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5666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某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新疆XXXX沟旅游区建设项目1.1.2 建设地点:新疆吐鲁番地区XX县1.1.3 建设单位:XX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1.4 建设内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1.1.5 法人代表:1.1.6 项目总投资:1.2 项目背景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风光无限,旅游产品多样,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巨大活力。数字显示,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年均12.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4%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次,旅游创汇达162.24

2、亿美元,这两项指标都比上年增长了15%,分别排在世界的第5位和第7位。旅游创汇相当于当年全国外贸出口创汇的6.5%。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呈现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的特点,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全国近2亿人次“进城下乡”、“南来北往”,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00亿元。长假期打造的3个消费“黄金周”,为旅游业、餐饮业、商品零售业和文化娱乐业找到了新“卖点”,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推进器。中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的,并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中国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

3、态势。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东、中、西部旅游业全面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得到全面发展。地处中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16,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拥有众多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新疆不但是中国精品旅游的富集区,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精品旅游的富集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如天山天池、吐鲁番、喀什、喀纳斯等,并成为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热销的卖点,而且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特

4、色鲜明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成为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自治区也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自治区“五区三线”的旅游布局中,吐鲁番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新疆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景区、景点类型多、功能全、品位高,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0处,包括:中国最干热的山火焰山;中国最低的内陆湖泊艾丁湖;世界最甜的葡萄和葡萄干的出产地葡萄沟;中国古代XX最大的、最典型的古城遗址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我国陆地最低的城市吐鲁番市;建有“葡萄长廊”最长的城市吐鲁番市;我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引水工程坎儿井;世界上出土干尸最多的古墓葬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距城市最近的大面

5、积沙漠XX沙山。新疆级资源4处,包括:保存新疆最早壁画的佛窟和在新疆影响最大的麻扎;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苏公塔;新疆最大的沙漠植物园、新疆首家沙疗所和热沙浴场。目前吐鲁番已经形成旅游景区的有苏公塔景区、艾丁湖景区、火焰山景区、高昌古城景区、交河古城景区、葡萄沟景区、古墓景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和XX金沙山景区等。而XX沟景区则是火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吐鲁番的交通条件在新疆各旅游景区中最为优越,其它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备,不仅具备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旅游业在吐鲁番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这是在新疆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举世闻

6、名的旅游资源,西部大开发的大气候和当地政府、广大维汉群众开发旅游业的热情,将为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吐鲁番旅游业描绘出了绚丽的开发前景。面临当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蓄势待发,大展宏图的最佳时期,吐鲁番地区XX县各部门积极筹划、密切配合,充分发掘本县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促发展,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发展旅游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XX县“十五”规划中,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将得到较大发展,并特别提出要致力于旅游产业化,致力于形成大旅游的格局。这一切将极大的促进旅游业的超常规发

7、展,使旅游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3项目区概况1.3.1 地理位置XX县位于新疆东部,中部天山南麓山间盆地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24333,东经89309154。县域东西宽约190公里,南北长约250公里,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县界东邻哈密,西连吐鲁番,南毗若羌,北接奇台、木垒。县城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公路里程为274公里,距吐鲁番市公路里程为94公里。XX沟坐落于XX县西南边缘与吐鲁番市接壤的XX沟乡境内,地处火焰山中段,系火焰山南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约7公里,宽约200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沟口麻扎村距XX县城56公里。1.3.2 地质地貌X

8、X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部,地形地貌特点鲜明,三面环山,一面临近我国最低的陆地洼地艾丁湖,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坡度缓平的倾斜面。XX沟景区则处于火焰山中段的南麓,是第三纪砂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是一条贯通火焰山的险峻峡谷;是天山水系进入绿洲的通道。沟中流水由北向南流出火焰山,形成火焰山南XX沟洪积扇,洪积扇的泥质细土造就了XX沟绿洲带。1.3.3 气候状况XX县地处中纬度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县内受地形影响由北向南分为3个气候区,分别为东天山南麓气候区、火焰山以北气候区和火焰山以南气候区。XX沟则属火焰山以南气候区,这里海拔只有100500米,地势低下闭塞,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

9、候,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据观测,这里最高气温达到过摄氏49.6度,地表温度也曾达到摄氏89.2度。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1.3.4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XX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1.8,平原占82.1,沙漠占10.1。全县土地总面积3828146.4公顷,其中农用地283399.4公顷,占7.4;建设用地24435.7公顷,占0.64;未利用土地3520311.3公顷,占91.96。农用地中耕地数量15779.1公顷,占5.6;园地为7373.2公顷,占2

10、.6;林地2314.4公顷,占0.8;牧草地257401.1公顷,占90.8;水面470.6公顷,占0.2。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186.2公顷,占58.1;交通用地为3636.0公顷,占14.88;水利设施5725.7公顷,占23.34。2、水利资源XX县水资源主要源于北部山区,山区降雨和冰川积雪是主要补给源。地表水(包括河水和山泉水)正常年份总量2.71亿立方米/年。县境内地表水有天山水系和火焰山水系,天山水系主要指二唐沟河、柯柯亚河和坎儿其河,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火焰山水系主要指树柏沟、XX沟和赛尔克甫沟,这三条泉水沟的水源系天山水系的地下渗流和火焰山北农业区的浅层渗漏汇集向

11、下游渗流过程中,受火焰山泥质岩阻挡的顶托作用,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年总径流量0.41亿立方米。XX县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境内的火焰山南和山北盆地,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地下水补给主要有五部分:山区地下径流、河床渗透水、渠道渗透水、农田灌溉渗流和井灌回渗水,全县地下水每年补给量为1.2亿立方米/年。1.3.5 社会经济概况XX县辖5镇5乡,2000年末XX县人口共计20.29万人,其中维吾尔族13.2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4;汉族5.91万人,占29;回族1.06万人,占5.2,其他民族0.05万人,占0.3。本项目所在的XX沟乡,共有12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人口22100人,其中汉族1

12、856人,维族20114人,回族128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地区。旅游区范围内包括XX沟乡的三个行政村(英买力村、XX沟夏村及麻扎阿勒迪村)。以种植葡萄、棉花和哈密瓜为主,耕地面积1557亩,人口4143人,几乎全部是维吾尔族,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XX沟乡有名的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不足0.4亩,而且当地其它自然资源匮乏,加之人群文化层次较低,发展意识落后,诸多因素造成XX沟乡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旅游区范围内的三个村,人们主要现金收入来源于少量自产农产品的贩运,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本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可使当地尽快将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旅游

13、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带动当地群众早日迈向小康的捷径。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一是类型多,全地区拥有34种基本类型,占全国总类型的45.9%,占全疆类型总数的60.7%;二是资源品味高,具有文化底蕴丰实、内质持久稳定的特点,有强劲而持久的吸引力;三是具有“垄断性”,有许多“独此一家”的旅游资源,易于开发为垄断性产品;四是资源组合好,既有自然景观、也有文物古迹、还有民俗风情。吐鲁番地区XX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旅游资源2处,一是距城市最近的大面积沙漠XX沙山(库木塔格沙漠),二是中国最干热的山火焰山。自治区级资源2处,包括:保存新疆最早壁画的佛窟XX沟佛窟;在新疆影响最大

14、的麻扎XX沟麻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苏巴什古墓、额敏和卓郡王王府遗址、鲁克沁王爷台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综上所述,XX沟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 旅游资源及开发前景分析2.1 旅游资源概况2.1.1 旅游景区总体特点从总体上讲,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东西方文化和宗教充分融合的丝路重镇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长达4000多公里,仅在新疆境内就有2000公里长,南、中、北三线横贯新疆全境。吐鲁番位居丝路中路要冲,是名闻遐尔的历史重镇。两汉以来,长期是我国XX地区政治

15、、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便利的交通、丰饶的物产、温暖的气候,使得吐鲁番成为东来西往的商贾、僧侣、使者理想的中间驿站,也使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作为东西方商业和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吐鲁番曾经是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两千多年来,这里流传过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以及道教、萨满教、祆教等众多的民间宗教。2、维吾尔文化两大中心之一维吾尔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三世纪,通称“丁零”。公元四世纪时,他们又被称作铁勒、赤勒、狄勒,由十五个大部落组成,其中的一支称作袁纥,这是维吾尔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维吾尔后来也译作乌纥、乌护、回纥,唐朝时,取“迅捷如鹘然

16、”的意思,改作回鹘。大约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维吾尔内部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统的九个氏族集团,史书中称作九姓回纥。七世纪初,铁勒各部起义,反对东突厥汗国,以此为起点,回纥(维吾尔)这个名称逐渐取代了铁勒。公元745年,唐朝又封维吾尔部的骨力裴罗为可汗,确定了维吾尔汗国的地位。公元840年,黠戛斯部十万骑兵从北向南横扫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崩溃了。汗国崩溃后,其基本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河西走廊,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另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带。进入河西走廊的这一部分维吾尔族,和蒙古人、汉人、藏人长期共处,演变成今天的裕固族。进入中亚草原地带的第三支维吾尔部建立了的喀喇汗王朝。进入吐鲁番盆地的维吾尔部众攻占高

17、昌城,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政权建立后,回鹘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今日吐鲁番维吾尔人的主干。进入新疆的这两支维吾尔部在经济形态、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与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不断磨合,从而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维吾尔化,进而形成现代维吾尔族,奠定了基础。3、XX绿洲文明的代表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独特,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考古发现,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已有万年。史料记载,这里“厥土良沃,麦一岁再熟”。汉书XX传也说,吐鲁番盆地“皆膏腴之地”,气候炎热、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地产五谷。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到南北

18、朝时,吐鲁番的葡萄已经很有名,高昌王派使者到金陵向南朝梁武帝萧衍进贡葡萄干和葡萄酒。XX见闻录描述吐鲁番葡萄品质优良,葡萄种类甚多,无不佳妙,甲于XX。清朝乾隆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称“XX之果,葡萄莫盛于吐鲁番”。葡萄岁有,作为贡品历代连续不断。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以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XX,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这一例史料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掌握了

19、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XX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是唐代由吐鲁番传入中原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吐鲁番盆地的维吾尔人以其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自己的生活和文化,这里的园艺、植棉、纺织、冶炼、兵器制造居整个维吾尔地区领先地位,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举世闻名。另外吐鲁番地区的维

20、吾尔音乐、歌舞更是独树一帜。2.1.2 XX沟旅游资源地处火焰山地区的XX沟旅游资源主要内容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沿XX沟峡谷,由南向北分布有圣人墓、千佛洞、古老民居、古墓葬等,无不体现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景区的旅游资源可用“古”、“奇”、“圣”、“俗”四个字来概括。 “古”XX沟千佛洞已有1800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独特的干热气候,才得以保存至今,世所罕见。“奇”火焰山是中国最干热的地方,山体通红,如火焰腾腾,山上寸草不生,山谷中则是绿荫蔽日,流水潺潺,生机盎然,景观对比强烈。加之西游记传奇故事,成为天下奇山。“圣”进

21、入XX沟,在很小的范围内,保留有XX沟千佛洞石窟、寺庙和XX沟麻扎,两大宗教、两大文明在此交汇,凸现其神圣之处。“俗”XX沟的麻扎村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俗传统,是活生生的吐鲁番民俗博物馆。1、自然旅游资源XX沟是火焰山中的一个大峡谷。旅游区周边有地貌奇特的自然风光,进入峡谷,只见两山夹峙,中间是草木芳菲的沟壑,宛如一道绿色的画廊。谷底水流潺潺,长流不息的河水恰似一道银链奔腾而下,翻卷着雪白的浪花纵贯XX沟,滋润着沟内的土壤,维系着绿色和生命。谷底树木、花草繁茂,一派生机,与峡谷两岸红岩峭立,寸草不生的峭壁形成鲜明的对照。盛夏时节尽管火焰山热气蒸腾,炽风扑面,天上烘烤,地上烙脚,而沟内却清风习习

22、,凉爽宜人。 山地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坡前山带一个短小的褶皱。形成于于1亿8千万年5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构造是近东、西向延伸的背斜构造。火焰山西起桃尔沟,东到树柏沟,全长98公里,山体宽度68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东侧,海拔851米。火焰山山体由中新生代地层构成,山体主要为沙砾岩和红色泥岩。主体色调呈红色,夹有少量绿色条带。山上无雪少雨,极端干旱。火焰山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山体雄深曲折,布满道道冲沟。重山秃岭,基岩裸露,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红色山体热浪滚滚,焰云燎绕,似团团烈焰在燃

23、烧,又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明代吴承恩著名小说西游记中,描述的“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火焰山的成因也被写成是孙悟空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落下的火砖化作火焰山。还有许多关于火焰山的诗词、经志等文献。早在明代到过吐鲁番的大旅行家陈诚就写了XX番国志,并首次提出了“火焰山”这一地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火山云歌送别诗中也生动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登上XX沟两侧的火焰山顶,可以俯瞰XX沟绿洲的全貌。 峡谷“XX沟”是维吾尔语“不通的路,绝路”之意,XX沟峡谷位于火焰山中段,贯通

24、火焰山南北。峡谷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谷内峰峦耸峙、沟壑纵横,危崖绝壁。峡谷两侧的山体赤峰秃岭,形状怪异,突出了吐鲁番盆地极度干旱的自然景观特点,其特征明显,造型别致,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水涧在XX沟峡谷出口处,当地居民修建了一条溢流式水坝,将谷内来水拦作一方池塘,多余的水从坝顶溢出,飞泻而下,形成一道银色的水幕,在阳光下色彩斑斓。坝内的池塘水面约有7000多平方米,水质清澈,池底的砾石历历在目,微风吹来,水波荡漾,轻轻拍打两岸的岩石,为干旱、酷热的XX沟带来绿色,带来生机。 生物资源XX县被称为“哈密瓜”的故乡,是著名的瓜果之乡。由于太阳辐射强,降雨少,气温高,热量丰富,有利于喜温

25、作物的生长,再加之气候异常干燥,抑制了瓜果病虫害,因此瓜果光洁圆润。这里种植有葡萄、哈密瓜等,生产的水果质优味美,享誉国内外。2、人文旅游资源 古迹与建筑 XX沟麻扎XX沟麻扎全称“XX沟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俗称“圣墓”、“圣人坟”。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弟子叶木乃哈等5人最早来中国传教,东行至吐鲁番盆地后,有一位携犬的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因此,叶木乃哈等五人便常住此地。叶木乃哈等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以后,被埋在今XX沟麻扎,洞内现存六座土坟和一个犬状石。洞口有木栅栏,洞内存一木棍,传为圣人遗物。墓穴位于XX沟口西面的山坡上,墓道呈洞穴状,水平深约7米,洞

26、穴前端有一室,面积约2平方米。洞穴开挖于基岩之上,基岩为紫红色夹灰绿色泥岩,上覆胶结紧密的砾岩层。围绕墓穴筑起一道略呈圆形的高墙,墙院直径约50米,墙壁厚约0.5米,墙高约3.5米,夯土筑成。是具有典型伊斯兰特色的阿萨吾力开裴拱拜子。“阿萨吾力开裴”意为“洞中人”, “拱拜子”即为“陵园”之意。XX沟麻扎影响很大,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土耳其、印度等地的穆斯林前来朝圣。现在每年前来朝觐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大陆的朝觐者除来自新疆外,还有来自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穆斯林。 XX沟千佛洞XX沟千佛洞位于XX沟峡谷南端,建在火焰山中XX沟峡谷东西相望的绝

27、壁上,绵延约1公里。唐西周围经中有记载,名为“丁谷寺”。 是高昌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窟寺,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在新疆的13处大石窟群中,规模居第三,是一座别具风格的佛教石窟。XX沟千佛洞始凿于晋代,延续至唐代,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450年),是XX沟佛教最繁荣时期。XX沟千佛洞是吐鲁番地区现存高昌时期最早、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群。千佛洞窟密度大,种类较多,有礼拜窟、僧房、讲经堂、禅室等。古代XX沟叫丁谷,随山势展布着重要寺院,较著名的有丁谷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在此进行了疯狂的盗掘。由于帝国主义掠夺和人为破坏,时至今日,原有的94个洞窟大部分洞窟和

28、壁画已荡然无存。虽然现存编号洞窟仅有45个,沟东21个,沟西24个,但其保存的壁画却是新疆千佛洞最早的,而且在全疆纵券顶窟数最多,其中8个洞窟保存有较完好的回鹘文题记的壁画。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中层画佛本生故事,上层画千佛,下层粗线条画人物轮廓,图上有汉文题记。西北部第2、3、4号洞窟也有简单壁画,题材与其它窟大体相似,只是佛像下为胡床,是其它洞窟中所未见得,就是在全国佛坐胡床也很少见。1957年,XX沟石窟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巴什古墓葬苏巴什墓葬位于XX沟峡谷北端,距苏巴什村不远的河谷西坡戈壁滩上,现发掘了34座古墓,均为战国时代墓葬,距今约有2400年,它是研究古代姑

29、师国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苏巴什墓葬出土文物众多,包括:陶器、石器、木制品、铁器、织物、钱币、壁画残块以及殉马、殉驼、殉人等,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馆区三分之一的藏品为这里出土。 维吾尔古老民居位于XX沟南端沟口的麻扎阿勒迪村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维吾尔民居系200多年前的建筑。古老民居为土木或土拱结构,墙体厚达半米以上,隔热保温,冬暖夏凉。木质门窗采用维吾尔传统手工艺制作,非常精美。这里的居民是清一色的维吾尔人,保持着完整的维吾尔传统,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衣着服饰、饮食等全然是地地道道的维吾尔特色,非常适合开展维吾尔民族风情旅游。 民俗和文化吐鲁番自古就是一个多

30、民族聚居的地方,古丝绸之路曾使这里繁华一时,经过漫长的生产技术进步、文化变迁分异等自然历史进程,形成今天以吐鲁番地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民俗为代表的色彩缤纷的文化现象。由于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受交通、环境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与祖国内地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是祖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瑰宝,其民族宗教文化、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歌舞文化、民族语言文化、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祭祀信仰习俗、瓜果种植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筑文化、民族礼仪文化等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开发价值。 节日和活动维吾尔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伊斯兰教节日和活动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性

31、节日活动。可以开发的节日和活动包括:维吾尔民族婚礼、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葡萄节、乌宗尔(圣经节)、买略提(圣忌节)、海提蒲沙拉(预见丰收)等节日,还有节日期间或日常的维吾尔民族文体活动。其中节日气氛最浓郁、群众性和社会影响性最强的当数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葡萄节。 民族歌舞XX歌舞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远。据记载,隋朝的“九部乐”中,三部出自XX;唐代的“十部乐”中,五部出自XX。吐鲁番是当时有名的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更风靡了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吐鲁番地区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特色突出、闻名遐尔的维吾尔民族歌舞对游客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吐鲁番常见

32、的维吾尔民族歌舞有吐鲁番木卡姆、吐鲁番麦西来甫、吐鲁番纳孜库姆、吐鲁番赠花舞会等。a 纳孜库姆舞纳孜库姆舞是一种只流行在吐鲁番地区的民间舞蹈,舞蹈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以跨腿、耸肩、独特的蹲步动作为主,它以诙谐滑稽的动作和优美的舞姿为特点,与其它任何一种维吾尔民间舞蹈相比,吐鲁番的这种民间舞蹈更具有一种诙谐、欢乐的喜剧色彩。b 木卡姆木卡姆,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大曲、乐章,它是流传在新疆民间的大型套曲,由170多首歌舞乐曲和70多首器乐间奏曲组成,是一部巨大的音乐史诗,从头至尾演奏一遍,至少需要20多个小时。据国内外学者考证,木卡姆是古代新疆“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于阗乐”、“伊州乐

33、”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唐宋大曲类似的大型歌舞套曲,也受到中亚地区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木卡姆的产生和发展对波斯、阿拉伯、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其他国家的音乐也有过深刻的影响。今天,阿拉伯国家和伊朗也有木卡姆音乐。在新疆,由于风格不同,可分为吐鲁番木卡姆、喀什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和刀朗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都由多套大由组成,每套又分为“琼乃克曼”、“达斯坦”和“麦西来甫”三个组成部分。它的体裁多样,曲调色彩变化丰富,既包括古老的叙诵歌曲,又包含民间的舞蹈音乐和优美的叙事歌曲。2.2 旅游资源评价1995年,吐鲁番地区旅游局聘请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所的专家学者一起组成地区旅游资源普查课题组,对

34、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认真调查,按科学系统分类对资源进行了较详细的测量和描述,并收集前人大量的工作资料和成果,完成了全地区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资源分类的依据是国家旅游局1992年出版发行,并在全国试行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对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定性评价。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采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即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先把要评判的同一事物的多种因素,按某一属性分成若干层次,以隶属度描述个因素、因子的模糊界限,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分为资源价值和开发条件两大层次,其中资源价值又分为观赏价值(美感度、奇特度、愉悦度)、科学价值(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文化价值(历史

35、文化、宗教意义);开发条件又分为基础设施(交通条件、食宿条件、旅游商品、娱乐设施)、景点规模(组合集群、环境容量)、市场需求等。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综合评判,在此基础上再对初次综合评判的结果进行高层次的综合评判。见表21表21 XX沟旅游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结果序号景点名称基本类型代号级别1XX沟千佛洞古迹与建筑(石窟)4202XX沟麻扎古迹与建筑(墓葬)4193苏巴什古墓古迹与建筑(人类文化遗址)4014火焰山地文景观(名山)1055古尔邦节消闲求知健身(节日庆典)5096肉孜节消闲求知健身(节日庆典)5097婚俗模拟消闲求知健身(节日庆典)5098麦西来甫消闲求知健身(节日庆典)5099葡萄购

36、物(地方产品)60410哈密瓜购物(地方产品)60411花帽购物(地方产品)60412葡萄干凉房古迹与建筑(乡土建筑)42813葡萄园生物景观(树林)301从上表可以看出,在XX沟旅游区旅游资源中,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包含了自然旅游资源中地文、生物两大类型的2种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中古迹与建筑、消闲求知健身和购物三大类型的11种旅游资源。从这一结果来看,XX沟旅游区具有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两种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特点。整个景区有,二级景点3处,三级景点6处,四级景点4处,涵盖范围大,且资源品味高。XX沟旅游区最大的特征是:它是融历史、文化、风情和自然为一体,又兼有东方和西方文

37、化特色的旅游胜地,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吐鲁番这种极度干旱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从XX沟千佛洞和苏巴什墓葬历经千年风雨,而得以较完整的保存,到火焰山XX沟大峡谷中世外桃源的自然奇景,以及XX沟的古老麻扎文化和浓郁的维吾尔民族风情,都无一不是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也只有把XX沟的自然、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情联系起来,构成一种自然与文化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性理念,才能真正开发出XX沟的旅游资源品味。第三章 客源市场分析及环境容量估算3.1客源市场分析3.1.1 市场现状由于本风景旅游区尚处在待开发建设状态,目前各项设施相对缺乏。加之该旅游区今后的开发建设将与吐鲁番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38、尤其是在旅游线路等方面。因此,本旅游区客源市场的分析与研究,将主要依托吐鲁番地区整体资料进行。根据吐鲁番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雏形市场。其中1978-1995年吐鲁番累计接待国际游客近30万人次,国内游客近300万人次,在全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1995-1997年吐鲁番每年接待国际游客约2.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30万人次;1998年接待国际游客约5万人次,国内游客约50万人次;1999年接待国际游客约5万人次,国内游客约55万人次;2000年由于国内旅游交易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吐鲁番接待国际游客12万人次,国内游客88万人次;国际国内旅游

39、总收入达2.5亿元人民币。3.1.2 游客来源分析经对吐鲁番地区国内旅游接待的游客来源分析,按照抽样调查结果,吐鲁番地区国内客源市场分为东部和沿海地区客源市场(占60.3%)、本自治区及与本区邻近或路途相对较近的甘陕川贵滇六省区(占21.9%)、中部和东北诸省占17.8%。疆内客源市场主要的客源来自本区域内的石油、银行、邮电、电力等高收入行业。根据有关资料,2000年到吐鲁番的海外旅游者已达12万人次,其中日本游客占41%,港澳台胞占33%,欧美游客占18.6%,其他国家和地区游客占7.4%。可以看出,目前对丝路文化和草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日本游客客源市场是新疆最大的海外市场,然后依次为德、美

40、、意、法、英等,在港澳台胞中,则主要以台胞为主。因尚未开发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到本旅游区旅游的国外游客较少。3.1.3 游客旅游意向分析通过近几年的数据资料分析,从吐鲁番对游客的接待人数占自治区旅游接待人数的权重考察,吐鲁番地区接待的国际游客占全区国际游客的比重约为1/7,而接待国内游客占全区游客的的比重约为7%-8%左右。具体详见下表:表3-1 “九五”前四年吐鲁番接待游客比重表年份新疆接待人次数(万人次)吐鲁番接待人次数(万人次)占自治区市场比重(%)国际游客国内游客国际游客国内游客国际游客国内游客199617.69550.002.384013.457.27199717.25582.192.

41、294513.277.72199820.66615.182.995014.478.12199922.38694.602.685511.977.91结合吐鲁番地区旅游局与有关部门对吐鲁番地区国内游客的抽样调查分析,吐鲁番旅游反映出以下特征:1、国内游客到达的吐鲁番热点目的地,依次主要是苏公塔、坎儿井、葡萄沟、交河故城、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故城、火焰山、阿斯塔娜古墓群等。样本结构比例分别为苏公塔75%、坎儿井71%、葡萄沟65.63%、交河故城60.94%、帕孜克里克千佛洞57.81%、高昌故城34.38%、火焰山34.38%、阿斯塔娜古墓群32.01%、此外,沙疗所为3.13%、博物馆为6.2

42、5%。2、国内游客认为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依次为苏公塔、葡萄沟、坎儿井、帕孜克里克千佛洞、交河故城等。样本结构比例分别为苏公塔45.31%、葡萄沟39.06%、坎儿井31.25%、帕孜克里克千佛洞21.88%、交河故城12.50%、高昌故城4.69%。3、在样本中,有56.25%的游人对吐鲁番的文物古迹最为满意。通过上述分析和调查,结合本旅游区的实际,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当地具有古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对到吐鲁番旅游的游客最具有吸引力;已具有一定或较好开发建设规模的风景旅游区,是到吐鲁番旅游的游客最愿意前往观光的区域;在交通便利、旅游景区(点)分布在一个时间段或呈环状分布的风景旅游区,最可能成为游

43、客旅游目的地。由于XXXX沟旅游区的建设具有古文化背景,开发后具有一定的规模,建成后交通将极为便利且可将火焰山东西景观有机相连,可以预见,本旅游区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3.1.4 旅游市场定位本旅游区的开发无论是从资源品质,还是从今后的交通条件以及当地旅游发展基础方面考察,均具有自身优势。XX县各项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基础扎实。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视,有许多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当地居民经适当引导和培训,可以为旅游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本旅游区旅游发展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距离自治区及地区中心客源市场较远、旅游受自然条件限制

44、,季节波动明显、现状自然旅游资源相对欠缺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国内旅游的升温,观光旅游项目的逐步培育成熟,历史探险旅游趋热,加之政策面向好,本风景旅游区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度假和观光探险旅游作为市场定位应该是适宜的。同时,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应积极将防沙、绿化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旅游项目的开发有机结合,挖掘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并且与敦煌、楼兰、吐鲁番等丝路旅游热点相协调,共同维护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依据本旅游区的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目前主要以吸引到吐鲁番地区旅游的游客为主。具体客源市场定位确定为:在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客源市场中,以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为主要目

45、标市场。积极地、有重点地开展内陆和国际观光、探险和科考旅游客源市场。根据客源市场定位以及旅游区的资源特色、品位、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知名度等方面综合考察,本旅游区的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如下:一级客源市场京津沪渝大都会市场、两广市场、东部沿海省区市场二级客源市场疆内市场(主要是地州市首府城市市场)、中西部省区省会城市市场机会客源市场全国其他中小城市市场在国际客源目标市场方面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日本、西欧北美、港澳台市场二级客源市场新加坡、韩国、东南亚、独联体、周边国家市场机会客源市场北欧、西亚市场3.3 游客增长预测近20年来的数据反映出,吐鲁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如剔除2000年国

46、内旅交会在新疆召开,而导致游客急剧增长的非正常不可比因素,以1999年的数据作一比较可以发现,1999年吐鲁番地区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约为1979年的15.79倍,是1989年的2.65倍,20年的总增幅达到1479.27%,近年来国际游客正常人数基本维持在2.53万人次之间。仍然剔除旅交会因素分析,国内游客人数自1996-1999年中,年游客人数增长则基本维持在5万人次,年游客增长率则在1012%之间。因本旅游区游客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根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XXXX沟旅游区现状每年都有23万人次的朝觐者,同时依据前述的旅游意向分析结合本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预计开发建设后,本旅游区将

47、会吸引来自相近区域的部分游客。XX沟旅游区所处地理位置位于火焰山旅游区的中心位置,新老312国道之间,东面有XX金沙山风景旅游区,西面有高昌故城,西北面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XX沟旅游区建成后第一年,即2003年,以可吸引旅游资源类别相近的高昌故城、帕孜克里克千佛洞的30%的游客为目标,并以1999年的游客人数作基数,到上述景区旅游的国内游客为帕孜克里克千佛洞31.79万人次、高昌故城18.91万人次,再加上现状每年2万多人次的朝觐者,剔除重复计算因素,预计本旅游区2003年接待游客数约为11万人次,年游客增长率依据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也将保持在10%左右。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规划要适度超前,西部发展速度要高于东部省区发展速度的要求,结合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预测指标,按照有关的数据统计资料和项目研究成果,XX沟旅游区2003年接待游客约11万人次。以此数作为计算基数,制定了高速、中速、低速三个发展规模。推荐中速方案,确保低速方案、力争高速方案。具体指标详见下表。XX沟旅游区游客增长预测表 表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