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
2、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
3、的现象。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
5、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受
6、教育水平普遍集中在小学、初中,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变慢,同时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工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就会受限,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一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的现象。3、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根据调查,一半左右的的农村劳动力已更换过企业,在同一
7、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几乎所有地方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存在地区歧视,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性差造。还有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不利于就业的稳定性。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8、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显示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不高。除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较高,其他的社会保险不仅农民工自己参保的少,企业更是很少为员工购买,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如此一来土地就承担了农民生存、发展、就业及养老等重任,具有了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外出谋生,遇到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会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村民不敢贸然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好工作时,农民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造成“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也在一定程
9、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就业。三、对策和建议农村劳动力由于综合素质方面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外出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劣势,我们小组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政府要注意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基层政府所在地的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使就业信息能够在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
10、形成对接。2、多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在未来职场上的求职技能。同时,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3、提高外出务工村民的维权意识。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
11、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以此提高他们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利益。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继续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力度,使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土地方面,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各级政府要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已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虽然现在劳动力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