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5921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5 河中石兽 教案 共2课时 原备单位: 张明一中 袁老一中 修 订 人: 王明新 审核人: 周新娜 李蕊 王明新 杨颖 25 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学习本单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培养其科学精神。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忍不住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3、中招考点 词语解释及翻译是历年设题的一个角度,考查细致,要求学生平时要掌握所学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

2、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参看课下注释,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能够疏通文意。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能够疏通文意,并尝试找出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教学过程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自学指导一 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工具书,了解作 学习目 标1: 者,读准字音 时间:6分钟 通过参方法:独立完成 看课下 注释,能自

3、学检测一: 说出作1、作者介绍 ,字晓岚,道号观弈 者及其 纪昀作品的道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相关文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学常识; 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词语积累 河干 圮 棹 铁钯 曳 啮 木杮 湮 欤 学习目自学指导二: 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工具书,能翻译 课文。 要求:识记重点字词,并能翻译课文。 时间:25分钟 方法:自学 对学 小组交流 自学检测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于河, 标2: 通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能够疏通文意。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 到河里,

4、二石兽并沉焉。 两只石兽也一起 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 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直译为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主,意译以为顺流下矣。 为辅。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 往下游去。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要按现代里无迹。 汉语的习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惯,适当一点踪迹也没有? 调整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序。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文言翻译五字决: 留、替、调、补、 删 水不能冲石,

6、其反激之力,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7、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当堂训练 1、通假字 不更颠乎(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如是再啮(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3、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业 做 “研讨与练习一、 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8、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学习本单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并能够培养其科学精神。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忍不住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3、中招考点 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能说出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结果。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明白

9、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熟读课文,圈点重点信息,找出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找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学习 教学活动 目标 自学指导一: 学习目标1: 内容:阅读课文, 阅读课要求: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中文,能说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结出文章果。 中三类时间:10分钟 人物寻方法:先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找石兽的方法及其结果。 学习目标2: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自学检测一: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

10、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 内容参看课件 语言要简练,内容要完整 要有人物、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自学指导二: 内容:阅读课文 要求: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明白 1、为什么“寺僧”和“讲学家”会 出现错误,而“老河兵”的观点正确? 2、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时间:15分钟 方法:先自学,再小组讨论 自学检测二: 1、为什么“寺僧”和“讲学家”会 出现错误,而“老河兵”的观点正确? “寺僧”和“讲学家”没有认真 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 论。“老河兵”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并 且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 间

11、的内在联系。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从语言上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动作上 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 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善于思考。 合作探究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要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人物个性 五 当堂训练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 ; 3、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作业 做 “研讨与练习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