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5351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旗紧紧抓住农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按照“转人、减畜、增绿、增收”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全旗农牧业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培育和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逐步形成了多领域、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一、XX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目前,全旗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15家,入社社员1331人,带动农户1043户,年经济效益达381万元。2012年,白旗计划培

2、育肉牛养殖专业户 20户、肉羊养殖专业户30户,育肥出栏肉牛1.2万头、肉羊6.5万只;带动农户2500户,年经济效益达2310万元,户均增收9240元。二、采取的措施一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动效应作用,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有机结合,把各类“土专家”、 “田秀才”、“农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有效组织起来,以联合、合作、入股和投劳等形式,把农牧民有限的资金、土地、机械、技术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形成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为核心和纽带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在农牧民最需要的生产环节和销售领域,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中介等经

3、济活动。特别是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以打造专业嘎查村、专业农牧户为目标,采取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基地带动等形式,发展了东仓蔬菜协会、满达拉图肉牛育肥专业合作社、永义奶牛合作社等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典型示范合作组织,形成了马铃薯村、南瓜村、蔬菜村、良种牛养殖嘎查、育肥专业嘎查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群。二是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保障。为切实解决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的问题,采取向上争取、嘎查村自筹、地方配套、包联单位扶持、信贷扶持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把有限的项目、资金

4、、技术捆绑使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积极与信贷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为合作社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知名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近年来,我旗争取到上级对各类合作组织扶持资金累计达到800万元,金融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三是规范内部运转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带动作用,经济、供销、林水、经管站等涉农涉牧部门,深入到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指导和规范化运作,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确保各类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外部监督有效。各类合作组织本着“

5、农牧民自愿、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带领农牧民走上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发展之路,并在经营运转中不断发展壮大,对农牧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四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宣传单、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为合作组织提供国家政策、区内外合作社动态、典型交流、相关产品供求等信息,拓宽合作社信息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通过举办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培训班、典型交流、考察学习等措施,切实提高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工作水平。同时,强化合作社服务农牧民的平台,与农牧民签订“订单合同”,对农牧户实行产前提供良种、产

6、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做到勤指导、勤服务。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先进经验,不断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和生产水平,真正发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链条,为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旗在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够。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农牧民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我们解决“三农三牧”问

7、题、构建农村牧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但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够。(二)发展进度缓慢,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旗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单薄,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服务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和业务仍停留在初级产品贩运销售及一些简单信息宣传、粗浅技术指导的层面上,涉及加工、贮藏、运输、保鲜等环节较少,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商品附加值高的稀少,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盈利小,发展缓慢,后劲不足,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合

8、作社结构不能适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同时,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标准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网络建设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三)组织管理不规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相关利益合理分配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部分合作社内部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章程流于形式,财务制度不完备,尤其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四)办合作社目的不明确。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依赖政策的支持,存在“等、要、靠”的思想,自身发展的能力比较弱;二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三是办合作名义肥自己,对合作社的带动发展缺

9、乏信心。由于目的不明确,办合作社意图不健康,出现了一些“空壳合作社”等不规范的合作社。四、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加强领导,高度认识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牧民自愿组建起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在农牧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了成员收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促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的农村牧区生产经营组织正式以合作社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农牧业生产经营中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信贷、商标注册等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可以依

10、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和促进农牧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因此,旗委、政府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一个全旗性的指导性文件,支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我旗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牧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商、农牧业等部门点多面广的优势,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村入户送法、设立宣传服务平台、悬挂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

11、宣传力度,宣传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发展的好处,宣传办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的条件和程序,增强广大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设立条件和成员权利义务的了解,积极引导兴办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对农村牧区能人大户和涉农涉牧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鼓励他们牵头设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民对创办合作社意义的认识。同时,要利用下乡巡查、调研等时机,深入乡村社组,重点针对农牧区各类协会、农牧民致富能手、涉农涉牧企业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增强他们兴办和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三)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计划,聘请有关

12、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分层次对涉及企业负责人、农牧区经纪人、苏木镇领导、村社干部及入社农牧民进行培训,促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合作社章程规范运作,提高合作社的质量,增强其发展后劲。帮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合作社成员的合同法律培训,在涉及合同签订、履行和纠纷调解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高合同签约率、履约率。指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用合同建立稳定的农资采购供应和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四)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国家鼓励、支持农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

13、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我们要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的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建设,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成员的服务能力。对发展运营好、市场潜力大、带动农牧民致富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做优。加强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探索“政府牵头、企业参股、银行信托、市场运作”的农牧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让农牧民和涉及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激活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五)加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政府应组织农

14、牧业、工商管理、科技、供销等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主动适应发展形势,明确和理顺各自职责,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在项目立项上简化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落实政策措施、收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便捷,帮助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六)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多样发展。在创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上,鼓励农牧民合作兴办、农牧区能人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两委”和农牧业科研机构领办。积极鼓励多人参与的股份制合作形式,尽可能地

15、规避大的市场风险,以期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发展专业合作社。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谋求发展,紧紧围绕各地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和当地主导产业、拳头产品,边培育,边发展,边规范,不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牧户。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特色地理作为合作社名号,增强特色农畜产品及服务的宣传效应。引导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和正确使用商标,增强优势特色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

16、围绕全县经济工作中心,着力抓好人工甘草基地建设。我县甘草产业发展坚持野生资源保护与人工种植相结合,生产加工与商贸流通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持、科技支撑、规模发展、加工增值”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甘草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甘草深加工企业引进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陇上药材”基地优势,实现甘草产业突破性发展。现将我县近年来甘草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现状(一)甘草产业发展情况。2011年全县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到8.66万亩,新增人工甘草4.97万亩,留床面积达到3.69万亩。13个农业乡镇均有种植,建立了三道沟镇、河东乡、布隆吉乡、腰站子乡、沙河乡、双塔乡、锁阳城镇等万亩以

17、上规模的人工甘草种植基地8个,以布隆吉乡、双塔乡、锁阳城镇桥子片为核心完成野生甘草资源保护50万亩,建设采种基地1.5万亩。先后引进鑫诺甘草有限责任公司等甘草种植、流通服务以及深加工企业3家,培育扶持甘草产销合作组织20余家,年收购加工等级甘草2万吨左右,实现产值7200万元左右。(二)甘草种植效益情况。今年以来,全县甘草产业实现产值8388万元。其中春季采挖甘草11000亩,共产鲜草1430万公斤,收入5148万元(每公斤3.6元),秋季采挖甘草6000亩,共产鲜草 900万公斤,收入3240万元,人工甘草种植一般是三年以后采挖,亩投入980元,亩收入1800元左右,农民每年亩均纯收入达49

18、1元。人工甘草种植确实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好途径。二、主要做法(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县委、政府把人工甘草种植作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协调支农惠农贷款,不断加大对人工甘草种植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甘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典型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在推进甘草产业基地建设中,始终坚持“典型示范、规范种植,以点带面,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支持、贷款帮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企业、大户、乡土人才集中连片建立人工甘草规范化种植示范区,示范带动周边群众采取

19、股份合作、返租倒包、个人种植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人工甘草种植,辐射带动全县甘草产业的发展。(三)创新机制,拓展发展模式。积极鼓励企业、大户以及科技特派员等社会力量带资金、技术,通过创办产销组织、个人承包种植、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在种植大户与小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推动甘草产业发展。在扶持形式上积极探索新路子,引导甘草产业发展;在合作形式上建立了大户带动型、协会合作型、村企共建型、科技服务型、自育自栽型六种种植模式;在种植方式上积极引进示范机械宽幅播种、药剂拌种、覆膜保墒以及机械采挖等高效规范种植新技术新工艺,在种植模式上探索总结了旱地移栽、旱地直播、林药间作、草原

20、封育补植等四种模式,有效降低了甘草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为全县甘草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等形式集中规模种植,建立统防、统治、统管机制。通过甘草宽幅播种、种子药剂处理以及覆膜种植,使甘草种植工效提高50%以上。(四)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大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科技人才加强对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技术研究,破解甘草产业发展中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技术难题,明显增强了科技支撑甘草产业的发展能力。在科技服务中实行领导干部包乡,技术干部包村、包点负责制,举办宣传培训班、组织观摩学习、入户座谈交流等

21、多种形式,加大对甘草产业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种植甘草的深厚氛围。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甘草种植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1500人次,受理电话咨询300人次,举行各类观摩交流会议8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种植技术,激发了种植甘草的积极性。三、存在问题(一)甘草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投资。甘草具有抗旱、节水、避灾等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上级部门没有甘草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导致甘草产业的规模发展受到制约。(二)甘草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近年来,甘草胭脂蚧防治虽然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但仍没有较为科学的防治技术。同时由于劳动力工资和种子价格的大幅提高,造成甘草种植投

22、入成本不断提高。(三)甘草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全县先后引进培育发展了鑫诺甘草有限责任公司等甘草深加工企业,主要进行甘草切片等初级产品的加工为主,但加工规模较小,对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野生甘草资源破坏严重。由于甘草种子价格高且逐年上涨,使得农民采摘时间提前,加之部分地区偷牧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野生甘草种子资源遭到破坏,种子质量明显下降。四、建议和对策(一)推进甘草产业基地建设。续推进万亩甘草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大户+农户”集中连片的运作模式,通过集中规模育苗,统一给群众供应种苗的方式,逐渐形成河东乡、腰站子乡、布隆吉乡3个“甘草品牌”重镇,帑力将XX县打造成西北重要的

23、甘草产业基地和甘草交易集散中心。(二)加快甘草产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生产基地建设协调服务,并加大与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进行甘草系列产品的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通过3-5年培育壮大1-2家大型甘草精深加工企业。积极争取在XX县城建立集甘草加工、营销、研发为一体的甘草园区,促进甘草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甘草产品附加值。(三)加大对甘草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组建甘草产业研发中心和研究团队,围绕甘草病虫害防治、采挖种植以及产品精深加工进行研究攻关,破解甘草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四)着力打造“瓜州甘草”品牌。结合瓜州古城、古风、古韵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瓜州甘草

24、”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组织甘草研讨会、参加各类博览会以及电视广告等多种形式加大瓜州甘草品牌宣传,加大“瓜州甘草”商标注册,积极协调省、县工商局加快对“瓜州甘草”商标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进瓜州甘草gap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瓜州甘草品牌效应。近期,XX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全县劳务输出大乡,就XX县返乡农民工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20*年9月以来,全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逐月增多。据统计,返乡农民工达29982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人数的83%左右。其中,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108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人数的2% 。目前XX县尚未出现农民

25、工返乡潮。 二、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1、因金融风暴返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减产、降薪、减员,全县因此返乡农民工达1080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 2、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西北、东北等建筑行业受季节影响返乡农民工达28902人,占全县返乡农民工总数的 96%。 3、因灾后重建返乡。5.12地震中XX县农房损毁多,是省级重灾县之一,政府规划重建总户数达8888户,要求2008年12月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较重,导致农民工提前返乡达6225人,占全县返乡农民工总数20.7%。 4、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

26、土地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具有吸引力。回乡创业兴办实体130人,占全县回乡总人数0.4%。 三、返乡农民工结构性特点 一是从地域分布上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返乡农民工达1493人,占4.9%。 二是从行业分布上看,制造业、建筑业农民工返乡达26983人,占90%。从事制造业的返乡5696人占19%,从事建筑业的返乡21287人占71%,从事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仅占6%。 三是从年龄结构上看,29岁以下15590人占52%,29岁至40岁10493人占35%,40岁以上的3899人占13%。 四、存在问题 农民工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带回了多年

27、积攒的资金,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一是XX县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受金融风暴影响,经济将持续疲软,企业用工也会减少,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影响较大。大量农民工回流,目前只有少量求职者现身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由于该县本身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提供的岗位也在减少,预计今年将对该县人力资源市场构成冲击,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二是沿海一带的企业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停产倒闭的速度比较快,面比较大,目前在当地观望和处于“半就业”状态下的农民工有可能在后期陆续返乡。三是当前返乡农民工大部分年龄偏大,没什么技术特长,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四是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

28、规模小、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面临融资难、人才缺、土地紧张等困境,急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五是如不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失业返乡后的培训、就业、社保转移接续、随返子女入学、土地经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相关问题,将不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决策建议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的部署,积极应对,主动解决农民工返乡新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促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 加强动态监控。在劳务输出重点地区设立农民工返乡监测点,做好在外务工人员的稳定工作和在当地的转岗推荐就业,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各乡劳务部门每周上

29、报一次本地农民工返乡情况。为减少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生活困难,要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 2. 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县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同时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巩固与外省大型企业的劳务合作基础,将输出重点逐步转向长三角地区及环渤海湾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小的地区和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契机,加强区域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开辟新的渠道。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加大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量,降低农民工求职成本,畅通求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职介

30、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 3.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培训补贴专项经费。动员社会培训资源,利用农民工大量返乡时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全县确定3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乡,扶植示范乡创业就业培训,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当地劳动力。各乡要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5.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可接续、可转移的办法。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配合,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多渠道提供和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活动,严厉打击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该县农民工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