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455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人格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陶渊明人格分析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 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 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 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想

2、就陶渊明的人格 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 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渊明的 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3、出仕 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 ;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 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他 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

4、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 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 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 的经理。” 但是无论出仕还是归隐,它们所围绕的中心都是“真”,因而它们是完全正当的。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 而言,则归园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有违己交病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

5、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 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年春天所写,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 田生活。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独养其志。”摆脱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 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官,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的大道。不料事与愿违, 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不是世上没

6、有安 邦定国的栋梁之才,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了。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不委曲而累 己。”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首先,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朝廷多次对他征召,都坚决顶住了:“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他是真正不同于“身在江湖,心怀魏阙”之 辈的。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不怠,大有收获。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 。既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在“万般

7、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 进而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堂的。即使是隐士,骨子里对儒家的这一信条也 是始终恪守不渝的。只有渊明是既归隐又力耕的,这正是他任真的体现。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中写到:“先师有遗 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他自嘲对孔老夫子的“忧道不忧贫”力有未逮,因而就转 向躬耕,并对农业劳动信心十足。试想如果一个只以隐居为平台而内心另有他求的所谓隐者,要毫不犹豫并持之以恒地操持起为儒家 所鄙夷的稼穑之事,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而陶公做到了

8、,“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把躬耕劳动放置在了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成了他的生活凭借和精神寄托。另有癸卯岁始 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新。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 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公力耕自养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正如李泽厚所说:“所以只有他, 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综上所述,陶潜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出仕、归隐与躬耕,无不体现着他“独立率真”的性格,而他的性格的另一

9、方面“中 和任放”也是贯穿其中。如果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任放”性格的最好表现的话,那么他与众不同的归隐方 式和态度,则最能说明他的中和。渊明的入山,不是卢藏用待价而沽的市侩手段的“终南捷径”式的隐逸,不是陶弘景幕后操纵的遥 控伎俩的“山中宰相”式的隐逸,也不是皇甫希之点缀当朝的假冒勾当,更不是谢灵运无补于世的自我麻醉。而是“在黑暗而多歧的 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 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渊明隐居后,对官场人物的亲疏态 度也是迥异于人的,他固然

10、不是打着归隐旗号而心留世俗的假隐、充隐,但也决非后世自诩超越尘世的所谓“纯隐”,他是有着自身 原则和立场的。如对颜延之、殷晋安、檀道济,诗人就有着不同的态度。宋书?颜延之传:“与渊明情款”;“日造次 焉,每往,必酣饮致醉。”与殷晋安别:“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飘 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贫贱。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萧统陶渊明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粮肉,麾而去之。” 以上是对陶渊明“独立率真”、“中和任放”性格的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这种性格,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它的形

11、成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普遍联系、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引起产生另一种现象,反过来 任何现象的产生也是由别的现象引起的。”陶渊明性格的形成,不仅和他的先天素质、意识形态有关,更和他后天生活的家庭教育和 传统文化、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祖父茂、父亲逸也都做过地方官,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家庭特有的人文氛围、人格素养却融 于血液一脉相承,这使得渊明先天具有了优于他人的条件。他少小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度过。孟嘉为当代名士,渊明在晋故征西 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写道:“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蕴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

12、意,旁若无人。”而渊明 “存心处世,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如果说家庭环境对渊明的影响是默化的话,那他所受的教育、阅览的古籍无疑充 当着潜移的角色。两晋时代,“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陶潜不但像一般士大夫那样学到了道家的老子、 庄子,而且还阅读了儒家的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中说他“泛览周王传,流观 山海图。”而周王传是咸宁五年从战国魏哀王墓中发掘出来的汲冢书;山海图则是作为东晋王朝的逆臣、为王敦杀 害的郭璞注山海经的一卷图赞。渊明能阅读到这样的书籍足见他的博学程度,而也正是他的博览群籍,开辟了他开阔视野的 途径,奠定了他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另外从当时的社会

13、环境来看,两晋时代虽然是玄学盛行的时代,但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仍然有 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难以抵挡的力量。就在渊明的家乡江州就出现了大力提倡经学的学者范宣、范宁以及戴逵等。晋书?范宣传 :“范宣,陈留人也。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诵读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 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博学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 经学,化二范之风也。”而当时渊明正值少年之际,“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所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可见 一斑。但又不可否认的是渊明毕竟生活在玄学盛行的年代,他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也是不争的事实。袁

14、行霈先生说:“他有 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 ,便欣然忘食。将孔子道家化。受老庄和魏晋玄学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 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渊明的思想熔铸了儒道两家的精华 ,圆融无碍,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视点和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把思考生活的结论用来实践,以实际行 动反过来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可以说正是在儒道两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渊明独立而不群,率真而不矫糅,中和而不偏激,旷 放而不任诞的独

15、特性格,鹤立于两晋文人之林,屹立于古代诗人之列。 陶渊明的家教、学识以及时世加上他个人先天的素养、哲学思想和人生观,造就了他那“独立率真”、“中和任放”的性格,使 他最终得以脱离主流社会而能自由地翱翔于心中的“桃花源”世界。陶渊明的这种独有性格在活着的时候并无人问津,有的话也只是 附庸风雅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征服了无数后人,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 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名声具有递增效应,尼采曾说:“星光很遥远,到达人们的眼睛需要

16、许多时间。”渊明的煊赫名声,不是因 为同时代的人们知道他,而是在他百年之后,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由此可见陶渊明人格魅力影响之深之远。在缺乏对自身生存状态 、生活方式反省和观照的年代,陶公无疑也给了我们勇气与希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XX年,第47页,第150151页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第8页 3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燕京大学哈佛学社刊印,XX年9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月,第141页 5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三联出版社,XX年,第293页 6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XX年,第133页 7宋恪震陶渊明归隐之我见,郑州大学学报,XX年,第5期 8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