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4217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为迎接物联网经济时代的来临,把握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至2015年。一、发展背景与现状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特定物体与网络(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电网等)及存储集控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自动控制,以实现对特定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

2、三次信息化浪潮”,代表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万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一)发展背景1、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力推进物联网经济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驱动力,世界各国纷纷寄希望于技术革命来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再平衡。在技术领域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融合,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物物智能互联”为核心的时代快速到来。在此背景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物联网战略,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日本和韩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U-Japan”、“U

3、-Korea”战略,着力于发展泛在网及相关产业,2009年10月韩国又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进一步明确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此外,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2、我国将物联网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研究,目前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时,首次阐述了“感知中国”新理念,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2009年11月,温总理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

4、讲话,明确将信息产业列入下一阶段我国重点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要着重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部委也在加紧研究制定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宏观环境。3、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培育和发展领跑全国温总理“感知中国”理念一经提出,就掀起了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热潮,其中以长三角地区发展热情最为高涨,各省市在规划制定、技术应用、平台搭建等方面领先全国。江苏省明确将传感网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5、,并研究出台产业发展规划予以引导和扶持;无锡则举全市之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提出要建成中国首个“感知城市”,意图抢占国内物联网发展制高点。上海市已制定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提出设立“上海物联网中心”,实施十大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我省也正在积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在年内正式出台。4、我市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助推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面对“后危机时代”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日益趋紧的资源要素制约,杭州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不断暴露、激化,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物联网产业是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具有市场前

6、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等特点。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市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认识,充分发挥杭州优势,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推进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切入点和打造“天堂硅谷”的重要抓手。(二)发展现状我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在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等方面已形成一定领先优势,为下一阶段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企业起步早,产业发展基础好位于我

7、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等企业是国内较早涉足物联网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起步早,已形成一定先发优势。截至2009年底,我市已集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近80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5家),年产值超210亿元,基本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其中,我市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射频识别技术(RFID)开发与终端设备制造以及传感元器件设计制造等物联网前端领域已形成初步优势,汇聚了20余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超60亿元;主营业务涉足物联网网络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以及网络运营和信

8、息服务领域的企业有30余家,总体收入接近50亿元,并涌现出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瑞思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上市企业。同时,我市还集聚了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全国领先的网络传输、存储、控制设备研发和生产制造企业;集聚了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软件服务企业。另外,阿里巴巴集团在2009年成立了云计算业务的新公司,开始涉足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填补了我市

9、在云计算领域的空白。此外,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拥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物联网基础产业基地,具备较强的信息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成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坚实产业基础。2、技术起点高,产业发展后劲足我市集聚了一批在物联网技术研发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方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截至2009年底,我市物联网企业已拥有相关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0、第52研究所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网关设备等硬件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并自主设计了cetc-Stack协议,是国内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国际标准,并开发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交通、医疗和建筑智能化领域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同时,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杭高校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软件专业学科和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物联网技术国家级、

11、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开发能力。另外,我市众多物联网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支撑。3、应用亮点多,产业化经验丰富我市物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积累了一定技术应用和服务经验。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与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建筑大楼能耗监测系统,也已在省内15个酒店建筑中应用;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将嵌入式指纹识别感应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机构门禁门锁领域,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

12、识别设备供应商;杭州中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微功耗远距离射频识别产品已应用于省内监狱服刑人员生命体征监控、定位系统领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射频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绿野千传”天目山森林生态保护项目已进入实地部署阶段,实施成功后,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实际部署的民用传感器网络平台。4、运营商谋划早,网络基础扎实我市已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不断推进中的3G通信网络又为物联网信息传输增添新平台。另外,我市数字电视网络建设领先全国,是我市网络资源的又一大优势。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在国内率先构建由宽带互联

13、网、无线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视频监控网为一体的基础网络平台,并已成功推出“全媒体华数眼”、“华数家庭智能终端”、“全媒体智能检索”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服务产品,已具备大规模物联网运营能力。但从物联网产业发展进程而言,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创期,仍存在发展路线不清晰、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商业模式不成熟等产业共性问题。我市物联网产业虽然起步较早,具有一定领先优势,但企业分布相对较散、规模总体偏小、产业体系仍未培育完整。若不能有效破解这些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围

14、绕打造“天堂硅谷”和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逐步完善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将我市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物联网技术应用城市和产业化应用好、专业化水平强、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经济强市,开创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及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基本原则1、坚持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原则依托我市现有网络基础优势,整合多方网络资源,构建覆盖

15、广、成本低的物联网基础承载网络体系;坚持应用为先、以用促产,落实物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参与,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标准、汇聚人才,蓄势向外拓展,推进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2、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顶层规划,增强政府资源整合、政策制定、服务企业等功能,营造优异支撑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励探寻适宜商业模式,构建产业发展的“自主生态系统”。3、坚持高端切入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原则引导优势企业切入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领域,积极突破核心技术环节,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迅速抢占产业化发展制高点,主导、参与制定物联

16、网标准体系,吸引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域。4、坚持内源型发展和外引型发展相结合原则注重内源型发展,鼓励现有企业勇于创新,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合作机制,主动开展跨区域技术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外物联网领域优势企业与研究机构来杭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产业化及市场拓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2年,在示范应用、核心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公共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率先将我市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物联网技术应用城市,初步形成年产值达500亿元的物联网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技术融入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率先将杭州打造成产业化应

17、用好、专业化水平强、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经济强市,显著提升杭州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2、具体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力争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产值500亿元,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其中市物联网产业园高新区块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市物联网产业园余杭仓前区块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企业培育。力争到2015年,集聚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产业带动性和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并新增

18、上市企业5家以上。技术研发。力争到2015年,引导国内外研发资源向我市汇聚,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超过20家,物联网领域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累计总量达到1000项。智力支撑。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物联网创新团队50个。其中,“海归”创新团队20个以上,培养500名以上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我市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示范应用。率先在公共安全、医疗保健、生产与物流、大气环境监控等领域启动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两化”、智能环境监控等四类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50项以上,并推动标准化应用开发模式走向全国。(四)空间布局

19、依据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企业分布状况,坚持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化发展,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和余杭仓前创新基地为核心区,其他主城区及萧山、余杭(除仓前创新基地之外)、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协同发展构成支撑区,以及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等五县(市)构成拓展区,全力构建覆盖全市、产业链体系健全、配套能力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网络,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一网三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空间布局图参见附表4)。1、核心区高新区、余杭仓前区块高新区以现有物联网企业为基础,结合“两强两优两新”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拥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

20、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发展优势,不断汇聚高端发展要素,努力打造融合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争取成为引领我市乃至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重点打造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高新区块)和杭州市物联网孵化园,力争从产业链和产业化应用两个方面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在高新区江南区块规划建设由东、西两区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余亩的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高新区块),其中长河路、江晖路、滨安路和滨康路之间区块和聚光科技、浙大中控所在区域以及滨兴路、滨安路、建业路和长河路之间区域为西区,江南大道、风情大道、月明路

21、和江陵路之间区域为东区。西区以积极推进海康威视安防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落实海康威视生产和研发基地的搬迁入驻,逐步提升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产业化应用能力,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发展高地。东区积极筹建浙江物联网中心大楼,集聚一批物联网创新型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引进一批物联网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力争将其打造成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地标性建筑。同时,吸引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生产、制造企业落户东区,逐步将东区建设成产业配套能力强、研发优势突出、技术应用特色鲜明、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物联网产业综合区。将位于高新区江北区块的东部软件园打造成杭州市物联

22、网孵化园。围绕“培育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物联网经济,抢占绿色能源高地”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园区物联网企业集聚、配套设施完善等优势,积极推进和完善物联网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展示、演示和试验平台建设,为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努力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创新型物联网企业的重要孵化基地。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余杭仓前区块)以浙江(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简称:海创园)建设为契机,以余杭仓前创新基地现有物联网相关产业为基础,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物联网领域优质研究院所和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着重发展面向物联网的软件产业、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业、关键传感元器件和

23、终端设备设计制造业,力争打造杭州物联网产业的西部创新基地。近期,积极做好已签约落户的南京邮电大学杭州三维无线与物联网研究项目、恒生电子等建设工作。2、支撑区除高新区、余杭仓前基地之外的城区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区块城区(除高新区外)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要充分发现各自优势,以物联网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引进物联网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与其他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形成密切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支撑和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西湖区。积极依托网络安全、软件、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创新能力突出等优势,围绕

24、“一街两带六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园中园”、科技孵化器以及科技楼宇建设,在西湖科技经济区块、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集聚一批新型传感器、射频识别标签及读写器具、生物识别等传感、监测设备研发与生产制造企业,以及从事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食品溯源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实施企业。下城区。围绕“两区多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架构,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区内优越的通信网络、商务环境和旅游资源,以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等通讯服务业巨头为龙头,结合武林商圈丰富的商业资源,利用二维码技术、3G技术

25、,积极推进“3G武林”项目。同时,以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发展平台,依托北部区域空间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发展以芯片设计制造、软件集成、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产业。上城区。建设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来杭设立的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围绕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射频识别芯片、标签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并进一步拓展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监测传感元器件制造、系统集成开发以及系统运营维护企业。余杭区(除仓前创新基地之外)。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发挥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围绕产业共性问题、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等开展集

26、中攻关研究,积极开展在物流、环境监控、市政管理、旅游、医疗、农副产品食品安全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筹建物联网技术展示中心。同时,积极引导区内相关企业转型换代,研发生产物联网相关产品,发展物联网产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高教园区众多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推进区域内物联网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以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为平台,不断吸引物联网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萧山区、江干区、拱墅区等地区。充分发挥当地物联网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尤其是利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建设物联网

27、产业特色园区,引导企业高端切入传感、监测元器件生产、制造领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带动上下游电子信息企业积极投身物联网产业。萧山区着力推进浙江移动通信TD产业园建设,以3G(TD-SCDMA)生产服务为基础,整合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3G(TD-SCDMA)增值业务,同时吸引3G(TD-SCDMA)产业链企业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扩大投资,打造集合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TD产业集群。准确把握工业、服务业领域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着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将萧山区、江干区、拱墅区等地打造成物联网技术在工业、服务业领域应用的示范区、实验区。另外,江东工业园区

28、、临江工业园区应结合江东新城、临江新城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物联网企业。3、拓展区其他五县(市)坚持协作化、差异化、优势化发展原则,支持五县(市)以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集聚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加强与核心区和支撑区在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领域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支持临安以科技城为平台,依托现有科研机构、高校和物联网软件开发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在智能电网领域的经营业务。支持富阳打造银湖物联网产业园,以现有信息产业为基础,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鼓励各县(市)利用“两化”融合以及“数字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深入推进的契机,不断开拓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尤其是在工业控制、农

29、产品与名特优产品溯源、现代物流、智能电网、森林生态安全监测等领域,利用各自优势进行重点推进。4、三区联动,形成物联网产业化推进网络明确三大区域发展重点及功能定位,突出发挥高新区作为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支撑区的支撑配套作用,引导其他县(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融通合作的物联网产业化推进网络,打造富有杭州特色的“一网三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三、实施“智慧中国智能杭州”4433工程通过政策支撑、创新驱动,积极实施“智慧中国智能杭州”4433工程,重点推进四类试点示范项目、着力提升四层次重点产业领域、全力突破三大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构建三大产业公共平台,积极创造和拓展有效应用市

30、场、抢占和攻克关键技术制高点、打造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一)重点推进四类试点示范项目以服务“数字城市”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为落脚点,围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等关键主题,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自主建设与政府奖励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涵盖城乡管理、百姓生活、工业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构建产品、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壮大物联网产业、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智慧城市综合体,打响“智慧中国智能杭州”城市品牌。1、智能城市试点示范工程以打造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

31、融入到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重点围绕交通、城乡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抓紧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城乡管理、智能公共安全、智能旅游、建筑节能等试点示范工程,抢占产业化应用的主动权。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杭州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近期,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杭州市道路停车自动收费优化提升项目、杭州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智能城乡管理。利用传感网

32、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数字城管”的信息化层次,实现更亲民、精准、敏捷、高效、全天候、全方位的城乡管理。智能公共安全。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先期重点在机场、学校、百货大楼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近期,重点鼓励网络运营商积极开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的视频监控业务。智能旅游。结合杭州旅游城市发展,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

33、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杭州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杭州旅游形象。近期,积极推进“3G武林”、西湖景区智能监控系统、“感知杭州”旅游服务系统等项目,为消费者、游客提供便捷的智能化资讯服务,提升武林商圈的商务和旅游品质。智能建筑节能。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能耗计量设备相结合,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分类、分项计量监测,对特定建筑用能进行精细化监管,为杭州打造低碳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近期,鼓励运营商、物联网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联合实施一批节能楼宇示范工程,展现物联网技术在推进节能、低碳领域的价值。2、智能生活试点示范工程

34、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智能家居。推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与家用电器、消防设备、医疗器械以及水、电、煤气、照明等有机融合,逐步构建智能家居环境,实现实时动态交互、在线监控、动态管理等功能。先期推进智能抄表系统和智能数字电视项目。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

35、住环境。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近期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引导网络运营商积极开发面向特殊人群的实时监护产品与系统。3、智能“两化”试点示范工程以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节能降耗为主要切入点,不断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试点示范项目。智能电网。将传感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领域技术融合到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从电厂、变

36、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实时监测和提前预警,减少和预防输电线短路、变电站遭不法入侵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保障运行安全。智能生产与物流。将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关的软件信息技术集成到生产及物流信息系统领域,实现对工业生产环节的实时跟踪、精准管理、智能控制,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物流成本,助推物流业走向高端服务业。近期在药品流通、快速消费品流通领域推进智能物流系统建设。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开发适用于危险产品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以及特殊工种、特殊岗位的无线传感自动识别、监测系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开发运用于印染、冶炼、化工等高能耗生产企业的基于物

37、联网技术的能源优化系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饮料、烟草、药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饮料、烟草、药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饮料、烟草、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近期在乳制品以及饮料生产加工企业推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4、智能环境监控试点示范工程围绕生态监测、保护,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扩大生态监测范围

38、。重点推进水资源、大气环境监测、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项目。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城区内西溪湿地、西湖、运河、钱塘江流域以及其他县、市(区)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

39、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近期重点实施杭州城市管网监控系统,提升地下管网监控能力和水平。森林生态安全监控。将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到森林生态安全监测领域,建立动静结合的异构传感器节点监控体系,完成林区生态信息大范围、深层次、全方位的采集、分析,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实时监控,准确及时地预测和报告森林灾害发生地及发展态势。(二)着力提升四大重点产业领域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结合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高端切入、把握关键,积极抢先占据物联网产业制高点

40、,带动物联网产业链体系协同发展。1、先进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围绕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抢先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提升物联网感知层信息获取能力,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设计、研发和制造企业,迅速提升高端传感器市场的影响力;着力推动卫星导航接受芯片、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的研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及规模化量产企业和研究机构,进一步提升芯片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加速基于CDMA2000、TD-CDMA、WCDMA的3G芯片的设计、研发、封装和规模化量产;大力培育高性能射频识

41、别标签设计、封装及相应读写器具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引进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企业,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架、自组网、信息安全以及异型传感器接口标准化能力。引导和扶持企业依托现有研发基础,积极开发融无线数据通信、交易支付、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2、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领域围绕物联网网络层数据传输、存储、处理以及控制等环节,优化提升大容量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软硬件产业,培育物联网网络关键设备制造及服务企业。重点扶持3G、软交换等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扶持和培育大容量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研发制造企

42、业,进一步巩固我市的领先优势;针对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积极尝试大容量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测试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异构网络和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壮大我市在分布式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数据挖掘、分析领域的话语权。3、物联网系统集成及标准化推广领域围绕物联网应用层关键技术,立足已有产业基础,把握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探寻适宜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重点突破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网络运营以及信息服务等物联网相关高新技术服务业,全面提升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两化”、智能环境监控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开发能力;结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43、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物联网系统应用开发的标准化工作,开发可“复制”商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培植物联网领域操作平台软件、中间件软件的开发、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4、关键支撑领域围绕物联网产业链体系建设,培育和孵化一批支撑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开发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所需的支撑技术和关键产品、设备,巩固物联网产业发展支撑基础。(三)全力突破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是我市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政策扶持的着力点。立足我市现有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优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

44、院所的科研实力和研究基础,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1、物联网节点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重点围绕关键传感元器件、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制约瓶颈。重点研究开发微纳传感器、执行器核心元器件;研究开发卫星导航接受芯片、无线传输控制芯片、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等关键传感芯片,着力推进产业化;着力突破基于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流量、加速度等传感、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控制技术,满足感知多样性、成本低廉、规模化应用要求;破解传感器节点能源供应难题,加快研究太阳能、电磁波、嵌入式微

45、纳发(蓄)电研究和开发,增强节点的持续工作能力;研究、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架、自组网、路由/网关、数据协同处理以及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射频识别标签的低成本、远距离、大容量、高可靠性技术;不断推进多功能、易用、低成本的射频识别读写器具的设计、研制。2、网络传输、大容量数据存储及智能分析处理技术围绕物联网网络层超大容量数据存储与高效智能数据聚合、挖掘、分析技术开展研发,抢占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制高点。重点研发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加强云计算技术的研发,提升网络数据处理能力;研究开发调制方式多样、能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网络通信技术;开发大容量数据存储、高效率传输设备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开发

46、快速、高精度、高效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算法与模型。3、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加强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开发与产业化,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加强各层次数据接口信息交互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应用管理、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发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技术及相关业务。(四)积极构建三大产业公共平台发挥已有基础优势,着力搭建网络基础、技术、资源等虚实结合的产业公共平台,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1、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构建“1+3”基础网络平台。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引导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47、、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积极参与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基础网络资源优化整合,构建包括广播电视网和三大通信网的“1+3”开放式基础网络平台,扶持和鼓励高速率和低能耗的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光纤到园的高速边界接入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加强热点区域的WIFI和3G网络的覆盖深度和无缝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市物联网网络基础。充分发挥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的先发优势,引导其集中力量尽快构建涵盖广、成本低的物联网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资源整合优势,鼓励其在杭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业务。设立物联网信息中心。支持网络运营商、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以及行

48、业主管部门等多方联合搭建物联网信息中心,构建综合性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和测试平台,为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用户提供数据接入、数据处理以及系统测试等多项服务,并积极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支撑物联网各领域应用业务的快速落地运营。2、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组建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根据“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物联网相关研究机构为核心,鼓励我市物联网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以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强物联网领域的科研、生产制造和产业化应用,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

49、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执行重大试点示范项目,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组建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建设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技术优势,以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为核心,在微电子、微系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等相关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并针对具体应用领域组织产业化开发,实施一批重点领域示范工程,努力建成国际前沿、国内领先,具备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组建港科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以香港科技大学在余杭的先进制造研究所为基础,推进与港科大的战略合作,依托港科大的强大技术、人才优势,围绕物联网产业共性问题、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等主题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