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8913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咏怀古迹》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1,咏怀古迹(其三),杜甫,2,音读:读准字音,学 习 目 标 1,3,尚shng 朔sho 冢zhng 省xng 珮pi,4,意读:读懂内容,学 习 目 标 2,5,咏怀古迹(其三),6,沉鱼落雁,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精致,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沉鱼这个西施的代称,流传开来

2、。西施,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从此,昭君就成了落雁的代称。王昭君,7,昭君和亲,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

3、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8,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9,昭君墓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10,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长的乡村,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成为一缕身披环珮、月夜归来的游

4、魂。,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思、无穷的怨恨。,11,思考、概括,从下面诗句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12,明确:王昭君的形象特点,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环佩空归夜月魂思乡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13,情读:把握情感,学 习 目 标 3,14,找出本诗的诗眼。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5,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夜魂归,思念故乡的怨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5、 环空归月夜魂”)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16,自主学习,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学习方法: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联系作者杜甫的经历,自主探究,认真思考,概括出答案。),17,比较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材料一: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材料二: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长遭冷落 才华横溢,科举不第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怨恨)(怨恨),

6、18,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 寓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漂泊外地的怨恨之情。,19,情读:酝酿情感,调整语气,每组自由推出一种朗读竞赛形式。最强个人朗读。小组成员齐读。小组内男女生互读、每人一句分读等。,小组PK赛读,20,美读: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学 习 目 标 4,21,1、“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谈谈理由。中间两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研讨与练习:,22,研讨与练习:,1、明确:这句运

7、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为下句写王昭君作好铺垫。,23,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24,链接高考-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25,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

8、似有不平声。西施 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学以致用:,26,、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什么态度,立意是否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27,1、明确: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鸣不平。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2、明确:崔诗借景抒情、比喻 罗诗对比、反问,28,课堂总结,1、把握王昭君的形象:美丽、孤独、思乡、怨恨。2、掌握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对比、反衬。修辞手法:对仗、拟人。3、体会作者的情感。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 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29,背诵全诗。,学 习 目 标 5,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