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从研究对象上分析 从哲学史上分析 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 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
2、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答:“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
3、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运动联系和发展之间
4、的关系怎样? 答: 运动、联系和发展是有区别的。运动是指事物的一切形式的变化。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发展是指特定方向的变化,即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运动、联系和发展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发展,也不能显示运动发展;离开事物的运动发展,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发展是一种特定的联系,是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发展;发展又是联系的基本趋势。 10、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答:“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联系
5、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1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
6、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2、运动联系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 运动、联系和发展是有区别的。运动是指事物的一切形式的变化。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发展是指特定方向的变化,即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是旧第 1 页 共 9 页 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运动、联系和发展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发展,也不能显示运动发展;离开事物的运动发展,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发展是一种特定的联系,是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发展;发展又是联系的基本趋势。 1
7、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事物。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有着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高级、优越。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既抛弃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又吸收和发挥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而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所以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第三,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
8、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14、什么是矛盾?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是什么? 答: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是有严格界限的: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排除的,逻辑矛盾是由于思维不合乎逻辑规则而产生的,是应该排除的矛盾。 15、为什么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之所以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真正理解事物发展的动力,就要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
9、作用:矛盾双方相互联结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吸收其营养;规定矛盾的基本趋势。斗争性的作用:量变中促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质变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 16、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答:矛盾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第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矛盾观点,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原则和加强工作的创造性,对
10、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主观片面性是十分重要的。 17、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认识事物必须分析事物的矛盾,并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体分析每一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在解决矛盾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18、什么是事物的质和量?它们和事物的关系各是怎样的? 答:所谓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 模、发展程度
11、、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质,一旦丧失了自己的质,它就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他物。另一方面,质又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量和事物的关系则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质。 19、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量变的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单纯数量的增减,达到一定限度,就可以引起事物的根本质变。比如: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气分子,三个氧原子形成一个臭氧分子;第二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排列顺序的改变,也可以引起事物根本质变。比如,金刚石和石墨,
12、就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两种物质。质变的基本形式。质变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爆式质变是事物的质变最后需要通过激烈的外部冲突,才能实现质变。比如,自然界火山爆发、炸弹爆炸、地震,社会领域中,敌我矛盾的解决。非爆发式质变,不是需要激烈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的量不断增加,旧质的量不断减少,最后实现质变。比如,自然界的生物新品种出现,由猿变人,社会领域中,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语言的发展。 2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第 2 页 共 9 页 答: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
13、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的辩证统一表现在:在量转化为质的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事物的变化就不可能超出度的范围,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 而且量变还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第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突破“度”的范围引起质变。在质转化为量的过程中,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
14、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这是因为:第一,只有质变,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才能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才能使世界具有生机活力。第二,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也会为旧质的框框所限制而最终陷于停顿。只有质变才能打破这种限制,使质变的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21、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答: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纯粹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量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即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质变形式的多
15、样性;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第二,质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质变的过程有量的扩张。 22、什么是肯定和否定?二者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 什么是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 盾双方,即存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 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 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其对立是反映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代表了 事物发展的相反方面。二者统一性表现在:第 一,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存在的前 提;第二,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肯定中包含 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说,肯定就是否定,在否 定中包含着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否定就是肯 定。第三
16、,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 根本对立表现在哪里? 答: 根本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否承认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的自身 否定、自我发展。 第二,是否承认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辩证的 否定是扬弃,形而上学是绝对的肯定一切或否定 一切。 第三,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4、为什么说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 答: 事物由于内在的矛盾性,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 否定,继而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 定,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已、自己完善自己的运 动过程。 第一次否定,事物由肯定阶段发展到否定阶 段,但是这还
17、不能充分展示出自我运动的全部丰 富的内容。只是通过再一次的否定,即否定之否 定,事物由否定阶段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在新的基础上重复肯定阶段的的某些特点、特性才解决了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这样,既保留 了它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片 面性,达到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使 事物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 25、掌握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 辩证的否定观是批判形而上学的思想武器,它告 诉人们,对任何事物要采取辩证的分析态度,不 能犯形而上学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 误。 具体说来,第一,对文化历史遗产要批判地 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
18、片面性错误;第二,对待外 国文化,也要批判地继承,洋为中用,反对一味 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总之,辩证否定观的 基本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哲学基础。 26、事物在发展中,为什么会产生仿佛是“回到 出发点的运动”呢? 答: 在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 定,完成它发展的一个周期后,仿佛出现了向出 发点的回复,即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 某些特点、特性,列宁称这种现象是仿佛“回到 出发点的运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肯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都是否定的对立面,因此,它们不免有某 些相似之处,第一阶段的某些特点、特性在第二 阶段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 但是,这里的“回复”仅仅是“仿佛”
19、回复,并不是真的回到出发点,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更高阶段上的重复。两次否定,两次质变, 否定之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否定阶段都有本质 区别。 27、什么是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这个问题 上在哪些错误观点? 第 3 页 共 9 页 答: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不以 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只不过 是客观因果联系的反映。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和科学地认识世界及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前提。 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有两种错误观点: 一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二是宿命论和神学目 的论。 28、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是什么? 答: 区别和对
20、立:第一,必然性反映事物发展确定趋 势,偶然性反映不确定趋势。第二,必然性是事 物的本质联系,偶然性是事物的非本质联系。第 三,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决定 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面,偶然性对事物发展 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起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 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 偶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 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 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 总是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 意义。第一,掌握必然性是
21、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在实际 工作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 得自由。第二,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 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要注 意利用“机遇”去揭示必然性发展科学。 29、什么是可能性?在把握可能性范畴时,应如 何分析可能性的复杂情况? 答: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 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对可能性的各种情况 加以区分:第一,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 二,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第三,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第四,区分可能性的程 度,对可能性作量的分析。
22、30、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割裂二者犯 什么错误? 答: 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表现 在: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和形式属 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两个 方面,二者存在着确定的差别,内容不能同时是 形式,形式也不能同时是内容。两者的统一表现 在:第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第二,内容和 形式相互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如 果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则会犯形式主义的 错误。如果片面强调内容反对任何形式则会犯形 式虚无主义的错误。 31、怎样才能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它的本质? 答: 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 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
23、性材料,这是 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 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 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又要在关于事物本质 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 刻的本质。 32、 辩证唯物主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答: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的缺陷:第一,它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第二,它不了解辩证法,不能把辨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由于它存在这个根本缺陷,就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不能成为科学的
24、认识论,因而也不能驳倒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而且使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33、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动的人。认识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彼此脱离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双重的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在物质形式上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主体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主体在观念形式上改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改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而且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为完成改造客体而服务的。这就是说,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反过来,又以对世界的认识为指导,去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 4 页 共 9 页 34、为什么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实现此飞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26、是认识的第二个飞跃,它比第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第一,只有通过第二个飞跃,才能产生物质力量,精神变物质;第二,只有通过第二个飞跃,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并且认识才能得到充实、健全和发展。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条件:认识必须正确;理论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指导群众实践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5、简述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答: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对象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又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只能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逐步地深入和扩大,经历
27、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从认识主体看,人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历史地形成的,因而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只有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达到比较正确的认识。 3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
28、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7、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都是客观的? 答: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都是客观的,又叫客观真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不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只能由社会实践加以检验。38、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答: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是具体的,如果超出其适
29、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要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而丰富和发展真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只有将来能实现的东西运用于现实,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第三,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也会变成谬误。谬误转化为真理,主要表现在:第一,谬误改变了条件和范围,就可能变成真理。第二,谬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第三,谬误可以作为“反面教员”,从反面给我们以 启迪,使我们在分析批判谬误的过程中发展真理。 3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同客观的相符合。真
30、理这一本性要求必须把主观意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判明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它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第一,实践具有普遍性优点;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优点。 40、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论证另一种概念和判断正确性的逻辑方法。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它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逻辑证明有其局限性,它不能离开实践的基础,逻辑思维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过逻辑证明的东西,最终也要实践来
31、检验。 41、怎样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在自然界中,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界的各种运动照样发生,自然规律照样起作用;在社会领域,任何运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存在和实现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联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一切归根到底来源于自然界。劳动是把它们既区别开来以联系起来的基础。 4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人类社会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同自然界本质上都是独立于人
32、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第 5 页 共 9 页 物质体系。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基于以上两点,人们有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可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去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4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担当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其他一切形式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社
33、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历史。 44、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发展史的一把钥匙? 答: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使猿变成了人,而人的产生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之网,就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人类历史是在劳动中得以发展的,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4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是一种智能性的要素,但可以渗透到生产力诸实体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可
34、以物化为劳动资料,是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可以使人们更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发现或扩大新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知识水平,并强化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水平,从而造就新的劳动者。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生产管理合理化、自动化、科学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46、说明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答:生产关系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经济结构,是内部诸环节和诸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在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力
35、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或环节,同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配和消费关系也都积极影响和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7、如何理解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生产力所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因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把社会继续向前推进的出发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人们历史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本身的况。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但不是唯一的力量,社会发展是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是“
36、合力”作用的结果。 48、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更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49、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这种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
37、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划分为不同阶级,决定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第四,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50、简述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前者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后者是一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
38、体的共同意识。二者有明显差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是指人们系统的、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后者是指人们系统化、具有确定规范的、自觉的社会意识,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作用。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又高于社会心理,对它起第 6 页 共 9 页 着指导和影响作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指政权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后者指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它们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经济基础 的社会现象,因而不直接属于上层建筑。 51、宗教及其
39、特点是什么? 答: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对超自然实体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信仰和礼拜神灵、偶像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点。宗教包括有关的信仰、特殊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生活规定,它们同宗教组织设施和专门的神职人员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消极的,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阶级社会里,宗教是反动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52、 简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答: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
40、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补充和发展条件,对物质文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应是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效率的社会化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方面和思想方面,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5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因
41、此必然得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4、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怎样正确证价历史人物? 答: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第二,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起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再大,也超不过人民群众的作用。他们同样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更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第二,阶级分析方法。 55
42、、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需要自己的领袖,只有在领袖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领袖可以为群众指明斗争方向,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指挥群众,对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无产阶级领袖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领袖是由群众推举出来的,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集中群众的智慧,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起到领导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我们要承认领袖的权威,尊敬和热爱自己的领袖,要反对否认权威的无*主义。同时,也不能夸大领袖的作用,否认群众的作用。 56、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 答: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所无法比拟的,第一,他
43、们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和所肩负的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无法相比的。第二,他们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总结群众经验,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出正确方向和道路,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第三,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亲自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斗争,并夺取胜利。 57、简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重大意义: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能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
44、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58、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能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在于它为自己的经济基 础服务。首先,服务的方向:一方面要千方百计 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第 7 页 共 9 页 固和发展;另一 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其 次,服务
45、的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经 济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其方式是多种 多样的。最后,服务的效果: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 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终归是有限度的、是第 二位的,不能夸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59、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具有哪些特征? 答: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是指 同生产力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人类社 会是活的有机体。、具体性,任何社会形态都 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统一体。 、历史性,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客观性,都有不以人
46、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 过程。、复杂性,表明每种社会形态都有具体 的历史的特点。 60、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 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比较起来前者更为根本。前一对矛盾不仅对后一对矛盾起主导作 用,而且后一对矛盾的
47、产生和发展又根源于前一 对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 础又决定上层建 筑。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矛盾的解决。两对基本矛盾相互制约、相互促 进,其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61、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和矛盾共同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构成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 为:第一,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囊括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 构。第二,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 终,把握了这两对矛盾也就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第
48、三,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 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成为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62、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答: 阶级斗争就是指利益根本对立和冲突的不同阶 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 会,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通过阶级斗 争才能实现。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和 杠杆,促使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第二,它不断给 统治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打击,推动同一社会形态 的量变。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 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 63、简述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答: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 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原始 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 级,没有剥削和压迫,因而也就没有国家。自从 进入阶级社会,社会分裂为彼此对立的奴隶和奴 隶主两大基本阶级,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要 迫使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广大奴隶供其剥削和 奴役,迫使奴隶阶级遵守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