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103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润物细无声.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润物细无声教育润物细无声 一、我为什么要讨论家庭教育问题? 一位教育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教育是水池,那么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教育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池子是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中国的学校教育已有些变味。教师,起码一部分农村教师不再像从前那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也是人,他也需要物质享受,也需要得到更多。情和爱这种最美好的东西一些老师不再作为最好的礼物献给学生了,而是给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按时按节要给领导送礼,关心领导身体健康;剩余的爱要给了自己的孩子一部分,留给学生的已不多了。给领导是为了得

2、到更多的实惠,给孩子是出于真心实意。北京某大学教授在给自己的研究生训诫时也公开喊:“在四十岁之后没有千万家产别来见我!”有个中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课,有个学生说自己不懂,让老师讲讲。老师则说:“不懂,晚上到我家里来,我一定给你讲清楚!” 有些农村孩子要想在学校得到最好的教育已非常难,即便您为学校缴了数万元的赞助费把孩子转到好学校,其结果可能是您的钱完完全全打了水漂。当梦醒的时候请您不要过分伤心,因为钱是您自觉自愿缴的,收钱的人也多数出自好心,他也不清楚怎么能帮您培养孩子。作为您来说目的已经实现了一半,那就是您的虚荣心曾经得到了满足。 如果您早一天知道靠“孟母三迁”来解决孩子难教育的问题已过时了,

3、您也许不会那么做。您会自觉承担起培养孩子的重任,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适度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用最好的家庭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爱孩子一定把握住度,爱过头了,结果也适得其反。我们绝不要“小时候把孩子养成宠物,长大了再把孩子逼成废物或者怪物。” 我虽然称不上学者和专家,但还算会动脑筋思考问题并善于实践的老退休教师。作为过来人,一个好心人,很乐意把在家庭教育上正反两方面的体会奉献给各位。 二、必须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有一个现代学者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改变。这种改变包括改变自己,也改变学生,改变孩子。” 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

4、身上不好的东西,改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总是说:“我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我的,我就怎么对待孩子。”因为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就需要改变,需要学习。我的博客中,有博友写的两篇文章:“家长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和“我和孩子一起成长!”我认为值得家长读一读。 我曾经也是一个脾气及其暴躁的人,打过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家庭教育上的不如意。后来我变了,是脱胎换骨式的改变,改掉了自己的臭脾气,采用了新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我真诚的告诉各位朋友“不改不行啊!” 三、怎样把家庭教育做到更好?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

5、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这段论述很有哲理,也很适用于家庭教育。凡是好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听不到父母的叫喊声。家长可能没有指责孩子,也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却用自己行为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孩子,起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啥都可以满足你。”殊不知,我们在孩子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他们头上挂了许多愿望的果子,而没有给予种植美好的种子。你想让孩子努力学习,你学习吗?你责怪孩子,那么简单的课文都背

6、不过,你背几篇给他看看? 有一个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她一直忙于三次重要的业务考试,给孩子的时间太少了。但是,孩子看到妈妈每天要埋头看书,他也很乖,自己也认真地看自己的书了。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课堂表达有提高,思维开始有条理,做事也比较踏实了。” 好孩子不是我们训诫出来的,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带出来的呀! 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 如果孩子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奋斗的爷爷,他也一定会受到感染! 有个妈妈辞去了工作,想更好的督促孩子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

7、加消极,懒惰,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 除了身教以外,无所作为的教育还要求认真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积极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大自然产生兴趣,获取有益的知识,智力得到发展。 这一切都在悄悄进行中,似乎爸爸妈妈没有做什么,孩子却一天天变得聪明了,懂事了。 四、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有一位爸爸非常喜欢玩一种叫“飘三页”赌博活动,孩子“毛毛”自小就懂什么叫“青青”“拖拉机”的新名词儿!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清早就给同学讲“飘三页”是怎么回事?爸爸昨

8、晚赢了多少多少块钱!你能说这孩子不聪明吗?偏偏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小学没念完就辍学了。 有一位老人也带一个和“毛毛”一般大的孙子,爷爷喜欢读书学习,三十多岁的妈妈还考上大学。孩子小时见爷爷、爸爸、妈妈都爱读书,他就非常爱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小学跳过级。十六岁的他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位老人除教孩子学习文化课外,在做人上也对孩子很严格,从不让孩子拿别人家的东西。一次三个孩子在路上看到一把斧子,别的两个孩子为是谁先看到的争论不休,而且连两家大人也牵扯其中。唯独这个孩子说:“别人丢失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说得另外两家大人也有点脸红了! 大家可能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3岁的孩子

9、,到邻居家去拿一双筷子回来,妈妈见了很高兴,称赞他说:“宝宝多乖啊,多么能干,会拿筷子了。”经母亲这样一称赞,小孩子就以为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件可称赞的事。过几天,又拿了邻居家的几个铜钱。妈妈又夸奖说:“宝宝真能干,现在会拿钱了。”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强盗被判处死刑。临刑时,对妈妈眼泪汪汪地说:“娘啊,您辛辛苦苦养了我,我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现在要离开您了,能不能再让我吃一口您的奶汁做个纪念吧。” 这个“咬奶头”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当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只用了饭后茶余的零星时间,将孩子的教育培养贯穿于生

10、活和玩耍之中,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孩子的发展坚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孩子的教育培养有时重在一个人的努力。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更是爸爸妈妈的亲身小棉袄,也是爸爸妈妈的精神寄托和延续。只要我们其中的某一人,能很好地钻研孩子的教育,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其他人只要稍做配合就行了。 父母任何一方都不需将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对方,或者推给学校。我可以肯定地说:“父母任何一方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并非需要大家齐动手。”著名教育家周弘教育女儿的故事足以印证这一点。因为孩子的教育

11、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只要我们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的“十分关切的对待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家长只有与孩子相互交流,广开各种言论、情感渠道,让孩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把各种问题暴露发泄出来,才能达到相互了解,正确引导,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否则,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小孩子的行为,用“堵”和“压”的方法管教子女,那么就必然抹杀孩子的个性,阻其自然、健康地发展。比如,当一个孩子走到妈妈面前说:“爸爸骂我。我恨爸爸!”这时,妈妈就可以先用自己的语言,将孩子的感

12、受说出来:“爸爸骂了你,你一定很不开心,所以不喜欢爸爸,是吧?”将孩子心里话由妈妈讲出来,就有如一面镜子,把孩子的感受反射出来,证明妈妈明白了孩子的感受,达到了母子心理沟通,母亲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在给孩子做些解释,讲讲道理,加上爸爸做点自我批评,就可以化解矛盾,密切亲子关系。 我过去在孩子教育上,也常常和老伴争吵不休,互推责任,结果当然不好。后来在孙子教育上我独自承担责任,付诸努力,效果却好多了。 六、一定要教孩子做人格健全的人。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有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一

13、个孩子家长趾高气扬地大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他说:“我对孩子教育从来都很严格,经常打骂孩子,采取高压手段让他接受我的观点。这一招很见效,孩子虽然不乐意,但表现很不错,学习成绩优秀。”他的得意洋洋,不由我想起了药家鑫。药家鑫的父母从小就对孩子教育抓的很紧,也采取了近乎相同的不择手段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成功了,药家鑫成了音乐上的天才,父母的骄傲。可由于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和不择手段上”,造就了药家鑫扭曲的人格心理。 做人,就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我希望那些持有同样心里、不择手段

14、教育孩子的家长能从药家鑫事件中引起足够的警觉。 七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负责。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八、如下是一些著名教育家关于的名言名句,请记住并领会其中的含义。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

15、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16、:“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中国一著名学者说:“注意力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要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现在的孩子是享福的一代,他们衣食无忧,每天可以一门心思的学习、生

17、活,应该是非常快乐的啊。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在我们身边的学生厌学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学生自杀、学生跳楼等消息也不绝于媒体。而学生如此表现出来的那种无能和沮丧的神态,那些乖戾的举动,那些放纵的行为,专家早有定论-学生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看不到学业成就的前景,他们之于学习的认知或潜意识里已经默认自己学习没指望了! 很显然,这种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学生,希望他们有所成长、有所发展是无从谈起的。别说挖掘潜能,就连竖起快乐生活和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困难,甚至就是他们业已具备的技能,他们都默认为不具有了。 为什么会如此? 有专家说可能是孩子无法承受来自家庭、学校,还有社会的压力。但笔者却

18、认为之所以当今的孩子这样悲观厌世,虽然与这些压力有关,但更主要的却是孩子越来越单一的生活,挤兑了孩子的自由的空间,风干了孩子们的韧性,让孩子们变得就系那个一个玻璃娃娃。 回想起我们在孩童时代,每天可能除了学习,还需要帮父母做许多现在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此之外,有时间、有精力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但也因此丰富多彩。那个时候,正是在这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坚强,所以,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们都很乐观。 再来看看现在的孩子,许多时候,他们没有温度,没有色彩,原本充满原生态、鲜活而真实的生活,他们都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被家长、老师按照所谓的期望遵照成

19、人意志进行着扭曲、雕塑。孩子们试图发泄、反抗,但终究力量单薄,被我们成人当作调皮置之不理,慢慢的,就像笼子里养的小鸟,被我们训化着,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听话的学生,也许就是适应了圈养的人,而那些调皮的孩子,也许就是还保存着一丝童性的人! 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首先就是要解决孩子生活单一的问题。必须解开他们的束缚,恢复他们的“自由”,必须回到基于“人”的教育上来。用尽可能多的活动,把时间、机会、兴趣、本能甚至作息等一切的可能性还给学生。每个成人都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谁都没有权利把学生当成自己捞取名利的工具!谁也没有资格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名义让学生牺牲! 这是因为让孩子看到希望,就是教育的希望,就是国家的希望。让孩子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努力帮助他们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让孩子们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快乐成长,是每个成人应尽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