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软科学研究申报书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软科学研究申报书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联 系 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推荐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推荐日期: 年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9年3月编制说 明1本申报书是申报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文字依据,由项目申报单位填写。填写前请阅读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2申报书中各栏目务必认真负责地填写,不得空缺(若无内容填“无”,表格内已注明“不用填写”或已填有“-”的栏目,不用填写);文字简明扼要,数据准确、可
2、靠;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略词,须注明全称。如项目获准立项,申报书的相关内容将作为项目合同相应条款的内容。3封面的“编号”,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统一编制。4“项目名称”,填写申报项目的名称(由申报单位自定),要突出项目的主题和特性,文字简单、明确,字数最多不超过30个汉字。5“推荐部门”,为项目申报单位所在地的地级市科技局,或项目申报单位隶属的自治区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应的管理部门。6申报书为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8份。7项目申报单位应通过推荐部门签署意见后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区科技厅窗口(南宁市怡宾路6号),否则将不予受理。8本页说明在正式申报书中不
3、能保留。项目简介项目名称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申报单位项目起始年月2012年11月项目终止年月2013年12月项目申请理由及项目主要内容(限450字以内)经济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文化或文化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研究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
4、的战略意义。为此提出本课题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广西文化产业科技应用现状。2、广西文化产业科技应用环境。3、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4、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5、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科技资源投入、科技主体运行、科技成果产出、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对外合作。6、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科技支撑体系的领导体制、科技政策、运行机制、科技环境。项目总体目标及考核指标(限250字以内)本项目完成后,将形成项目研究报告1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召开和参加学术会议各1次。 1、项目研究报告:包括项目研究的主报告、工作报告和8
5、个分报告,并将主报告写出简本,提供给广西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及14个市相关部门,为其决策提供借鉴。 2、学术论文:分别就科技支撑广西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8个方面形成论文并发表。 3、学术会议:在项目研究期间,将派员外出参加1次相关的学术会议,并就本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组织召开1次学术会议。项目组织实施条件(限200字以内)1、人员条件:团队成员中,职称结构合理(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学位结构合理(有博士、硕士),从业结构合理(有大学教师和桂林市科技局、文化局、政研室、广电局专家),并都具备项目所需要的研究能力。2、研究基础:项目负
6、责人及其成员都主持或主研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有较好的项目研究基础。3、基础设施:项目团队成员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软科学研究院,具备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项目经费预算(万元)合计申请自治区科技经费市县财政科技经费其他拨款单位自筹其他项目实施期间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效益分类新增产值(万元)新增出口创汇(万美元)社会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一、项目基本信息及投入产出情况(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类别( 8 ) 8软科学研究研发形式( 4 ) 1国外(境外)合作 2区外合作 3区内合作 4自主研发预计主要成果形式(01,03,06) 01. 主报告
7、02. 调研报告03. 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04. 人才培养05. 论文与专著 06. 决策部门采用07. 其他项目负责人姓名性别男出生年月职称电话及手机学位E-mail项目申报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姓名单位地址邮编541004主管单位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关系( 2 ) 1中央部委属 2自治区属 3地级市属 4县(市、城区)属 9其他单位类别(12) 11科研院所 12高等院校 13其他事业单位21高新技术企业 22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的企业23其他企业 31党政机关 32社会团体 90其他单位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类别( ) 11国有企业 12集体企业 13股份合作企业14联营企业
8、15有限责任公司 16股份有限公司17私营企业 2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0外商投资企业90其他企业( ) A内资独资企业 B内资控股企业 C其他企业单位开户名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项目申报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姓名单位地址邮编主管单位名称隶属关系单位类别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类别( ) ( )单位开户名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项目申报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姓名单位地址邮编主管单位名称隶属关系( )单位类别(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类别( ) ( )单位开户名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项目申报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姓名单位地址邮编主管单位名称隶属关系( )单位类别(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类别( ) (
9、 )单位开户名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注:表内的各选项为单项选择,请在括号内填写相应选项的代码;项目申报单位超过4个时,请自行增加表格)(二)项目投入产出情况参加单位数(个)1项目组人员情况(人)合计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博士硕士学士项目经费情况(万元)合计申请自治区科技经费市县财政科技经费其他拨款单位自筹其他预期主要成果情况申请登记计算机软件(套)新方法(个)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篇)国内发表(篇)国外发表(篇)1部研究报告+8篇论文预期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取得的经济效益效益分类新增产值(万元)新增出口创汇(万美元)社会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二、立项背景和依据(一)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作用 1、项目的
10、研究目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非常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多样,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博会展、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正凸显出成长为广西国民经济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新兴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然而,广西文化产业,从内部考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博览、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从外部考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
11、,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大大地增强了其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导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相对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具有区位优势和国际战略地位的广西应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依靠科技支撑。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广西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撑,以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生产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使之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一个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广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促进广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项目的研究意义和作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
12、展趋势;文化或文化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研究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提升广西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项目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本项目研究,确定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主要领域确定为演艺娱
13、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8大行业。(2)通过本项目研究,确立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3)通过本项目研究,探寻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科技资源投入、科技主体运行、科技成果产出、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对外合作。(4)通过本项目研究,提出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科技支撑体系的领导体制、科技政策、运行机制、科技环境。(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国外文化产业研究概况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最早提出“文化工业”概念,之后,该学派的代表
14、人物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等人对“文化工业”这个概念进行了扩展性研究,最终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其代表性著作有:论流行音乐(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阿多诺)、艺术和大众文化(霍克海默)、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霍克海默)、文化的肯定性质(马尔库塞)、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等。“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源头。20世纪70、80年代,文化产业被重新用来界定在欧美国家业已成型的商业产业,于是,“文化产业”全面代替“文化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
15、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已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当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与此同时,西方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时期,伯明翰学派开始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11iams)、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约翰费斯克 (John Fiske)等。他们主要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侧重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方面的研究,探讨文化产品内容中的意识形态,研究文化产业中
16、符号的生产机制和生产原料等路径,比如约翰费斯克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文化的产生、消费及价值交换,为文化产业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从实践应用角度展开了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兰蒂(Chades Landry)、安迪C.普拉特(Andy C. Pratt)、尼古拉斯伽纳姆 (Nicholas Garnham)等,他们侧重于文化产业化方面的理论探索,主要研究有关文化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运作以及文化产业与就业、地区发展的关系和文化产业政策,在研究中大多使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概念。查尔斯兰蒂在文化产业研究中引入了经济学上的“价值链分析”,他提出文化产
17、业过程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意、产生、流通、传送和接受的五个阶段。安迪C普拉特则认为,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条件下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分为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四个活动环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这一观点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根据。总体来看,西方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仍然以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为主,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用经济学、管理学对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其规律的研究还比较欠缺。2、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概况(1)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方面。祁述裕(2001)认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
18、深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还要考虑到,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存在的劣势,首先是文化产业中各门类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侧重于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如旅游业发展较快,而知识和智力含量较高,尤其是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产业如影视、报刊、出版、音像等行业,发展仍很不充分。其次,我国传媒业的规模过小。再次,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的障碍。
19、胡惠林(2001) 认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如下矛盾和政策问题:一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系统缺乏整体性创新联动,产业政策创新滞后于机构改革创新,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文化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体制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市场准入矛盾随着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出现被扩大化了,可能出现文化产业的“寡头经济”危及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三是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单一投资主体政策与文化贸易投资主体多元化、自由化原则不相适应,和发展先进的文化产业,搞活文化大流通,建立文化大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的必然要求形成尖锐对立,成为阻碍我
20、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弱化了国家应对“入世”所应有的文化创新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准备不足之间形成突出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矛盾。祁述裕等(2005)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一是生产要素。我国文化产业的强竞争优势是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踊跃等。劣势是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等。二是需求状况。竞争优势是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2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提高迅速,为文化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劣势是中国人均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国民消费观念尚待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偏低。三是相关产业群集。旅游产业是相关产业群集竞争力的优势竞争点,而在与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信息产业、教育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则均处于竞争劣势。四是企业战略。在这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其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和出口货物占GDP的比重只是这一竞争要素的两个弱优势点。在营运基础和企业运作两个竞争面里,均为竞争劣势点。相比而言,中国在企业战略这一要素里,其国际竞争力较弱。五是政府行为。在这一竞争
22、力要素里,中国同样没有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透明度、法律健全性、科学性)、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和国民创新方面的评价指标,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方面。花建(2000)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将逐步加大开放程度,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开放市场长驱直入,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加入WTO,宏观上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广义的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中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是一种以
23、弱对强的竞争态势。郑百灵等(200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加入WTO后,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就国际挑战而言,首先,发达国家的文
24、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张晓明(2006)认为,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中国的朝阳产业;二是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潜力;三是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高端位置对中国的低端位置;四是规则不对称以创新机制对中国
25、的传统体制。(2)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针的研究战略方针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灵魂,代表和体现了战略主体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想和意志。李宝元(1999)认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指导方针应该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快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民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利于满足人民健康向上的文化需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张晓明(2003)在分析“入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制订文化产
26、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基本目标是要形成“后发优势”,基本手段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并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3)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原则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竞争激烈化、科技国际化等国际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确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胡惠林(2000)认为,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能把经济全球化片面地理解为可以不顾国家利益的完全的
27、经济自由化或产业发展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国家利益,因此,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只有选择了这样的战略前提,中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才是有保障的。张晓明(2006)认为,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原因是它们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在,由于全球化的迅速进展,国际性经济、文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不平衡发展态势正在成为谋求不平等经济、文化利益的重要条件。中国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应对国际性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格局,在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的时候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刘早(2008)认为,我国文化
28、产业发展,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面向世界、融入全球的原则,坚持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则,符合两个效益、尊重两个规律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刘强在(2007)认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从文化事业的特点出发,把握两点:一是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二是基于文化精神传承的特殊使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国家文化安全。(4)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准确与否问题,是文化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准确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才能整合和充分利用优势文化资源,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李江帆(2001)认为,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狭义)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小,其前向
29、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对比主导产业的标准,文化产业虽能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算强,因此也不具备成为全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条件。尽管如此,文化产业能较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保持增长而需超前发展,因此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刘早(2008)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应该是:民族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集群化。刘维奇(2009)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等多个方面因素
30、的制约,在确定发展战略时,应该定位于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部分具有发展优势或者具有发展潜力、联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优先发展,以重点行业带动非重点行业,进而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5)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战略目标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明确了文化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纲领。胡惠林(2008)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无论是建构还是改革,都必须着眼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利益,而进行战略调整与战略抉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取向,就是要为这样的一种全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张碧波、胡青丹(2009)认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只是笼统地描述
31、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没有确立一个清晰、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或目标体系。然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却都是有其明确的战略目标。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服务于其国家全球霸权战略为发展目标,借助于强大的文化及其产业实现其全球霸权,人们称这种模式为“文化帝国主义”;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目标;新加坡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新亚洲创意中心”战略目标。除了研究我国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之外,还有研究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钟宜(2005)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认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确认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属性和重要方面,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建
32、设支柱型文化产业的步伐,构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群体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增强重庆综合实力的新的产业领域和增长点。(6)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李建盛(1998)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维度;必须重视文化本身和文化历史的理论研究,重视国际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研究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
33、系结构中。花建(2000)认为,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针对国内市场,而在WTO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服务国内,而且要参与国际竞争;不但要“防守”和“拿来”,而且要“进攻”和“送出”,这种双向的战略格局,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2005年指出,中国要改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就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的次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形成城市群,建立文化产业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形成“Cluster”即“族群效应”,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产业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胡惠林(2001)认为,面对WTO,中国应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要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民
34、有市场准入”政策、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大对文化原创能力系统建设的政策投入等,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建设;2003年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文化行政管理制度色彩,反映的是政府从意识形态管理需要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权力安排与部署,因此,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是对一种文化权力结构的调整,此外,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不能只有国内市场这一个向度,而且同时还必须有对于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照;2004年研究提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应该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要扬长避短
35、,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应当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要素禀赋”的结构也会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聂瑞平(2002)认为,要对中国的现有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对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依此确定各自的主打品牌,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李康化(2003)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理论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产业链条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社会结构创新。马国柱(2004)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
36、略的制定是一个民主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是政府的管理行为,也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过程,需要相关专家、有关文化组织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最后达到集中统一。王颖(2005)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就是“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样走出去”,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含着对文化产业布局的重新安排,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混合型的具体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只能采用混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走混合型产业变革道路。康小明(2005) 等认为,文化产业
37、集群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我国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一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三是制定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四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熊澄宇(2006)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的综合发展,就是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能更为清晰、更为直接。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关照地区间的融合互动。地区的、局部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的、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融合互动的思路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分地区、分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国
38、家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关照不同地区、不同重点的融合和互动。张琳(2006)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该确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注重人才、科技含量、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张晓明(2006)认为,从国家层面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性挑战,应实施区域差别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区域协同性发展战略,全国发展一盘棋。此外,中央把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做一个总体性的重构,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开放农村文化市场。在整个文化产业布局中,不仅把城市考虑在里面,而且把农村也考
39、虑在里面。刘强(2007)认为,政府应该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战略选择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战略选择应该特别注重找优势、扬长避短。(7)关于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张翠敏等(2006)认为,科技知识和信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用科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常莉(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资源整合效应、经营模式转变效应、市场需求创造效应、演化周期缩短效应,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在日益加深,我们要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研究。
40、胡世辉(2012)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有如下特点:一是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所有领域和所有方面。虽然目前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研究重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目前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很少有联系到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三是在文化产业研究体系中,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集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政策的研究,缺乏对于战略
41、定位的研究;四是研究方法上集中于定性说理,很少有应用定量方法的;五是文化产业本身是较大科技含量的产业,缺乏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三)主要参考文献(1) 祁述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李晓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3) 刘早.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D.湖南大学.2008.(4) 陈艳梅.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5) 胡丹青.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J.经济师.2009(11).(6) 刘维奇.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0).(7) 赵玉林等.高技
42、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 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 理论与代.2006(1).(10) 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2)(11) 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 (3).(12) 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 河北学刊.2002 (4).(13) 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若干问题J. 学术月刊.2001 (11).(14) 熊澄宇等.文化
43、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5) 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2).(16) 余佳丽.中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17) 胡伟华.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比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8) 姚志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概述J.艺术百家. 2008(8).(19) 张翠敏.科技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6).(20) 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
44、.(21) 沈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6().(22) 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3) 郭永航. 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2009 (10).(24)张翠敏,沈爱霞.发达国家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及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6(7).(25) 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26) 中国社科院.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 林拓,李惠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
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三、研究方案(一)研究内容1、广西文化产业科技应用现状分析。主要对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8大行业的科技应用现状进行分析。2、广西文化产业科技应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资源条件、行业政策等分析。3、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确立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4、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博览、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8大领域,所需要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主体运行、科技成果产出、
46、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对外合作。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力(从事科技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及其他为科技研究与开发服务的人员)资源、财力(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即R&D经费)资源、物力(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 资源,它是科技支撑体系的物质基础。科技主体即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是科技活动的实施者或承担者,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科技成果即科技产品,是科技支撑体系的产出成果,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论文、专著、专利技术、生产设备、新产品样品、数据库、信息库等。科技中介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和科技服务的机构。科技对外合作,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些科技攻关靠广西的科技主体是不能完成的,需要与国内外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合作,才能做好。5、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科技支撑体系的领导体制、科技政策、运行机制、科技环境。科技支撑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自治区、市、县政府确立领导体制,以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需要出台相应的科技政策,合理整合全区的科技资源,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