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541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2、,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

3、握,突破重难点。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 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已知一座山A到山脚C的上面斜距离是1500米,在山脚测得两座山顶之间的夹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顶B测得山脚与A山顶之间的夹角是300。求需要建多长的索道? 可将问题数学符号化,抽象成数学图形。即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此题可运用做辅助线BC边上的高来间接求解得出。 1 提问:有没有根据

4、已提供的数据,直接一步就能解出来的方法? 思考: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那我们能不能得到关于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2、归纳命题 我们从特殊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来探讨边与角的数量关系: 在如图Rt三角形ABC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 A a=sinA, cb=sinB. cb c ab=c. 所以,sinAsinB又sinC=1,所以 C a B abc=. sinAsinBsinC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出这一关系。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 3、命题证明 首先考虑锐角三角形,要找到边与角正弦之间的关系,就要找到桥梁,那就是构造出直

5、角三角形作高线。 CabBDA2 作AB上的高CD,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CD=asinB,CD=bsinA, 所以,asinB=bsinA. bc=. sinBsinCabc=于是在锐角三角形中,也成立。 sinAsinBsinC当D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等式仍然成立吗? 同理,在DABC中,CabDAcB由学生类比锐角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同样可以得出。 于是,从以上的讨论和探究,得出定理: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bc= sinAsinBsinC分析此关系式的形式和结构,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另一方面,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间接美和对称美。 正弦定理

6、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我们把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解三角形。 分析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定理形式可知,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或者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都可以解出这个三角形。 4、命题应用 讲解书本上两个例题: 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 总结: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3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

7、两种可能。 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 接着回到课堂引入未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ABC中,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BA在已经学习过正弦定理和例1例2的运用之后,此题就显得非常简单。 接着,课堂练习,让学习自己运用正弦定理解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A=45,C=30,c=10cm 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a=20cm,b=11cm,B=30 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5、形成命题域、命题系 开始

8、我们运用分类讨论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情况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正弦定理的证明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法?学生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出来就更好,如果没有思考出来,提示两种方法 几何法,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向量法。 先让学生思考。结束后,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几何法,作外接圆的证法。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方法的多样,进行发散性思维,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得出abc=2R。即得正弦定理中这一比值等于外接圆半径的2倍的结sinAsinBsinC论,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到这一定理的,也方便以后的解题。而提到的向量法,则让学生课后自己思考,可以查阅资料证明。 C六、课堂小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4 1、我们从直角、锐角、钝角三类三角形出发,运用分类的方法通过猜想、abc=证明得到了正弦定理,它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和其所对的角sinAsinBsinC的正弦值的关系。 2、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了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三角形中,若已知两角和一边,或者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可以用正弦定理来解决。但在第二种情况下,运用正弦定理需要考虑多解的情况。 3、正弦定理的证明还可以运用向量法和作三角形的外接圆来证明。其中通过作外接圆可以得到asinA=bsinB=csinC=2R.这是对正弦定理的补充。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0页,习题1.1,A组第一题、第二题。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