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知过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998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认知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 认知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 认知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 认知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 认知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认知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认知过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认知过程壹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 感觉 (一)感觉概述 1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 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 觉、 觉、 觉、 觉和皮 感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 觉、 觉和 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 的大小称为感受 。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 刚刚能 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 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 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 作用于感受器而使 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 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 人眼对光的

3、敏感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 对比和 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 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 ,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 和 。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 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 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

4、脑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的反应,知觉是事物 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 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 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 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 上

5、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 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 ,可以把知觉分为 知觉、 知觉和 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 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 ,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 。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

6、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以及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 性 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刺激性的物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如与人的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 3知觉的 性 人在感知当前事

7、物时,总是借助于 来理解它们,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个体以往经验不同而使知觉有差异。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 和思维的帮助。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4知觉的 性 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 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 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

8、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 三 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那些能被我们感知系统捕捉进入人脑的事物就是注意选择的结果。注意并不是一个注意 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 。例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是注意与听觉活动的结合;默写,是注意与记忆的结合;解题计算,是注意和思维的结合;考试后心情糟糕,是注意与情绪体验的结合。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9、 (二) 注意的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 以及是否需要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 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 ,也不需要作 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本身的特点。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 ,刺激物的 ,刺激物的 和刺激物的 等。无意注意与个体本身的特点和状态有关,如 、 、 、个人 、 特征等。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 注意,是指有预定 ,需要做一定 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也称为 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如同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有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

10、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 以后,就可以不需要 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三) 注意的品质 注意有一些基本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特点,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注意特性。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 ,是指 能清楚地把握 ,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 或 上的注意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 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 上的时间。这是注意在

11、时间上的特征。 在同一活动任务上,注意的对象可以有所变化,只要总的活动方向不改变,注意仍然是稳定的。 注意存在一个 的现象,这种现象叫 ,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叫 ,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 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 的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和训练延长注意稳定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 或 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注意分配的 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 。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

12、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 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性质和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记忆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 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传统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分析和定义记忆,把记忆看成是一个 的系统, 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与 、 和 的过程。 记忆种类 1.按记忆 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13、情境记忆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 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也叫 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按记忆所 和 不同,可将记忆分为 记忆、 记忆和 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它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持续性短暂,大约为0.25 ;短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存储中保存时间大约为 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过充分的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保存时间有的很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 3.按长时记忆中记忆内容的不同

14、,可以把记忆分为 性记忆和 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 的一类记忆,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 而学得的活动性记忆,如骑车、写字、游泳等。陈述性记忆,是对 的记忆,如对定理、规律、历史等均属陈述性记忆。 4按记忆是否有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 记忆和 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 地或主动地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当个体完成任务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自动的 的记忆,个体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回忆。 5.按识记时是否带有 性和 性,可以将记忆分为 和 无意记忆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有

15、意记忆是有明确目的的记忆。儿童的无意记忆能力比有意记忆能力强,而对大多数成人来说,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不经意的无意记忆效果好得多。 6.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类,可以把记忆分为 记忆和 记忆 机械记忆指不问记忆内容的意义, 。逻辑记忆又称 记忆,是一种建立在对记忆内容意义 上的记忆。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与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学龄早期,由于理解力有限,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高。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任务量增多,记忆就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7.按记忆时使用的 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嗅觉记忆型、味觉记忆型、肤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六类 视

16、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 保持其 的记忆,它是

17、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感觉记忆的信息还未经任何心理加工,是以 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 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 ;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 。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 ;短时记忆的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

18、。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在其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中明确提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长时记忆的 ,它可以存储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 ,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 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编码和 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遗忘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 再认与回忆,或者是 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可

19、分为 遗忘和 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则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2.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研究得出了最著名的遗忘曲线,也称为保持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量 ,增加的速度是 。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3.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消退理论认为遗忘就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 的结果。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看,记忆痕迹是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分所形成的

20、 。记忆痕迹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得到人们的接受。 干扰抑制说。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能是由于干扰而引起。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干扰理论认为,遗忘并非经验的消失,而是储存的资料不能提取。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 受到 的缘故。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对新学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前摄抑制, 对旧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倒摄抑制。 动机性遗忘说。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 的压抑所致。 线索依赖性遗忘。线索依赖性遗忘是与痕迹消退说相反的观点,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信息 所致。 4.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进程受 的制约。如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

21、规律。 识记材料的 程度对遗忘的影响。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最先遗忘的是那些最不重要的材料。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 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 技能遗忘得最慢。 识记材料的 和学习 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需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过度学习有助于记忆。 识记材料的 效应对识记的影响。一般来说,系列材料的 和 部分记忆效果较好,而中间位置则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这可能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有关。因为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

22、分会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记忆力差。强记忆力能够迅速地、准确地、持久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比较好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1. 拥有良好记忆 记忆要有明确的 。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则记忆力持久且强劲,反之则短暂而微弱。 记忆要有浓厚的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和对象,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精神上更加亢奋。 记忆要有高度的 。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和对象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反之,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过多,会使人记忆力下降。 记忆要有良好的 。实验

23、证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人,记忆效果就好,反之则差。 2.运用有意识记和意识记得方法 有意识记一般与当前的活动 一致,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注意机能,学习效果较好。意义识记能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 ,记忆效果较好。 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合理安排 。一要 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大规模遗忘之前就进行复习效果较好。二要 复习。集中大块时间进行复习容易产生疲劳,分散复习的效果一般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 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对于内容较多、较难的材料,采用 复习效果较好;对于内容较少、容易的材料,可以采用 复习的方法。 学习程度的安排。刚刚达到会背的程度,被定义为100%,这种程度并不能保持持久,需

24、要再次基础上再学习,即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学习程度达到 时的保持效果最好。 采用 复习形式,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官复习,既看、读、又听、写、做、思,效果比单纯看要好得多。两个人交互式复习比一个人复习效果可能要好。 注意克服材料之间的 。注意在两种学习材料的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采用 精加工和组织策略进行复习。如直观形象法、联想法、谐音法、列图表法、归类法、歌诀法等 4.强调科学记忆方法 基础上的记忆和记忆前提下的理解相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记忆,不可能上升到理解;而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没有理解

25、,记忆就像散沙一样,失去应用价值。 尝试背诵法。尝试背诵应有一个明确的 ,就像电脑里的目录、路径一样,将知识放在“目录”中,将“目”录融汇在知识里,相得益彰,便于知识的提取应用。 记忆。接近联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历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明治维新。相似联想,用相似的事物联想,例如:意大利的地图像靴子。对比联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例如: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归类联想,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因果联想,从原因想结果或从结果想原因。例如:遗传和变异。创新联想,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的联想。例如: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 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 的反映。

26、它反映事物的 和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 ,把思维分为 思维、 思维和 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 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思维和 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 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 去思考,探求 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3根据

27、解决同题的 ,可以把思维分为 性思维和 思维 常规性思维又称为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 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 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此外,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学知识,还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 思维过程 1 与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 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 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2 与 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

28、维过程。归类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人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3 与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4 与 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思维过程。系统化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因此它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根据

29、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 的成果的思维活动。例如新软件的开发,新歌曲的创作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六个特征: :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产生新颖的、有思想的能力; :重新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适应方法; :能透过实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和特性。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在 下,个体经由一系列 ,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

30、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 ,它包括三种状态: 状态, 状态, 状态。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有四个环节,即 问题、 问题、 假设和 假设环节。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定势也称心向作用,是指 进行的相同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 ,是个体按照比较 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心理定势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 的特点。认知结构就是 的 结构,包括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态度和观念。当个人遇到问题情境时,总是以个人的认知结构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情境与个人认知结构完全符合,就只要靠旧经

31、验来解决;如不符,就需调整甚至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人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丰富,组织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一种 事物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 功用和联系。如果初次看到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完成活动的 。动机的有无、动机的强度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起到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对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操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 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在 强度时,工作效率之间 ;动机强度过 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很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 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 是不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 会有所改变。在完成 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 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 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