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611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一、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如何具体体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系统研究方法是20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马恩科学使用“系统” 概念,大量论述了系统思想。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系统研究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当代科学水平的辩证思维方式。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

2、系系统、上层建筑系、人口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恩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有机体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就在此。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3、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1.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2.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

4、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1. 社会形态理论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2. 经济社会形态。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

5、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技术社会形态是从生产力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一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划分社会形态: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技术社会形态的不可逾越性: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 4. 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社会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改革开放前,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

6、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 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与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全球性展开的新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固有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放大和普遍化。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市场,为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和合理配置、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世界

7、性普及和广泛应用、为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交往规范的世界性扩散和借鉴提供了可能并日益转变为现实,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人类财富总量的迅速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 其一,国际性剥削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借助其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动权、资金优势和高科技优势,在自由贸易旗号下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剥削和掠夺,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与贫困,形成了世界性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两极分化。 其二,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垄断了技术贸易和各种信息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教

8、育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信息鸿沟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使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持续扩大。 其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利用金融、意识形态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激化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其四,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既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表现,更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 其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互作用,环节众多、规模巨大,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 如何实现国家利益: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求生存、 谋发展的必然。中国要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应着重做到: 1运用辩证思维认识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安全、 经济、 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既使中国国家利益面临着挑战,同时又为其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利益不是受到了损害, 而是能够因此得到发展。 2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增强国家的实力。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开放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加快国内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便利。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政治上保持独立自主,文化上维持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军事上形成强有力国防提供了可靠保证。 3珍惜当前世界和平稳定局面, 努力营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 有所

10、作为的外交战略,在对自己并不重要的问题上愿意进行妥协, 必要时可以拿一些次要的利益换取真正的实质性利益和长远利益, 努力营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外交资源, 通过改变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互动的方式来优化我们的外交环境, 以此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实国家利益的外部环境。 4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环境污染、 金融危机等全球问题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与共同治理, 而国际组织具有协调各国家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功能, 其对于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文化交流以及冲突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 争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权, 使国际规则的制定及全球问题的解决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成为我们目前维护与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