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7786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q(1)凡能写成(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p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零 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

2、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a0)(a0)a(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0)-a(a0)bb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

3、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1) (2) (1) (3) (1)b.0(1) b.0(2) (3) (2)k0b=0(2)b=0b0b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 14 - 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0a=1(a0),如100=1,(-2.50=1),则00无意义.

4、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a-p=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1ap(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2)-2=11(-2)-3=-4,8 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 15 -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

5、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6、、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 16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主要包括了分式、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 第十六章 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0

7、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B=A*C/B*C A/B=AC/BC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 c/d=ac/b

8、d 4.分式的除法法则:(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d/c 7.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 17 - 分式和分数有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对比分数的特点及性质,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在于分式方程解

9、实际应用问题。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k1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y=kx-1y=k xx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

10、对比之前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知识框架 - 18 - 二 知识概念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具备的重要性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

11、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第十九章 四边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平行四边形定义: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C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 19 -

12、 B7.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8.矩形判定定理: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11.菱形的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S菱形=1/2ab 13.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4.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

13、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5.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6.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7.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9.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0.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本章内容是对平面上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上的研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多动脑,把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带入做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四边形的特点,这样

1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 20 - 位数。 3.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 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经历

15、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21 -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括了二次根式、二元一次方程、旋转、圆和概率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平方根,其中0=0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 ; ; 4.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

16、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5.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 22 -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2=n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