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5840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建议书.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议单位: 基本信息简表项目名称江西省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概算(万元)预计总投入2000其中:财政投入1000完成年限2009.92012.12所属领域能源R资源R环境R农业 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项目与纲要、“六个一”工程的衔接性明确列入纲要、“六个一”工程“农业高效种养”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农产品深加工”、 “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培育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等重点任务。基本属于纲要、“六个一”

2、工程 重点任务的范畴。其他(请说明)主要研究内容(200字以内)项目围绕我省油茶产业发展中关键性、制约性技术难题,采用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集成创新技术路线,开展油茶良种创新利用与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油茶园艺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茶油精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形成相应技术和创新体系,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高产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和茶油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生产基地,为油茶产业升级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00字以内)1、 建立各种试验示范林共20000亩,形成油茶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新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盛产期亩产油50kg

3、以上,低产林产量提高3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2、 选育油茶超高产新品系35个;获得新种质材料80100份;3、 形成油茶良种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建立油茶良种繁育综合示范基地58个,营建采穗圃1000亩,年产优质良种壮苗2000万株以上(其中,轻基质网袋苗1000万株),降低育苗生产成本15%-20%;4、 研究、集成品种配置、平衡精准施肥、树体管理等高效培育技术和经营模式35种,总结筛选出适应各种类型油茶低产林的产量恢复提升技术集成复合模式35种,制订相应标准或技术规程。5、 提高茶油加工出油率3%5%,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0%50%;研发出新产品58个;建立示范生产基地34个,经

4、济效益提高30%以上。6、 申请油茶技术专利34项,制(修)订标准(技术规程)23项。发表研究论文1520篇,培养研究生1015名,培训人员2000人次以上。创新类型R原始创新R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完成时的应用类型R形成自主研发能力R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局部试点示范R较大范围推广应用项目组织单位的建议牵头组织单位建议: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其他组织单位建议: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江西正邦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编写说明1项目建议应以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我省科技创新“六

5、个一”工程,确定的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目标,解决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为紧迫的重大问题,重点攻克对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并符合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的立项要求。2编制的重大专项应有相关的研究专题围绕专项目标进行实施,各专题也可下设几个研究课题围绕专题目标进行实施,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工程。3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建议书编写提纲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一)我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油茶,又叫茶子树,泛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种子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

6、培经济价值的植物总称。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其栽培面积约占我国油茶面积的98%。油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我国淮河、长江以南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多个县(市、区),现有面积近4500万亩,年产值近200亿元。油茶是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极佳的树种之一。油茶产业在我国林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和编制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中,深入分析了油茶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指出:发展油茶产业,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国

7、家耕地资源刚性短缺的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加速国土绿化、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江西省是油茶的主产区,有2300多年的种植历史,面积和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且油茶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全省现有油茶林面积1130万亩,占全国油茶面积近1/4。在10万亩以上的县34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147个,5000亩以上的村200 多个,常年产油量5000万公斤以上。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中,江西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首先,江西自然条件优越,林地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江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非常适宜油茶生长。全省适宜油茶生长的红壤和黄壤面积16466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5%,其中红壤面积13966万亩,在全省最广、面积最大。因此,全国油茶林栽培区划中将江西全省划为油茶最适宜栽培区。江西自公元621年就有油茶栽培情况记载,民间素有良好的栽培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区农民称油茶为“铁杆庄稼”。第二,产权明晰,经营放活,生产积极性高。江西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从根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油茶生产建设的积极性,激活了林农发展油茶的内在动力。第三,科研实力

9、雄厚,技术储备充足。江西已组建了“油茶等经济林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创新团队”,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取得了一系列实用技术成果,并得到中国林科院等单位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由江西省林科院等单位选育并经国家和省级审(认)定的“赣无”、“长林”系列、“赣州油”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43个,亩产茶油50kg以上,在近几年的推广中产生了较好的效应。第四,企业逐步壮大,加工技术得到改进。近几年,江西大力培植了一批实力强、影响大、有圈套带动能力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至目前,全省拥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有36家,其中,年产5000吨以上精炼茶油加工能力的企业7家,拥有品牌的企业24家,拥有进出口权的省级龙头企

10、业11家。相关产品除食用精炼茶油外,还开展了皂素提取、化妆品用油、按摩油等油茶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相关产品已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欧洲等的国家。综上所述,充分利用我省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对于推进江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推进油茶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科技支撑江西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把油茶产业发展作为林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并号令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省各地要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加强对油茶产业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机制。近几年来,由于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的聚合,大力推进了我省油茶产

11、业的发展,农户积极主动种植油茶,企业纷纷投资油茶资源培育和精深加工,我省无论是资源培育还是加工利用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尽管油茶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由于科技落后,缺乏高产良种,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科技含量低,加工技术落后,导致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等突出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关键的因素是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导致科技支撑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高产尤其是超高产良种缺乏,优质种苗供应严重不足。整体上说良种化程度不高,一些品种适生区并不十分明确。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良种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油茶良种采穗圃。种苗培育效率低,优质种苗的供应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12、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近几年,虽建立了一些油茶高产示范林,推广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但整体上,新品种栽培和低产林分改造多处于生产经验阶段,从林地耕作,水肥管理,到林分结构和树体结构调控,均未达到精准化园艺化栽培要求。综合效率和效益不高。加工工艺沿用菜籽油高温压榨精炼或有机溶剂浸提的方法,使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损失较大,茶籽油质量差、粕中的残油率高;茶油加工产品单一。副产物综合利用差、效益低。如茶皂素提取工艺落后、成本高、费时、提取率低,甚至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且茶皂素产品精深加工不够。茶粕的高值化利用差,甚至作为废弃物,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总之,无论是油茶品种,还是栽培和精深加工

13、技术,均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长远目标。本项目适应我省油茶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优质油茶资源和加工利用新产品为创新目标,重点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制约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油茶高效培育、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等不同产业环节的科技支撑体系,培育和推广应用一批具重大价值的油茶新品种,形成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油茶的产量,显著提高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率与效益。(三)本项目立项,完全符合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部署以及“六个一”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思路中

14、强调“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发展农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同时,纲要还把“(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9)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优先主题,强调加强资源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农业高效种养”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首要的重点领域,并且把“动植物良种及高效种养”、“ 动植物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 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作为优先主题。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与如

15、上所述完全吻合,并且也是“六个一”工程中“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本项目所依托的“油茶等经济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技术创新团队”正是省科技厅组织评审批准的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之一,这也正是“六个一”工程的具体目标之一。本项目还与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九重点领域“生态与环境”的优先主题三十“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优先主题三十一“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优先主题三十二“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先主题三十四“鄱阳湖流域水环境安全”等等紧密关联,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密切关联。(四)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并

16、技术成果转化,能使我省油茶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其经济效益是极其显著的。项目直接经济效益1、项目建立1.5万亩新造试验示范林,按现有价格保守计算,油茶平均亩年产值可达2000元,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改造低产林0.5万亩,亩均年产茶油15kg以上,亩均产值600元,年产值300万元。2、建立1000亩采穗圃,亩年产穗条3万枝以上,按每枝0.2元保守计算,年产值200万元;生产2000万株优质壮苗,按每株2元保守计算,年产值4000万元。3、冷榨新工艺茶油:3000吨/年150元/kg50%=2.25亿元;(按生产线第三年建成,生产能力50%计算);4、茶油新产品开发成功,试销100吨

17、,100吨200元/kg=2000万元5、茶皂素提取:10吨5万元/吨=50万元,预计深加工产品约产生30万元。6、生产5000吨茶粕饲料:5000吨2.5元/kg=1250万元;生产1000吨茶粕有机肥料:1000吨2元/kg=200万元合计项目完成后年产值:3.353亿元。项目示范推广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推动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巨大,分析如下:1、近五年在全省发展300万亩新造林,按亩均产油50kg计,年产值60亿元;2、改造现有低产林600万亩,按亩均产油15kg计,年产值36亿元;3、年培育5000万株优质壮苗,每株按2元计,产值1亿元,降低生

18、产成本按20%计算,年节支增收2000万元;4、精制成有机纯茶籽油,价格每公斤高达280 元,按一般茶油以新工艺生产,年将增加57亿元收入;制作成化妆品专用油出口价每吨8 万元、医药专用油每吨10 万元,按千分之一产量用于此类产品,将增收45亿。5、茶饼粕、茶壳等副产物利用:我省每年茶泊可利用量10万吨左右,可提取茶皂素1000吨,年产值4亿元;茶粕5万吨用于饲料,可生产饲料3万吨,按每吨2000元计,年产值6000万元,5万吨用于有机肥,按每吨1000元计,年产值4000万元;茶籽壳可利用量约10万吨,如我省50%的茶籽壳加工成医用活性炭,每吨价格高达7000 元,将产生350万元经济效益。

19、项目实施后年产值可达204.035亿元。2、生态和社会效益:油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能适宜荒山造林,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我省林业“一大四小”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使我省的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本项目实施和示范带动,在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将为山区群众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按省政府批准的油茶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经营油茶林每年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160万人,人均增收16002000元),能提高林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油茶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对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项目实施和示范带动,可以

20、增加食用油产量,改善食用油结构,减少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强我省出口创汇的能力,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让世界知道茶油大部分来自中国江西。按规划测算,至2015年我省油茶面积发展到1700万亩,其中,500万亩可按亩增加年产油50kg计,年产茶油250000吨;1200万亩油茶林按亩产15kg计,则年产茶油180000吨,二项总计430000吨。相当于目前全省菜籽油的总产量。而其产值和效益为菜籽油的数倍。项目实施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经济林培育和加工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有利于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二、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一)国内外技术

21、发展趋势与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分析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我国南方各省(区)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广,群众基础好,油茶已成为部分山区林农的重要经济来源,而茶油又是优质的食用油和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我国开展油茶研究历史悠久,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7项。但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油茶科技工作也逞波浪发展态势,总体上研究投入明显不足,研究力量分散,无法集成科技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目前油茶良种化程度仍很低,平均亩产油不到5kg,栽培管理粗放,低产低效状况仍没有改变。茶油的加工、精炼、贮藏的研

22、究深度不够,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低。茶粕提取茶皂素、茶壳的综合利用等技术上更是仅处在起步阶段。国外对于油茶研究较少。日本对于红山茶油的加工利用取得一系列成熟技术成果,开发的化妆品展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对于良种和资源培育技术方面少见报道。在美国、韩国、泰国作少量引种试验,许多国家也有油茶物种,但大多处于野生状态,目前尚未进行规模生产栽培。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橄榄油占食用油90%,选育了优良品种,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发了日用、医药用、保健用等系列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极大提升了产品价值。棕榈油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油,更成为重要的工业用品,产品涉及到工业各领域,作为生物原料也进入实

23、际应用阶段。国际上十分重视食用油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相关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每年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报告数以千计。近年我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十分重视,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多项标准。在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及标准研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报告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上,对油茶等木本油料质量安全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油茶国家或行业标准未形成体系,其他标准的标龄也明显过长,质量安全指标不尽合理。茶油的加工、贮藏比较分散、规模小、条件简陋,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无法做到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急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去规范。(二)国内现

24、有工作基础(主要从国内技术基础、研发力量等方面阐述项目立项的成熟性。)1、油茶品种改良与繁育方面较全面、系统地调查、收集、整理了山茶属种质资源,并进行了保存利用等技术研究,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广西南宁、浙江富阳建立了面积15公顷以上的山茶属种质基因库,共收集山茶属物种、普通油茶的农家品种、无性系及家系1500余号。开展了油茶农家品种(类型)调查、归类分析、区域性对比试验,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选择测定研究,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选优标准,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良农家品种、无性系及家系。至目前,全国共选育油茶优良品系260多个,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特别是选育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油茶生产

25、中最重要的良种资源。开展了油茶良种繁殖技术研究,主要是包括扦插、嫁接及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油茶扦插繁殖技术,上世纪六、七十年有过较多报道,并有成功实例,如七十年代后期,广东佛冈县林科所20hm2,广西岑溪县40hm2扦插造林成功,并部分投产,但一直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油茶嫁接技术研究则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江西省林科院和湖南省林科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对油茶大树嫁接换冠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创新研究,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则率先提出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目前,大树换冠嫁接技术和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为当前油茶生产中良种采穗圃的建立、油茶低产林分改造和大规模培育良种壮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6、。油茶组织培养及其研究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油茶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无性系间配合力测定等的研究和杂交育种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对油茶授粉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等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对油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生态特征、以及遗传背景和遗传规律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条件的限制,油茶生物学、生理学特性研究大大落后于草本油料的研究。同时,围绕油茶产量与生存环境的生态因子关系研究,人们期望从中找到油茶的最适生态条件以便于大面积栽培,取得了初步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叶面积结构及有机物积累与光照有密切关系,油茶林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同,油茶林系统大

27、量元素N、P、K、Ca、Mg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及输出量不同等,这对油茶林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如何保果及落花落果原因的研究也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了磷、硼等元素对油茶落花落果的影响,以及稀土浓度对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另外,油茶春梢光合与呼吸强度的初步研究、油茶种子安全运输及适宜播种期的研究、油茶种子萌发过程及其主要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的研究、油茶花粉形态电镜观察以及油茶授粉生物学的研究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给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总结群众经验开始,通过采用垦复、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单项营林和栽培技术的重点的研究,再到综合丰产配套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28、,也获得了各级各类成果奖励,并由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组织总结形成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和国家“油茶丰产技术标准”。3、生物技术应用方面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金花茶与其近缘种进行系统分类;从DNA水平对山茶属油茶组及金花茶组植物进行了初步分析;先后建立了油茶RAPD分析的最适反应体系,利用RAPD随机引物,对福建32个油茶杂优品系及10个龙眼茶丰产农家品种的42个样本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茶果含油率这一性状可能与RAPD标记的某些基因有连锁关系,而各品系的单株结实量与RAPD标记间无明显相关。江西省林科院应用最新的ISSR方法进行了高产优良无性系的分子鉴别研究。油茶含有许多重

29、要的优质基因,如油茶品质、抗逆性等,分离克隆这些基因,对于油茶以及其它林木乃至农作物(特别是油料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重大价值。不同油茶品系间油脂品质(即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寻找并控制油茶油脂转化基因,对油茶油脂品质进行改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但均处于初步研究状态,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油茶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方面茶油的精炼及深加工茶油加工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提法。压榨法是传统的榨油方法,目前仍是我国茶籽产区最主要的制油方法,压榨法设备多,精炼复杂;浸出法使用6#溶剂,虽然具有成本低、油得率高的优点,但有机溶剂存在安全隐患,且释放的溶剂气体对环

30、境不友好。在茶籽冷榨方面,有油茶籽油物理低温冷榨技术新工艺,将低温过滤引入精炼,2004年江西青龙高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投资了近3000万元引进了德国先进冷榨工艺及配套新一代冷榨生产线,能够全面保留天然营养,有效弥补传统高温热榨茶油使维生素和蛋白质被破坏流失的缺点,生产高品质的冷榨纯茶油。冷榨虽然大大优于传统的油茶籽油制取技术,但是该压榨设备主要适合于大豆油的压榨,存在着残留油脂高,还得依赖有机溶剂来提取干净的问题;因此通过改进冷压榨关键部位,并结合茶籽脱壳机,通过影响茶籽冷压榨工艺的优化,完全可以达到高效目的。水酶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制油工艺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31、和传统工艺相比,它条件温和(一般操作温度低于60),工艺路线简单(无需脱溶, 可直接利用三相离心分离油水渣), 而且可以同时提取油和蛋白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菜籽进行水酶法提油研究比较多,如果将水酶法提取工艺应用于茶油的提取,那么可以避免压榨法和浸提法存在的不足,为茶油的加工开辟一新的技术路线,值得进行研究。油茶皂素的加工利用茶皂素(包括油茶皂素)研究主要集中于茶皂素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方面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对其表面活性、生理活性的研究开发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对其生理活性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应用也日益广泛。近年来由于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茶皂素的单体分离和结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32、展阶段,目前已经分离和鉴定出了十多种新型皂甙。研究结果已表明:茶皂素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非离子型天然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分散、润湿、去污、发泡、稳泡等多种表面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建材、日用化工、纺织、农药行业及食品工业。皂甙的生理活性表现在许多方面,茶皂素具有山茶属植物皂素的通性:溶血和鱼毒作用、杀菌、抗渗消炎、化痰止咳、镇痛、抗菌、抗癌等生物学功能,另外还有促进植物生长、杀虫驱虫等作用。目前,茶皂素的开发形成了多个相关的专利,(ZL200610031452.1)”、“从油茶(茶叶籽)饼粕中提取茶油与皂甙的工艺(ZL91106741.8)”、“一种油茶籽皂素的提取方法(ZL97100513.3)”

33、、“超滤膜法提取精制油茶皂甙的生产工艺(ZL95100925.7)”,但高纯度茶皂素的生产尚没有形成规模。油茶加工原料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在国家公益专项的资助下,研究了我国主要经济林产品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评价了油茶产地环境污染特及农药残留对油茶生长、品质及健康的影响。并制定了林业行业标准森林食品 产地环境通用要求和森林食品 质量安全通则。同时,油茶贮藏研究也受到科研究工作者的重视,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式油茶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外观及营养品质变化。对于油茶饼粕贮藏期间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阐述。综合而言,近10年来,我国油茶及相关技术涉及育种、栽培技术、加工、开发利用、成分分析等方面

34、的研究论文782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8篇,发明专利59项。上述这些前期基础工作及其成果,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并从技术、人才、研发基地等资源平台给予了保障。(三)建议单位及协作单位现有条件和工作基础1、建议单位以及参加协作的企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概况建议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原名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8月,1997年5月经江西省编委批准更为现名,2000年经江西省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升格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在林木细胞工程、用材与经济树种遗传改良、森林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森林生态、常绿阔叶林经营与培育、竹类培育与

35、竹产品开发等学科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省林业厅及其它科研推广项目200余项。其中126项通过了成果鉴定,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2项。全院职工410人,在职职工259人,有科技人员148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29人,博士6人,硕士15人,1人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1人获第五届中国林业青年科学奖,2人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被确定为江西

36、省林业厅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为江西省2002- 2003年度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当选为第十届省政协常委,1人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合作单位之一: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和江西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拥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科技开发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省部级以上研究项

37、目140多项,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实验室共有4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以上奖7项。近3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43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14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其中教材5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 现建有多个产学研基地,有40多项科研成果转让,其中粉末油脂、南酸枣、百合、白莲、花生奶、果蔬糕等系列产品已成为江西食品工业的名牌产品,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江西食品工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合作单位之二:江西农业大学专门从事高等林业教育和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已完成多项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和推广项目。在油茶林平衡施肥

38、养分管理和高产栽培、人工阔叶树栽培、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项目成员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已建立起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高的江西省竹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具有各种研究条件和分析手段,并拥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本研究要求。所选定试验点具有长期试验数据积累,有保护完好且管理良好的试验地和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队伍及严格的管理措施。合作单位之三: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成立于1986年5月,是省林业厅下属的全额拨款正处级事业单位,

39、设领导职数4人,其中:站长人,副站长人,总工程师1人,内设三个职能科室分别是人秘科、技术推广科和技术服务科。现有编制16人。现有正式职工18人,按职称分教授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人、助理工程师3人、其他人,按学历分,研究生人,本科人,大专人,其他人。合作单位之四: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为国家科研事业单位,担负着我国中、北亚热带林业科研实验、成果组装示范之重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永久性、稳定性、可靠性的中试基地。现设有科研大楼、林业科技开发培训中心、科技报告厅;配有土壤常规分析、组织培养、病虫害防治、气象观察、林业测绘、微机打印等仪器设备;建立了科技信息室、展览馆、标本室,拥有

40、中外文图书2万多册,采集植物标本1888种、昆虫标本3700余种、鸟类标本600余号。中心现有科技人员16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3人。二十多年来,亚林中心先后承担和参与各类林业科研项目117项,取得科技成果53项,分获国家、省部级奖励35项。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建立试验、示范林3万余亩,为林业示范样板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各自承担的主要工作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为江西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特别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经济林木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森林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利用、森林生态、森林保护、常绿阔叶林经营与培育、用材林定向培育

41、、竹类培育与竹产品开发等学科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已发展成为全省的林业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具备了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油茶科技项目有:江西省科技厅农业重点科研项目高品质油茶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模式研究(200110101004)。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2004)。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油茶高品质无性系良种区域化示范(2007GB2C500159)。国家林业局良种和技术推广项目赣无1等油茶优良无性系示范推广(2004)。国家林业局良种和技术推广项目高品质油茶新品系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组装示范(2007)。国家林业科

42、技支撑计划项目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选育(江西子专题)(2007)。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项目油茶高产优质新品系及配套丰产技术示范(2008)。江西省科技厅、省林业厅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高品质油茶有机栽培及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项目红壤丘陵区油茶高效经营模式及其综合效益测评技术研究与示范。近五年内获得的科技成果有:“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与示范(050147)”2008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 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南昌大学:已完成的直接相关课题1)完成“微波/光波干法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的研究,

43、并于2008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06872.0,公开号CN101289473A)。2)完成“粗壮脉纹孢菌发酵油茶饼粕生产动物饲料的方法”的研究,并于2009年申请“粗壮脉纹胞菌菌”(申请号200910115649.7)和“粗壮脉纹孢菌发酵油茶饼粕生产动物饲料的方法” (申请号为200910115556.4) 国家发明专利。3)在茶油深度开发上,与江西省青龙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完成 “影响茶油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江西省科技合同号07360001001063),对我国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省主要茶油的营养和品质进行了调查和评估。4)与江西省绿源油脂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44、活力营养平衡油(茶油)的研究”( 赣科鉴字2006第280号)。5)与湖北黄袍山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正在研发“孕妇专用营养强化平衡茶油”(南昌大学科技合同)。6)完成“微胶囊粉末油脂”及其产业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完成“无色茶油的研究”。(省科技厅项目)8)高级烹饪米糠油中试研究。(省科技厅项目)9)超临界CO2技术提取特殊植物油中试的研究。(省科技厅项目)10)超临界CO2技术提取鸦胆子油研究。(省科技厅项目)11)反式脂肪酸对动脉粥样硬化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江西省学术带头人计划)。12)-亚麻酸、DHA、EPA食品添加剂及降脂保健品的开发。(江西省学术带头人计划)13)调节血

45、糖、调节血脂功能性粉末油脂工业化生产。(省科技厅项目)14)共轭亚油酸对心血管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不同双键结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6)膳食中脂肪酸的组成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7)EPA、DHA系列保健产品开发。(省科技厅项目)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主要承担向全省推广油茶良种苗木的繁育与丰产栽培技术。长期致力于林业新技术、林木新品种等科研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主要职责是:把握国内外林业实用技术发展动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多渠道争取科技项目,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营

46、造和管理各类试验示范基地,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全省林业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负责基层林业技术员的科技培训,为林农提供科技咨询,实施全省林业科技推广规划、计划,参与制定林业技术标准,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普及。亚林中心:承担主要工作为杂交育种和繁殖技术,特别是油茶轻基质育苗技术研究。从1980年开始,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和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下达的“油茶无性系早实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项目。共收集了全国7省、区油茶产区的293个优良无性系品种,营造油茶种质资源保存林500亩,进行产量、抗性等多方面的测试与早实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从基因库中选育出“GLR长

47、油1-18号”18个符合部颁标准的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最高亩产油脂74kg,是大面积油茶林产量的20倍。其成果被列为林业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还被列为江西省实施“全国油茶先导工程”种苗繁育基地。编写了江西省地方标准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规程和油茶实用生产技术手册,举办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科技人员和林农5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向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安徽、湖北、贵州等省提供优良无性系嫁接苗木3700万株,建立高产油茶示范林5060亩,部分示范林已稳产油脂50kg/亩以上,使国内30多个油茶产地年新增效益近亿元。指导营造、改造油茶林13万亩,大部分开始进入盛果期。油茶科研成果及

48、大面积示范推广,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专题报道。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亚林中心已具有油茶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有一批油茶研究科技人才和苗木生产熟练技工;有一套成熟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具备参加该项目实施的科技、人才、建设等基础条件。3、技术特长:相关领域优势、技术水平、研发队伍、已完成的主要成果、知识产权、专利申报等建议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多年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级油茶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油茶科技验收和鉴定成果15项,其中,9项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主要的科技成果贡献如下。(1)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方面先后参与开展了全国性的山茶属种质资源普查,初步查清了山茶属植物种质的分布状况。尤其1982年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