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8591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研 王敬宇 生命科学学院,09中药资源与开发,4#109,13385696217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的现状以及治理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情况。近年来,县委、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以“生态立县、环境优先”为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好、环境美”为目标,按照“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的方式,大力实施造林工程。 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以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为抓手,加强污染减排工作,强化污染防治。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扶持一

2、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二是积极推进结构减排。近几年来,环保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配合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缓解结构性污染,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三是大力推进工程减排、不断强化管理减排。近年来,县*与重点企业签订责任书,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各重点企业单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企业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改善一批、建成一批”的目标。 环境治理情况 1、水环境现状。近年来,环保局不断加大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质为目标

3、,着力整治城市脏、乱、差等一些不良现象。二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云县环保局严格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优势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矿山开采企业进行检查,查处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三是抓环境执法,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结合每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重点对矿山开发、水电开发、饮用水源、重点污染行业等领域的排污情况及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整顿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环保

4、执法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对污染源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下基层、进企业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未办理环评手续、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未经环保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依法采取停止生产、停产整治、依法取缔等整治措施。五是及时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件,依法调处环境污染纠纷,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督检查,对涉及全县41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进行排污口清查,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随着工业企业生产的不断加快,我县工业企业排放废气量不断增大。近年来,环保局加大了管理力度,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要求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5、,对排放的废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烟雾除尘、过滤处理,对重点企业废气超标排放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严格控制各重点企业超标排放烟尘废气。经过多年长抓不懈,我县烟尘废气处理率得到大大提高,空气总体质量有了根本性改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地膜等,不仅污染农产品,地膜等“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城区外,广大农村还

6、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卫生。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等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由于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大量污水外排,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更加严重的是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将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县委、县*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劳力、物力,环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县不断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

7、非公富县”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环境保护方面也随之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地表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虽然我县在地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数工业企业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县内众多河流水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改善。 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招商引资,扶贫开民,发展区域经济中,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在引进项目中未按照县总体规划执行,造成了部分项目建设不合理,给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新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虽然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三同时”不到位的问题令人担忧,环保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主体工程建设。农村生态保

8、护虽然列入了环保重点,但仍然存在底数不清、思路不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 环保工作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合力。环保工作涉及社会生产、生活诸多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不是人人都在落实环保,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总是环境为经济让路。环境影响评价后,“三同时”的执行也往往打折扣,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并没有把环保“一票否决”落实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合力。“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漠视环保,缺乏社会责任,广大人民的环保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三、环境保护工作对策与建议

9、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这为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抓好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发展,我们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举措。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生态建设,改善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人的生活环境,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多管齐下”,巩固成果。多年来,为了改善环境和生态文明,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现在我县环

10、境和生态正是保护与破坏的相持阶段,但储备与增长能力并不协调,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气。因此,巩固成果谋求发展至关重要。全县上下一定要推广经验、继续探索、吸取教训、告诫未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多管齐下”,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不和谐的问题。一方面要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另一方面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大环境和生态投入,千方百计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 加大减排力度,确保减排不反弹。一是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对污染源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污染防治。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和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继续

11、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督促尚未完成减排责任的排污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强化污染减排工作。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减排任务完成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切实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源产生。 强化环境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贯彻落实省环保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切实坚持“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及时进行建设项目验收。加强新、改、扩项目以及敏感项目和敏感区域的项目审批管理,做到“四个不批”。二是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行重点监控,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三是实行严格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审批制度,对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项目严格控制,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方可审批。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结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力度,对故意不使用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立即责令限期改正;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改正。 参考资料: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条、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