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051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意识 教师是文化的承载者,更应当是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语文的大环境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受教者传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为积极处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螟、归园田居则蕴涵了宁静淡泊的隐

2、士情怀,代表了旧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过秦论体现了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古代政治文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对英雄的审美认识;师说阐释了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崤之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文文化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可以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宣扬一种传统的悲秋文化。郁达夫自小好读诗书,国学功底很深,传统文化中文士悲秋的情结深深根植于他的灵魂,他为之沉醉,为之倾倒。课文的后半部分,有一段关于秋的议论,他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赏秋文字

3、,甚至不无得意地宣称“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沉思,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见他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赞同和心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所追求的古都的秋,乃是经过了岁月淘洗的深沉,清、静、悲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通过这样的分析,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既传授了知识,又能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吟咏诵读,参悟体认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

4、,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 语文能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赋,教学中首先要反复的吟咏诵读。那么,如何去吟咏诵读呢,作为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

5、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例如写景抒怀的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又如祭十二郎文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大声读、轻声读、分组读、全班读、交替读、示范读指导学生把握文章

6、悲痛的感情基调,注意排句、呼告的语言形式和文言虚词尤其是语气词的用法,进行或高或低,或疾或徐的诵读,从而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对后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所取代了学生的参悟体认。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吟咏诵读,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价值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老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老师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

7、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只有让学生参悟体认,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三、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高中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 2 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出自古人手笔诗词文赋曲小说不在少数。这些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礼仪、道德、风俗、审美、建筑、音乐、军事、经济等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

8、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课程标准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作品多为不朽之作,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出民族文化的光芒。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的篇章入手,和学生一道去领略它们的文化精神内涵。学生的文化根底牢固了,语文素质也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是,教材文本资源是很有限的,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进行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

9、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和学习。如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氓、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使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建构阅读专题,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文本。优秀传统文化之所

10、以在今天仍有鲜活的生命价值,就因为它们在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从传承的对象、传承的范围,还是从传承的途径、传承的方式来看,它们所栖居的范围决不仅仅局限在教材这一方领地里,而是渗透到了当今生活的很多领域里。如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就蕴含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怀想,就是对他那崇高的爱国民族感情的一种弘扬;优秀传统礼仪中的廉耻观在今天就赋予了有时代特色的“八荣八耻”。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也就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篇课文,而应该向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延伸拓展,构建阅读模块,如以李密的陈情表为基点,构建“孝道”阅读专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的“孝道”作探究。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意识

11、到: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孔子的“仁”之根本就是孝悌,不是单纯的赡养,而是 3 要对父母、兄弟怀着诚心诚意的敬爱的感情;孔孟的孝道在今天作为一种美德,对于形成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促进家庭的稳定,以致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正是这种孝道之德,造就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社会道德风尚。同时,我们还可开展“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细分各类专题,如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研究对联趣事、对联创作、古代故事中的成语,研究一本书的某一特点等。只有这样深研细究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加久远,渗透得更加深广。因为具体的专题研究可在实践的过程

12、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而且,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和一定的人、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紧密融合,抽象的理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生动有趣,雅俗共赏。这种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就是专门设置了研究性课程,如“中华文化寻根”、“姓氏起源”等。而这种阅读专题又恰好有很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方,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就不知不觉地渗透给了我们的学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展专题学习这块宝贵的阵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