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002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黄秋月 内容摘要: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汉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文治武功,卓有建树,无人可及,这不仅由于出色的军事才能,更由于超卓的政治谋略。群雄逐鹿,势力消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曹操之所以功业彪炳,主要就在于他具有当时最进步的人才观,非常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他强调“唯才是举”,不受封建选拔标准限制。他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做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且赏罚分明。因此,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正因为拥有了众多文武干才,曹操才能在争霸过程中节节胜利,最终统一

2、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即就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宽仁大德、不念旧恶;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关键词:曹操 唯才是举 用人政策 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employment policy of Cao Cao Huang Qiu Yue Abstract:Cao Cao is famous our country statesman in history , strategist and man of letters. In the fall, and

3、warlords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hi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getting up perform a stratagem , castigate all over the world ,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 exclusive achievement , self-service but reach in land under heaven, this not only because of outstanding military affairs abili

4、ty, more because of extraordinary politics strategy.he changed the tradition from Dong Man dynasty, during which the personnel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1 status. He sent far and wide to invite men of ability. He made the principle of 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 He emphas

5、ized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his policies on using personnel were flexible and various. Rectify because of having owned a lot of capable person civil and military, Cao Cao ability is competing for hegemony gaining victory after victory in process , the building-up uniting the north ultimately

6、 , being state political power of Cao Wei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Keywords: Cao Cao Only the men of ability could be recommended employment policy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强大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为了扩充势力,争夺地盘,相互之间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兼并战争。在这样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代,曹操凭借其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独特的用人政策,在争霸

7、过程中节节胜利,最后统一了北方,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1 观其一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驰骋宇内,无一不印证着他“唯才是举” 2 的用人政策的成功。 东汉中后期以来,朝廷选拔官吏,除了讲求仁义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质之外,还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了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为了选拔人才,他三次下令求贤。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颁布了求逸才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

8、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2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曹操又颁发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夫有行之 2 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2 建安二十二年八月,曹操再次颁发了举贤勿拘品行令:“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汙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9、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3 曹操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在群雄逐鹿中胜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他广泛网罗人才,招贤纳士。曹操能够成其霸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知人善任 唯才所宜 曹操知人善任,用人都能各尽其才,这是曹操用人政策最重要的特点。他麾下

10、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武将如雨 战功赫赫 曹操的武将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他们组成了曹操军事方面的骨干力量。此外,曹操也吸收一些有作战能力的降将,如张郃、张辽、庞德等,作为自己的部下。地方豪强,诸如许褚、李典、臧霸等,也被曹操收为己用。曹操帐下武将如雨,随着他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也是曹操麾下的名将之一。曹仁少年时期就好弓马弋猎。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曹仁 “阴结少年,得千余人”,4 在淮、泗之间来回活动。曹操起兵之时,他带着这批人去投奔,曹操便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曹仁随曹操征战,讨徐州、攻吕布、征张绣、战官渡、拒周瑜、破马超、守樊

11、城,每一场战役,都显示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建安五年,袁绍和曹操两军相持于官渡。袁绍派刘备领兵出击汝水、颍水一3 带,自许都以南,官民均人心惶惶。曹操对此深感忧虑,曹仁便对他说:“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故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 4 曹操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命曹仁率领骑兵迎击刘备,果然大败之。 袁绍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部将韩荀由小路进军,意欲截断曹军的粮道,岂料曹仁早在鸡落山等候多时,挥军而出,大破敌军。而后,曹仁和将军史涣等人又抄小路,绕到袁军后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截杀了袁绍护送粮车的军队,一把火烧了袁军的军粮。 官渡

12、之战后,曹操出征乌丸。降将高干据并州造反,在壶关抵抗曹军。曹操围攻甚急,看到一连几天都不能攻下壶关,便下令道:“城拔,皆坑之。” 4 命曹仁攻陷壶关后,就把叛军尽数坑杀,结果连月攻不下壶关。曹仁见此便向曹操进谏道:“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4 曹操听从了曹仁的谏言,壶关果然投降了。曹操便命人录曹仁的前后功绩,封他为都亭侯。 建安十四年,曹仁随曹操讨平荆州,曹操进封其为征南将军,留屯江陵,以拒来攻的吴将周瑜。周瑜带兵数万来袭,曹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他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无

13、奈吴军人数太多,牛金寡不敌众,于是被围困了。曹仁与长史陈矫都在城上,看到牛金等三百人垂危濒没,左右的将士皆失色惊惧。曹仁意气奋怒,遣部下去取马,欲救牛金等人。陈矫等人知道曹仁想下城救牛金,便拉住他,劝阻道:“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4 曹仁没有理会,披甲上马,带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营救牛金。看到曹仁距离敌军百余步,渐渐迫近城沟的时候,陈矫等人以为曹仁只是在沟上止步,为牛金等人壮势而已。谁知曹仁径渡沟直前,冲入敌围,为牛金等人解围。牛金获救,但敌围中还有一些人尚未撤出,于是曹仁又折回敌军包围圈,将余兵从敌军中救出,还杀敌数人,将敌军击退。陈矫等人见曹仁不顾一切冲出

14、去替牛金解围,都惶惧无措,直到亲眼见到曹仁还城,众将士才放下心来。陈矫更是感叹道:“将军真天人也!”4 三军将士皆佩服曹仁的勇猛,曹操亦大彰其功,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4 曹仁随曹操征战,多年的战争洗礼,使他从一个行为不检点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严于治军、奉公守法的典范,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他是曹操的肱股之臣,是最得力的武将。 夏侯惇,字元让,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是夏侯渊的族兄。他勇猛善战,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他便跟随了曹操,担任裨将。 汉献帝初平元年,曹操与袁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曹操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跟随曹操到扬州募兵。曹操建立势力后,派夏侯惇屯白马,不久又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15、。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后来,他随曹操征讨吕布,在兖州之战中,左眼被流矢所伤。战后,他被任命为陈留、济阴二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当时正值大旱,夏侯惇便率领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还带领众将士进行农耕,百姓因此得以受益。不久之后,他便被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他为曹操镇守后方。曹操攻下了邺城之后,夏侯惇被提升为伏波将军,依然兼任河南尹。他随曹操东征孙权,回来后,曹操便委派他统领二十六支军队,留守居巢。夏侯惇跟随曹操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他随曹操南征围樊城的关羽,驻军摩陂时,曹操更加封他为前将军。 曹操爱惜将才,与夏侯惇关系亲近,驻军摩陂时,经常邀请夏侯惇一起乘车外出

16、,并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别的将领都得不到这种待遇。当时曹操诸将皆受魏的封号,唯独夏侯惇仍受前将军的汉官官职,他便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曹操回答道:“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5 由此可见,夏侯惇深得曹操重用和信任。 有着“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6 称的于禁、张郃、乐进、张辽、徐晃,也是曹操的重要武将。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 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于禁在濮阳城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领部下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役中,于禁连连告捷;官渡之战中,于

17、禁自告奋勇担任先锋,身先士卒,顽强奋战,协助曹操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更加器重,其职位由司马一路迁升,历任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还被封为益寿亭侯,跻身曹军名将的行列。于禁作战勇猛、冷静、 5 沉着,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 张辽原是吕布的部下,吕布军败后,他归顺了曹操。他随曹操南征北讨,战果累累。他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等贼寇。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退,独独任命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抵御孙权。后来孙权引军入侵,张辽率兵迎击,以八百人马袭击了孙权的主力,

18、使十万敌军退却,还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张郃、乐进、徐晃也同样为曹操征战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战功卓著的功臣。 曹操“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3 由此可见,曹操用兵之精妙,麾下武将之众多及举士无拘、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之才略卓识。 谋士如云 进言献

19、策 曹操的谋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军事才能的人,帮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荀彧、荀攸、郭嘉等。一类是有治民才能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如毛玠、枣祗、任峻等。 荀彧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他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得到了曹操的赞赏。面对吕布叛乱,他奋力保全了兖州三城,并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还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郭嘉等人才。荀彧一生诸多建树,为当时北方的统一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7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趁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人心惶惶

20、。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也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却劝道:“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7 荀彧却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7 于是荀彧便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遂引兵 6 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县、东阿县,卒全三城。 兴平二年正月,曹操击败入侵定陶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进攻,吕布亲自率兵援救,却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了巨野守军,斩了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不赞成他

21、的做法,劝谏了一番,最终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放弃了进攻徐州的打算,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之后,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将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逐渐平定了。曹操此次破吕布的胜利,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操举棋不定。荀彧便进言:“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

22、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岂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7 曹操认为荀彧言之有理,便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抵达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县。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正是因为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天子都许,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为他统一北方的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自阳武连营稍前,进迫官渡,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相当。从八月到十月,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了三个月

23、。曹军是守,袁军是攻,袁军兵多势强,曹军兵少势弱,形势对曹军十分不利。8 曹操一度打算撤退到许昌,再和袁绍决战。他写信给留守许县的荀彧,与之商量,荀彧不同意。荀彧回信道:“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局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7 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以等待时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弃袁绍,转 7 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粮草驻地乌巢。曹操终于等到了时机,遂以奇兵袭乌巢,斩了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带八百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了

24、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 荀攸是杰出的战术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他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每次献计都能使曹军绝境逢生或出奇制胜,他是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围攻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会刘延,欲解白马之围。荀攸进言曹操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2 曹操依其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趁机率轻骑袭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因此而解。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率六百骑兵押送粮食辎重沿河西行

25、。军行不久,袁绍军队渡河追击,与曹军相遇,诸将士见敌众我寡,都纷纷劝说曹操回去镇守大营。荀攸却说道:“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9 曹操看着荀攸笑了,他明白荀攸的意思,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等到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命令部将回军突击,大破袁军,斩其骑将文丑,曹操遂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军中粮草告急,荀攸又对曹操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锐而轻敌,击可破也。” 9 还举荐说徐晃可担此任,曹操便派遣徐晃和史涣并击破之,烧其辎重。后来许攸前来投靠曹操,说袁绍派遣淳于琼率万余兵运送粮食,屯于乌巢,将骄兵惰,可以趁机夜袭乌巢。当时曹操的军粮行将用尽,情况十分危急。曹操听从了荀攸的

26、建议,采纳许攸的献计,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大营,自己亲率“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10 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的消息,以为曹操大本营空虚,就决定进攻曹营。他对儿子袁谭说:“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2 于是便派张郃、高览等进攻曹营,又以轻骑去救淳于琼。曹操前有淳于琼军营尚未攻下,后面又有袁绍的援军,眼看就要两面受敌了。他当机立断,决定先集中兵力攻琼营,并取得了胜利,斩了淳于琼等人。张郃见琼军已破,自己又遭郭图谗言诬陷,便与 8 高览焚烧了攻

27、橹,投降了曹操。曹洪犹疑不定,不敢接纳二人,荀攸便对他说:“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9 曹洪这才接受了二人,也为曹操慕得了两名干将。 建安八年,在先南击刘表,还是先北破袁绍的战略决策中,荀攸认为刘表虽坐守江汉志向却不大,而袁氏势力在北方根深蒂固,应该趁袁谭、袁尚争斗之际各个击破。曹操这才接受了袁谭的求救,攻打袁尚,从而分化瓦解了袁氏的势力。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连曹操都夸赞:“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9 曹操十分推崇他的品行,赞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典范。 曹操迎献帝都许,在政治方面抢占了先机,挟天子而令诸侯,各地割

28、据势力不得不听命;许下屯田,又使曹操解决了经济问题,特别是粮草问题,使自己兵精粮足,逐渐强大起来。在屯田建设中,枣祗、任峻、韩浩都是大功臣。 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土地失耕,人民流亡死伤,生活极度困难,乃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诚如史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3 曹操屯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 兴置屯田,是枣祗的建议,韩浩也参与其中,成其事的却是任峻。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将屯

29、田推广到各州郡。枣祗在许县,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曹操见屯田卓有成效,就下令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还接受枣祗的建议,实行军屯。任峻任典农中郎将,尽心尽职,将屯田不断推广开来。屯田制的实施,让粮食连年丰收,解决了曹操粮草不足的后顾之忧,还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使他最后能够顺利平定军阀混战局面,统一北方。 由枣祗首倡实施的屯田制,是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

30、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为后世开创 9 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效仿,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曹操知人善任、任人唯才。他大量网罗人才,文武并用,各尽其才,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长处。他麾下武将如雨,谋士如云,人才济济,各有各的特点,皆为他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宽仁大德 不念旧恶 曹操有霸王之心,他知道要成就霸业,必须笼络人心,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必须做到宽宏大度。他宽仁大德,用人不念旧恶。他对前来投降的人都能量才使用,对待俘虏而得的文官武将,若有才能,亦不歧视,反而加以重用。他麾下的许多大

31、将原来并不是他的部下,如张辽、于禁、张郃、徐晃,任司空军祭酒、管记室的陈琳,等等。 崔琰原本是袁绍的部下,曾经劝说袁绍不要攻打曹操,袁绍不听。袁绍死后,袁谭、袁尚都想将崔琰纳入自己麾下,崔琰称病不出,结果被投入监狱,得到阴夔、陈琳的营救才免罪。曹操破了袁氏势力,占领冀州后,封崔琰为别驾从事。当崔琰来拜见曹操时,曹操对他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崔琰却回答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11 当时曹操的宾客听到崔琰这样说曹操,脸色都变了,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想

32、不到曹操并没有因此怪罪崔琰,反而向他谢罪。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知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道理。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他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他多有功劳。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派遣张郃、高览以重兵攻打曹操大营,却攻之不下,又被同僚郭图谗言诬陷,便投降了曹操。曹操见此非常高兴,亲自迎接他,并予以重用,拜偏将军,封都亭侯。他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丸,平马超,灭张鲁,战功显赫。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致使诸葛亮撤兵。 徐晃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

33、。后来曹操讨伐杨奉,徐晃便投靠了曹操。曹操“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12 徐晃破之,于是拜裨将军。徐晃10 随曹操“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12 徐晃立了大功,曹操便封他为偏将军。在官渡之战中,他与史涣率兵截烧了袁绍的粮草立功,曹操又加封他为都亭侯。其后,他随曹操“破袁谭于南皮,讨平原叛贼,克之。从征蹋顿,拜横野将军。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12 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徐晃随曹操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直入,一举击退蜀军,受到了曹操的赞扬,称其有“周亚夫之风”。12 三、推诚取信 用人不疑

34、 曹操重视和爱惜人才,不仅做到了推诚取信,还做到了用人不疑,郭嘉和许攸就是最好的例证。 郭嘉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杰出谋士,他通晓事理,足智多谋,为曹操运筹帷幄,为当时北方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13郭嘉神机妙算,屡建奇功,官渡之战中,更是大放异彩。曹操大军与袁绍大军相持于官渡,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对自己不利,遣将征讨,又没有成功,曹操便

35、决定率兵亲征。诸将害怕袁绍趁机偷袭后方,纷纷劝阻。曹操拿不定主意,问计于郭嘉。郭嘉说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14 于是曹操便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与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曹操欲远征乌丸,讨袁尚。曹军将士都认为为了袁尚而进攻乌丸不值得,因为这样会导致许昌空虚,让刘备有机可乘。在一片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地分析了平乌丸之役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

36、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之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11 远征,公无忧矣。”15 曹操听了郭嘉的话,立刻进兵辽东。到了易城,郭嘉觉得行军太慢了,又进言道:“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15 曹操便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突袭单于蹋顿,乌丸将士均被杀个措手不及,首领单于蹋顿也被斩杀了。 在曹操的诸多谋士中,唯有郭嘉最了解曹操,在长年的征战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他在曹操心目

37、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许攸本是袁绍帐下的得力谋士,却因为家人犯法,被同为谋士的审配收其妻子,投入监狱.他一怒之下便背叛了袁绍,投奔曹操,并献计偷袭袁绍的军粮驻地乌巢。因为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他来投靠曹操,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曹操却选择相信他,率精锐步骑奇袭乌巢,并大获成功。曹操在平定冀州时,许攸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曹操“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7 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也是他能够多次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四、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 曹操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此外,他还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不久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38、。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族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初入尉廨,膳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10 曹操坚决打击豪强,不畏权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为了奖贤掖能,充分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对待有功之臣,他都能予以奖励。“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让,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3 荀彧一生诸多建树,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曹操于是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

39、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12 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16 荀彧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将表压了下来,曹操坚持,还劝说了一番,荀彧这才接受了封赏。 曹仁随曹操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对这得力功臣,曹操亦不吝赏赐。先是封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后又封其为都亭侯。留屯江陵时,他拒周瑜,成功解救牛金等人,勇猛退敌,曹操又转封他为安平亭

40、侯。破马超、守樊城、镇荆州,他劳苦功高,曹操又封其为征南将军,可谓实至名归。 崔琰为人正直,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封他为东曹掾。并对他说道:“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11 曹操赞其有伯夷那样的风范,史鱼那样的正直,贪婪的人听到他的名字会变得清廉,壮士听到他的名字会更加勇武奋战,称其为时代的表率。 有“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之称的于禁、张辽、乐进因征战有功,曹操也上表汉献帝,要求封赏他们。“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手执节义,每临战功,常为都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

41、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17 于是封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曹操麾下的文官武将,只要立了功勋,曹操都予以封赏,予以肯定。如荀彧、荀攸、郭嘉、夏侯惇,等等。曹操赏罚分明,礼贤下士,大大地激励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壮大了力量。 综上所述,曹操在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汉末年代,能够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文治武功,卓有建树,在于他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他选拔人才强调“唯才是举”,不受封建选拔标准限制。他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做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且赏罚分明。因此,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正因为有了这

42、些文官武将,曹操才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注释: 1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许劭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234. 2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9(12):32. 44.19.21. 3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9(12):49. 54.14.54. 4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曹仁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12):274.275. 5陈寿撰,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注引.魏书

4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9(12):268. 6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于禁传.陈寿评.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12):531. 7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308.310.314.313. 8何兹全.三国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9. 9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323.324.325. 10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21. 11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

44、书崔琰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367.368. 12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528.530. 13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435. 14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9:433. 15陈寿撰,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434. 14 16陈寿撰,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彧别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315. 17陈寿撰

45、,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521. 参考文献: 1吕慧娟,刘波,卢达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3杨晨.三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5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 7司马迁撰,裴駰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6. 9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10史卫.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