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7808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总体分析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分析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老师们平时可能比较习惯从目录中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六单元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与第八单元总复习。其中,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除了从目录中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我们还可以能将目录和总复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因为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

2、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促进学生全面达到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将目录和总复习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总复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多位数的认识、第部二分乘法和除法、第三部分空间与图形、第四部分统计。 数与代数领域 第一部分多位数的认识的知识内容分布在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乘法和除

3、部分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主要分布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单元。 这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能够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空间与图形领域 第三部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布在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要达到下面几个知识目标: 1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

4、角。 2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部分的内容分布在第六单元,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总复习是按照知识领域将本册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类。 其中,多位数的认识和乘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大数的认识”是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有关正整数的认识

5、和计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 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复习内容,这是因为“数学广角”属于只学不考的内容,对学生不做统一的要求。虽然是只学不考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初步形成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教材之所以要安排一些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落实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标。即便是农村学校也要看到仍有许多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这些内容对于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希望老师们要扎扎实实开展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本学期的“数学广角”主要是让学生: 1初步了解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

6、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综合应用 除上面的内容外,本册还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活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下面我们按照单元逐一对本册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有4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

7、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用计算器计算 其中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沟通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十亿”“百亿”“千亿”,掌握亿以内、亿以上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正确地读写大数。 3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4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三、编排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认数。 九义教材: 第七册:第一单元

8、: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二单元: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八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现在的结构:对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 数的认识 计算工具的认识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等等。 环保教育:共有多少少先队员参加“保护母亲河”活动、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等。 3 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公路总长度,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等。 爱国主义教育:天安门广场面积,故宫占地面积,长城长度等。 建议:充分认识到这些素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充分认识到这些素材的科

9、学人文价值。 充分利用 适当补充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 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 教学时要认识到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是一致的,再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如小数可以从十进分数引入,也可以从整数引入,整、小数的计算法则本质相同。 数感的培养:P4“你知道吗”通过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 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 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

10、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出示六个省市的人口和我国的总人口。体现了提供丰富素材的编写特点,为大数的认识提供了现实背景。理解认识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到认识大数、大数的读写很有现实需要。 2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要让学生正确认、读、写大数,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教材以主题图提供的素材为背景,进行比万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 呈现计数器,利用计数器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首先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理解 “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照这样下去”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的关系,突出规律性

11、。 给出亿以内的数级和数位表,让学生利用数位表说出每个数位上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问题: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4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用来计数的单位叫计数单位。但是孩子不理解,所以在书P3页,是用列举法来下定义的,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什么是数位呢?每一个计数单位都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叫数位。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这个定义,因为死背定义是没有用的。 在教学“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时,必须要让孩子弄清楚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个概念。如果教学不到位就容易形成思维的混乱、概念的混淆。 数位顺序表需要记住吗

12、? 需要记,务必要记,只有记住后才能在读数、写数的时候不容易发生错误。关键是怎样来记。不要死记硬背,有的老师让学生抄上5遍、10遍,这样的方法不可取。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方法来记:用填表的方法,像填一填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表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画表。画出数位顺序表有难度,可以放在课后或第二课时进行。记关键数位。如可以问学生:从右边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第5位是万位,第9位是亿位,这两个数位要特别让学生熟记于心、脱口而出,这对于后面的四位分级也很有用。记相邻计数单位。如问孩子:与“亿”相邻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通过这样一些形式让学生熟记数位顺序表。 做一做 第2题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

13、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你知道吗?”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像感受1亿有多大。 例2:读数 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难在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教材: 利用已有知识,让学生发现万级上的数如何读,自己总结出只要按个级的读法,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即可。这样对照安排,突出了两者读法的异同。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出含有两级的数。 最后讨论数位上有0的数怎么读,通过探索、交流,自主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例题体现了“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的编排特点。但教学时要注意掌握探究的“度”。因为读数法则毕竟是一种由习惯演变而来的规定,有些可以由已有的知识、经验类推,有些则很难讨论得出。 读数法则: 从高

14、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5 每一级上的数都按万以内数的读法读,读完后要加上这一级的基本计数单位,在万级就在后面加上“万”,在亿级就在后面加上“亿”。 每一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者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材例题和做一做中都为学生读数提供了数位表,学生易读,但操作不方便。教学完“做一做”后可让学生思考:没有数位表,你还能读数吗?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读比较方便。 P12第16题具有开放性,对于突破“0”的读法这一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例3:写数 利用新闻中的数据引入。有什么作用? 整万数一般数。体现了知识的循序渐进,给学生的探索搭建台阶。建议放手给学生尝试写数,在交流中达成共

15、识。 让学生自己交流、总结写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从例2、例3中可以看出教学时一要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大数读写的必要性,丰富对大数的感受;二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亿以内数的读法,老师抓住0的读写这个关键进行点拨,解决教学难点。 例4:比较大小 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的数据,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两两比较。 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注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还要理解这样比较的道理 两两比较后,可以问学生:你发现我国最大的省份是哪一个?能不能按照面积大小给六个省排 排对? 教学建议:可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16、,然后小组总结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进行归纳。 例5: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提供的素材: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的科普知识。 教学时可:读数观察数的特点指出可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观察归纳改写的方法。 例6: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第一学段的估算也是把要计算的数看成近似数进行计算。但在估算中根据计算的需要,不是完全按照四舍五入法这种固定的方法来计算,所以放到这儿才学习。 教材呈现了有关太阳和地球直径的知识,是一个十分有趣味的科学素材。结合具体数据介绍了四舍五入的具体方法。 注意:1、做一做“省略百位、千位后面的尾数”。2、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需要连6 续进位

17、的情况,如396000万。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数的产生 教材安排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原始社会的记数方法符号记数自然数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前教师应多了解一些有关数的产生的知识,比如远古时候的人是怎样用实物通过一一对应来记数的,数字是这样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等等。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加强自然数概念的教学。自然数是数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生产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系逐步扩展,产生分数、小数、有理数等等。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数,接下来要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因此要让学生清晰地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 问题:教

18、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这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 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XX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是自然数。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从这组公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

19、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可以用自然数来刻画了。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XX年x月x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

20、定自然数集N=0,1,2,3,。在现代汉语词典XX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但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7 *几位数,通常也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围来说的。所以最小的一位数是1。 4十进制计数法 利用我国人口数引出读写更大的数需要更多的数级,为下一步认识亿以上的数作准备。 给出不完全的数位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

21、。把数位、数级、计数单位综合整理。 由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出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建议:放手让学生推理,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熟记数位顺序表。 5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数 例2:写数 例1: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求近似数 让学生利用亿以内的相关知识,自主探索。 6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的认识 两种应用情境,说明两种功能计算、记数。 两种算盘:中国算盘、日本算盘 让学生认识算盘上每方和下方每颗珠子所代表的数以及如何用算盘表示数,并自己收集有关算盘的信息。 计算器的认识 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使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常见的计数器有三类:算术型

22、计算器、科学型计算器、程序计算器。教材中介绍的是科学型计算器。建议:介绍算盘和计算器时,最好使用实物算盘、计算器作教具。 相关知识: M+:当前显示值与存储值相加并保存,M-:当前显示值与存储值相减并保存 ,MR:在显示栏中显示存储的数字;MC:清除存储的数字。 C键为清除键(CLEAR的缩写) 功能清除所有操作从头再来 ,CE键为纠错键(CLEAR ERROR的缩写)功能当前操作数归零可以重新输入操作。如:依次按下“100”、“”、“5”,然后再按下“C”,再依次按下“2”、“=”,显示为2。这说明将前面的1005都清降掉了。而依次按下“100”、“”、“5”,再按下“CE”,再依次按下“2

23、”、“=”,显示为50,即清除了5,执行了1002的操作。 其他计算工具的认识 通过课外阅读材料介绍古今计算工具的发展、演变过程。 7用计算器计算 8 例1:一般四则计算 加减的计算中把按键的顺序和屏幕结果对应起来,具体讲解。乘除让学生自己完成。 例2:用计算器找规律 把计算器和探索规律结合起来,既让学说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观察、推理能力。教学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关系,猜测规律,写出后几题的答案,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问题: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

24、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

25、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判断何时使用口算,何时使用笔算,何时使用估算,何时又最好使用计算器。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下,学生学会计算器以后,如果面对67这样的简单计算也用计算器去计算,我们该如何评价其计算能力呢?但如果碰到的是像32842367.7这样的计算,又何必为难学生,非得要求他们用笔算呢?除了学习基本的按键方法以外,学生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计算器:计算涉及到的数目较大,计算涉及的步数较多,验算,利用计算器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当然,计算器不是

26、万能的。有时,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如1998+1999+2000+2001+2002,运用巧妙的简算方法,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再如,有时由于按键失误,反而引起错误,此时利用口算、估算的技能,也可以帮助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准确性,如计算325125,如果积的个位不是5,就可以判断一定是按错键了。P32第19题,说明有时用计算器计算并不完全对,利用数感可以进行答案合理性的判断,同时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因为教材中编入了计算器的内容,一遇计算就使用计算器,使得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大幅滑坡。二是怕学生养成对计算器过分依赖 9 的坏习惯,索性就不教学生使用

27、计算器。关键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 总之,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老师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如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形成数感。 2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数概念是学生认识数的基础,因此对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数的读写

28、、十进关系等概念,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清晰的认识。但不要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例如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应引导学生在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上自主探索、讨论得出。亿以上数的读、写则应让学生利用亿以内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除了教材、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外,教学时还应组织开展一些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收集其他地区的人口数等等。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

29、要,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材上有一些小的实践活动: P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P12:在家长帮助下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在全班交流。 P17:你还想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如果可能,到互联网上查一查。 P23: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下面我们研讨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这个单元主要有下面几个内容: 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还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帮助学生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 2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过程 1示范:确定课题确定方案测量、计

30、算建立1亿表象 10 2自己设计方案,如可以选“1亿颗黄豆有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个人可以站多大面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介绍: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培养学生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由局部推算出整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亿有多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要建立1亿的数感,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

31、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借鉴。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有多大”,都是借助一些具体活动,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感受1亿的相对大小。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1射线、直线和角 2角的度量 3角的分类

32、4画角 从下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画指定度数的角 1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三、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如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角和射线的关系,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 教材

33、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如:从一点画射线、直线可以画多少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实际测量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 四、具体编排 1直线、射线和角 射线、直线的概念 借助手电的光线直观引入射线、直线,用数学化的语言给出两者的概念。 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手电、探照灯的光线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建构数学化的概念。而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则使概念进一步精确分化,避免了混淆。 注意: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

34、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牵强附会,一味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 角的概念 利用探照灯给出“角”的数学化定义。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角的表示法和读法。 12 线段、射线、直线 二上:线段的认识 角 二上:认识一般角和直角 二下:认识锐角、钝角 本册:从数学化的角度认识 角、认识平角、周角 2角的度量 通过角的大小比较产生精确量角的需要引出角的度量。 介绍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要同直观图让学生了解1角的产生过程和大小,形成 1

35、角的正确表象。 小组讨论如何测量角的度数。两个角的方向不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测量。教学时要注意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指导,强调量角的要点。问题;学生量角时可能出现那些错误? 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在量角前估一估角的度数的习惯,减少量角的错误,培养数学的空间观念。 例1: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呈现两组角:第一组角的大小一样,边的长短不一样;第二组边的长短一样,角的大小不一样。通过测量来比较,验证以前建立的结论。 练习四:体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的编排特点。 第5题,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正方形里的特殊角45度、90度、135度。 第6题,通过拼角,使学生对三角板上的角有更深的了解。

36、第7题,通过观察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初步体会对顶角相等,初步体会互补。为后面学习平角作准备。 3角的分类 例2:平角、周角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周角的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要注意区别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关系。 量化:让学生明确平角、周角的度数。 例3:各种角的关系 量化:直角、锐角、钝角。并从量化的的角度来判断并说明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让学生利用平角和周角来求出两相交直线所成四个角的大小。与前面的练习呼应。 4画角 例4:用量角器画角 教材直接给出画角的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形成画角的步骤。注意:1、画角时在读取内圈的刻度还

37、是外圈的刻度上产生的错误。2、让学生画出不同方向的角。 练习五: 13 第2题,第5题,第6题:选择合适的工具画角;用长方形、圆形纸折出某些角,巩固学生对一些特殊角的理解:巩固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从数学化的角度认识角、认识平角、周角。教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互相连贯。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

38、一阶段的具体要求。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这一单元包括两个小节“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主要的教学内容有: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

39、的笔算 2笔算乘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乘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探究,使学生发现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发展推理能力。 5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14 教学难点 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因数的位数进一步增多,计算步骤增多,难度加大,尤其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生容易发现错误,因

40、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教学难点。此外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的变化规律、乘法估算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主要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 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

41、排的多道例题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尤其是为总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作好准备。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课前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查找自己知道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如摩托车、大型货车、客车、江轮、海轮等等,这些由学生查找出来的交通工具的时速,都可作为本单元学习的资源。 1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整十数乘一位

42、数 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行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具体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好铺垫。 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意适当补充,加强口算练习。 2笔算乘法 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教材中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结合使用,引导学生15 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技能。 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知识迁移,让学生经历“估一估尝试笔算算交流笔算步骤归纳笔算的一般方法”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建构新知。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

43、将笔算的结果与估算的情况进行比较,检验笔算的准确性,同时以利于学生调整估算策略。 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目大,计算步骤较多,要多关注学生典型的计算错误,鼓励学生将多种算法结合使用,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例2:整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在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自主迁移类推,第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 鼓励算法多样化。本例题以笔算教学为主,口算、笔算交互进行。使学生体会计算时,能口算就口算,不能口算再用笔算或其他算法。 例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采用直观描述

44、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每日等等。教材列举两例加以说明:“特别快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这里的“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指导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的写法。 教学时应采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要注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将总结出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这对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数学思想是十分有益

45、的。 原来还有“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常见数量关系的归纳总结。 例4:因数与积的关系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分为三个层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研究、归纳验证、说明,采用的是归纳结论演绎的思路。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16 例5: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不是单纯的估算,它的要求是按照实

46、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问题;老师们思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用这两点对照教材中两种方案,显然方案一计算较简便,那么符合实际吗?方案二肯定符合实际,方案一则不能确定,进一步比较发现5000元是不够的不符合实际。因此就这个情境来说方案二更好一些。如果购买的票不是104套,而是102套呢?总之要判断某种估算策略是否合理,其标准就是利用该策略能否解决该问题。 例5的目的就是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

47、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从而理解估算时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时可创设“如果你是老师,估一估你将准备多少钱买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要采用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比较各种估算策略的过程中感悟到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估算方法,抓住估算的本质。 五、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的教学建议老师们把握下面两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充分利用旧知,引导学生总结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