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大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理学大题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3500ml,女性为2500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储备的重要指标之一3.时间肺活量:再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大的速度呼气,在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既反映肺活量有反应肺通气速度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5.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资的过程7.吸收:食
2、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资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8.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中糖为17.5kj,脂肪39.75kj,蛋白质体内17.99kj,体外23.43kj9.事物的氧热价:氧化某营养物质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kj;脂肪19.66kj;蛋白质18.83kj10.非蛋白呼吸商: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耗O2量的比值11.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12.应激反应: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感染、中毒、疼痛、饥饿、寒冷、精神紧张、手术、电休克等,
3、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ACTH、糖皮质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映,可以大大提高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简述题: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性有何意义?答:血浆渗透压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有NaCl构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有白蛋白形成。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2.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血液凝固;3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作用3.简述心室肌细能?答:10期: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
4、5个时期:2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迅速内流所致。3复极2期:4复外向离子流所致。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5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加强所致。+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的离子分部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4.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有哪些环节组成?答: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经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1外呼吸:2气体在血液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3内呼吸:中的运输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5.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答:
5、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呼吸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其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呼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1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的形成。6.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答:2紧张性收缩3自动节律性运动4伸展性。1紧张性收缩感7.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形式?答:2分节运动3蠕动。8.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答: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2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囊形成原尿使
6、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离子、K离子和NH3等物质液并最终形成终尿。9.何谓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答: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1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10.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答:2对物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使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耗氧量增加促进糖的吸收和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小剂量促进肝糖原合成,大剂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小
7、3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与4其他: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等。11.简述神分化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答: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1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答: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1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答: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对药物及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14.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答: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
8、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和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论述题:1.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答:当动脉血压在8.024.0Kpa(6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
9、器增强,经窦神经及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新迷走神经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的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降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2.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答: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
10、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突触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 、K+ 、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 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3.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答: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1.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2.肌紧张:又称紧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出反射,是自是反射的基础。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1、2类传入纤维入脊髓使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r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