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4924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5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浅谈农村家庭家风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家庭家风淡化的成因主要是家长自身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隔代教育,致使学生健康成长出现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农村家风 成因 应对之策 家校结合 一、良好家风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是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如果这些孩子在未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接受过传统家风、家教正统严格教育,那他基本的人格秉性道德情操,明辨是非从善避恶的良心就会提早形成。到了学校里,好管好教,好学上进。因此,一个家庭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新呼吁人们

2、对中国古老家风、家教的记忆,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对于提高国人精神品质乃至国际形象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风是在代际关系中形成的。父母既是家风的体现者、实践者,又是家风的示范者,也是家教的推动者。父母作为孩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其声音笑貌无不对孩子产生着潜在影响。父母的待人接物、处世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处世态度,父母的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但如今部分农村家庭家风、家教缺失,严重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值得引起家庭、学校、社会重视。 二、农村家庭家教缺失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增多,许多家庭往往由对下一代的严格

3、教育变成了对下一代的溺爱,良好家风、家教在农村家庭中也随之淡化。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父母过于认可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在学校非常自我,唯我独尊。孩子的优点被家长无限地放大,缺点被家长有意识地忽略,不愿意面对。 二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缺乏耐心与智慧,解決问题的方式不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家长都应耐心地、理智地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解決。可是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失去理智地打骂孩子一顿,只顾自己泄愤,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解決孩子的问题。这一点说起来,也是家长自身的“家风”建设有问题。加之部分农村家庭成员素质不高,社会风气不好,难以形成良好家风、家教。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们经

4、济压力不断增大,对于一些主要解决谋生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些要求无异于“天方夜谭”,父母在孩子面前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出口成脏等现象在这些地方时有发生,他们在追逐买房、买车等物质利益的同时,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在“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观念的驱使下,家庭道德教育被一再忽视。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家风、家教成为空谈。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忙于农活,无暇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只是管吃管住,多数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还溺爱孩子,隔代教育造成了孩子以- 1 - 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有的家庭是父母没有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是一

5、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让孩子无所适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家长的言行不一,让孩子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完全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身边没有人可以作为合格的榜样引导孩子成长,接着孩子的下一代重复着孩子现在的悲剧遭遇,一辈又一辈,代代如此,传统的如勤俭、朴素、贤惠、善良、孝顺、仁义、恭敬、谦让、忠勇、诚信、厚道等优良的家风、家教在这些孩子身上淡化。于是,这些孩子表现出的就是不会尊重关爱他人,不体恤父母,自私,不爱学习等现象。家风传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人际疏离和伦理失范。比如,按照

6、中国社会尊老敬老的传统,遇见老人摔倒之后显然该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但如今的现实却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视而不见或冷漠围观,这其实就是不良世风打败纯良家风的典型例子;与此类似,中国游客在景区表现出低下的素质,成为华人群体的形象污点,归根结底也是源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三、农村家风缺失的应对之策 面对农村家庭家风、家教的缺失,如何弥补呢?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承担起这个重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发挥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育人,就是要教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首先,注重引导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现在一个最大的误

7、区是忽视了德育,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人受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不仅在知识方面要教育他,更重要是在人格上、道德上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意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就是让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让他明白应该明白地做人的道理,使他达到完美的程度强调的并不是知识和职业训练。我们现在的教育走进了误区,比如一位青年考大学,首先考虑我要报哪个系,哪个系好读,哪个系将来毕业好找工作,哪一种职业赚钱赚得多又不累,学校注重这个,家长也注重这个,孩子们自己也注重这个,这就是极大的误区。孩子要成才首先要成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

8、品质,即使有再高的职业技能,也不能使之发挥真正的作用。而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则不失为一个很好途径,通过对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理解一个家庭具有良好家风、家教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影响,不能把“家长学校”变成家长会,而是把创建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意义、如何创建家风、家教的具体内容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培训,以引起家庭、社会的重视,最终达到以良好的家风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和社风的目的。但学校要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则亟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纳入民生工程,注重该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让农村家庭的家长在良好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能指望学校孤军奋战。 其二、

9、这些问题的存在尤其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从长远考虑,着眼全局,不仅要解决物质层面,同时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要做到言传身教。一是*要竭力拓宽就业渠道,让多数人能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争取每个家庭的家长能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起。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表示尊重,借物要及- 2 - 时归还代表诚信等。家长也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二要注重舆论引导。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策划一些传播正能量的节目,多做一些正面事迹的报道,占领舆论的高地,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前段时间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报道,有的媒体为了吸

10、引眼球总是报道负面新闻,让很多普通人都怀疑起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是错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看见老人摔倒视而不见或漠然走开,造成老人死亡或病情加重。这种行为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其三,要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与沟通,双管齐下,目标一致,才能使“家风”建设落到实处。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孩子和学校之间没有很好得发挥纽带作用,把孩子教育责任单方面推给学校,不敢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出现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呆在学校,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以致班主任、老师想和家长见一面都很困难,更别说互相沟通、交流。所以,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在舆论导向上给学校的正当教育撑腰,不能把品行低劣的学生的出现板子打在学校身上,使学校、班主任、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和家长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责任。 诚然,好“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是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教养,是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好“家风”的传播者和缔造者,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家人、同事、邻居、朋友。所以,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修正自己的行为准则,共同为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促进国风民风的清正以及正能量的传播而付出努力。 -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