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回归本真品味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回归本真品味语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回归本真 品味语言回归本真 品味“语言”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江西省南康市第四小学 刘玉玲 话题的楔子 语文老师难当,难以上青天。 语文难教,难以出成效。 当前语文课堂的几方面“病症”:因一味追求综合而引发的“多动症”、因热捧新的学习方式而引发的“高烧病”、因过度拓展资源而引发的“浮肿病”;以预设代替生成、以视听代替品悟、以课件代替深度备课的“现代病”;语文教学中无效讨论和多媒体使用泛滥的形式主义倾向,语文教学内容的去知识化与泛拓展倾向,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作为的倾向。 语文到底怎么啦,应该怎样教,应该教什么。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旋律。 一
2、句话,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回归本真,品味“语言”。 一“文”中“道”里说是非文道相融,回归本真 “文”与“道”相煎何太急 “文”与“道”犹如“矛”与“盾”,何必“自相矛盾”。 1 语言文字训练,想说爱你不容易 问题一: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十几个问题:淡化“双基”使学生连“保底”的知识都没有得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愈演愈烈;“让告诉式走开”导致学生价值观的似是而非以及所获基本知识日渐模糊;让学生“自主”学习几乎等于放任自流,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动”起来的课堂使“语文味”不断缺失;合作探究成了过场式的“花架子”;信息技术让课堂好看好玩却使本文研读和语文训练被架空;课堂上的大
3、量拓展使对经典文本教材浅尝辄止 “去语文”“泛语文”“非语文”;把种种“大语文”“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强加给语文,混淆了语文课与公民课、历史课、技术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 问题二:1.训练内容的繁琐;2.训练形式的僵化;3.训练方法的单一 ;4.训练结果的唯一。 语文教学回到“本真”“本体”“本色”状态中。 崔峦:“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靳家彦:“尚简,务实,求真,有度”,于漪:“要上得厚实,有分量,不轻飘”,等等。这些语文名家的呼吁,对语文教育的回归,起着重
4、要的引领作用。可以说,语文界在对语文回归的问题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要简化高效,回归文本,回归语言。总之,回到语文的本真状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2 效,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回归本真,品味“真爱” 到底什么是语文? 这门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后叫“语文”。最权威的解释当然属于为它正名的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意思是:“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因此,学语文就是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是学习祖国语言。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凭借文
5、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还学会如何做人。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那种“拔出萝卜必定带出泥”的思想要不得,虽然一定的言语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呈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离、互相依存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工具性”的训练还是对“人文性”的挖掘,都会让学生在受益一面的同时对另一面也有附带的收获,但是,那恰如购买正价商品时获得的附赠品一样,没有太多的价值。就算有了二性统一的意识,却也容易走“形式大于效果”的老路。 由此可
6、见,中小学语文教学是用一些优秀的言语作品作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积累语言,提高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3 能力,学习不同语境中语言策略的运用。这里,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运用,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即言语能力。 二真“情”实“话”炼“言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施策略 “情”人文性 “话”工具性 “炼”训练、锤炼、领悟、品味 “言语”语言、语言能力 要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上,在发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敏感上,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感上下工夫,专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在培养学生的整
7、体把握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做文章。 “备”字上下功夫 “精”字上做文章 “法” 字上炼词句 “写” 字上动笔墨 “读” 字上动真情 “励” 字上讲艺术“备”字上下功夫 备课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所谓“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4 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教学案例一: 师: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母鸡的慈爱、负责? 生:汇报相关的句子 师:出示学生汇报的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
8、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这句话为什么能说明母鸡很慈爱? 生:因为母鸡让鸡雏都吃得饱饱的,而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生:妈妈对待我们也是这样的,所以母鸡是慈爱的。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用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教学案例二: 师:这里用到了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鸡雏的肚子比作两个汤圆。 师:这个比喻句用得好不好,好在哪? 生:用比喻句好,比喻句写出了鸡雏的肚子吃得圆滚滚的的样子,说明了母鸡很爱它的鸡雏。 生:鸡雏们吃饱的样子写出来了,显得母鸡更消瘦。 生:这样比喻写出母鸡的无私奉献,和人类母爱一样的伟大。 师:对,这个比喻句把母鸡的慈爱写得更形象,好像这种爱都看得见了,让
9、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比较分析: 5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教学的对象是同样的一个比喻句。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两次教学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 案例一中教学内容侧重于“言语内容”即课文“说了什么”,教学从思想内容入手进行情感熏陶。案例二则相反,重“言语形式”即作者“怎么说”,从生动的言语表达方式中体会到母鸡的慈爱。 案例一让学生知道母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了母鸡是慈爱的,但不能了解这种“母爱”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案例二的指导准而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好地统一了,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母鸡的伟大、慈爱,而且领悟到是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将“母鸡的爱”显现出来了。显然,它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材
10、料的兴趣。同时,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帮助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课文言语方式的探索者、解密者,是学生亲近语言、学习语言的引领者。在备课中,我们不仅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更要敏锐地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言语方法,遣词造句的妙处。在课堂里,才能引领学生领略言语的魔力,去体味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 文本细读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细读 窦桂梅 细读词语,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6 意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
11、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比如“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
12、有挣到一个钱。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章在言语表现形式方面,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在备课7 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
13、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徐善俊老师在上黄鹤楼送别时抓住一个“孤”字“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李白为什么用孤帆?”“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字,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
14、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2.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例如全国著名教师蒋军晶在上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那一段“表达”特别的话“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黄花,就开一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8 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反复朗读咀嚼,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
15、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让孩子们随着作者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中,真真实实体验了那“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园子,“倭瓜、黄瓜、玉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园子,及那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抓住这种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裨益。 3.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精心的选材、命题 案例:匆匆第二课时的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匆匆一文。大家还记得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相互照应着提出哪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吗? 这样的追问除了开头和结尾照应外,还在其他的段落间。你能找到吗? 师:全文有11个问题。其中有六个问
16、题都集中在第4自然段,课文就是这样以发问式为纽带连接全篇的。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第4自然段,去感受文字中弥漫的情绪。 这样的导入巧在哪?妙在哪?巧在紧扣语文能力,一入课就引领学生了解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妙在简简单单的一个导入环节就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拎起了全文的教学。这样巧而简的设计,可谓省时高效。 4.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9 如船长中船长和大副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情况危急;诚实与信任中小红车的主人和“我”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两人在打电话。 5. 修辞的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排比 、拟人、 设问、 反问 、夸张 首先看有关拟人句的例子 小音乐家杨科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拟人句:田野里
17、,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从实际的情况看,小虫子、麻雀的鸣叫并非是为杨科在演奏、歌唱,作者为什么写成是为杨科演奏、歌唱?联系到上句“杨科很爱音乐”,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在爱音乐的杨科听来,也是那么美妙动听,突出了杨科对音乐的热爱,突出当时享受音乐的幸福快乐。 再来看看这个反问句 这是丰碑一文最后一句话: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体会,这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学生朗读后发现,通过反问更能表达作者对这支队伍的崇敬、赞扬之情。 课文中的选文往往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会
18、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面对这么多的言语形式,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四个联系: 10 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贴近学生的临近发展区为选择标准。 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个性特点。 联系课后练习设计,确定重点训练项目。 “精”字上做文章 如一位教师执教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很多:老百姓怕死吗?有多少老百姓参加戚继光的军队?人们把戚继光的军队叫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不值得问的。因为课文写得很清楚,学生只要读一遍课文,都知道的。本文只要抓住两点:戚继光的勇敢,因为他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戚继光的机智,因为他能“智歼倭寇
19、、智退敌人”。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就抓住了重点。其它的,可以不讲。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11 河南省新乡市的王老师在执教本课
20、时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这篇文章中,人物很多,但王老师只抓主要人物-王熙凤。课文写了王熙凤的外貌、衣着和语言,对于外貌,尤其是描写王熙凤衣着的一大段文字,教师只是加上停顿号,引导学生读通顺,感受一下王熙凤衣着的华贵。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王老师主要抓住语言,引导学生仔细理解,通过师生表演、感情朗读体会等,感受王熙凤的“辣”。用时较多,感受到位。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学生了解王熙凤的特点,外貌和衣着不是重点,重点的是语言。由此可见:一篇课文,重点的地方要讲透,次要的地方要敢于放手。 汉语言的一大魅力是语言造境,而这个“境”之美有时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李清照词中“绿肥红瘦”一词,所蕴涵
21、的情味与意象之美是任何语言无法诠释的,诠释得越清楚,美感便消失得越多,汉语语意的模糊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对有些语言的品味应不求甚解,所谓的留一份朦胧留一份美。然而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燕子专列,在学瑞士居民寻找燕子一节时,可引导孩子这样体会“纷纷”一词。师问:都有哪些人去寻找燕子了?学生想到可能有老人,有孩子,有*官员,甚至还有残疾人。师再问:这么多不同年
22、龄、不同职务、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了寻找燕子的12 队伍,你能想象到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学生说“迫不及待、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等等。师最后总结:这么多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家门,这就是“纷纷”啊! “法” 字上炼词句 “学而得法,事半而功倍。”语言文字训练亦然。教师的引领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学生在尽情思考,挥笔抒写,开口表达的同时学有所得。 案例一:抓关键词语带阅读教学王崧舟迂回深入“纹丝不动” 我的战友邱少云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菘舟 课堂实录片断: 师:刚才谈自己对课文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谈得不错。但我们像这样学习语文,阅读课文仍然是浮浅的。请你们再读一读,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邱少
23、云的形象。 生:纹丝不动 师:齐读这个词 师:不行!隐蔽得不够好,这样的“纹丝不动”早让敌人发现了。“千斤巨石”、“一动也不动”都是“纹丝不动”的具体写照。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还从课文中什么地方读懂了、感受到了“纹丝不动”的强烈震撼力? 师:“烈火烧身的半小时”活生生的煎熬!你该怎么读? 生齐读第8自然段。再指名读。师诵读。生齐读。 师:谁还从别的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1:从原因的角度“太阳升起来了”、“六十多米” 生2:从后果的角度“重大”、“全部” 生3:从结果的角度“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生呻吟”。 师:这就是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的“纹丝不动”! 可以说,一词
24、入口,百味皆生。有些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境界大异。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案例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饱经风霜”一词: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脸,有了的话,请举手示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1:额角布满皱纹。 生2: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3: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4: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 14 生1: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2:他身体不好,拉车的活对
25、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滩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他只能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理解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求助于字典、词典的帮助,也可以由教师的直接讲授。但不少语言,像“饱经风霜”之类的词,仅靠搬字典、词典的解释或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深刻地理解。用抽象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如果借助想象、联想,去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让学生把眼前所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
26、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那学生就能深刻理解词语的内涵了。 这样的历练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 案例三: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孙世梅老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抓住“瘫痪”和“憔悴”这两个生字词,让学生从字形体会词义,进而由词义体会文意。请看: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15 生:每个词中的两个字部首都是一样的。“瘫痪”都是病字旁,“憔悴”都是竖心旁。 师:还有补充吗? 生:“瘫痪”会给身体带来不便,所以里面是个“难”字。因为焦急就会憔悴,所以“焦”加个竖心旁就是憔悴的“憔”。 师:真是个
27、善于发现、善于联想的孩子。“瘫”字是病字旁加了一个“难”字,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除了“nn”,还读什么? 生:nn,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突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 生:灾难! 师:同学们,你们看,“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 “写” 字上动笔墨 例1:第六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会怎么说?盲人摸象 16 例2:伯牙鼓琴,还会志在很多很多事物, 仿说: 伯牙鼓琴,志在,
28、钟子期曰:“”伯牙绝弦 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读了这段,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 师:把文字变成一首诗,配乐诗化读。 师:这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与平常句子有何不同?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慈母情深 例1:不知道蔺相如的一番话廉颇是否听到?这一番苦心他是否听懂? 写话:廉颇想 例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钱学森说些什么?写下来。 例3: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例4:如果你是安静,当蝴蝶那柔软的翅膀碰触着你的掌心,那幼小的生命带给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你仿佛看到什么呢? 17 以上案例,通过让学生补充文本中语言的空白点和文意的空白点,掌握语言文字
29、表达规律,使课堂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的语文课既能充分玩味语言,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又能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内化经典的语言范式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可真算是走到“正道”上来了。有“语言味”的语文课,“俗”得实用、本真,所以也是美的,一种本色的美。 “读” 字上动真情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
30、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通过朗读积累语言。 1.立体多面“换位读”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一位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积淀语感。 师:想想从哪里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想,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这是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得让大家感到雾真的很大。 师:这雾大吗?小雾! 师:这雾大吗?中雾! 师:还不够大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他心里怎么想? 生:他会感到非常害怕。 师:好,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你不是鲁肃!谁能读得让人害
31、怕? 师:诸葛亮也看到了这场雾,他又是什么心情? 2、引发共鸣“激情读” 如著名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王老师让学生理解了“坎坷”一词后,再通过生动的语言,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引领他们走近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这一部分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师:想着别人吃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幕-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地主老爷拉琴的那一幕19 -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十
32、多年的苦难、悲惨,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向往,阿炳终于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 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再配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月夜图,在如歌如泣,如诉般的旋律中,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再次掀起了情感上的波澜。 3、探究感悟“比较读”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采用“以读代讲,对比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用三种符号把表示“激动、惋惜、希望”的句段画出来,说出理由;接着让学生找出“激动”与“惋惜”形成鲜明对比
33、的语句读一读,画上记号,并根据列表反复对比诵读;最后在学生对比诵读的基础上,谈谈读文的感受。本课教学,删繁就简,抓住了“激动、惋惜、希望”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与思考,做到读有目标,思有方向,说有规矩,教学形式完全开放自由,从语言文学入手,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融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及情感体验于一体,营造了一种多向主动,20 情意浓浓的氛围。 4、推敲词句“揣摩读” 如,在教学荷花时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
34、” 再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在执教本课时可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文中有这样两处描写: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
35、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21 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
36、,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励” 字上讲艺术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是一生的命运。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评价语精彩纷呈呢? 1、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育家陶行知
37、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22 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内心的赞赏。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颇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例“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你很有创见 ,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当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以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小手,
38、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2、 用心的倾听点拨学生的思维 我们来看看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评价语:你抓住了“三天三夜”和“冒着”,还有“穿过”,体会得不错,给他点掌声。真好,我知道你话里透着深深的情。“博爱”,是的,宽容,理解,包容!是啊,听了你的安慰,小金花更坚强了。你还用了刚才同学说的一个成语“雪中送炭”概括说明他们是亲人,很好。你说话时,我听到了一个词:“唯一”,你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女吗?他们爱你吗?刚刚我听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安慰”! 。 3、由衷的赞美输送成功的快乐
39、 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23 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孩子只有在被关爱之情包裹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譬喻为诗,那么,教师的赞赏和激励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首最真最美的充满爱的诗。 再来看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的几条评价语:“老师没有教,你都会读了。真了不起!”“看着你们这么用心地读课文,老师真快乐!你们快乐吗?”“小朋友读得真专心!被老师摸过脑袋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所以老师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你们的小脑袋,很喜欢你们!”“得到别人的礼物是快乐的。和别人一起分享也是快乐的。得到别人的表扬是快
40、乐的。只要我们多为别人着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4、活跃的肢体萌发智慧的火花。 窦桂梅老师上的一堂清平乐.村居。她那戏剧性夸张而又得体的肢体语言,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课堂上,窦老师一会儿引导学生趣味盎然、“手舞足蹈”地读,一会儿引导学生像古人那样“平平仄仄”的吟咏。有时让学生静静想象,有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宋词的学生,沉醉其间,乐而望归。 4、活跃的肢体萌发智慧的火花 如: 老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真是辛弃疾的知音啊!博览群书,把当年辛弃疾打仗的场面给大家描述出来了。” 24 时而翘起大拇指:
41、“你能夸到对方的心里去了,而不是调侃,正应了词中的一个字媚” 时而频频点头:“这么美的村居,怎么不让人陶醉?” “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老师边手势指挥,边和学生同步“欢歌”起来,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语调越来越高:“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吟着,吟着,你能送给这幅画什么词吗? 当学生讲到情浓处,窦老师眉飞色舞地给予鼓掌、握手 “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
42、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5、幽默的评价激发读书的热情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读好“有气无力”一词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没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美丽、丰硕又充满欢乐的美好季节,确属一篇文质兼美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佳作。在
43、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一位教师围绕“频频点头”这个词语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菊花怎么会频频点头呢? 师:频频点头是怎样的?做一做。 师:怎样的点头才是频频点头? 生1:要不住地点头 生2:这个“频”是频繁的频,所以要不停地点头。 师:呀,我还看到这朵菊花一边点头一边在甜甜地笑呢!你能告诉大家,在笑什么吗? 生:秋雨姑娘洒在我身上,正在和我玩呢! 师:那就请你们都来做这美丽的菊花仙子吧! 26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真实朴实的开展训练,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语文的“山”将更加青翠,“水”将更加润泽,语文的风景才会更光彩夺目!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