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 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2、“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3、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4、财政补贴 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又叫价格补贴,它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臵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5、财政贴息 *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
2、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7、纳税扣除 指准许纳税人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例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8、税收抵免 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的支出中,按一定的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9、预算外资金 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了履行或者代理执行*职能,根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0、课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3、,是征税的依据。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 11、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12、平均税率 是实际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名义税率。 13、超额累进税率 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
4、时使用几个税率。 14、定额税率 即固定税额,指按课税对象一定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15、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两者的相同点是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或者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不同点在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收税。 0 16、直接税与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税属于间接税 17、从量税和从价税:从量税按课税对象
5、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合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 18、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臵的决定因素。 19、税收的超额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
6、社会经济利益,则发生在资源配臵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 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20、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收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收负担再分配行为,即经济利益再分配行为。 22、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说明:第一,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第三,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
7、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A点,也就是最佳税率。 B D F O 2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24、增值税: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 25、消费税: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XX年工商税制改革中新设臵的一种商品课税。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 26、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
8、额 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商品课税的范畴,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27、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28、个人所得税: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9、资源税:有两种征税方式: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 30、遗产税:就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 税收 A 税率 C E 1 31、逆弹性命题:即拉姆斯法则,征税的效率在于不改变个人决
9、策,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 32、国债负债率:用当年国债发生额或国债余额 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国债负担率。 33、债务依存度:用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34、国债一级自营商: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市场顺畅运转。 35、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价格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活动。 36、国家预算
10、:是*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预算的编制是*对财政收支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37、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 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38、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39、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状况。 40、*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部门或所属
11、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采购制度的基石。 41、转移支付制度:是衡量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结构性财政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 4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的政策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44、购买性支出乘数:1/1-b,它表明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
12、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支出乘数。 45、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主要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 简答 1、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根据社会商品和服务的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划分的。公共物品是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它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步到整个社区里,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私人物品可以分割开并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它是由市场供给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区分二者的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既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
13、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 2 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物品则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2、简述财政配臵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答:财政的配臵职能:是由*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
14、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臵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臵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臵总体效率。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来表示资源配臵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臵的结构效率。 合理安排*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通过*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提高财政资源配臵本身的效率。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
15、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
16、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答: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
17、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
18、身就是欠缺的。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 3 速的最优结合。 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5、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
19、究*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于XX年代早期曾受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应用于农业政策、管制和法庭等领域,并构成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建议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对*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决策程序有直接民主决策与间接民主决策之分。直接民主决策是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的决策。间接民主决策是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作出公共决策。在间接民主决策中,有三种参与者的行为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即选民、政治家和管理者。管理者是执行政治家作出的决策,是政治决策程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公共选择理论研
20、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关于“*失灵”,分析*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最有效率的*决策体系和规则,就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是通过买卖配臵资源,即所谓货币投票,*提供公共物品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即所谓政治投票。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于财政决策领域,主要是通过投票来审批国家预算和决算。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二是确定公共项目成本的分摊方式,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等事项;三是确定国家预算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证明了
21、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6、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 答: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类。 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7、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P79 也叫*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指的是
22、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被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8、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 4 改
23、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了1980和XX年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以XX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渐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9、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86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方面。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
24、高于发展中国家。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为了寻求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不仅需要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而且要从分析和控制影响财政支出的微观因素入手。 10、简述*投资的特点。127-129 *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
25、项目和长期项目。 *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产业和领域。 11、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投资?136-138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从事农业投资十分必要,因为: 农业自身很难产生足够的积累。 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 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来进行。 改造传统农业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从研发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需要大批资金支持。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 从XX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
26、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 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辅助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 1)工伤保险: 2)生育保险: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 13、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
27、或刺激性税收支出。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税收 5 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但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臵、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又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14、简述预算外
28、资金的性质和范围。 答: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其范围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 2、国务院或省级人民*及其财政、计划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4、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 5、用于乡镇*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6、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15.简析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因素 答:1)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
29、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2)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倘若物价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在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 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档次爬升。如果实行
30、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16、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的“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
31、,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7、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是指*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臵状况。 6 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臵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
32、。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18、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生产者的利润目标同税负转嫁的关系。经营者必
33、须权衡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如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 19、简述税收效应。 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34、,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0、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一般在税收总额中占60%-90%,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客观原因决定的。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 2)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 3)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2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35、: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普遍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7 4)计征简便。商品课征以流转额为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22、简述增值税制度的类型。 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 增值税可分为三类: 1)不准许抵
36、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2)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3)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23、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答: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第二、*即债务人负担。*借债是有偿的,到
37、期要还本付息,尽管*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 第二、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第三、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第一,国债规模首先受认
38、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国债规模还受*偿债能力的制约。 第三,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24、简述国债的功能。P317 答: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 (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至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 (2),
39、社会的闲臵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3) 调节经济运行。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 8 配臵。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 25、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341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
40、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公开性:国家预算是反映*的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公开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臵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统一性:尽管各级*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艘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
41、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年度性: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26、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P353 答:1)分级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2)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
42、*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按税率划分,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形式。 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27、简述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 答:通过改革转移支付方式,完善我国*间转移支付制度。 一要逐步缩小税收返还规模,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 二要对一般性转移
43、支付和体制补助或上解进行归并,以合理确定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体制补助或上解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均衡各地财力,但是两种形式不衔接势必会带来各自规模的不合理。 三要进一步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实施范围和数量规模一方面要取消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另一方面要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整合。 通过制定转移支付法律的手段,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 一要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工作,为转移支付制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要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程序。 三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制约制度,同时附之以必要的司法和审计举措,建立相对完 9 善
44、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28、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
45、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推进改革,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数额以XX年为基期核定。XX年中央从地方上划的收入全额返还地方;XX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XX年基础上逐年递增,地方两税每增长1,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XX年后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XX年的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XX年制定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一、坚持“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原则,维持税收返还,但转移支付的来源是中央收入的增量部分,调节的范围和力度有所减小。二、规范化程度有限,由于改革的基础是维持既
46、得利益,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不可能全面放弃“基数法”而转为按影响因素计算的“标准收支法”。 29、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考前辅导328页 论21 1、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在我国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解。 第一,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第二,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第三,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第四,财政收支平衡
47、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30、简析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48、三、论述 1、试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并简略说明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手中,并由*支配使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国家要考虑如何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益评价问题。通常说,财政支出的规模应 10 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