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5647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则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在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粳米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前景远大于籼米,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粳米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提高粳稻总产量和粳米品质,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 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8603000万 hm2,其中粳稻为730万 hm2,约占总面积的25.5。目前,我国有24个省区种植粳稻,但种植面积分布极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种植面

2、积最大的江苏省已达到189.6万 hm2,最小的湖南省只有1066 hm2。超过10万 hm2 的省区有10个,但超过20万 hm2 的省区仅有7个,包括东北三省、江苏、浙江、云南和安徽(表1)。7省区植面积总和为630万 hm2 ,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86.3:产量为4489.6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86.5。在这7个粳稻主产省区中,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种植面积分别为314万hm2 和189.6万 hm2,分别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和25.9。产量分别为2118.9万 t 和1567.5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和30.2。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粳稻种植面积合计为503.6万hm2,约占

3、全国粳稻总面积的69;产量为3686.4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71.1。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稻农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6年东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335万hm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粳稻生产总量中,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粳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换言之,东北和江苏的粳稻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粳米市场的稳定和人民的“口粮安全”。 2 “十五期间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1 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十五”期间,我国粳稻生产年度间波动很大。2001年,粳稻种植面积为701.8万 hm2。单产6.16 t?hm-2,总产4863万

4、t。由于当时的政策导向和粳米市场的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2年,全国粳稻生产开始出现大幅度滑坡。到2003年,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已分别下降到601.5万 hm2、6.13 t?hm-2和4109万 t。粳稻生产的大幅度下滑,导致了20032004年粳米价格的迅速上扬,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口粮”安全。 2004年以后,全国粳稻生产出现了快速的恢复性增长,总面积由2003年的601.5万 hm2 迅速扩大到2005年的726.6万 hm2,增长幅度为17.5;单产也由6.13 t?hm-2,迅速提高到7.22 t?hm-2,增长幅度为15.1:总产则由4169.5万 t 增加

5、到5187.9万 t,增长幅度为20.8。面积、单产和总产不但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而且分别增加了3.7、6.3和14.6。 由表1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5年全国粳稻种植面积增加了3.7。其中黑龙江、江苏和辽宁分别由156.7万 hm2、160.2万 hm2 和51.5万 hm2,增加到186.4万 hm2、189.5万 hm2 和60.6万 hm2,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5.9、15.5和15.4。而同期湖北和浙江两省的粳稻种植面积则由40.3万 hm2 和 54.9万 hm2 下降到8.7万 hm2 和44.5万 hm2。可以看出,“十五”后2年全国粳稻生产的快速恢复性增长,主要

6、来自于黑龙江、辽宁和江苏稻区。 2.2 粳稻生产发展趋势 我国粳稻种植面积虽只有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4,但由于粳米几乎100是直接作为“口粮”消费的,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稻米市场对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的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已势在必行。 但是从全国水稻生产发展形势来看,南方籼稻近期内改种粳稻的可能性很小。华北和西北又因水资源限制不可能再大幅度扩大粳稻种植面积。江苏的粳稻发展也已接近极限。有扩展潜力的只有东北稻区和江淮流域的籼稻改粳稻。换言之,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粳稻总产量的发展空间已很有

7、限,近期增加粳稻总产量的主要途径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从单产水平来看(表1),各粳稻主产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7个粳稻主产省中,以江苏的单产水平为最高,2005年已达到8.27 t?hm-2;辽宁次之,为7.73 t?hm-2;其他各省均未超过7.0 t?hm-2。产量最低的安徽省只有5.55 t?hm-2,黑龙江省也只有6.38 t?hm-2。由此可见,江苏稻区进一步提高粳稻单产水平的难度已越来越大,而东北稻区和安徽籼改粳稻区的单产水平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因此,从全国粳稻生产形势来看,增加粳稻总产量,实现我国粳稻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应是在稳定江苏粳稻生产的同时,主攻东北稻区的单产和江淮稻

8、区的籼稻改粳稻及其单产水平的提高。 3 东北水稻生产发展策略 3.1 提高东北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性 东北地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大米历来以高产优质著称于世。2005年全国粳稻种植面积为730万 hm2,其中东北稻区为314万 hm2,占43。在全国水稻生产总量中,东北稻区粳稻种植面积虽小,但由于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因此在稳定东北粮仓地位和保障我国粮食尤其是“口粮”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粳米价格一路上扬。2003年上半年,东北产地粳米零售价还只有1.41.6元?kg-1,到了下半年已上

9、涨到1.82.0 元?kg-1。进入2004年以后,又迅速攀升到2.83.2元?kg-1。南方粳米市场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国家紧急抽调运力,从东北调粳稻入关以解燃眉之急,至使东北粳稻库存量已去大半。直到现在,东北大米的价格仍居高不下。 为了满足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为了确保东北地区和沿海大中型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为了尽快补充已尽空虚的粳稻贮备,也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千方百计地发展东北水稻生产,提高东北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3.2 发展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增加东北水稻总产量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水平。前者靠的是挖掘资源潜力

10、,后者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目前现状看,限制东北水稻生产发展和总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种植面积发展空间小,靠扩大面积来增加总产的潜力有限据农业部门统计,2005年东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为314万 hm2 (实际面积要略高于此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60.9,66.7和186.4万 hm2。由于水资源限制,辽宁和吉林两省种植面积都只能维持在6575万 hm2。有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是黑龙江省特别是三江平原。但为了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江平原是否被允许继续开发种稻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潜力也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大。 3.2.

11、2 水资源短缺,限制水稻生产的发展由于三北地区水资源紧张形势的加剧,工农业争水和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工业、城市和生活用水,三北地区特别是东北的辽宁和吉林两省已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来进一步开发水稻。如果不采取措施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很难保证。因此,要确保东北稻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不再减少并适度扩大,就必须尽可能减少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种稻。 3.2.3 低温冷害频繁发生,稻瘟病危害日趋严重,年度间单产水平波动剧烈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稻区,稻瘟病发病率轻的田块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减产5080甚至绝产。例如,2005年黑龙江稻区稻瘟病大发生,受害面积高达65万 hm2,其

12、中绝产面积达46.5万 hm2。障碍性冷害导致的大面积空壳使产量大幅度下降也时有发生。2002年吉林东部和黑龙江稻区发生低温冷害,造成的减产高达30以上。如果能有效地控制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的发生,可使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和总产量在较高的水平上稳步增加。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3.2.4 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现实产量与潜在生产潜力差距过大“十五”期间,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只有6.62 t?hm-2,而大面积生产中平均单产在79 t?hm-2的高产稻区和高产田块随处可见,超高产品种的小面积生产潜力更是可以达到1012 t?hm-2。高产稻区和高产田与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单产水平相差达4050。也就是说,通过

13、拉近现实生产水平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距离,实现均衡增产来增加东北水稻总产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由于水资源限制,湿地保护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东北稻区水稻适宜种植面积应控制在350400万hm2。因此,增加水稻总产量的主攻方向应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 3.3 东北水稻生产发展策略 3.3.1 开发推广超级稻,实现东北水稻生产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东北稻区先后育成了沈农265、沈农606、沈农9741、吉粳88、龙粳14等10多个超级稻新品种,已初步实现了超级稻研究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目标。目前的关键是如何加大对这些超级稻新品种的开发推广力度,使其迅速转化为

14、生产力。因此,“十一五”期间,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除应继续加强新品种选育外,重点应是对现有超级稻新品种的示范、开发和推广,通过拉近现实单产水平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距离,大幅度提高东北粳稻的总产量。 前已述及,实际上“十五”期间东北水稻平均单产只有6.62 t?hm-2,高产稻区单产为79 t?hm-2,新育成的超级稻小面积生产潜力已达到1012 t?hm-2。通过开发推广超级稻,将东北水稻平均单产提高到75 t?hm-2 是完全可能的。按东北稻区年种植面积350万 hm2 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产稻谷300万 t。这对于缓解国内外稻米市场东北大米供需矛盾,满足城镇居民口粮需求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

15、具有重要意义。 3.3.2 加强广适型超级稻育种研究,实现大面积产量潜力的新突破一是加强广适型早熟超级稻的培育。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早中熟一季粳稻区,春季气温回升慢,秋季降温快,无霜期相对较短。在这一地区,常规超级稻育种应特别注意熟期、耐寒与广适性的结合问题。同时,由于北方水资源紧缺,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确保北方水稻种植面积不下降,就必须减少灌水定额,实行节水种稻。因此,在未来的超级粳稻育种中,有必要培育日产量高,对光温不敏感的早熟优质超级稻,推行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二是加强超级杂交稻的培育。近年来,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研究在不育系和恢复系创制及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等方面已

16、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包括:(1)目前可用于配制超级稻新组合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含有籼稻血缘,因此,新组合的培育必须解决生育期“负向优势”及耐寒性与东北稻区生态条件的矛盾;(2)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常规超级稻相比,超级杂交粳稻的米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杂交粳稻种子生产体系不健全,制种产量低,种子价格高,稻农不愿接受也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北方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近期内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策略的重点应是:(1)立足北方晚熟和中晚熟稻作区,兼顾中熟稻作区;(2)在选育不育系与恢复系时,尽可能减少籼稻血缘以增强新组合的耐冷性;(3)加强制种体系建

17、设,千方百计地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4)深入研究与超级杂交粳稻相配套的生产技术。 3.3.3 加强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均衡增产。从近五年东北三省水稻平均单产水平来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7.19,6.20和6.48 t?hm-2。各省之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之间,单产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以辽宁为例,中部地区水稻平均单产已达到9.09.5 t?hm-2,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单产却只有6.07.5 t?hm-2。东北地区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产量不稳不高的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加强对这些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实现均衡增产,应是近期内提高东北水稻单产,增

18、加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与生产条件差,限制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例如,辽宁的东港稻区,无霜期长,雨量丰沛,水资源充足。但由于光温不足,湿度大,昼夜温差小,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导致生育前期秧苗素质差,中期病虫害重,后期灌浆速度慢,单产水平一直不稳不高。再如吉林的白城子稻区,多为内陆苏打盐碱地,土质瘠薄,早春地温回升慢,低温冷凉,插秧晚,发苗慢,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二是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造成局部大面积减产,影响总产量的提高。三是水稻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农民种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高产稻区大量出现中低产农户。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

19、初步确定,东北中低产稻区和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是:(1)加强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水田本身的生产潜力,包括水利设施与灌排系统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如稻草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推广园田旱育苗和大棚旱育苗等。(2)培育与特殊生态条件相适应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如生育前期繁茂性好、适于辽宁东部稻区低温寡照条件的杂交粳稻;抗稻瘟病和障碍型冷害、适于黑龙江寒地稻作区的高产、优质、早熟超级稻等。(3)加强与特殊生态条件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低产变中产和中产变高产的转变。(4)加强对新一代稻农的技术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先进的种稻技术,尽可能缩小同一地区高产田与中低产田的产量差

20、异等。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关于加强黑龙江稻作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在东北粳稻区,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约占3/5。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辽宁和吉林相比,该稻区有三江二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兴凯湖、镜泊湖)分布其中,水资源极其丰富。但遗憾的是黑龙江稻作区200万 hm2 水稻50以上是靠井水灌溉的。尤其是三江平原,井灌稻面积所占比例更大。一方面是三江二湖丰富的水资源由于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而白白地流走,另一方面是抽取地下冷水灌溉,使寒地稻区本来就容易发生的低温冷害和稻瘟病雪上加霜。这是黑龙江稻作区水稻单产和总产一直不稳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稻作区特别是三江平原的水利设施建设,改地下水灌溉为地表水灌溉,对于从根本上缓解低温冷害和稻瘟病造成的影响,确保稳产和实现均衡增产以及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