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4764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 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用RFID技术于医院血袋管理信息系统之开发研究,The Journal of Taiwa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formatics Vol.16(3),September,2007,p.1-10(医疗信息杂志第十六卷第三期),前 言,1999年,美国医疗研究机构发表To Err Is Human的报告指出,美国每年因医疗疏失(Medical Adverse Events)死亡的人数约有9万8千人,居全美十大死因之第五位2003年,石崇良教授针对台湾医院内工作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出:输血错误高居第八位约4%的比率。,研究报告估计,血液或其他成份输入病人后,产生不良输

2、血反应的概率可达百分之二十 研究指出,发生输血疏失的概率为感染HIV或HCV的100倍英国SHOT(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组织报导,在2002年就有213输血疏失的案例,主要都是因为人为不当的身份确认机制所导致,近年来,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因其具备识别、追踪、定位及可重复使用的特性,目前已广被应用于人与物的识别在医疗实务上,国内外也有许多试办计划在进行美国Georgetown University Hospital及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已在进行R

3、FID在输血安全方面的试办计划,以印证RFID于用血安全之效益,医疗产业RFID的应用,2003年新竹东元医院已使用RFID作为人员管控2004年10月秀传、和信、北医已导入RFID系统于医院应用2004年11月高荣急诊室导入RFID于病人身份辨识及追踪2005年6月基隆长庚医院导入RFID于开刀房管理,台湾血液基金会,2005年8月16日受邀参与医疗产业RFID应用规划案血袋管理小组启动会议,希望通过RFID的应用,达成以下7项目标包括:(1)追踪血袋流向并提高血袋调度之透明度;(2)增加原有辨识技术之涵盖信息,包含血袋存放时间、位置、数量、血型、温度、使用时效等等;(3)提高血液在领用/施

4、用正确性与安全性,减少人员作业疏忽造成医疗误;(4)减少血液在血库之存量、使用量、盘点等管理上所需之人力;(5)由血袋温度持续性的监控,即时得知血袋在运送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形,提升血袋的品质;(6)通过共通信息交换机制,医院间即时互相调拨血液,妥善运用珍贵资源;(7)发现输血感染个案,通过共通信息交换机制,检索血液之去处,立刻阻止受感染血液之输用。,目前医疗院所大多使用条码腕带作为病人身份识别以及执行医疗程序的确认需利用红外线读取器短距离进行直线读取,而直线读取的限制使得条码腕带常常读取不易,可能增加医疗照护流程的复杂度条码仅能存贮有限资料、易损坏,研究目的,利用具有识别、追踪以及重复读写特性

5、的 RFID技术开发出一个多功能用血纪录器之手持式(PDA)雏形系统并与现有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将其应用于输血流程之病人、血袋、医事人员之辨识,以提高输血安全。,材料与方法,采用雏形法(Prototyping)的方式来进行系统之发展 1、人员访谈,探查需求访谈对象包括血库作业人员、护理业务负责人员以及信息室负责血库系统人员 2、软件开发利用.NET发展工具,开发出使用者介面的雏型 再与实际使用人员进行讨论并不断修改,直到符合使用者需求为止。3、硬件开发寻求业界合适的PDA系统与可整合的RFID Reader/TAG之产品当作基础配备使用模拟控制器,作为PDA程序开发的环境4.系统导入作业

6、流程:验证系统功能,研究结果,1.血袋管理作业流程需求分析:捐中未使用RFID TAG。采人工作业方式,将献血中心所给的磁盘资料,经过适当程序的转换后,产生一个RFID TAG,并将TAG附于每一血袋上,此TAG会存贮此血袋的基本资料(包括血袋编号、血型、血品、使用期限)病人需要用血时:血库人员、输送人员、护理人员、病人之身份、作业时间及相关程序如输血反应回报的纪录。,2.血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a.血袋辨识:可提供额外的信息(如:血品、血型、有效期限,来源等信息)于血袋上b.输血人辨识:使用具有RFID的医护人员辨识卡(员工识别证)c.病人识别:使用具有RFID的辨识手环、亦可藉由手环的外观颜色

7、来判断病人的血型 d.血袋流通:可使用RFID共通平台技术,藉由网 际网络,查询跨医疗院所搜寻可供调度之血袋资料。e.血袋资料管理:可即时写入血袋信息至RFID标签中,并增强血袋资料的即时维护、查询、统计功能。,研究结果,图1 用血流程示意图,人工作业,3、系统实作,图2主机端雏形系统主画面,新增资料(如:血型、血品等),写至血袋TAG及医院HIS资料库,a.平时血库管理,b.输血作业,c.监控,讨 论,许多研究结果发现,病人识别是造成医疗错误发生的最大因素根据1993年Renner在712家医院2463,727住院人次中,发现约67,289人次发生手圈错误,平均错误发生率为2.2%,少数医疗

8、机构甚至高达10%。检体标识错误也是常见造成输血错误的因素之一 Lumadue曾统计一年的合格检体40,274件,发现血型矛盾的共有14件(概率是0.035%);在496件不合格应予退件的检体中,却出现7件血型矛盾的情况(概率为1.4%);再将不符合收件规定的检体继续做检验分析,结果发现与病人病历纪录或血型检验矛盾的概率更高出40倍之多,本研究完成的多功能用血纪录器及整合的相关医院信息系统,确实可在用血安全上,提供优异的保障,这些效益包括以下五点:1.血品品质管理:RFID TAG能携带较大量的资料,读取器与标签间,可通过双向通讯,随时进行资料的更新有效期、血袋位置。2.血品库存管理:能达到血

9、品资源的最佳运用 3.血品供应纪录:可避免人为的疏忽,提高整体作业流程安全性。4.输血安全:确保输血对象与血品的正确性 5.血品使用追踪及监控:追踪有问题血袋,通过本系统的建构,每个血袋都有一个RFID TAG来记录血袋使用过程的相关信息,并配合PDA整合RFID Reader与所开发的应用系统来进行信息分享流通,同时与个案医院现有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已达到台湾血液基金会RFID的应用的四个目标:(1)追踪血袋流向并提高血袋调度之透明度;(2)增加原有辨识技术之涵盖信息;(3)提高血液在领用/施用正确性与安全性;(4)减少人员作业疏忽造成医疗错误以及减少血液在血库之存量、使用量、盘点等管理上所需之人力,本研究采用被动式RFID TAG作为血袋管理应用相关信息载具,并通过配有RFID Reader的PDA的使用,让医护人员可以有效进行病人身份的识别及输血作业流程的管理。一个良好的RFID系统建置,除了系统开发作业外,RFID相关的基础建设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但因目前RFID的实际效益尚未获得具体证实,大部份医疗院所亦尚未建构全面性的RFID运作环境。,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