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4651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复习课件: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pptx(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说明文阅读,语 文,2021,中考总复习优化设计,ZHONG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内容索引,知识梳理整合,考题初做诊断,考法必研突破,知识梳理整合,1.说明文的分类,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3.说明顺序,4.说明文的结构形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温馨提示(1)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如下定义和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它们形式相同,该如何区别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

2、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之后,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说法不够严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不一定是“雪”。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2)注意一个句子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3)有些数字,不起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6.说明文的语言(1)准确严密性,(2)生动形象性,考题初做诊断,一、(2018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9分)冰雪精灵雾凇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

3、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 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得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

4、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了保障。,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

5、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

6、华。(选自气象知识2018年第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答案 B解析 此题考查层次的划分。划分层次,要注意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甲】句总括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天晴少云和静风或是风速很小,总领下文,可划为第一层;【乙】【丙】处句子说明多云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具体介绍第一个条件,划为第二层;【丁】句说明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从反面介绍了第二个条件,划为第三层。,2.第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 分类别:

7、明确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作诠释:准确解释了硬凇与软凇的特征和区别。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判断说明方法,要抓标志性词语。“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表明本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者对“粒状雾凇(或硬凇)”和“晶状雾凇(或软凇)”形成过程、结构特点的介绍,恰恰符合说明方法作诠释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要指出说明的内容(雾凇的形状及分类),其次要把该类说明方法的个性特征答上去。如,“分类别”可以使说明内容更有条理性,“作诠释”则使说明内容更通俗易懂。,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运用了说明顺序。(3分),参考答案 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解析 此题考

8、查说明顺序及内容概括。解答第一空,可抓住第段中“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一句,“通透灵动”是关键词,可作为答案;解答第二空,要关注第段中的第一句话,该句领起三段,其中“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是关键语句,可摘取“优秀品质”作为第二空的答案。选文先说明雾凇的外表,再介绍雾凇形成的条件,最后介绍雾凇内在的优秀品质,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 吸附污染颗粒;产生负氧离子;吸纳大量音波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选文三段介绍了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概括答案要点,可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如,根据第段最后一句“这是因为

9、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可概括出答案要点:吸附污染颗粒。根据第段首句“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可知雾凇产生负氧离子;根据第段内容,可知雾凇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6分),参考答案 人生的成功如同雾凇奇观的形成,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付出艰辛努力,还要抓住机遇。解析 此题考查阅读启示。解答此题,要关注文章的结尾段,它通常点明了主旨。我们不妨细细揣摩文章的尾段。“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包含一个答案要点,即人间万事如同雾凇的形成,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一句,则可分解出

10、两个答案要点:“做好充分准备”和“觅得良机”。,二、(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9分)冬眠的奥秘张劲硕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住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身上隐藏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

11、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

12、00岁!(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 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说明文首段的作用一般包括:(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下文;(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格式为:段落内容概括+段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该题分值为3分,学生答题时要想到答案有可能为三小点。,2.阅读第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参考答案 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提取。题干明确指出“阅读第段”,因此,重点阅读第段内容,分析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第段中最后一句起到提示作用,要找

13、到答案,还需要看前面的句子“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该处讲到了动物冬眠与睡觉的两点本质区别。,参考答案 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说明文语言以准确严谨为主要特点,“几乎”“大约”“左右”等一类表示模糊概念的词语准确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客观实际相符,若删去则语气过于绝对,反而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了。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几乎”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一具体内容或强调所要说明某一方面的

14、特点。最后要注意补上说明文语言运用的特点。,4.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分析。第段中的画线句,把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用的是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三十多岁”“三四岁”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段的中心是冬眠跟寿命的长短有关系,是画线句所要表达的重点。,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两段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 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有一种猴子能冬眠。人类

15、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两段简要概括,因而,首先要回归文本之中,重点研读这两段,归纳出推测的依据。第段:从“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一句,可归纳出第一条依据;从“这种天赋还跟寿命长短有联系”“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得多”二句,可归纳出第二条依据。第段:从“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二句,可归纳出另外两条依据。本题给6分,考生可考虑有至少三个答案要点。,三、(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分)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康乐当你在森林小径漫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

16、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翩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

17、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已有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

18、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注螽(zhng)斯:一种昆虫。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1.阅读段,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方面。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颜色(或“体色”),行为,示例(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拟态现象及其特点。(2)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

19、和虎甲相似的特点。,3.从第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4.第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5.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照应第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意思对即可),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意思对即可),考法必研突破,第一节整体感知内容,考点1划分结构层次(10年2考)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5题)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

20、分)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2.(2013安徽,第5题)根据文章内容,用“/”将段分成四个部分。(3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原创)请用“|”给下面选段划分层次。(分成三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

21、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解题思路给说明文划分层次,首先要理清说明文的一般结构,选段是总分式。其次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顺序。选段第句总说,引出说明对象:假山和池沼,为第一层。句进行分说,其中句说明假山的堆叠为第二层,句说明池沼为第三层。答案|,答题指导 如何划分结构层次(1)抓关键词。有些词语能够鲜明地体现文章的

22、结构特点。如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或将说明对象分为几类,这些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是并列式。如有能够表示层次、现象本质、结果原因等反映递进关系的词,可考虑是递进式。(2)抓关键句。很多句子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结构,如中心句、过渡句、段首句、总结句等。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简单分辨出文章的结构,然后通读全文,进一步加以判断。,(3)抓段意。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是理解文章结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时,将相同的内容合并到同一层次,再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理清了各层次内容的关系,文章结构自然就一目了然了。(4)抓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初步加以判断,然后再通读全文核实确定。如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

23、式、并列式结构,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考点2分析句段作用(10年1考)真题体验(2017安徽,第5题)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其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文章中间的段落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指出该段怎么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又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了后文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的描述,引出下文对影响物候的因素的说明(结构)。,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题指导 段落作用见下表。

24、,考点3理清说明顺序(10年2考)考向1判断说明顺序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7题)选文从雾凇外表的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运用了说明顺序。(3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顺序。文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参考答案采用了逻辑顺序(点出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

25、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具体分析)。,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答题指导 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1)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效等,一般是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是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是空间顺序。(2)识标志性词语。(时间顺序多用“古代”“现代”“21世纪”等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上”“下”“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因为”“其次

26、”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3)层次分离辨识。即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层次梳理清楚了,说明顺序就明晰了。小技巧:可采用排除法判断。根据文中最明显的标志特征判断,如根据方位词或时间词判断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排除之后,剩下的就是逻辑顺序。,考向2某几段的顺序能否调换真题体验2.(2015安徽,第8题)第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原创)文章第3、4、5、6段可以调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顺序。解答此题可从这几个段落的说明顺序和这几段是否与前文相照应两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不可以。3、4、5、6段同第2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27、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其他设问(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教参改编”)第4段第1句中的“假山”和“池沼”的顺序可否对调?为什么?答题指导 首先要判断能否调换顺序,一般都是“不能”。其次,阐述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看所给几段是否与前文相照应;看这几段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答题模板不能调换位置。此部分运用了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考点4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0年5考)真题体验1.(2019安徽,第11题)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2.(2018安徽,第6

28、题)第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3.(2017安徽,第8题)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4.(2015安徽,第6题)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5.(2013安徽,第7题)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2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改编)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简要分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解

29、题思路首先对题干中的说明方法分析判断,然后结合给出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最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把弧形的桥洞比作“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给人以美感(作用)。(2)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及规模,突出了它的雄伟(作用)。,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答题指导(1)判断说明方法: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

30、判定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2)分析作用:根据句子的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再结合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联系语境作答。要体现出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如打比方是形象生动,作比较是突出强调的特征。(具体知识详见“知识梳理固基”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注意:注意审题,有的句子或段落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若题目点明列举“主要的”,则不用将说明方法一一列举,只列举最主要的即可;若没有点明,就必须把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全部列举出来。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能照搬答题规范,必须结合原文、句子本身和文本的语境来作答,具体指出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板判断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用关键词+说明了在文中的

31、作用(或: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成因、变化、发展等)。,第二节赏析词句段落,考点5品味说明文的语言(10年3考)考向1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真题体验1.(2013安徽,第8题)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要解释加点词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总结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参考答案(1)“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说明的根据增加可靠

32、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的,“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的,这样的说明才更符合实际情况。(3)“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间明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约”表示大概,去掉后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乎”表明了卢沟桥桥面平坦,用语准确。,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

33、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答题指导 如何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解释词语意思,定性。(2)分析: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并结合语境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内容。(3)总结(表达效果):注意效果词的运用,加点词如果是表示程度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则多从准确性(具体、准确)分析;所给句子或加点词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则多从生动性(形象生动)分析。答题模板解释词语(

34、有时需解释修辞手法)+带词解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改编)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要表态(不能),接着解释加点词,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使用与否的区别,最后从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角度总结加点词的作用。参考答案不能(表态)。“在当时”和“可算是”都是限制性词语,“在当时”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解释),若删去则太过绝对化,而且改变了句意(比较),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35、性(总结)。,其他设问(统编八上蝉原创)“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中的两个“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指导(1)表态:不能。(2)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结合句子分析,比较删与不删(替换与否)的区别。(4)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答题模板不能,“”词是(的意思),删掉(替换)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考向3理解词语含义真题体验3.(2013安徽,第9题)第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

36、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删改)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加点词的含义。(1)中的“标本”在句中有比喻义,联系上下文可知“标本”是指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答(2),要指出“艺术”与“技术”的内涵。参考答案(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解释词语),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表达效果)。(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其他

37、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中的“这个创造性的设计”具体指什么?答题指导(1)理解词语的含义。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找到加点的词语,分析加点词语的本义,注意其前后的语境意思。然后揣摩该词所在的语境,联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语境义。最后将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组织语言作答。(2)理解词语指代义。第一步,注意词语所在的位置。第二步,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一般是上句或上文,故只需紧扣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找到对应的词语、句子(可能是句子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句子)或语段(可能是语段的一

38、部分或整个语段),需具体分析或归纳概括。第三步,找到(或概括)的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若符合文意即可确定答案。,考点6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0年4考)考向1判断说明对象真题体验1.(2020湖北荆门,第14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其说明顺序是。(2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解题思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

39、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答题指导(1)看题目。不少说明文标题直接指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看段首、段尾。许多文章在段首或段尾点出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最后一段,“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即体现了说明对象。(3)抓中心句或总结句。一些文章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句。

40、(4)归纳总结。若以上方法都不行,可逐段分析,归纳总结,确定说明对象。,考向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真题体验2.(2019安徽,第10题)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机器学习”作出解释。(4分)3.(2015安徽,第7题)从第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4.(2013安徽,第6题)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5.(2011安徽,第5题)第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4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改编)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特点?解题思路题干没有指出具体段,则要从全文寻找。通读全文,作者巧妙

41、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以及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后从多个方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本文采取“总分”的说明结构,其中1、2两段总说,39段分说。锁定答题范围,再由“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关键句便可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概括。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答题指导 题干若限制从具体的段落概括,则需从要求的段落中找出限制“说明对象”怎么样的词语。题干若未限制,则需从下面四个方面查找。(1)从标题入手。分析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就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如中

42、国石拱桥中的“石拱”即特征。(2)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3)概括归纳段意,确定说明对象特点。(4)从说明方法入手。分析说明方法,借助说明方法把握事物特点,任何一种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的特点服务的。(5)从事物的“定义”入手。这个定义就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考点7提取、概括信息(10年6考)考向1信息提取、概括全文式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7题)选文从雾凇外表的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运用了说明顺序。(3分)2.(2018安徽,第8题)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3.(2011安徽,第8题)从全文看,为什么

43、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4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解题思路理清文章“总分”的说明结构:文章第2段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以及四个主体部分,接着第3、4、5、6段分别阐述了四个主体部分,最后第7、8、9段补充说明构图美、图案美、色彩美。参考答案第一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问: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

44、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答题指导 如何做提取、概括信息题(1)读题干,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提取什么,再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2)掌握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抓关键语句法。即文章总起性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和中心性的句子,一般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候在中间,多为判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抓关键词法。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点

45、面结合法。有时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段落,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3)整合信息。有些信息可直接提取,有的除了文中的信息外,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表述。(4)答案形成后,与题干的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漏掉要点。,考向2信息提取、概括局部式真题体验4.(2017安徽,第6题)阅读第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5.(2017安徽,第9题)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两段简要概括。(6分)6.(2011安徽,第7题)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3分),典例引路

46、(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读文章第610段,概括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解答此题可采用抓中心句的方式。7、8、9、10段都有中心句,抓住中心句可知作者分别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参考答案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其他设问(统编八上梦回繁华原创)文章第35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答题指导 首先,根据题干内容,定位答题段落的位置。其次,确定该段的主要内容与文章说明对象的关系。然后,根据设问在该段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最后,对相应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整理出答案。,考点8谈观点、看法(10年2

47、考)真题体验1.(2019安徽,第12题)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说说理由。(5分)2.(2018安徽,第9题)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6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积累拓展”改编)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请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你的看法。解题思路解答此题一是要紧扣题干,回答内容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假说,二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时注意科学性。,参考答案(1)气候变迁说(提出学说)。6 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

48、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谈看法)。(2)物种斗争说(提出学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谈看法)。(3)大陆漂移说(提出学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大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灭绝(谈看法)。,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改编)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性因素。请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简要谈谈是否还有其他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答题指导 第一步,分析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把握文章中心,把握作者的体验、观点。第三步,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就题论题,精准解答。(平时需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注意:所提的观点看法要有理有据,所提的方法要切实可行,切忌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