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6400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变态心理学自考辅导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 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1.2、 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1.3、 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1.4、 信度:信度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

2、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提高评估信度的方法是严谨的设计评估工具,2.9、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2.10、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除了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 ,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 。 3.1、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3.2、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3.3、广泛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

3、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然后在这些工具上进行测验,以保证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到相同的答案,称为评分者信度。同时,还要考察这些工具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时间测验会得到同样的分数,称为重测信度。 1.5、 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通过比较一个测验测量的结果和其他测验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到效度指标,这种比较称做效标效度。预测效度则可以揭示出目前评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将来的情况做出预测。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 1.6、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

4、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1.7、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几种形式。 1.8、环境决定论:它意味着所有有机体,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环境塑造的。小孩子说实话,父母给予奖励或免除惩罚,小孩子会倾向于养成诚实的品质。 1.9、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取向的治疗师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行为主义治疗学家认为,异

5、常行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塑造一种适当的行为来治疗行为异常。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2.1、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2.2、妄想:指以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并且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2.3、意向倒错: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至于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2.4、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2.5、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的病人对慰藉的任何刺激缺乏

6、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在生离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得无动于衷。 2.6、刻板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地,机械地重复做着一种单调的动作,称为刻板动作。 2.7、强迫观念: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2.8、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称为感知综合障碍。包括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非真实感。 3.4、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人意识的冲动。 3.5、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病人感觉自己这样做

7、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做出回应。 4.1、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为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常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有生理功能的丧失;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病人对症状不感到焦虑;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 4.2、 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被又称为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中又称分离障碍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无关联、无影响 4.3、 癔症:癔症不是神

8、经症。CCMD3对癔症的描述: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本障碍以癔症型人格为基础,起病时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 4.4、PTSD: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又称延迟性的心因性反应) 4.5、 应激:应激是各种外在刺激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焦虑机体的一种状态 4.6、癔症性漫游:又称为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

9、的心理障碍 4.7、急性应激障碍 :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有各种分离症状、意识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回闪、回避反应等临床表现。 4.8、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以明显的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适应性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4.9、领悟:是转换障碍治疗的一个方法,即让病人认识到引起躯体症状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为转换障碍以及相关疾病选择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当病人开始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了障碍时,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4.10、暴露疗法:亦称暴露冲击疗法,

10、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极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脱敏。其做法是让患者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情境,或置身于严重的恐怖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1 5.1、分裂样人格障碍:特征是一贯情感退缩、社会退缩和其他接触上的退缩;喜好幻想、独自活动、内省性沉默寡言;很少表达感受和体验愉快。 5.2、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5.3、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

11、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5.4、人格障碍: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痛苦状态或冲突。 5.5、人格:即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5.6、需要:是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总的反映,是人火丁的基本动力。包括自然型需求以及社会性需求,后者是后天习得的需要,为人类所独有。如对劳动生产、社会交往、文化学习的需要,而已道德、威信、审美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通常是从社会要求转化来的,当个人认识到这些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5.7、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

12、、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还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需要和刺激是刺激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需要产生后,不一定就变成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变成动机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 5.8、特质:一个人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即人格的特质。特质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表现出来得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5.9、人格改变: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人格上的显著变化,多为异常情况。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多出现在成年期并有特定的前因,如严重或持久的应激、极度的环境剥夺、酒中毒、脑外伤、精神病或神经症等疾病等。 6.1、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发作时突然性的,经常在数小

13、时或数天内,并且没有明显的诱发事件。CCMD3中对双相障碍的描述: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 6.2、三元认知学说:这一学说是由贝克所提出的。他的三元认知说包括对自我、当前体验以及将来的消极想法。对于抑郁症病人而言,对自我的消极想法是指病人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无价值的以及不能胜任的。当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这种想法就会导致自尊的降低。他把这种不愉快归因于自我的无价值。 6.3人际关系疗法:人际关系疗法是针对抑郁症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沙利文的相关疗法。这种疗法非常简单,不用挖掘病人的童年经验和防

14、御机制。它将焦点集中在个体当前的社交关系上,尤其是当前的人际问题。人际关系理论注意研究方面的问题:悲伤、斗争、角色转换和社交障碍。此外,人际关系治疗在防止抑郁症的复发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这种疗法的优点在于时间很短,敏感,而且不贵。在治疗抑郁症上,它的疗效非常显著 6.4、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6.5、谵忘性狂躁:躁狂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呈极度的兴奋躁动状态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

15、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这种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6.6、环性心境障碍: cyclothymia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活动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后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最后可到情绪的相对正常时期或又转为轻度的情感高涨。间歇期可达数月。 6.7、恶劣心境障碍:dysthymic disorder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16、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6.8、木僵: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抑郁发作可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食,达木僵状态,但经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这种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 7.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是广泛的认知和情感机能障碍,包括妄想、幻觉、言语行为混乱以及不合理的情绪,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对病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 7.2、自知力缺乏: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接受治疗。大多数已经入院接受治疗的病人都会断然否认自己有异常行为。这种对症状的无意识,被神经心理学家叫做疾病失认,也可在脑卒中及受到头部创伤的病人身上观察

17、到。 7.3、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妄想活动中的推理过程与正常思维活动中的推理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即使有着明确的反面证据,病人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观念。 7.4、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病人表情上看起来没有出丝毫情绪迹象,而且这种情感变化不仅局限于外在的表情、言语和行为,更重要的是病人主观上的情感体验变得像一潭死水,很难激起波浪,没有什么体验,起初不能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建立情感上的联系。病情加重后,对周围的事物都丧失兴趣,对大喜大悲都变得惊人的平淡,对个人生活也漠不关心。 7.5、音乐治疗:根据病人的症状和有关情况,分别制作不同

18、的处方磁带,有针对性地放给病人听,并对病人在音乐治疗中的进步给予鼓励,如举办小型文艺演唱表演,优先使用娱乐工具等。 8.1、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8.2、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是个体担心发胖而采取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8.3、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的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

19、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2 9.1、性心理障碍:是指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一组心理障碍,表现为以异常的性行为满足性需要的主要方式,从而不同程度的干扰了正常的性活动。 9.2、易性症:是在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同性恋。 9.3、恋物癖: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几乎仅见于男性。他们通过吻,尝,抚弄该物品获得性满足,这些物品包括内衣、内裤、乳罩、头巾、衣服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也可以成为眷恋物。

20、9.4、异装癖:是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的满足的一种性变态形式。 9.5、露阴症:是指反复出现在陌生异性面前暴露自身的性器官,以获取性满足。伴有手淫,绝大多数为青春期男性,多见于春季,除露阴外无其他进一步性要求。 9.6、 窥阴症:属于性心理发育障碍,是一种反复多次地窥视他人性活动或亲昵行为或异性裸体作为自己性兴奋的偏爱方式,有的在窥视当时手淫,或在事后通过回忆与手淫,达到性的满足。 9.7、 摩擦症:男性患者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分摩擦和触摸女性身体某一部位,以达到性兴奋。 9.8、 性施虐狂的特征是向性爱对象施加虐待以取得性兴奋,性受虐狂是指接受性爱对象虐待以获得性

21、兴奋,两者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并存。 9.9、 嗜血淫症:是在性施虐和性受虐中,一种以割对方或自己的皮肤使其流血,通过吮吸血液,以增加性交时的快感,达到性满足的方式。 9.10、窒息自淫症:是在性施虐和性受虐中,通过罩上塑料袋或勒颈,在不分班缺氧的同时手淫。9.11、色情杀人狂指一些旅虐淫者,有的在强奸的同时虐杀对方,并损毁尸体,如切除乳房,阴道内插入树枝,口腔内塞入阴茎套等,或碎尸成片;有的并无性交行为,对异性的杀害与碎尸本身,成为满足性欲的方式 9.12、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9.13、绝对性同性恋:只有

22、同性恋而无异性恋,又称单项同性恋,他们即使迫于压力与异性结婚,也无正常性功能,有的只有借助性幻想把配偶当做同性方进行性活动。 9.14、相对性同性恋:又称双向同性恋,他们不仅有同性性爱活动,也有异性性爱活动。 9.15、双性恋:在人类的性取向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双性恋。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一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也可能与其中一种性别保持单一性爱关系,或偏爱于一种性别。 9.16、恋兽症:指以与动物进行性活动作为经常地、偏爱的甚至是唯一的满足性欲的方式。 9.17、恋尸症:指与异性尸体发生性活动作为经常地、偏爱的甚至是

23、唯一的满足性欲的方式。包括猥亵,奸尸和毁伤尸体,也包括食尸症。 9.18、恋童癖:指以异性或同性的儿童为性欲对象的一种性心理障碍行为。 9.19、性功能障碍:是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正常的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满足。性功能障碍多数都没有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性器官没有异常或病变,而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因而在性学中常常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 9.20、性功能:是指男女性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性欲,准备,性交,性高潮和射精等环节 9.21、性欲障碍:表现为持续性,蔓延性的性兴趣缺乏和性唤起抑制。 9.22、性兴奋障碍:是指患者难以产生或维持进行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正常生理反应。在男性表现为勃起障碍,在女

24、性表现为阴道干燥或缺乏滑润。 9.23、阳痿:指男性虽有性欲,但在性交时难以产生和维持满意的因茎勃起。 9.24、冷阴:指成年女性有性欲,但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性交时生殖器的适当反应,如阴道湿润和阴唇膨胀,以致性交时阴茎不能舒适的插入。 9.25、性高潮障碍:表现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性高潮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存在,或者不适当的推迟,如早泄,射精延迟,女性高潮缺乏。 9.26、早泄:是指射精发生在阴茎进入阴道之前,或进入阴道中时间较短,在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提早射精而出现的性交不和谐障碍。 9.27、不射精症:又称射精不能,是指具有正常的性欲,阴茎勃起正常,能在阴

25、道内维持勃起及性交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但无性高潮出现,且不能射精。 9.28、女性性高潮缺乏:指女性在性活动中根本满意或很难有性兴奋和性高潮的体验。 9.29、阴道痉挛:是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主要指性交时阴道和盆底肌肉系统不自主的剧烈而持续的收缩,使勃起的阴茎无法插入,或虽能插入,但在性交时或性交后,阴道口或深部产生疼病及不舒适。引起阴道痉挛的原团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 9.30、性交疼痛:指性交引起女性或男性的性生殖器疼痛。 10.1、戒断综合症:在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一旦停止用药、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发生的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另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与体征。

26、 10.2、耐受性:指随着个体连续地反复用药,机体对药物原有剂量变得不敏感。个体需要获得原有药理作用或心理体验,就不得不增加剂量的状态。 10.3、药物滥用:指任何一种有悖于社会常规或偏离医疗需要的间断或不间断的使用某种 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 10.4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躯体状态,表现为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使用某药物的行为或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药物的心理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10.5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11

27、.1、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 11.2、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婴幼儿时期就发病的全面性的精神发育障碍。 11.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任性的一组行为障碍综合征。 11.4、分离性焦虑:是指儿童与亲人、家庭或其他熟悉的环境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的情绪。 11.5、唐氏综合征:是最普遍的染色体畸形而引发的紧身发育迟滞。 11.6、恐惧症: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的物体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 3 11.7、先天易感性:是指先天的

28、易患某种障碍的倾向以将排尿练习、保持力控制训练、报警训练以及清洁训练等及后天环境两方面影响的共同作用。 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策略。这种方法在遗尿报警法的基础11.8、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反复上,让父母来干预患儿尿床行为,父母督促孩子,入睡前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规多排尿,入睡后每间隔1小时就弄醒患儿,如未尿床就给予表扬,再饮更多的水;如发生尿床,就让患儿11.9、感觉统合与注意力训练:是根据患儿多个感觉通自己换床垫和衣物,并反复进行排尿训练。 道和运动反应之间存在整合与协调失常的情况,通过心理11.22、自闭专才:指部分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同时,功能和症状

29、评定,制定个体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用专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的孤独症患儿。 门的器材进行系统的感觉运动协调和注意力功能训练,对11.23、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缺乏控制于学龄前和学龄期患儿可收到一定疗效。 排尿的能力,表现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地昼夜经常不自主11.10、聚合式家庭模型:聚合式家庭模型认为有品行排尿,而且这种遗尿并非由某一种躯体疾病引起。 障碍的儿童的家长缺少养育孩子的技能,总是以一种前后 不一致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就强化了孩子的非适应行12.1、谵妄:是一种快速发作的、随时间波动的、对为,不能让孩子的社会化行为得以很好的进行。儿童的消治疗有快速反应的认知障碍。 极行为增

30、多,增加了父母的批评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消12.2、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地、逐渐地衰退,经常极互动。儿童观察到父母愤怒的提高,并且学习了这种攻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 击性的行为反应模式。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儿童和父母间12.3、器质性遗忘:是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下降,的互动。 导致顺行性遗忘和时间定向障碍,但也可出现逆行性遗11.11、攻击性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以及忘。 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行为。较早可发生在4 12.4、老年性痴呆: 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6岁,表现为咬人、咬物或好打人。这些行为通常只是脑器质性痴呆、 一种冲动,可毫无动机或只是为

31、了好玩或引起他人的注 意。 11.12、反社会行为: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二、简答: 的一些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偷盗和欺骗等。 1.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心理11.13、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与学习技能障碍的含义相障碍分为哪十种类型? 同。指儿童在其发育的早期起,其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因为缺乏学习机会、智力发育迟缓、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后天脑外伤或疾病的后果,而是源自患者认知加工过程的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异常,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异常为基础的一类障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

32、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碍。 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11.14、抽动障碍:是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行为障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形障碍、情绪障碍,碍。主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抽动秽语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综合征等三种。 1.2、请简述变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11.15、简单抽动:简单抽动持续时间很短,不超过一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秒,是以简单行为,如眨眼、耸肩、头部痉挛、鼻子颤搐、理结构问题。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清嗓子、叫、呻吟、打嗝、运动性抽搐、夹舌头、肌肉痉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解释心理

33、异常的心理挛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抽动形式。 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11.16、短暂性抽动:是急性发作,常限于某一部位一1.3、请解释心里异常的实质。 组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 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起病于学龄早期,4 7岁儿童常见,男孩多见。 也有其物质基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11.17、排泄障碍:指儿童在4 5岁时还不能控制自己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的大小便。主要分为遗粪症与遗尿症两种。 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从反11.18、遗粪症:亦称非器质性遗粪症,是指

34、反复随意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或不随意的在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认可的地方大便,大便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物理性质通常正常或接近正常。 1.4、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1.19、保持力训练:是治疗排泄障碍的一种方法。其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在清醒时增加正常的膀胱容积能力。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和有效的方法,并为膀胱能保持的久一些,儿童遗尿的可能性也就会降低一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些。进行保持力训练时,要在每天事先规定的时间里,让1.5、请简述心里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 儿童喝

35、一些流质食品,当他们想上厕所时,就告诉父母。以经验为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持3分钟,然后逐渐加长,直到儿童能坚持45分钟。每与否的标准。心理测当儿童能够成功地坚持一定的时间时,都要奖励他们。 验和实践的标准。 11.20、超量学习:是治疗儿童遗尿症的一种常用方法。1.6、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 其目的是帮助儿童在睡眠时增加正常的膀胱容量。所谓超建立有效的对心理异常的诊断体系。即根据个体量是指儿童连续14个夜晚没有尿床后,让儿童睡前15分在心理异常表现上的相似性及其差异,把他们分类到不同钟喝一杯水。如果儿童能够连续两个晚上不再尿床,那么的群体中去,这是变态心理学

36、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增加喝水量,直到儿童睡前喝水的数量等于自己的年龄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的描述。“病理学”是指产生可观察的加2。连续14个晚上没尿床后,可停止超量学习的治疗心理异常表现的心理和生物学过程的异常。对心理程序。 异常病因学的描述。病因学是指环境中的事件或个体自身11.21、干床训练:是治疗儿童遗尿症的一种常用方法。特点中能够产生病理性变化的因素。对心理异常病4 程的描述。即对心理异常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描述,并同时区分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与心理异常有关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1.7、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包括方面? 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标准的指标包括社会适应行为,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

37、定性,挫折的耐受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8、为什么说行为主义的三个假设可以直接应用于异常行为? 首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其次,人们能从实验中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最后,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会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1.9、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变态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对各种方法的了解和各个层次理论的融合。 2.1、请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答:判断某一精神活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

38、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2、简述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答: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五个方面: 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2.3、简述几种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答: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2、精神自动综合征:是在意识

39、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4、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5、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病人认为自身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2.4、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还是正常,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

40、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程度。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5、简述妄为的特点。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特点: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2.6、简述如何理解自知力? (1)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2)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

41、疾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构成了精神科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精神障碍病人自知力保持完好,如各类神经症病人。但多数精神障碍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自知力缺失,因此,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也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服药、住院。 (3)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存,病人感到自己与以往有所不同,甚至会主动诉说自己的异常体验。急性起病的病人会表现得十分困难,因为病人意识到自我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却说不清原因。 (4)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逐渐恢复。 (5)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

42、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2.7、简述谵妄的诊断标准。 处于谵妄状态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注意受损和认知损害; 表现为迷茫、无法与周围的人沟通、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注意力维持在一些几乎是最简单的任务上; 有明显的记忆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并伴随有定向障碍、情感障碍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谵妄的症状不是逐渐产生的,往往迅速起病。 它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在一天内有所变化。 3.1、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

43、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有时出现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惊恐发作时,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在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在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3.2、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会极力回避令其感到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恐惧症病人的恐惧反应同现实情境的危险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这种恐惧反应可能会妨碍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3.3、特定恐惧症分为哪些类型? 答:(1

44、)动物恐惧症:通常是猫、狗、鸟、老鼠、蛇和昆虫;(2)自然环境恐惧症:包括污物、高度、黑暗、风、水和风暴;(3)情境恐惧症:包括桥、电梯、飞机、隧道、封闭的场所、公共运输工具;(4)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5)其他:包括疾病或死亡。 4.1、癔症的诊断标准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1项综合征,如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等;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受损;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 5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

45、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4.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及其治疗 原因: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是创伤性事件,比较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性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对威胁和创伤感觉最敏感的人最易患上PTSD。 治疗:药物治疗,如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以使一些病人的某些症状得以缓解

46、;心理治疗,如暴露、眼动脱敏再加工、公开等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无法治愈。 4.4、 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及其临床描述 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应激源、个性和易感素质是引起适应障碍的可能原因。 适应障碍的临床描述:适应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以明显的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适应性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男女患病率相等。有明显的情绪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多为发泄行为或品性改变,病人还可出现其他适应不良的行为。 4.5、适应障碍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放在帮助患者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 5.1、简述人格障碍的成因。 生

47、物学因素因素,病理生理中大脑边缘系统有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某种障碍。早年的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冷漠和疏远,正常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得不到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通常母亲过分溺爱,父亲过分苛求 5.2、CCMD-3对人格障碍的分类; DSM-IV对人格障碍的分类。 CCMD-3对人格障碍的分类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性、焦虑型、依赖型、其他人格障碍等九类。 DSM-IV的分类: A组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B组人格障碍:

48、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C组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5.3、 偏执型人格形成原因 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5.4、 偏执型人格治疗方法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