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7786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1 文言文两则 备课者 李丽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 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 1.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 2.理解两个孩子的不同看法及想法产生的原因。 课前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2课时 准备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1 -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 2、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阅读预习提示找答案 3、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我们学习学弈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孟子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读文 读准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注释解

3、决 掌握生字字形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3、指名朗读,解决难读语句 三、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讨论 教 2、逐句理解,讨论解决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体会中心 学 1、什么的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 呢? 2、说说你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过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4、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 故事吗?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 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 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呢?今 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

4、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组内自学生字,先分工,再学习 4、汇报学习成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 第一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儿:小孩 - 2 - 板书 设 计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2 匆匆 备课者 李丽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知识目标 : 1 学会本课六个生

5、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目标: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 读懂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部分,并感悟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难点 课前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 准备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时 间 2课时 文。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3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几岁了?算一算你走过了多少个日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作者在走过

6、了八千多个日子的时候写的,你想知道内容吗? 2、了解作者 哪位同学查到了有关作者的资料?给大家说说 教师补充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涔、潸”的读音。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

7、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

8、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 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 4 - 板书 设 计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3、桃花心木 备课者 李丽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

9、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 难点 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 学 准备 2

10、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 2课时 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5 -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

11、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

12、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 多,有时浇的少。” 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 6 - 板 书 设 计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4* 顶碗少

13、年 备课者 李丽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悬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举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 7 -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

14、取得成功。 重点 难点 课前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1、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2、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1课时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 2、师: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顶碗少年的故事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本课的词语 3、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你觉得这是一

15、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三、品读语句 1、画出描写少年表演时的情形以及描写观念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集体所馈,感情朗读 第一次表演 第二次表演 第三次表演 3、从三次表演中,你们从中悟到了什么 4、读到这里,你们体会到作者每次想起这场表演心里的那份微微的激动了吧!拿起笔,把作者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 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 8 -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5* 手指 备课者 李丽 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16、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 9 -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重点 难点 课前 准备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教学1课时 出一定的道理。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10 -

17、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教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 写的? 2.自读课文,填表格。 学 手指 长处 短处 启发 拇指 过 食指 中指 程 无名指 小指 3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 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 有用,

18、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5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6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5、手指 板 书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设 计 - 11 - 课题 教 学 目 标 口语交际习作一 备课者 李丽 知识与技能: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

19、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重点 难点 课前 和朋友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教学3课时 准备 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时 间 到的启示。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12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

20、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 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 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

21、、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教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 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学 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过 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 程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 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 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

22、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

23、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 - 17 -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板 书设 计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7* 藏戏 备课者 李丽 藏戏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

24、俗散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25、,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 课前 查询藏戏的由来 教学1课时 准备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18 - 一、谈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 2、展示资料,了解藏戏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教 学 过 程 3、和同学交流藏戏的艺术特色 4、指名交流藏戏艺术特色 三、深入探究 检查读通情况,积累词语 1、词语卡片认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文,检查读通情况 3、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 4、再读藏戏形成过程的部分,想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了解藏戏的艺术特色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概藏戏艺术特

26、色的语句 2、指名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3、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语句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藏戏的哪一特色最感兴趣? 四、总结 师:藏戏历史悠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 7、藏戏 藏面具表演 悠久历史 不用舞台 板书 程式固定 设 计 唱腔、动作丰富 演三五天毫不稀奇 - 19 - 课题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名族的 简 析 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教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

27、竹楼的特点。 学 过程与方法: 目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点 难点 课前 准备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1课时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20 -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戏剧的艺术魅力,其实除了戏剧,中国的民居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民居图 2、有谁认识其中的民居,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找出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利用工具书理解本课词语

28、3、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三、深入体会 1、体会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各自特点,小组对比读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内涵 2、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特点,并说异同 四、感悟写法 你们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两处民居的特点介绍清楚的?你发现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效果?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板 书 设 计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 21 - 教 学 过 程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9 和田的维吾尔 备课者 李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

29、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 22 - 重点 难点 通过独立阅

30、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前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1课时 准备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请大家欣赏我们新疆好地方 2、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去哪里吗?对,今天我们要走进新疆的和田,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族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做到正确,流利,多读几遍 联系注释了解词语意思 画出最能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加深感悟 1、刚才自读中你们都画了哪些最能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 2、根据上面句子的内容,填一填 的维吾尔 的维吾尔 的维吾尔 3、再读,朗读中加深理解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想像作者所

31、描绘的景象 指名反馈,你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维吾尔人的其它特点 9、和田的维吾尔 板 书 设 计 豪气乐观 酷爱土地 爱美 能歌善舞 - 23 - 教 学 过 程 课题 教 学 目 标 口语交际习作二 备课者 李丽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指导选材、明确要求、指导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重点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

32、俗的方法。 难点 课前 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教学3课时 准备 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24 -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

33、;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教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 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学 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 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过

34、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 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 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程 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 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 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 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 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 25 - 课题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10 十六年前的回

35、忆 备课者 李丽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

36、的重点语句。 难点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 教学2课时 准备 时 间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26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一起学习第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板书:被

37、捕前、被捕时、被捕后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3、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学 样读? 被捕时: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过 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程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 出来? 被捕后:

38、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 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教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学 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过 读好郝 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 程 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 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

39、为了“多 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 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 29 - 板书 设计 看 事物 听 11*灯光 联想 往事 事物 想 课题 12 为人民服务 备课者 李丽 - 30 - 教 材 简 析 教 学 目 标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XX年x月x日在张思德同

40、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习本文,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并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