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历年来,我国的教育,偏重于智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应试教育”。对于德育、美育、人文修养教育有所忽视。教育的“工具意识”强,重“器”不重“道”,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社科知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更为突出,人文社科知识十分贫乏。因此,必须加强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本文就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社会与其说是一个重技术、重竞争的社会,还不如说是一个发展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科学技术和
2、社会文化日益融合,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趋于同一,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文社会科学的加强,不仅不会影响专业学习,而且会使专业知识基础更 扎实,专业领域的实践更丰富,并能协助他们超越所学专业的约束,开阔视野,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人类进步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运用高科技,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懂专业技术,而没有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社会、对事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心,是无法担负起推动社会前进的重任的。 人类自身的发展并不一定和科技的发展相平行。当今世
3、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问题却猛烈上升,有的人甚至堕落为“科技动物”,用掌握的先进技术做有损于人民有害于社会的事。难怪有人呼吁: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道及社会灭亡的深渊。 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弘扬是十分重要、十分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关系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生多学一些人文类知识,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名著、名曲、名画等,在增长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人文知识渐渐积淀于人的思想深
4、处,促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调节、规范等作用。 2知识性、学术性和思想性、政治性的关系 人文社科知识中的大部分是具有阶级性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而忽视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开设各种学术讲座时,要注重讲政治,必须有利于强化四个坚持,而决不允许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起。 3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文化是十分辉煌的,不仅日本、新加坡等亚洲一些国家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西方文明也是在中国“四大发明”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的,连西方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也提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有值得继承
5、和发展的内容。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不能厚古薄今。现代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发展,现代文化比古代文化更先进,更贴近中国的现实,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文明是不分国界的,一切先进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再不能排斥西方文化,要善于借鉴和吸收。中国的名著外国的名著都需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都要好好研究;中国的经验、外国的经验都要好好借鉴,但要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是为了加强和发展民族文化而不是替代。要善于用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武装和强大自己,和中国的实际、中1 国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
6、全盘吸收”,在鉴别中吸收;在吸中创造,灿烂我国的民族文化。 5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素质,既包括人文素养,也包括科学素养。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套运作方法,而且还蕴涵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如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美感、鉴赏力等。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科学的这些“形而上”部分,或者被称为“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东西,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是掌握不好科学技术,更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在强调人文素养的同时,要重视科技素养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科学素养的,科学素养是文化素质的重
7、要组成部分。 6人文类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关系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应片面要求增加许多人文类课程。学科的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贯彻于学科专业教育中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任何一个学科专业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单纯的专业训练,其区别是完整地传递文化呢,还是纯“工具意识”。在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影响下,即使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也会被当着“器”来传授,学习是为了应试,而其中的“道”却与学生“失之交臂”。所以,即使是具备人文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文化素养。关键是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授业”,更要“传道”,要把文化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理工科教学不仅
8、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文科教学不仅要传授人文知识,而且要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类学科两种文化在“形而上”部分是有相通之处的。 7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定要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等等,这些举措,可以达到增加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是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它渗透在人的学识、器度、信仰、情感、品格、气质和行为中,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认识、实践的自然的出发点。这时已不需要“理性”去分辩、判断、证明,
9、而是带有一种“不自觉”性,“无意识”性。就如每一个英雄在紧急关头需要他献身时,他是没有时间多加分析和判断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不自觉”地作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事业高于一切的选择,而这种“不自觉”、“自然而然”、“无意识,实际是人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已经定型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即人文知识已内化于人的深层意识,对人的行为已起到了支配的作用。 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以求其粹养,养以期其充足”。正是在切磋琢磨中才能对文化由表及里,去粗存精而把握其精粹;正是在涵育熏陶中,才能使文化精神深潜于人的思想内而又时时表现于行为之中。 8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知识课的关系 政治理
10、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掌握好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献身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政治理论教育,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正面灌输、重在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品质的培养。人文知识课,重在人文知识的传授,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主要任分是以优秀的作品启发人、鼓舞人、开发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这二者虽有区别,但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优化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两课”教学和人文知识课的教学应相
11、辅相成,有机联系,统筹规则相互促进。 三、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及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文化的深层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激励、权衡、调节和凝聚等功能。文化作为人类智慧、人类文明、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内化于人的深层意识,对人的行为起一定的支配作用。文化也是对人的2 一种设计,它规定着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规定着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把重心应放在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在思想层面上,要培养学生懂得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父老乡亲,能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12、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辩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知识层面上,要使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以及当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中寻找知与智的结合,感受哲学的睿智,历史的庄严,文学的优美,艺术的高雅,科技的力量,知识的广博。能通达文理,融会古今,贯通中西,不断创新。 在修养层面上,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情感和心理素质,高雅的风度和气质,高尚的品格和风范,文明的行为和举止,从而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 在能力层面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知识更新的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勇于独立思考,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知识,能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具备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最终要使人自身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健康人、创造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