西省赣州市章江新区兴国路7号联系电话:07978082909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概况1.3.1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简介编制单位:赣州同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证书编号:工咨丙117201584011.3.2 研究工作依据1、赣州市公交总公司与我咨询公司
8、签订的任务委托书;2、赣州市公交总公司提供的有关文件及指导意见;3、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4、行政办公楼建设标准(试行);5、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公共机构节能条例(531号国务院令);6、项目相关设计资料及其它相关专业标准规范与勘测规程。1.3.3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本可行性研究重点对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生产调度大楼工程的背景和必要性、工程条件、工程规模和内容以及技术方案、项目节能、环境影响和保护、项目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投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方案、项目的社会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研究。1.3.4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1、项目所在地区域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规
9、划背景;2、项目场址和施工条件;3、项目的工程内容及规模;4、项目节能评价;5、环境影响评价;6、工程实施计划;7、项目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与筹措;8、社会影响评价。1.4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1、项目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本可研认为该工程所在地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建筑材料来源丰富,运输条件极其便利,具备良好的工程建设条件。2、2008年由市规划局支持规划审批的原公交综合停车场项目已经陆续完成,其中“生产调度大楼”(原规划6层面积为1584)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至今未能建设。选址已经论证交通便捷,位置靠近处京九路中心,合适作为京九路调度办公地址。3、
10、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生产调度大楼设置于公交综合停车场京九线路侧,总建筑面积合计4856平方米。本项目一九楼为生产调度办公服务用房,大楼整体布局简洁合理。本工程项目包括土建工程(含桩基础、室内外装饰)、电气和照明工程、供暖通风工程、给排水工程等。4、节能评价。本工程项目依照国家节约能源法精神进行设计、建设和使用。在设计上从照明度的合理设定、灯器具的选择、线路的配置、自然的采光、通风降温等都将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考虑以进行节能,在使用中执行公共结构节能条例,在日常维护管理上严格依照制定的规章进行,做到完全符合有关节能法规、规范和标准。5、环境影响评价。拟建项目将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
11、响微乎其微,针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特点,根据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本项目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6.地质情况本项目已做地质勘察,勘察场地位于东环路东侧,场地原为山地,场地平整,地表局部可见基岩出露,显示岩性为粉质粉砂岩,区域地貌单元为岗丘地貌,由地质勘察可知: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人工填土层和基层,填土层为素填土,基岩为白垩系泥质粉砂岩,详见后附地质钻探图。7.水质、土质情况场地内未发现地下水,根据场地周围水文地质环境,结合地区经验,判定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对钢结构无腐蚀。6、工程实施计划。本工程项目计划在10个月
12、内建设完成,即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7、项目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与筹措。本工程项目总投资1400.1008万元。其中建安费1218.1912万元。资金全部由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负责自筹解决。8、社会影响评价。该项目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重要的意义,项目的社会风险很小。9、问题与建议。建议在下阶段工作中加快设计、招标工作进度。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优化设计方案,在节能方面精益求精,在观感上落落大方,在适用方面恰到好处,并尽最大可能降低工程造价,使本工程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
13、.1.1 项目区域经济和社会背景1、赣州市社会经济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赣南土地面积3938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3.6%,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赣州市现辖一区两市十五个县,2010年年未总人口89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7.8人。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573.4毫米,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柑桔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重点建设的十八大林区之一。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有金属不稀有”之说,是全国重点金属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之称,“稀土王国”之美誉。赣南地处中亚热带
14、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赣州市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的前沿腹地,又是通往闽西、粤北、湘南的交通要道。京九铁路的贯通自然把宋城赣州推到举世瞩目的位置上,与港、澳、台变成一衣带水,与东南亚也成了近邻。赣州市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是江西所有城市中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现存的文物古迹又数宋代最多、品位高,被专家学者誉为“宋代博物馆”,有中国唯一的北宋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北宋建造的慈云塔、名
15、扬海内外的八镜台、郁孤台,均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得到加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16.3%,其中,工业增加值425.1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0.88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3
16、.1个百分点。从增长贡献率来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第二产业增势强劲,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为38%,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6.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2、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17、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赣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1)指导方针和目标(1)、发展基础(2)、发展背景(3)、指导思想(4)、遵循原则(5)、主要目标2)区域布局(1)、空间布局
18、(2)、生产力布局(3)、主体功能区3)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1)、促进产业集群建设(2)、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推进产业平台建设4)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着力构建赣南城市群(1)、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群(2)、推进特大城市建设(3)、发展现代服务业5)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6)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推进生态建设(2)、加强环境保护(3)、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4)、发展循环经济7)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9、增强基础保障能力(1)、加强投资引导(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3)、提升能源保障能力(4)、健全信息通信网络8)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推进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4)、开展生态环保先行先试改革试点9)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1)、优化开放环境(2)、加强对接融合(3)、扩大对外开放10)推进科技教育大发展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1)、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3)、加快人才高地建设11)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文化软实力(1)、着力提升文
20、明素质(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12) 致力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1)、提高社会就业水平(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加强医疗卫生保障(4)、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3)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1)、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2)、强化规划协调管理(3)、加强重大项目实施2.1.2 地方发展规划背景1、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简介规划期限:本次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启动为2006年,规划期限分为近期、远期、远景三个阶段: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30年左右。发展战略目标:在本规划期内,把赣州建设
21、成为综合实力雄厚,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江西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力争实现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内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和重要通道;成为以有色金属产品(钨、稀土)精深加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世界钨都,打造城市品牌效应;塑造集聚力强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基地和区域性科研培训基地;依托良好的山水环境和千年宋城的文化底蕴,创建环境优美、适宜创业居住的山水生态城市。城市性质: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赣州中心城区
22、城镇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总人口92万人,城镇化率在76%左右;2020年赣州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40万人以内,总人口不超过168万人,城镇化率在83%左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城市发展方向:通过区域开发管制的研究,确定赣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为: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形成“南进、西拓、东延、北控”之势。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结合自然地形、空间管制规划、重要对外交通规划,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方向而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厦成高速公路(G76
23、6)、北至马祖岩、东至京九铁路以东山地(依自然地形确定)、南至城市规划区边界。中心城区规划结构: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脊两带、三心六片”的规划结构。“一脊”既赣州的城市发展“金脊”中心城区段,串联着河套老城、章江新区和创新区三个城市核心,是整个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区段。“两带”指环城产业带和京九产业带。其中环城产业带在水西湖边片区和西城片区与成厦产业带复合,是中心城市主要的工业生产区和物流集散区,折向创新区后,主要承载研发、孵化功能,在空间上形成半环状集聚在城市外围,在功能上形成“产-学-研-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链。京九产业带主要串接七里组团、沙河片区、沙石组团,主要依托京九铁路轴线发展,连接几个各
24、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三心”指以河套老城、章江新区和创新区为依托的三个城市中心,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每片人口规模在20-30万。“六片”指中心城区的边缘组团,主要包括西城片区、水西湖边片区、水西钴钼有色冶金基地、水东片区、沙河片区和峰山片区。中心城区各组团功能定位:中心城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其中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和创新区三者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上的城镇核心聚集区。西城、水西湖边、沙河、沙石、潭东、七里共同构成中心城区边缘区。赣州市发展规划圈层结构组团名称功能定位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核心区河套老城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是具有独特古城风貌特色的城市复兴之区。规划植入新的功能,
25、对城市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生活。章江新区集行政、商务、文化、博览、居住等多功能的综合新区,赣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努力争取现代金融机构、管理机构的进驻,为周边区域提供金融、贸易、咨询、管理等现代服务。创新区(1)以大学园区为主体的科教创新区,(2)城市新的商业商务中心。(3)区域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城市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区域。中心城区边缘区西城片区赣州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不再扩大发展现有传统工业,以钨、稀土等有色金属的精深加工为突破点,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水西湖边片区(1)吸引外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2)主
26、要接纳产业区就业人口和老城疏散人口;(3)旅游服务业水西钴钼有色冶金基地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基地水东片区生态居住、文化旅游沙河片区依托赣州火车站,形成工业、贸易、仓储和商住综合区,重点发展沙河机电产业集群。峰山片区生态旅游、生态居住赣州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6-2020)2.1.3 原公交综合停车场项目简介1、规划总则规划背景:1)、随着赣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赣州市消费结构已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过渡。2)、国家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型汽车的产能迅速扩大和赣州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市民日常出行对机动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机动车的普遍使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
27、时,大量机动车辆的停放也给城市的环境和交通运行带来重大影响,停车乱、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城市停车问题成了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3)、为加强中心城区机动车停车场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创建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赣州市政府决心逐步缓解和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为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14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原则: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公共停车设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动态交通规划密切衔接,做到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适应。2)、坚持“人本”思想,公共停车设施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
28、和功能性质相协调,以满足人的舒适、健康出行为最终目标。3)、根据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采取“分期分区、区别对待”的规划原则,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停车策略,做到规划的控制性与实施性有机结合,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属性用地体现不同的地域特性和发展特色。4)、坚持整体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避免停车设施盲目设置和低水平建设。规划目标:1)、近期目标(2010-2015年)分析城市近期停车矛盾,通过对管理政策的优化、停车设施的梳理和重点地区社会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计划的落实,改变停车方式供应结构,有效缓解城市的停车问题。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针对现状急需解决停车供求矛盾的热点地区,制订
29、近期建设行动计划,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改善管理的方式和手段。2)、远期目标(2016-2020年)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的要求,分析城市未来的停车需求和需求的分布,对城市停车的发展和设施规划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城市停车发展策略,细化城市停车政策;对停车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完善,系统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案。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指标控制,引导动静态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详细规划的修编提供指导。赣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2、城市交通和停车系统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是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目标定位分为近期目
30、标和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通过系统的初步整合,建立适应赣州市城市总体布局调整要求的交通体系,理顺功能、处理好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服务本区与服务全局之间的关系,缓解交通拥挤,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适应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挥小汽车和自行车的辅助作用、改善步行系统,确立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一体化、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服务系统。从政策上对公共交通发展给予应有的扶持,优化交通结构,保证场站设施建设,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交分担率,全面提升公共交
31、通对个体交通的竞争力。在私人小汽车交通进程加快前提下通过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调控,合理发展小汽车出行比例,奠定公共交通为主导地位。2020年小汽车的保有量为100辆/千人,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格局;远景年小汽车的保有量为200辆/千人,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交通为辅助的交通格局。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随着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在逐渐加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出租出行的比例会有所增加;随着公交出行的增加,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分担率减少;步行的健身作用和短距离的方便性,步行方式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分担率。远景通过交通发展策略的
32、实施,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实现交通一体化管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为主、小汽车为辅助,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交通模式。停车系统:本次规划将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专用停车场是指供单位、社会团体车辆停放的场所或私人停车场所,包括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库)、公共汽车专用停车场(库)、货车专用停车场(库)和其他专用停车场(库)。公共停车场是指主要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的停车场所,按车类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按停放位置分类可分为路外社会停车场(库)和路边停车带。本次规划的工作内容即机动车公
33、共停车场的需求分析及设施布局,其中路外停车场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社会公共停车场是与建筑物配建停车库和路边停车带一起组成的具有相互关联停车网络系统,涉及到政策、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因此城市停车供给的不足和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依靠增加供应来实现,必须结合城市和交通发展的需求,结合城市的特点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地考虑城市停车发展的策略与规划,实现静态交通的动态平衡发展,并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发展形成高度协调的良性互动。停车场发展战略:公共停车场是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场地或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不足、外来停车需求以及车辆行进过程中的停车需求的一种城市公共职能。近期战略:大力推进
34、章江新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提升新区城市公共职能,疏解老城区超负荷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公共交通发展,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引导出行方式的转变。停车需求以扩大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规范停车秩序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配建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恢复被挪作他用的停车设施的停车功能和大力建设一批路外公共停车场,从减少公共停车需求和加大停车设施供给两方面为解决近期公共停车场过大的缺口。远期战略:通过交通发展策略的实施,确立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一体化、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服务系统,在私人小汽车交通进程加快前提下通过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调控,合理发展小汽车出行比例
35、,奠定公共交通为主导地位,实现交通一体化管理。在城市中心区通过采取差别化费率调控和停车需求管理,限制小汽车出行比例,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停车场的发展应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扩大停车供应为辅。在停车设施供应方面减少路边停车量,依据确定的公共停车场位置及开发强度,鼓励民间投资,提升公共停车场在停车总量中的比重。远景年规划展望3、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体系和政策引导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体系规划充分运用行政、经济与市场等手段,确保交通畅通有序、资源优化配置、居民出行方便,严格控制占道停车位的数量,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路边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路外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带共同组成城市公共停车设施供给
36、体系。为保证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布局合理,道路系统运转正常,本次规划对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立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体系:1)、公共停车场按规划人口每人1设置,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占80%。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紧缺,规划本着“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对公共停车场地下、地面立体高强度开发,同时通过高标准的配建停车指标体系稀释公共停车需求;城市其他区域本着“综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原则,公共停车场用地不足的组团可通过利用大型绿地、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下空间进行补充。2)、市中心区和组团中心的机动车停车位数应占全部机动车停车位数的50%-70%,城市对外道路主要出入口的停车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占5%-10%。在城市核心区
37、公共停车的部分需求可考虑与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共用。3)、对于城市核心区的中心区坚持停车需求调控管理和设施差别供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转变居民出行方式、抑制小汽车交通量的增长、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停车设施的占地面积,使停车设施向立体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停车者到达目的地的步行合理距离一般控制在300m以内。4)、根据组团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和功能差异,采用差别化供给原则分别确定区域内公共停车泊位的数量和路边停车的数量,在路外停车位比较充裕的地区,可不占用道路设置路边停车带。5)、路边停车带设置不仅与城市现状交通和用地布局密切配合,而且要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城市交通的管理相配合动态、滚动的
38、过程。公共停车设施供给的政策引导:1)、制定合适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在城市中心区合理限制小汽车出行比例,合理引导小汽车的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客流高峰时段加大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是解决赣州市中心城区未来公共停车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2)、科学制定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车配建标准,加强对建设项目配建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是解决赣州市中心城区未来公共停车长期供需平衡的最有效方法。3)、公共停车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赣州市政府应完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的用地供给、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及措施,加大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地下停车场建设,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和机械式停车
39、设施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多种资金建设各种类型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4)、对城市专业停车服务经营单位应实行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选择停车服务经营单位。要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服务评价制度,加强行业自律,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停车服务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停车产业化发展。5)、按照科学配置资源、合理调控需求、规范管理收益的总体要求,在综合考虑资源占用成本、交通结构调控成本、设施建设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等因素基础上,完善公共停车场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停车价格定价和调整办法,严格规范停车收费管理。6)、鼓励采取差别化费率调控停车需
40、求和停车资源,实行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由高到低的停车级差价格,强化停车需求调控管理;对于同一地区公共停车设施,停车价格采取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的定价原则,同时建立不同类型停车场收入调节机制,引导停车资源合理使用;应根据占用停车资源的差别,合理确定不同车型、不同停放时间的停车费率。7)、路边停车带设置不仅与城市现状交通和用地布局密切配合,而且要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城市交通的管理相配合动态、滚动的过程。要引导建立城市停车管理委员会,建立法定议事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对路边停车带设置提出实施意见。8)、大力推动停车设施新技术应用,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给合实际需求推广占地少、成本低、见效
41、快的机械式停车设施建设,加大停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按照方便使用、注重引导、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停车设施标识系统。在规划和建设停车设施时,要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推广的需要,建设、改造或预留充电等相关配套设施,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9)、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合数字化城管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建设城市停车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停车资源。大力建设城市停车信息诱导系统,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公众提供停车信息服务,推广停车预约服务和电子缴费技术,提高公共停车设施的利用率。4、公共停车设施布局2020年规划设施布局:根据需求预测,到20
42、20年在规划区规划公共停车泊位共计37350个。规划城市组团共提供路外停车泊位30000个,公建配建停车泊位与公共泊位共用2000个,路边停车提供泊位5350个。根据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体系进行布局分配,到2020年规划公共停车场用地原则是城市核心区提倡和推广多层机械式立体停车开发,城市新区的中心区提倡地下、地上立体停车开发,在公共停车场库用地充裕的城市新区提倡采用地面生态式停车(以便今后停车泊位紧张时,加大停车泊位容量,满足长远停车需求)。远景年在规划区规划公共停车泊位共计约6万个。未来河套老城区通过恢复被挪作他用的停车设施的停车功能,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过程中执行适合老城区可持
43、续发展的停车配建标准来提供更多的城市停车泊位,新建的公共建筑、大型公园和大型商业设施的配建停车设施向公众开放,增加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泊位的潜力(汽车楼的建设或机械提升的高强度应用)以及引导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坚持停车需求调控管理来平衡区域内停车需求。未来章江新区通过执行适合新城核心区可持续发展的停车配建标准来提供更多的城市停车泊位,新建的公共建筑、大型公园和大型商业设施的配建停车设施向公众开放,增加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泊位的潜力(汽车楼的建设或机械提升的高强度应用)以及引导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坚持停车需求调控管理来平衡区域内停车需求。城市外围的其他片区在城市的主要
44、出入口附近建设城市停车换乘体系P&R模式,引导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换乘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增加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泊位的潜力(汽车楼的建设或机械提升的应用)和执行适合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停车配建标准来提供更多的城市停车泊位来平衡区域内停车需求。5、规划实施近期建设:2010年进行公共停车泊位需求预测为13800个,现状可提供停车泊位6418个,主要集中在河套老城区和章江新区,由于城市中心区配建停车泊位不到位或被挪作他用、公共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停车设施配置不合理、停车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公共停车泊位供需非常紧张;城市其他组团配建停车设施欠账少,现状公共停车的供需矛盾尚不明显,利用路边空地、宅
45、间空间和现状道路可以解决停车需求。规划本着“梳理停车设施、增加供给、优化管理、缓解供需矛盾、改善交通环境”治理原则入手,提出如下措施:1)、大力推进章江新区的建设,提升章江新区的公共职能,疏解老城区超负荷运行的各项城市职能;2)、严格执行控规制定的各类用地的配建停车指标,提高停车泊位的有效供给;3)、恢复现状被挪作他用的地下停车场库,减轻公共停车压力。4)、取消文清路、南河路、八一四大道、文明大道上的路边停车带;城市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布局不仅要与城市用地布局配合,而且要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管理部门相配合制订近期停车供需矛盾改善行动计划,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改善管理方式和手段,与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
46、计划一起组成城市停车系统,有效缓解城市的停车问题。深化规划编制,完善制度建设:1)、本规划一经批准,由赣州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赣州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切实保障规划对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2)、实施本规划应进一步完善赣州市规划管理法规条例,根据本规划制定颁布赣州市中心城区停车场管理条例和赣州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实施细则,健全城乡规划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体系。3)、本规划批准后,应在规划的指导下尽快落实在各组团控规中。4)、及时开展并滚动编制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的重点和建设时序。2.1.4 京九路概况赣州市
47、京九道路工程是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南起京九铁路沙河隧道路口,北至海天大酒店,全长1920米,道路宽30米,总投资2800万元。京九路原名东环路,京九铁路开通时即作为沟通老城区与火车站之间的临时道路。多年来,这条道路“路烂、坡陡、路难行”,制约了站北区的发展。改造后的京九路与八一四大道并行,成为通往火车站方向的又一新坦途。2.1.5 公交公司用房现状赣州公共交通总公司现有办公楼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江新区兴国路7号,地理位置离京九路及火车站较远,结构为六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土地使用面积约600m2,建筑面积3600m2,每标准车办公面积只有约6m2。距城市道路站场规范中3.8.1 停车场的办公及生活性建筑用地应不小于10-15平方米/每标准车,其中办公用地为3-5平方米/每标准车,生活性建筑用地为7-1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