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讲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讲稿双凤中心卫生院中医基础护理 第一单元 基本特点和总则 第一节 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互相联系或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功能上也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生活实践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对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人体适应自然界的机能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
2、以及一天中昼夜晨昏等各方面变化,一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机能,或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辨证施护 1、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 2、施护: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既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定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因此,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 1 - 第二节 护理总则及其内容 一、护理总则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整体观和辨证的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
3、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不同的病证中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与护理原则。 二、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标本缓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含义、内容及其运用 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的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科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邪虽然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是唯一的,还必须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治疗与护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目的。这种“扶正”既以祛邪为目的,但又更注重保护正气,避免邪气入侵,减少发病机会。 1、扶正法: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 2、祛邪法:适用于单纯有邪而正虚不显著者。
4、 3、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者。 4、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 5、扶正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护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指护理与治疗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 中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应从诸多复杂的因素变化中找出病变的本质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护理治- 2 - 疗。这种针对病因、病位和病变性质所在的护理与治疗,就是护病求本与治病求本的原则。 1、正治与正护法: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护理上,取用寒性药治疗及取寒凉护理
5、法护理热性病;用热性药治疗及取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与护理法则。同样如“虚则补之”取补虚护理法,“实则泻之”取攻下护理法,都是逆其证象而护,即属正治正护法范畴。 2、反治与反护法:指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护法。又称“从治从护法”即顺从其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如: 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又称“热因热用“法。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称“寒因寒用“法。 塞因塞用:指用补塞法、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称“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泄泻症状的
6、方法,称“通因通用”。 标本缓急 标,即指现象。本,即指本质。从正邪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本身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新旧或发病先后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矛盾斗争过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所- 3 - 以在“标本”治疗与护理中,有“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及标本同护的不同。 1、急则护其标法:这是指标病甚急,如不先护其标病,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总体治疗的一种方法。如肝病出现以腹水胀满为主而致的呼吸喘促、二便不通的危急证时,治护均因立足于先解决标证紧急的腹水,用水消退后再治肝之
7、本病。 2、缓则护其本法:这是指从疾病根本上着手的护之法,大都用于症状与病势较缓的病证,如虚劳内伤的阴虚发热,发热是标,阴虚是本,在发热不甚、症状不急时, 护上采用滋阴治本法,当阴虚平复后,发热症状就可缓护。但“缓则护其本”与“急则护其标”是相对而言,是应根据疾病的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的。 3、标本同护法: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条件上不允许单一护标或单一护本时,可采取标本同护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如原有肾炎,又复患风寒感冒,出现严寒无汗,咳嗽胸满,腰痛尿少,全身浮肿时,病之本在肾虚水泛,病之标在风寒束肺,两者俱急,可采取解表、温阳化水同时并举的护方法。 三因制宜 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的原则。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保健、养生、用药、护理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理互不干涉与生活习惯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因此,运用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的特点来确定临床护理原则、保健及用药,称因地制宜。 - 4 -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不的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体质强弱、文化修养及精神状态的特点,进行辨证护治,称为因人治宜。 - 5 - 第三节 预防与护理 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内容及其运用 1、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护理工作应立足于病先防。 调摄精神,锻炼身体 调摄精神,中医学高度重视情场活
9、动与疾病及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虚伤脾,悲优伤肺,惊恐伤肾等,说明不同的情场可以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不良的精神刺激,如果其程度严重或持久,可以引起休体的阴阳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经脉阻塞不通而发生疾病,或者使正气内夺,抗病能力降低而招致外邪诱发疾病。护理工作者要用美好、和蔼、诚奶、充满信心的语言,大方高雅的举止和仪态,能使病人消除焦急、恐慌的不安情绪;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可能形成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积极的情绪可以加强机体的抗邪能力与康复能力,能有效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协助药物的作用而加速痊愈,甚至不药
10、而愈。 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及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中医有“引导”与“吐纳”的锻炼方法,“引导”是指“摇筋骨,动支节”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全身肢体适量运动,以达到舒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在导引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并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结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如气功就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积极休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护理措施。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 6 - 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与调配合理,不偏嗜等。中医强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如
11、过劳过逸,都可使气血失调或耗损,疾病由此发生。 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强调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气”等,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保健护理内容。由于四季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必须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身体健康。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中医强调强身防病养生法,且辅以药物调养,对素体衰弱者,以及一些素来不重视摄生养性的,可借助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民间有以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消毒防病以及采用人工免疫接种方法者,在预防医学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既病防变 中医对既病者,强调既要争取早期积极治疗,又要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一定要
12、掌握疾病发生书展的规律及其传变的途径,做到早期预防,早有准备。有护理与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和发展,控制疾病由表入里,以至侵犯内脏。若能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有效的护理,则能够“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 7 - 第二单元 一般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 一、顺四时调阴阳的原则及运用 原则 指患者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运用 1、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暑,万物新生正茂,人们要早起去户外散步,使阳气更充沛。护理中,保护患者体阳不过分消耗,慢性阳虚患者,除春季用食物或药物补阳气以外,还应防止风邪侵袭,夏
13、季不贪凉夜露,损害阳气,在酷暑炎热之白昼,当阴居避暑热,以免出汗多伤卫阳,可适当饮用生津止渴降温饮料,此时体内阳气即无过多损耗,若有所储备,则到翻阅能抵御寒邪侵扰,这样不但有益于病人康复,亦可预防秋冬发生腹泻哮喘等症。 2、秋冬之季,气候逐渐转凉,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人们应防寒保暖,使精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所以在秋冬时节要保护患者机体阴津藏而不泄,对慢性阴虚精亏患者秋冬季节以食物或药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才能预防春夏阳亢之时对阴精的耗散。应以平调为宜,患者衣着不宜太厚,或近火取暖或少食辛温之品驱散寒气,以防春来之时因冬不藏精而春病于温的病证,肾阳虚而又多寒的病人,则应温补阳气,此时以食物
14、或药物温补为宜。 二、六淫致病与病室环境的要求及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六淫致病 自然界中四季气候正常变化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如气候反常,人体不能适应或抵抗力低下,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而称为六淫。护- 8 - 理工作中应主动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病室环境要求 1、病室整洁,安静,通风,空气新鲜,病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明亮,使人舒适愉快。 2、休息时拉上窗帘,让患者很好地睡眠,急性热病患者及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光线可稍暗;眼病病人可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3、风湿以及阳虚里寒证的患者,室内光线应充足,可增进患者食欲,促进疾病康
15、复。 4、夏季,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降温、保持凉爽,其他季节时每天至少通风1-2次,但在通风换气时注意患者不宜直接吹风,防止寒邪侵袭。 5、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的虚弱程度、疾病的阴阳属性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房间的湿度一般以18-20为宜。 三、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治疗过程中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劳或过逸,动静结合才能利于疾病的痊愈,应做到劳逸适度。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动。适度的活动能促使气血流畅,增强体魄及加强搞御外邪能力,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尽快恢复脑力。 - 9 - 第二节 情志护理 一、七情致病与护理 喜、怒、忧、
16、思、悲、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七情致病 情志异常、内伤脏腑:情志的异常变化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或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七情异常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生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全过程即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免损伤脏腑的神
17、和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则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气血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七情护理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其他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消极情绪。 2、避免七情过急:喜、怒为七情之首,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然- 10 - 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忧郁、悲伤能够损神伤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侵入。思虑是七情之一,适度的思能
18、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证候。惊恐对人体也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惊、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志失常等方面的证候。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及应用、护理方法 护理的原则及运用 1、诚挚体贴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同于正常人,环境、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对精神有影响,护理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要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当患者忧愁或痛苦时,应主动与之分忧,病人悲观时要热情地予以鼓励,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患者情绪安定,保持良
19、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的痊愈。 2、因人施护 由于患者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耐心、细致,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减轻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压力,以利于身体康复。 3、避免刺激 病室与环境必须保持安静。护理人员要尽量做到四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以保持病室内的安静,避免患者受不到必要的恶性刺激。 情志护理的方法 - 11 - 1、说理疏导 通过正面疏导,开导和引导患者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患者情志,从而达到治愈心理疾病的目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得患者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患者要有同情心
20、和责任感,对患者的隐私要注意保密,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喻之以例,明之以法,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疏导而改变患者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2、劝说疏导 通过与患者交心谈心,接触患者,取得患者的信赖,调查清楚真正致病的原因。有针对性、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3、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以达到调整患者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目的的方法。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办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患者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体病,移不治为可治,每每会
21、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相制即是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4、顺情从欲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反常,对此应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在护理中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尤其在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应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患者,应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帮助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 12 - 5、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通过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而防治疾
22、病的。在护理中,可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气功锻炼,使患者的情志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 - 13 - 第三节 饮食护理 一、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 饮食宜有节 饮食要有节制,过饥、过饱都能伤害脾胃正常功能。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使脾胃运化功能处于常态,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饮食宜随和 人体营养来源于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宜多样化,以保证各个脏腑的需要而维持正常功能,若对饮食有所偏嗜或偏废,体内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容易发生疾病。饮酒日久易患肝病,吸烟过多易患肺癌,偏嗜辛辣烟酒可致脾胃积热,大便干燥或成痔疾。 饮食宜卫生 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 清补类食物
23、具有寒凉性质的食物:如鸭、鹅、龟、鸡蛋、鸭蛋、豆腐、粳米、小麦、苡米、绿豆以及种种豆芽、梨、甘蔗、莲子、海带、菠菜、白菜、冰糖等。这类寒凉性食物常用于热性病证的调护,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功效。 温补类食物 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鸡、鸽、鲤鱼、糯米、桂圆肉、锅巴、荔枝、花生、胡萝卜、茄子、红糖等。这类温热性食物常用于寒性病证的调护,具有温中、补阳、散寒等功效。 平补类食物 这类食物既没有寒凉之偏性,又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较平和,如牛奶、猪肉、牛肉、鸡蛋、黑鱼、扁豆、芝麻、山药、红枣、莲肉、香菇、黄花、- 14 - 黑木耳、竹笋等。这类平补食物常用于各种疾病的恢复期,具有补益和中等功效
24、,一般人也宜食用。 辛散类食物 具有辛温或辛热性味的食物如:生姜、大蒜、葱、花椒、茴香、苏叶、桂枝、白酒等。可用于各种阴寒之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效。 清热类食物 具有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西瓜、萝卜、葫芦、莴苣及各种动物胆等。常用于实热证的调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 三、饮食宜忌及其运用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辨,阴阳表里之别,故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疾病证候类型来指导患者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配合治疗的目的。 饮食对不同体质、性别、年龄病人的宜忌 1、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食
25、物,忌食肥甘厚腻、助湿生痰食物。 2、体瘦者多阴虚,血亏津少者宜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忌食辛辣动火、伤阴食物。 3、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气血容易亏损,宜食清淡营养、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硬固、粘腻食物。 4、青年人活动量大,气血旺盛,宜食营养丰富的血肉有情之品和五谷杂粮、新鲜果菜,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5、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炎生疮。 - 15 - 6、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宜多食谷肉果菜等营养丰富的食品,不可偏嗜,以免过胖或营养不良。 饮食对四时气候的宜忌 1、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上升,宜食清淡瓜果豆类,忌油腻、辛辣食物,以免且阳外泄
26、。 2、夏季天气炎热,由于暑热夹湿,脾胃容易受困,宜食甘寒、清淡少油食品,忌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3、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袭人,早晚凉爽,以致咳嗽或痰喘复发,宜食清淡蔬菜、水果等生津滋润食品,忌食辛辣燥热食物。 4、冬季天气严寒,万物伏藏,易遇寒邪,宜食温食物,忌生冷、过咸食品。 - 16 - 第四节 病后调护 病证后期是指正气渐复,邪气已衰,脏腑功能逐渐恢复,疾病好转,已趋于痊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合理的调养和护理,以使病邪彻底清除,脏腑功能完全恢复。 一、复病诱因及其含义 病证后期,如调护不当,致使病邪重又在体内复燃,脏腑功能出现失常,可使病情复发。因此,在病证后期应注意适当加强
27、锻炼身体,合理调配,调畅情志。 1、风邪复病:风邪,泛指六淫之邪。大病初愈之人,往往正气不足,卫外亦必然薄弱,故常常因感受六淫之邪而引起疾病的复发。 2、因食复病:大病初愈,胃气薄弱,如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者,即谓之食复。 3、因劳复病:大病初愈后,因精神刺激或形体劳倦及房室不节等引起疾病复发称之劳复。 4、因情复病:情志所伤,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在病证后期不注意情志调畅而引起疾病复发,称因情复病。 二、病后调护的方法及运用 防止因风邪复病 1、扶正助卫:人体卫气布于体表,是抵御六淫之邪侵入的主要力量。如果卫气充盛外邪难以侵入。因卫气根于下焦阳气,为中焦水谷之气所
28、补充,所以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补充脾肾都是必要的措施。还可利用自然调护,可常以日光晒浴背部或全身。 2、谨避风邪:病人在病后恢复阶段,由于气血阴阳平衡处于渐渐恢复之- 17 - 际,故适应能力较弱,应随时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以免风寒侵入。居室应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以防风邪挟杂他邪侵袭人体。 防止因食复病 1、合理食养:对于病后初愈者之饮食最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洁净卫生。二是容易消化。三是辨证施养。寒病者宜偏于温养,但不宜过燥;热病者宜清养,应防其过寒;虚证者因宜补益,但不宜呆补、大补。总之,由于病后初愈之人具有阴阳平衡不稳及正虚邪恋的特点,在饮食调补时,应防止偏补太多与因补邪滞。若辨有不
29、当,同以平补递进为宜。 2、注意忌口:处于病后初愈之患者,由于病邪余焰未熄,故凡有助于增邪伤正的饮食,皆应注意忌口。 防止因劳复病 1、防精神疲劳:做到劳逸结合,调整生活制度。 2、防形体劳倦:进行必要的形体活动,使气血流畅,有助于彻底康复。 3、防房事复病:应分别对病人及其配偶强调在身体完全康复前宜独宿静处。 防止因情复病 1、心情要舒畅:树立病人乐观情绪,保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不良刺激。 2、避免情志异常波动:避免五志过极,因五志变化对各脏腑的不同影响可使脏腑失调,加重病还必须。 - 18 - 第四单元 投药护理 中药给药规则 一、给药时间、服药湿度、剂量、方法 给药时间 古代“子午流注”
30、学说集中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医家认为:心脏功能午时最强,子时最弱:肾脏功能酉时最强,卯时最弱,等等,并以此来指导用药。 1、选择给药时间 疾病会导致体内活动时间节律的失常。药物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恢复正常。因此,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使之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时辰阴阳盛衰协调,与用药疗效及副反应大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择时用药的具体做法是: 阳药用于阴长之时,阴药用于阳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之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而扶阳抑阴,祛除病邪。 凡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
31、病,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 借助天之阳气旺于昼、阴气旺于夜之际,治疗三阳经病于白昼给药,治疗三阴经病于黑夜给药,使正胜邪退而获愈。 治疗上焦疾病,先食而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宜在饭前服药。 - 19 -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在早晨空腹服药;病在骨髓者,宜夜间吃饱饭后服用。 2、确定用药时间 应顺应人体的时间节律,根据病情确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一般疾病的用药时间是:分次口服,每日2-3次。 急性病、热性病及时给药,确保药力持续,尽快地发挥防变逐邪之作用。2小时服用1次,必要时采用频服法。慢性病服用丸
32、、散、膏、酒等剂宜定时给服。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以利吸收;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可不拘时间频服。平喘药宜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以达止喘之效;治疗咽喉疾患的药物可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健胃药于饭前服以开胃,制酸药饭前服以抑制胃酸,消食导滞药则宜饭后服用,而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 涌吐药宜于清晨、午前服用,固古人有“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之说,故宜早不宜晚。 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给服;润肠通便药宜空服或半空腹时服用,以利清除肠胃积滞;泻下药宜入夜睡前给予,病情严重者可酌情给药;泻药则应及时给药,按时服用,直
33、至泻止停药。 驱虫药宜清晨或晚间睡前给药,截疟药于发作前3-5小时服药。 涩精止遗药宜早、晚各服1次,调经药、治月经病的药物则按证候于经前、经期服药。如肝气郁滞痛经者,于经前3天服用疏肝理气之剂,以条达肝气、调畅气血,再于经期服以理气止痛之剂,以缓痛经,恢复正常的- 20 - 月经周期。 特殊情况医嘱给药。如龟龄集治阳痿应于早餐前2小时服用,每日1次,鸡鸣散治疗湿脚气,宜在凌晨4时时冷服。 服药温度 一般指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中成药则用温开水、酒、药引等液体送服。 一般汤剂宜温服。因冷者属阴,阴盛损阳,而胃气属阳,胃气弱时进冷场,抛必
34、在伤阳气而对病情不利;温服也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温服则能减轻恶心、呕吐等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汤剂放冷后需温服时,应先将汤药加热至沸,使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分解,然后再放温服用。不宜只加热到温热不凉的程度就服用,否则汤剂中的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沉淀于下,以致影响口服的疗效。 2、热服:将煎好的药液真热服用。 依照“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属“寒者热之”以助药力;真热假寒证用寒药宜热服,属“寒药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之剂,也宜热服。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用。 依照“治寒以热,凉血行之”之法,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35、,属“热者寒之”;真寒假热用热药,宜冷服,属“热药冷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之剂。 - 21 - 服药剂量 指1日或1次投予患者的药物量。 服药剂量大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一般药物剂量由医师确定,或按药医嘱酌情给药。一般汤剂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重症也可一日多剂,以加强药效。呕吐者宜少量多次给服,咽喉肿痛者可频频含咽,小儿服汤药可适当增加次数。发汗药、泻下药、催吐药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中成药按剂型与要求可给予片、丸、粒、支、克等单位的药物服用。小儿则根据年龄和要求酌情减量。 服药方法 中药剂型种类多样,采用的服药方法也有多
36、种。 1、汤剂的服法:有分服、顿服、频服、连服等方法。 分服:将一天药物总量分成几次服用,使药物在体内维持适宜浓度,持续发挥作用,达到治疗效果。一般采用每日2次等量服法,也有日3服、日4服、日3夜1服等,可根据病情需要、药物性质及患者体力差异等酌情掌握。若老幼体弱,或病久症重正气较弱者,一次服药量宜少,一剂药可分3-4次服用;呕吐患者可先少后多,分数次服下。 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而快速起效之功。适用于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如用以急复其阳的干姜附子汤,治疗过汗心气虚的桂枝甘草汤。 频服:将一天的药量分少量多次服入,使药效持续,且量少力缓以防伤正,有益于正虚邪实不宜峻攻者。适用于上
37、部疾病,尤其是咽喉疾患、呕吐患者。如伤寒论中治少阴咽痛的苦酒汤时“少少含咽之”,及太阳误汗伤阴里实证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少少温服之”均是此法。应用频服法时- 22 - 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如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服药后汗出表解,即应停药,否则继续服药,必伤正气。服泻下药时,二便通利后亦应停服药。 连服: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给服较大剂量的药物,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更好的疗效,若病情危重,则以医嘱为准,可日服2-3剂,昼夜不停。如小儿流行性脑炎高热、败血症等用此种方法。 2、中成药的服法:一般有送服、冲服、调服、噙化和喂服等。 送服:将药物放入口呐,用温水或药引、汤剂送服。中成药的丸
38、、片、胶囊等可用此种方法。 冲服:将药物用温水或药引、汤剂冲化,或冲成混悬液后口服。中成药的散剂、冲剂、膏滋剂,以及处方中贵重药,芳香类药宜用此法。如镇静安神的朱砂、琥珀,活血化瘀止血的三七粉等。 调服:将中药有温开水或白酒、醋、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临床抢救用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苏合香丸及一些散剂常用此法给药。 噙化:将丸、锭、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使药物滞留病处,以利发挥更好的疗效。多适用于咽喉与口腔疾病,如治疗咽喉痛的六神丸、喉症丸等常用此法给药。 喂服:将药调化后逐口喂予患者的方法。适用于婴幼儿、危重患者或意识不清者。喂饲时要防止药液进入气管。有些患者不能正常口服时,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稀糊状,采用鼻饲法给药,不可随便撬牙灌服,以免损伤牙齿。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