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4826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5岁的孩子 敏感期 特点4-5岁关键期帮助 4-5岁关键期帮助 探索他人心智时期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使用物质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边工作边设计,并且跟身边共同参与工作的孩子一起进行构思探讨,互相吸取意见,并及时改变自己的设想。在这一年龄段,他们会更加广泛地将不同特质的物质组合在一起,这时,他们象一个文学家或者一个科学家一样,完全忘我地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超越着自己,使身边所有的人或者物浑然一体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四岁的孩子开始广泛地跟人互动,孩子开始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是不一样的,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开始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

2、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成人定义的“撒谎”行为。同时,孩子还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发现,当孩子知道别人只要没看到就不知道时,会感觉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又给这种行为定性为“偷”。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是可怕的,担心不及时制止,就会留下这样的毛病,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撒谎和偷东西的人。那么大家就可以看一看身边的人,有多少人没有在童年有过撒谎,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现在仍在撒谎,仍在偷东西。当然,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状况,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真的在将来会成为一个有撒谎习惯和偷东西习惯的人

3、,但是首先,我们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智与别人心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必须得了解的,否则一个成人如果以为自己想的事别人都会知道,那将无法放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隐密的心理活动和独处的空间,否则将会感觉到活得很累。 孩子的撒谎分许多种情况,有些情况孩子不是在探索别人的心智,而是出于别的原因,这时家长就得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有时从孩子的撒言中可以看到我们成人所1 4-5岁关键期帮助 犯的错误和孩子所处的困境。通过对孩子的撒谎的判断,我们知道,我们是该等待孩子成长,还是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还是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 一般孩子撒谎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索他人心智 分不清想象和现

4、实的区别 故意捉弄别人 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跃儿新书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耐心听孩子的叙述,不管他们叙述的内容多么的不着边际,不要去评价孩子的叙说内容,只说“原来是这样”,“噢,我知道了”。相信孩子有一天会了解事实的真相。真相要通过孩子的探索和认知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家长在这种时候直接地告诉孩子,使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 不要因为孩子给你讲述的思想像童话,你就给他读一些更不着边际的童话听,你给孩子读的故事尽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生的,和能够比较出故事中的人物所想的和实际事物之间有结果的。尽量不给孩子读那些给成人们写的童话故事,会唤醒孩子很多对生活的不实际的认识和忧伤、悲凉的情绪。

5、 如果孩子是在探索他人的心智 有一个孩子告诉老师:我今天在路上见到一辆黄色的车翻了,有一个司机叔叔从车里爬出来,脸黄黄的。 老师知道那天那条路上根本没翻车,但是这个四岁孩子说的很好,形容的很准确,他甚至可以说出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后脸色是黄黄的。老师就故作惊讶地问:噢,是真的吗,那个车翻倒了以后,司机叔叔有没有流血? 2 4-5岁关键期帮助 孩子听到后,马上接着说:他的头都破了,从这儿流出来一道红红的血。边说边用手比划。老师听后没有揭穿他,这是为了给他一个撒谎的时间,让他发现别人的心智和他自己的是不一样的,他需要得到这样的验证。 当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有可能就是从故事里或是其他人那里听

6、来了这样的事情,并加以想象,当他向别人表述的时候,有可能不知道要对听来的故事和想象的内容加以说明,于是说成自己看到的。还有可能孩子需要转述这个故事,为了更可信一些,把听到的或者想象的说成自己看到的,这样会更可信一些。也有可能,孩子看到了自己大脑中的想象,所以在表述的时候说成自己看到的。另有可能,就是孩子即想陈述这个故事,又想探索别人是否能察觉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任何人也说不了太准确。 但无论如何,当一个孩子这样向我们讲述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因为判断出他在撒谎而直接指出他在撒谎,并且严重地警告孩子以后不可以撒谎。因为孩子在陈述这件事情时,所发的心愿是与别人沟通,想把自己

7、认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告诉别人,或者把自己的一种情怀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成人对撒谎的指责可能破坏了孩子与别人沟通的愿望和分享情感的美好心愿,并使孩子注意到撒谎这件事情。 如果孩子知道了这就是撒谎,而且成人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被称之为撒谎的这件事,孩子就有可能发现:哇,这是一件大人不让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叫撒谎。他明天会用更高级的方式去撒谎,他会把他的心智全部拿来练习撒谎,因为成人刺激了他对撒谎的注意,所以孩子就将智慧用到撒谎上,来练习撒谎的能力。撒谎的技术象别的技术一样,会越练技巧越高超,练习得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这种时候,如果撒谎成为一种习惯,将很难纠正

8、。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可以给孩子几个月的撒谎时间,几个月之后,成人需要帮助孩子,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言是不成立的,撒谎的事情可以被别人揭穿。要让孩子发现,只要他撒谎,就会有人揭穿他。这样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成就感,也就不撒谎了。 3 4-5岁关键期帮助 这个时期,成人要特别注意,每一次都要及时揭穿孩子的谎言,一次都不能让他成功,如果哪次又让孩子钻了空子,撒谎成功了,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又会连续不断地撒谎。 一般情况,孩子撒几次谎后会自动地不再撒谎,如果成人能够做到在孩子探索心智的那几个月中每次发现孩子撒谎,都即不鼓励也不指责,平静地听着,孩子也会失去对撒谎的兴趣。 如果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9、的区别 有时,人们给四岁多的孩子叙述一件真实的事情,经过几次重复后,如果问孩子的方式会诱导孩子将自己听到的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孩子就会顺应成人的思路,把听到的说成是自己看到的,有时候,孩子还会在这种暗示之下把想象的说成是实际发生的。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太注意去区别哪些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想象的,孩子们不太在意把想象的说成实际的有什么不好。所以,把想象的事情说成真实的,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界线。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不能做为证人,在法庭做证,童言无欺这句话是不对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个人先进来告诉他们:莫丽太太家的珠宝有一天被一个小偷偷走了,莫丽太太回到家

10、,看到珠宝丢了很着急。说了三遍后,这个人就离开出去了。然后,另一个人进来,接着问孩子:谁看到莫丽太太家的珠宝被偷走了? 孩子们马上举手抢着说:我看到了,一个叔叔打开窗子,从窗子翻进来,他还朝两边看看,看见没有人的时候,才跳到屋里,然后他拉开莫丽太太的抽屉,看到里面有一串紫红色的珠宝项链,他就拿了装在兜里。偷到了项链以后,他肚子饿了,然后,他就跑到莫丽太太的厨房里,打开了冰箱,拿出面包吃了两口,然后又翻窗子逃跑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想象了关于小偷偷项链过程的所有细节,这些细节有4 4-5岁关键期帮助 可能是这些孩子自己曾经偷吃面包或者饮料时的行为再现,也可能是看的电影或者是听别人讲的关于

11、小偷的故事里的情节。可以肯定的是这群孩子没有看到偷莫丽太太项链的小偷,因为莫丽太太和小偷都是不存在的。当提问的人用暗示的方式问孩子:谁看见,这时,孩子们就开始满足问话者的愿望,向他陈述自己看见的情节。这大概是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因为成人想要孩子看到,所以孩子就去满足成人。这时,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所说的我看见,或我猜到,或我曾经听说,这几种说法的区别。但是只看现象,这些孩子确实在撒谎。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理解的。我们知道他们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所以,要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不要将撒谎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如果孩子故意捉弄别人 有时候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一定程度,

12、象铁哥们那样用捉弄对方来检验友谊,表达情感。但是孩子对他人的需求和承受力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和经验,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哪些已经超越了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时,我们成人的责任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由于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而且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如果孩子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例如,一个孩子为了不上课而装肚子疼,成人需要搞清楚孩子是否肚子疼,一旦确定不是真的肚子疼,就需要帮孩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使孩子不再担心,不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这说明我们成人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才给孩子造成撒谎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撒

13、谎,成人需要检点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去撒谎,然后开始让孩子的撒谎不能成功。当孩子撒谎时,只是告诉孩子成人看到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当孩子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和孩子一起5 4-5岁关键期帮助 把东西送回去并 让孩子向别人道歉。这时家长需要平静耐心,不放过一次机会,也绝不向孩子发脾气或使用情绪,更不必焦虑。孩子这个时期马上就要过去,而恐惧和焦虑以及不良的情绪只能造成孩子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谎和偷东西,使这两个自然发展的行为成为孩子身上的坏习惯。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跃儿新书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问:为什么会当面撒谎呢?3.5岁 昨晚璇儿拿着小塑料管划墙壁。我说不可以划墙壁,她说我没划。我说

14、我看到你画了,她继续说我真的没划。 我火起,走到她跟前,恶劣的把她襟到墙边,指着划痕说“这是谁划的?”“这不是我划的”居然死不认账。我大声喊她“是你划的,我亲眼看见你划的。” 我起初只是想提醒她,这样不可以,没有责罚她的念头,但是她就是不肯承认激怒了我。 今早跟旋爸交流,他也发现璇儿最近频频如此,请教各位这是为什么呢? 答: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没有被破坏的孩子都会在判断出有危险时进行自我保护,如案例中的孩子就是这样。她从妈妈的态度上判断出来妈妈对自己刚才的行为是持反对态度的,生存的本能又使孩子必须要愉悦养育者,而发展的本能又使孩子一定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养育者

15、的需求和孩子自己发展的需求出现冲突时,一个孩子能做的事情大都是欲盖弥彰来保护自己。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成人要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让孩子为了探索所付出的代价是大祸临头,如案例中,母亲完全可以说:“我发现你喜欢在墙上画画,来,我们找一个能画的地方,好好的去画一张你想画的画,这样,就避免了与孩子的冲突,也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是可以画的,什么地方是不可以画的。在案例中妈妈使用的方法让孩子变成了敌对面,妈妈成了警察,妈妈亲自把孩子至于被警察追捕的对象角色,那孩子当然要想尽办法逃跑了。6 4-5岁关键期帮助 所以这种撒谎是孩子情急之下的无奈行为,是妈妈逼的。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不撒谎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才会

16、撒谎。 问:女儿从幼儿园偷偷往回拿东西,还说谎 女儿马上四岁了,昨天放学回来后,从自己的袜子里拿出来一个小发卡,我问从哪儿来的?她说老师给的,我知道肯定不是老师给的,若是的话,她会特别高兴的夹到头上.我没有训她,她后来又说我逗你玩儿呢,是果果的,我从地上捡的,她看见了,说可以给我(我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女儿当晚不敢带着发卡找果果玩儿了,我不知该如何对待女儿的这种行为,我是多么的希望她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是担心我如果不加以引导,她会养成说谎和拿东西的坏习惯。但我又不知如何进行引导才能真正的帮助女儿。 答:四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是正常现象。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

17、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的兴奋和痴迷,为了享受人类的这种现象,儿童就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实验自己的能力,而这类事情很容易也很快的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认知,即自己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对方就会没有察觉到,于是儿童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别人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索行为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撒谎,讲一些事件来试探别人是否会相信,如果别人相信了,儿童就获得了极大的愉悦,这种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辛的过程,并且编造情节的想象过程也是能够使孩子获得精神满足的。于是孩子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一个撒谎期,一般这个时期出现在四岁到五岁之间,这个时期的撒谎是蓄意的撒谎,其目

18、的就是探索别人的心智着也是自我效能认知的一条通道。另一条自我效能认知的途径是“偷盗”,儿童三岁以前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就知道,所以儿童在背着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中认为任何人都知道这件事,当他们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如果有一些技巧做了某些事情,只要想办法不让别人发现,别人就不知7 4-5岁关键期帮助 道时,他们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象发现新大陆一样为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能力而兴奋。由于痴迷于享受这项能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们会持续地去实验。偷拿别人的东西能非常快速地实现了儿童的这一愿望,所以孩子到四岁左右与撒谎同时开始出现还有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孩子出现这种状态时,如果我们理解孩子这是

19、一种探索行为,就应该给孩子一点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为孩子进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构。所以在孩子出现这些现象早期,家长最好不动声色,不要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如果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就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别人,不要做太多的评价。 需要大家非常重视的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以为必须得在毛病出现的早期严加管教,才能煞住这种不良行为,其实这么做大都会适得其反,由于此时孩子的撒谎和探索是出于发展的本能,其发展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时,如果成人用严厉的态度强行阻止了这种行为,撒谎和偷盗就会成为孩子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被逼之下,孩子会采取更

20、加隐密的手段,因此成功后也更加刺激。有一些孩子单纯为了追求这种刺激而成为惯偷。这就等于成人用不当的管教方式强化了孩子对偷窃的爱好,用教育的方式来讲,家长如果想培养一个小偷,用这样的方式是成功的。 温馨提示: 如果家里没有恶劣环境,比如对孩子管教过严,在对孩子管教时总是用很不好的情绪,有一部分孩子在四岁多会出现撒谎或偷窃行为,这时家长如果判断出孩子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撒谎和偷盗,就应该给孩子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去试探。在孩子撒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发现,去认可孩子的行为。如果偷了别人的东西,态度要极其平和的不加任何情绪地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还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有获利

21、,所以孩子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利。如果家长有几次没有发8 4-5岁关键期帮助 现孩子,孩子也做得更加隐密,那也不必惊谎失措,在这个时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与孩子一起想办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什么,让孩子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孩子对偷也就不感兴趣了。 大约两个月之后,在孩子某次有破绽的撒谎之后,家长要抓住那个破绽平静地询问孩子,使孩子自己发现那件事情的真实过程与自己说的不一样,如果孩子是故意撒谎,在孩子承认后,告诉孩子这是撒谎,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这样说孩子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撒谎,从此家长就要极其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

22、出现撒谎,一定要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谎是不能成功的,慢慢的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时,一定不要使用情绪。 发现孩子偷盗时,也是不动声色,只是问孩子这个东西是妈妈给你买的吗?是你捡的吗?如果孩子说是,就相信他。如果家长平常不让孩子感觉到恐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跟家长说出来的。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任,不能在孩子把家长做为知己,说出真相时,大发脾气,或者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去,这样孩子就不敢再相信成人。其实孩子偷拿的小物品,对孩子来说是不带有恶意侵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获得犯罪刺激。几次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不经人家的同意顺便拿走,捡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别人。这样只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指责孩子以前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盗这个词,不要让孩子把自己发展行为与这个词配对。跟孩子谈完之后,可以领着孩子把以前拿别人的所有的东西都一一还给别人,然后拥抱孩子,并对他归还物品这一行为表示欣赏。从这次事件之后,孩子拿一次,就归还一次。慢慢的孩子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出现撒谎和偷盗时不要过于重视,不要成天都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长的这种重视会被孩子感觉到,使得孩子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行为,这种重视会强化孩子的撒谎和偷盗行为。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