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 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如果以创新型人才的标准衡量,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以下几方面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应重点关注的。 缺乏献身事业的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曾指出,真正投身科学事业的人是在追求自然的和谐与美。“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爱因斯坦的话揭示了那些能献身科学创新的人的创新动机到底从何而来:对科
2、学真理自身的渴望和激情是激励人们探索的最强烈的“第一动力”。我认为创新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对于科学探索基本价值的认同。 卡尔罗为证明黄热病到底是不是由蚊子传染的,特意让叮咬过病人的蚊子叮咬自己,最后患病终身致残;琴纳研究牛痘接种时以儿子做受试者,先取猪身上的痘浆接种在儿子胳膊上,两个月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液接到儿子身上证明牛痘的免疫作用。琴纳说:“我想到要使世界从一种灾难中解脱出来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这些前辈的事例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一种高尚、积极的工作境界的。 据我所知,现在一些大学生知识贫乏,心灵更“贫瘠”。他们在越来越安逸的条件下,整天想的都是吃喝玩乐。据笔者调查,在“智慧与真
3、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后者,而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竟几乎100地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也难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缺乏大胆怀疑的质疑精神 应试教育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的弊端任人皆知。这一弊端阻碍了学生探 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当今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知识迷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课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意味着真理。大学生对书本迷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愿意多思考的“懦夫懒汉”思想在作怪。 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术上的怀疑必然导致疑
4、问,这样才会提出问题。 怀疑最能够引起定向探究。找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石。大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大胆质疑,让学生既善“学”又会“问”。 缺乏专业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兴趣是从事一切事业的直接动力。然而枯燥的知识灌输、学而无用的思潮,使不少学生厌学。我们看到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专业教学根本毫无生命力,课堂沉闷,学生木讷。多年的纯灌输式教育无视学生个人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一切都麻木了。 据笔者观察,当今大学生在知识学
5、习上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既听课又阅读专业书刊型,听课不读专业书刊型(还读其它书刊,如文艺书刊),听课不读书型(几乎任何书刊都很少读),不听课读书型(所读多为与专业无关的书刊),不听课不读书型。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以是否乐于听课和是否阅读专业书刊为标准,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对专业有兴趣。而现在,上述第一类学生实在是较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专业兴趣。 缺乏创新者的探究激情 应试教育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多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激情被逐渐扼杀了。学生死气沉沉地被迫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应付考试,而后毫不吝惜地将其忘得一千二净。 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看世界会对恢复学生的探索激情有帮助。要鼓励学生多尝试着变化一下看问题的角度,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去看世界,争取多发现些有价值的专业问题。 缺乏用普遍原理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功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对一些知识多是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缺乏对一些自然或社会普遍原则、原理的认识理解,对一些重要的发现、发明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