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4521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之文章“不朽说”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 ,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 ,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 ,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 ,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 ,流名于世 ,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 关键词:不朽说 经国之伟业 不朽之盛事 个体价值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以来就只是经学的附庸,受到了经学严重的束缚,少有独立的地位。诗三百被尊为“经”之后,人们更加忽视它的文学特点,并遭

2、到种种的曲解。而作为文学代表的汉赋虽然盛极一时,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弱点,因而受到人们的轻视。杨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曹丕之弟曹植,文章称建安之杰,但是他也不敢正视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辞赋笑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末世也。“他们都囿于传统”教化观“的思维模式之中而难以自拔。许是曹丕随其父曹操征战南北,戎马疆场,其具有更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却能在其典论.文论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即文章的“不朽”说。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中“不朽”的概念是取自于左传中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3、,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存在论传统说法。儒家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个体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方面。道家也有不朽论,其不朽论源于老子“贵身”的思想。可见道家也把不朽定位在个体本身的价值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性自觉的时期。 王权和神权的失落、儒家思想统治的松动 ,以及动乱流离的社会现实 ,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反思和追问 ,发出了沉重的悯怀时事、忧嗟人生的慷慨心音。这种感伤人生的思潮 ,在东汉末年就已肇先声。从汉末的文人五言诗中我们已可以感受到 ,发生在一些失意文人身上的感伤生命、叹惋人生的苦闷情绪 ,便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终极关怀的意义。

4、 他们普遍以悲凉的情调 ,咏唱着生命的恋歌: “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汉末以来慷慨感伤的情感基调 ,究其根源 ,都与人们对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考和终极追问分不开的。这种感伤情绪并不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利弊成败所引发 ,它乃是对人生真谛 ,肉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等问题产生的疑惑。在一些富于哲思的人们那里 ,人生如寄 ,生命难久 ,现实功名无由实现 ,而社会中的一切又都无法补偿人生短暂的缺憾 ,从而使人们陷于无可摆脱的苦闷之中 ,对人生价值的问题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此,如此,“如何不朽”成为了时代思考者们的焦点。在曹丕所处的时代,对着一问题的回

5、答有四个:一是迷信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派,二是避世养生但求长生的养生派,三是及时行乐的享乐派,四是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事业派,曹丕前三者俱有,但是更着重的是像他父亲一样建立功业,驰骋世间。因此,在此基础上,曹丕重新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崭新的现实含义和历史意义。它是如此深刻地镶嵌在作为语境的文化背景的框架之上。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其是经国之伟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治,这是在国家政治层面上来说的,二则其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能现于后世,这是从作家本身层面来说的。那么文章何以是“不朽之盛事”呢?原因在于文章乃是作家生命的外化,是作家生命形式的显在形式,其文章即能代表作家

6、本身,即便作家本身已谢绝于世,其文也能长传不衰。其人已灭,斯文长存,后人睹其文而能看出其人之性情风貌,如斯人未死,仍然存活于世上一般,故而文章视为:“不朽之盛事。” 这是一个彼此蝉联相关的双重超越。前者要求从政治和权势的附庸乃至于经学的束缚中超越出来,强调文学自身应有的独立功利价值,后者要求从“立德扬名”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重视文学自身应有的永恒的独创的审美价值。如果说“经国大业”还是其参照传统的“教化”学说,把文章的社会作用提高到治理国家的历史高度上来,从而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的荣誉心,积极入世的态度,那么“不朽之盛事“则是进一步超越传统的”教化“学说.,使文章的价值内容充实并上升带具有”三不

7、朽“的理论深度,从而突出了文学家们的历史责任感,鼓励其积极地进行文学的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据此,曹丕号召文学家们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摄于饥寒,富贵则 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审美视野和文化心态。这样从事文学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 诚然,在春秋时代以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要发奋著书时,也曾提到:“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要” 思垂空文以自见“以求不朽。班固在汉书的叙传中又说道:“渊哉若人!实好斯文。初拟相

8、如,献赋黄门,辍而覃思,草法纂玄,斟酌六经,放易象论,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这些载论都表明汉人对著作篇章以及垂文不朽的思想的重视,也说明了曹丕的文章不朽思想应该是在汉代文学家思想的继承。同时,他又有所发展。在“词赋欲丽”的纯文艺观的指导下,把杨雄说成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词赋,也列入“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这一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之中,这充分表现了曹丕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于自觉的深刻表现。如果说“经国之伟业”表明其已初步认识到文学的上层建筑属性,要求文学既不从属于政治,也不脱离政治,法律,学术研究,是与之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小宁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的,那么“不朽之盛事”这一说法

9、则是已表明初步掌握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即文章具有超越时空性的“永久艺术魅力”。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一样:“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的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的不朽当然就是人的不朽了。”这反映了曹丕同时代的人,对于人作为个体意识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章句名教的追求和欣慰,二是思索在这些追求之外,在感性个体消灭之后,怎样保持不朽。于是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心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与后。”人们终于找到了,明确了诗赋确实是一种可以寄予自身思想感情,价值观点,喜怒哀乐,欢

10、心喜悦的艺术载体。于是乎,奋发创造这些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没得感受的诗赋。这样,尽管日月易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志士悲痛,难以建功立业,尽管感性个体的血肉之躯难免消逝,但文章中的理性个体的精神信念,审美价值,也能寓于文章之中,流传于万世之后,终会不朽而自见。曹丕的“不朽之盛事“,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同时代的文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朽“的诗赋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无限的留恋与对美好理想抱负的追求。这也促使了同时代的文人积极的人生观,创作个性的高扬,对后世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总的来说,曹丕的文学价值思想对文学理论的一个最大贡

11、献 ,就是摆脱了儒家的政治人生价值观的羁绊 ,不再以文学作为政治功业的代偿品 ,从而提升了艺术的独立价值。 他所追求的文章不朽 ,是以个体生命的延伸为宗旨的人生不朽 ,颇有先哲所谓“死而不忘谓之寿”的人生超越意识。 从曹丕以后 ,文学思想上逐渐强化了一种新的文学价值观念 ,那就是突破传统的“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追求 ,在德业、功业与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明确地将文学对于人生不朽的价值放在首位 ,从而形成了文学本身即为不朽 ,不朽的文学可以传载作者文名 ,以使作者有了人生不朽的艺术人生观。 与中国相对的西方也有“不朽观”,但其与中国通过文章流传于后世以达个体的“不朽”观有着大大的不同。西方人 主

12、要向彼岸 的外在超越,在西方文化传统中长久地 占主导地位的是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的观念。灵魂不朽的观念最初只是指灵魂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体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后来又蕴含着对人的精神、道 德、智慧的无限性 的追求,既要使个体在来世得以拯救,又要使生存本身具有不朽性。发展到近代唯物主义,也出现了一种仅以现世存在为取向,把人的一切活动导向现存世界的不朽的观念。而中国,前面提过“不朽观”是从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的,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个体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方面。人不断完善 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投射在作者的文章中,就能达到不朽,属于内在的自我超越。与西方“不朽”观比较,中国的“不朽“观可使人们更好地对待生命,克服生命本身的规定性,超越 自我,从而使 自身进入历史,达到“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